问题

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的眼界吗?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说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的眼界,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要说完全没关系,那也太不负责任了。我觉得更贴切的说法是,父母的眼界极大地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奠定了孩子眼界的一个基础。

你想啊,孩子刚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他看世界、认知世界的第一扇窗户,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给打开的。

首先,父母的认知和价值观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信息源。比如,一个父母本身对知识充满好奇,喜欢读书、旅行、了解不同文化的人,他们在家里的陈设、谈论的话题、甚至周末的活动安排,都会不自觉地透露出这种“开阔”的因子。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自然会耳濡目染,对未知的事物产生兴趣,觉得探索世界是件很自然、很有趣的事情。反之,如果父母的观念比较封闭,觉得“安安稳稳过日子就好”,对外界的变化不关心,甚至对一些新鲜事物抱有戒心,那孩子接触到的信息也会相对狭窄,他可能会觉得“我爸妈都这么说/这么做,那肯定就是这样了”。

其次,父母提供的资源和机会,直接决定了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广度”。这里的资源不光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眼界上的资源。比如,父母是否愿意花时间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音乐会?是否会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兴趣班?是否会创造机会让孩子接触到不同行业的人?一个父母即使不是大富大贵,但只要愿意花心思去挖掘,给孩子创造接触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机会,孩子就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反过来,即使经济条件优越,但如果父母自身缺乏对多元化的认知和引导,比如只盯着高考、只关注学习成绩,那孩子可能就会在某个狭窄的领域里钻牛角尖,而错过了很多更广阔的可能性。

再者,父母对待事情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塑造孩子的思维模式。父母遇到困难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还是抱怨推脱?是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还是直接替孩子做决定?这些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烙印。一个父母习惯于“照单全收”父母的意见,或者习惯于依赖权威,那孩子也很可能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对事物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眼界自然也容易受限。相反,如果父母鼓励孩子提问、鼓励尝试、甚至允许孩子犯错,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眼界上的拓展。

当然,我也不是说父母的眼界就是孩子眼界的唯一决定因素。孩子本身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探索欲。随着孩子长大,他们会接触到学校里的老师、同学,会通过书籍、网络、社会交往等等,了解到父母认知之外的世界。有时候,孩子甚至会因为对父母某些观念的“反叛”,而主动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这就像是父母搭好了一个基础框架,而孩子在上面可以有自己的装修和拓展。

比如,我认识一个孩子,父母都是非常普通的工薪阶层,没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生活也比较规律。但是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喜欢看纪录片,对历史、地理、科学都充满了好奇。他会自己去图书馆借书,自己上网查资料,自己规划小小的探险之旅。父母虽然不太懂他研究的东西,但也没有阻止,反而支持他。这个孩子虽然起点不高,但凭借着自己的好奇心和努力,眼界反而比很多父母的圈子更开阔。

所以,我认为说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的眼界,确实有点绝对了。但父母的眼界就像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初始的视野范围,这个范围的大小、宽窄,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最初对世界的认知和探索的方向。父母的观念、行为、提供的资源,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如果父母能有更开阔的眼界,更包容的心态,更积极的引导,那无疑是给孩子插上了一双更坚实的翅膀,让他们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精彩。但最终,孩子能否飞得更高,还要看他们自己如何去展翅翱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父母的眼界能决定孩子的知识面,但决定不了孩子的眼界。

1

总有人在宣扬寒门再难出贵子,宣扬父母的眼界等同于孩子的眼界,父母的优势也是孩子的优势,试图给后来的人背上沉重的精神镣铐,这也太无耻了,因为在中国,主流不是这样的。

中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的国家,政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之上的,不会放任买办和资产阶级搞阶层固化,肆意剥削底层人民,把国家搞到矛盾重重。

相反,这几年,国家打击垄断行业,打击房地产行业,打击教培行业,都是在给社会疏通血管,确保社会各阶层的流通。

在这个基础上,孩子的竞争和发展就是孩子的问题,父母能给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在竞争的过程中也是有限的支持,不会对后来人造成碾压。

最终后代们之间的竞争,还是处于个人本事之间的竞争。

2

父母的眼界只能决定孩子的知识面,但是决定不了孩子的眼界,这事《毛选》上早就有论断。

知识如何才能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眼界,转化为个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实践的。

《实践论》中把个人认知的提升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感性阶段。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首先进入的阶段就是感性阶段。比如我们去一家公司,看到了这家公司的装修,看到了这家公司的员工,跟领导接触,知道了领导这个人,吃饭的时候,看到了公司的食堂,这些都是从不了解到初步对公司有了第一印象。

初期因为对公司不够了解,只能从外表的各种印象来叠加,叠加起来后来的印象就是感性阶段的认知。

当通过很多印象的积累和实践,逐步过渡到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就开始进入了理性阶段。

比如有的人去一家新公司,一开始找的是公司的氛围,人际关系和谐,愿意去这样的公司,但是通过一年到两年的实践,最终发现这不可能,因为一个部门的人际关系本质上以竞争为主,暂时合作为辅。

这样的实践过程,一个人的认知就从感性发展到了理性阶段,对事物发展的判断就更为精准。

过了理性认知阶段,第三阶段就是用理性认知反过来改造世界的阶段。

只有把这三个阶段走完整了,知识才会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眼界。

3

父母的眼界不能转化为孩子的眼界,就是因为父母的眼界是通过父母自己的实践来逐步掌握的,而到了下一辈,孩子们面临的实践跟父母的是不一样的,之前的经验价值有限,孩子们要从自己的经历中成长起来,还需要花费更多的功夫,但是下一代能否吃的了那样的苦?大多数是吃不了那样的苦的,毕竟通过父母改善了生活条件,就回不去了。

同样,父母的实践,父母的成功有时代发展的机遇,有属于父母的成长,到了孩子这一辈,机遇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就无法提供给孩子同样成长的实践条件。

所以即使父母再有能力,还有钱,还有资源,但是对下一代的帮助只是倍数的帮助,无法达到个人成长起来指数级的发展,这还要下一代好好实践才行。

而后来人通过自己的机遇和才华,是有机会超越之前成功的人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说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的眼界,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要说完全没关系,那也太不负责任了。我觉得更贴切的说法是,父母的眼界极大地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奠定了孩子眼界的一个基础。你想啊,孩子刚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他看世界、认知世界的第一扇窗户,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给打开的。首先,父.............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得说,父母的眼界,对孩子的眼界有着相当重大的影响,但绝非是“决定性”的那个唯一因素。就好比一块土地,父母给它施了肥,选了种,这已经是很好的开端了,但最终能长出什么,还需要阳光、雨水、空气,还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1.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最直接的影响。.............
  • 回答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没钱,而是父母没眼界”,这句话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我挺认同这个观点的,而且觉得它比“没钱”更能长久地伤害一个家庭。你可能会想,没钱怎么了?孩子吃不上好的,穿不上新的,学习上也没法得到最好的资源,这难道不是最现实的困难吗?没错,物质匮乏确实会带来很多痛苦和限制,它会压抑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啊,问得可太实在了。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当下都在面对的现实嘛?父母眼里的“铁饭碗”,尤其是教师、医生、公务员这仨,那可是心尖尖上的宝贝疙瘩,更是成了相亲市场上绝对的香饽饽。这现象怎么看?嗯,得从几个维度细细掰扯掰扯。一、父母那一辈的价值观念烙印:安全感高于一切首先,得理解咱们父母那一辈人经历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心酸的问题,也问到了许多中国女性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伤痛。如果摊开了说,在重男轻女的父母眼中,女儿可能算不上“什么”,或者说,她们被定义的方式,与儿子截然不同,甚至是一种“被附加”的存在。1. “赔钱货”、“添人头”:物质价值的量化在一些极端的重男轻女家庭里,女儿一出生就背负了“赔钱货”的.............
  • 回答
    成为一对睿智且有长远眼光的父母,这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体验”,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却又充满惊喜的责任和一种深刻的幸福感。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也不是某种超能力,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智慧和行动。首先,他们给我的感觉是“安心”。这种安心不是那种放任不管的随心所欲,而是一种无论我走到哪里,遇到.............
  • 回答
    朱晓东,一个在许多人眼中“乖巧懂事”的儿子,一个在朋友眼中“阳光开朗”的青年,却最终犯下了杀害妻子的罪行,并将尸体冰藏长达105天。这个令人震惊的反差,让无数人感到困惑:一个看似正常的男人,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变成一个冷血的杀手?要理解朱晓东的转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乖宝宝”这个标签上。任何.............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了点子上了,也算是很多中国人心里那本一本糊涂账的答案。在父母的眼里,“乖孩子”这三个字,承载的东西可多了,可不只是听话那么简单。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听话”。这绝对是“乖孩子”的基石。小的时候,就是不顶嘴,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说往东绝不往西。哪怕心里不乐意,表面上也得装出乐呵呵的样子.............
  • 回答
    你告诉我你父母的顾虑和不支持的原因,我才可以给你更具体的建议。不过,总的来说,当你的父母因为观念上的差距而不支持你留学时,这确实是一个既挑战又需要智慧去应对的局面。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你有耐心、策略和充分的准备。首先,理解父母的“低眼光”是什么意思。这可能有很多种表现: 对留学的价值不认同:.............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真是让人觉得有点儿复杂,也挺有道理的。你想啊,在中国这个讲究“养儿防老”和“父母恩情大于天”的社会里,父母给孩子花钱,尤其是花大钱,比如给买房,这在很多人看来,那是父母的责任,是爱的体现,是为孩子铺路,让他们少走弯路。尤其对于那些父母自身条件好,也有心疼孩子的,觉得孩子不容易,能帮就.............
  • 回答
    父母的言行,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又如山岳般巍峨,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而多样的印记。他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播撒,一种情感的滋养,一种行为模式的示范。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父母的言行对我的影响。一、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塑造: 勤奋与责任的传承: 我记得小时候.............
  • 回答
    父母的控制欲,在许多家庭中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种一致性,需要从个人心理、社会文化、代际传承以及生物学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核心心理动机:对孩子的爱与责任感虽然“控制”一词带有负面色彩,但很多时候,父母的控制欲源于他们内心最深处的爱和责任感。 .............
  • 回答
    父母的行为伤害到你,让你感到孤独,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感受,也是很多人的经历。想一想,你小时候是不是有这样的时刻:你兴高采烈地想和爸爸妈妈分享一件事情,结果他们却心不在焉,或者直接告诉你“别烦我”?或者,当你犯错时,他们的批评让你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好像永远也做不对什么?这些感觉累积起来,就像在心里筑起.............
  • 回答
    父母的观念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课题,它受到个人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想要改善父母的观念,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理解、沟通和持续的努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如何改善父母的观念:一、 理解父母观念的形成与根源在尝试改变父母观念之前,首先要理解他们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跳出了许多画面:爸妈因为一件小事争吵,语气里的疲惫和无奈;夜晚,他们各自在房间里,沉默像一层厚厚的壁障;或是那些被硬生生压抑下去的苦涩,只在眼神里一闪而过。老实说,当亲眼目睹了婚姻中的不幸福,尤其是发生在自己最亲近的人身上时,对爱情的信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就像你第一次.............
  • 回答
    父母的教育方式,这绝对是影响孩子未来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要说它 完全决定 孩子的未来,那未免太绝对了。人生太复杂,变量太多,就像一张大网,父母的教育只是其中最粗、最重要的一根线,但其他无数细小的线也同样牵动着孩子的命运。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父母的教育方式到底是怎么影响孩子,以及为什么它不是唯一的决.............
  • 回答
    父母的教育背景,这确实是个挺能聊的话题,也常常让人产生一些先入为主的看法。但要说它“直接决定”孩子的个人发展,我觉得这说法有点过于绝对了,生活中那么多例子,哪能这么简单一句定乾坤?首先,咱们得承认,父母的教育背景,尤其是受教育的程度,确实能给孩子带来一些“先天优势”,就像给孩子的人生起跑线稍微调高了.............
  • 回答
    父母的爱,这四个字听起来总是那么温情脉脉,那么理所当然,好像它就是世间最纯粹、最无私的光芒。但剥开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你会发现,这光芒背后,藏着不那么令人舒服的成分,甚至,透着一股令人心寒的讽刺。我常常会想,父母对我们的爱,究竟有多少是纯粹的付出,又有多少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内心的某种需求?举个最.............
  • 回答
    父母的控制欲,这四个字说出来,很多人的心里都会涌上一股莫名的寒意。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越收越紧,勒得人喘不过气来。说它“可怕”、“吓人”,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它可能一点点地吞噬掉一个人本该拥有的自由、独立和自我。父母控制欲的可怕之处,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它是一种对“所有权”的误解。很多父母把孩子.............
  • 回答
    写下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总有一种压抑又沉重的感觉。父母的封建思想有多可怕?这个问题,与其说是问句,不如说是从我喉咙里挤出来的一声叹息。它像一个烙印,刻在很多人的骨子里,也毁掉了很多人的生活。可怕,是因为它不是简单的“老古板”,而是深深刻在骨髓里的价值判断,是影响一个人一生走向的无形枷锁。最直接的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