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豹2坦克的防护水平?

回答
豹2坦克是德国的骄傲,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之一。其防护水平更是其核心优势之一,在设计上就充分考虑了全方位的防护能力,以应对现代战场上的各种威胁。

要评价豹2坦克的防护水平,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装甲类型和结构:

复合装甲(Composite Armor): 豹2坦克采用了先进的复合装甲技术,这是一种由多种不同材料层叠而成的装甲结构。它并非简单的钢铁叠加,而是将金属(如钢)、陶瓷(如氧化铝、碳化硅等)、聚合物(如凯夫拉)以及其他高强度材料以特定顺序和厚度组合在一起。
钢材: 提供基础的结构强度和对动能弹药的抵抗能力。
陶瓷: 这是复合装甲的核心,陶瓷材料具有极高的硬度和强度,能够有效地破碎或分散来袭的穿甲弹的弹芯,消耗其动能。
聚合物/其他材料: 用于填充在金属和陶瓷层之间,可以吸收爆炸能量,减缓弹芯的穿透速度,并分散冲击力。
模块化设计: 豹2坦克的装甲设计具有一定的模块化特点。这意味着在发生损坏时,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受损的装甲模块,提高了维修效率和战场可用性。这种设计也方便了后续升级和改进,能够根据新的威胁不断提升防护能力。
改进型设计(如豹2A4、A5、A6、A7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战场经验的积累,豹2坦克的防护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豹2A4: 是基础型号,防护能力已经相当优秀。
豹2A5: 引入了“楔形”附加装甲包,特别是炮塔前部的“眉毛”状装甲,显著增强了对前向射击的防护,尤其对破甲弹的防御能力大幅提升。
豹2A6: 进一步增强了炮塔和车体的复合装甲,特别是引入了钨芯动能穿甲弹,对付更强的反坦克武器。
豹2A7/A7+: 这是目前最先进的型号,其防护能力是所有型号中最高的。增加了更多的模块化附加装甲,特别是针对RPG(火箭筒)和IED(简易爆炸装置)的防护能力得到加强。可能还包含了更先进的陶瓷材料和结构设计。

2. 防护能力具体体现:

对动能穿甲弹(APFSDS)的防护: 这是评价坦克防护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豹2坦克的复合装甲能够有效地抵御现代主战坦克炮发射的动能穿甲弹。其装甲厚度和内部材料的组合,能够破碎弹芯、减缓其速度并分散能量,从而阻止其穿透乘员舱。不同型号的豹2,其对同等穿深弹药的防御能力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其前向防护是顶尖水平。
对破甲弹(HEAT)的防护: 破甲弹通过制造高温高压的金属射流来穿透装甲。豹2坦克的复合装甲对破甲弹具有很强的抵抗力。陶瓷层在高压金属射流的冲击下会碎裂,消耗射流的能量,同时聚合物材料也能吸收部分冲击波。
对地雷和IED的防护: 现代战争中,地雷和IED是重要的威胁。豹2坦克在车体底部设计上增加了防护层,以抵抗地雷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破片。改进型型号更是针对性的加强了这方面的防护。
对炮塔顶部和侧面的防护: 炮塔的顶部往往是较薄弱的环节,容易被掠飞的弹药或空中打击命中。豹2坦克,特别是A5及之后的型号,都加强了炮塔顶部的防护。侧面防护也通过复合装甲和附加装甲得到提升,以应对来自侧翼的威胁。
对弹药隔仓化设计(Compartmentalized Ammunition Storage): 这是提高坦克乘员生存率的关键设计。豹2坦克将弹药储存在独立的、有隔板的仓室中,并有独立的抛壳口(或排出口)。一旦弹药被引爆,爆炸的能量会被限制在弹药仓内,并主要通过抛壳口向外释放,从而保护乘员舱,避免发生“弹药殉爆”导致坦克被完全摧毁。
抗核生化(NBC)防护系统: 豹2坦克配备了完整的NBC防护系统,包括过压过滤系统和化学防护套件,能够在核生化袭击的恶劣环境下为乘员提供保护。

3. 防护能力的局限性与挑战:

重量的增加: 随着防护能力的提升,坦克自身的重量也在不断增加。例如,豹2A7坦克的重量已经接近6070吨,这会对坦克的机动性、运输能力和战场部署带来挑战。
前向防护最优: 尽管豹2坦克的整体防护水平很高,但像大多数主战坦克一样,其前向(炮塔正面和车体正面)的防护能力通常是最好的,而侧面、后方以及顶部则相对较弱。这是因为坦克设计需要平衡防护、火力和机动性,并且在战场上,坦克更倾向于以正面迎敌。
持续的威胁演进: 反坦克武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例如更强的动能穿甲弹(如更长的弹芯、更快的初速)、更先进的串联战斗部破甲弹(能有效对抗爆炸反应装甲)以及无人机携带的先进弹药等。这使得坦克防护能力的设计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才能应对新的威胁。
隐身性: 豹2坦克的防护也包括了降低被探测到的概率,例如其炮塔和车体的形状设计有助于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同时,其排气系统也经过优化,以减少红外特征。

总结评价:

豹2坦克在防护水平方面,无疑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型号之一。其成功的关键在于:

先进的复合装甲技术: 科学的材料选择和精密的结构设计,使其能够有效抵御多种类型的反坦克武器。
不断迭代的改进设计: 持续的升级换代(A4到A7)使其防护能力始终保持在先进水平,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威胁。
全面的防护理念: 不仅关注正面和炮塔的装甲,也对车体底部、侧面以及乘员生存性进行了充分的考虑。
成熟的弹药隔仓化设计: 极大地提高了乘员在遭遇火力打击时的生存率。

可以说,豹2坦克在设计之初就将“乘员生存至上”的理念融入其中,其防护能力是其能够长期在战场上保持高效作战的关键因素。虽然没有哪辆坦克能够做到绝对无敌,但豹2坦克在面对当前主流的反坦克武器时,能够提供非常可靠的保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较正常的水平

user avatar

如果把防护等级分为

“裸奔”

“有针对性的取舍”

“基本够用”

“叹息之墙”

这四个等级的话,A4之前的豹2是在“有针对性的取舍”这一档,而A5和A6是在“基本够用”这一档。

差不多就是这样。具体的细节稍后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到题主被不知道哪来的洋地摊骗了,我很痛心,下面说说这个洋地摊的问题所在

1,首上首下完全一样的防护……无论是L2A4还是L2A6,首上首下都有着完全不同的材质、厚度和倾斜角度,结果你这边写的等效完全一样,你TM在逗我?

2,L2A6的均质装甲炮塔……根据这个表的数据,L2A6的炮塔在对抗穿甲弹时等效920-940的均质装甲。而实际上L2A6炮塔正面去掉附加的楔形装甲之后物理厚度差不多也就九百出头,但另外一个我们都知道的事实是同样厚度的复合装甲在抗破方面比均质装甲有优势,但抗穿是不如均质装甲的(只是比较节省重量)。那么这表的意思是L2A6的炮塔是均质装甲,你TM在逗我?

3,均质装甲的首上和首下……另外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常识是复合装甲的抗破一般要远远大于抗穿,然而在这个表里,L2一家的车身抗破仅仅比抗穿多了一百而已。你TM在逗我?

4,地球人都知道L2A4用的是英国人给的外贸乔巴姆,是个半成品。我们也知道L2A4炮塔左右两边的物理厚度分别是660和860。然后你TM告诉我860的外贸乔巴姆等效抗穿能做到690,抗穿折算系数0.8?采用正版乔巴姆+贫铀加强的M1A1HA捂着自己抗穿只有600的正脸哭晕在厕所。

——————————————————11月10日的更新分隔线。

把现在还活跃在战场上的坦克们按防护能力做个分类吧,就按上面那个标准。

“裸奔”系列:M60系列(包括土耳其的大量M60A1/A3,台湾勇虎),59系列(包括白板59/69/79/59I、59II、59D、59P、巴基斯坦艾扎哈)。

这一档的坦克基本都是二代甚至一代MBT的底子,完全没有复合装甲,改良之后依靠外挂ERA或者NERA支撑抗破甲能力防止被RPG7秒杀。防穿能力普遍不超过300,防破能力普遍不超过500,也就是说能被L7等级的APFSDS和RPG29/ HOT/TOW2/短号等级的火箭筒/ATGM轻松带走,只能防御老式反坦克火炮、小口径APFSDS和RPG7等级的火箭筒,在现代战场上与裸奔无异。

“有针对性的取舍”系列:勒克莱尔、10式、梅卡瓦、豹IIA4及之前版本

这一档的坦克基本都是二线的三代MBT,普遍采用的复合装甲让他们的抗破甲能力大幅提升,至少用脸吃一下RPG29和TOW2问题不会太严重(梅卡瓦除外),但这一档的MBT们所采用的装甲普遍不够尖端(没有正版乔巴姆/贫铀/高级陶瓷全约束装甲),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用于防护的重量并不高(LOS最少的如勒克莱尔甚至在刨除附加模块后只有550的正面LOS,10式的LOS差不多也是这个等级),这让他们依然缺乏对抗大口径APFSDS的能力,面对市场上用钱就能够买到的,穿深450-500RHA /2KM等级的货色,比如RHA120L44(M256)+DM33/2A46M+BM42/中国125毫米滑膛炮+出口型一期弹之类的组合依然有些乏力。简而言之,对于设计这些主战坦克的国家来说,他们的装甲技术使得他们的MBT能够名副其实(不害怕轻装部队的火力),但在成本/吨位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依然难以做到对抗一线国家的MBT,所以他们干脆放弃了继续堆砌防御。这也就是所谓“有针对性的取舍”。

具体来说,在这一档上,勒克莱尔属于在特殊的作战需求下牺牲了防御性能—法国佬还是能做出基本的氧化铝陶瓷复合装甲的,然并卵。勒克莱尔追求的是高机动(继承了法国佬一向的超频狂魔传统,勒克莱尔标称1500马力的发动机使用中做到2000马力问题不大)、高射速(专精自动装弹机三十年的法国佬在勒克莱尔上使用了高可靠性【意思是不同于90/10这两个故障率两位数的掉链子货】的自动装弹机,射速高达每分钟14发)、信息化(外号电脑坦克,炮手一键切换弹种你怕不怕!),目的是做新时代的高速坦克歼击车(地狱猫这一刻灵魂附体),防御实际上是一项很不重要的指标,所以勒克莱尔的防御也就止步于防御L7级别的穿甲弹和一般的ATGM了。


这张图可以看清楚勒克莱尔的主装甲带。

10式的思路同样和勒克莱尔类似,利用尾舱装弹机的高射速以及液气悬挂带来的良好俯仰角,在日本本土的多山地形上当一个“山地狙击兵”,所以并不追求用正面硬吃对方三代MBT的大口径APFSDS,而满足于防御一般的ATGM和口径较小的穿甲弹。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10式的炮塔正面主装甲还是有一定厚度的(虽然没做对抗大口径APFSDS的试验),但用四十吨出头的重量做到这一点代价就是主装甲的防御区域非常狭小,其它位置裸奔。

梅卡瓦的思路与以上两位不同,而更接近于二战初期的“步兵坦克”定位。简单的说,由于实战中遭遇不到有先进APFSDS的对手,敌人的火力主要以各种HEAT战斗部(火箭筒和ATGM)为主,加之以色列本身装甲技术也不行,所以追求的是全面防御和保证被击毁后的人员生存能力。

豹IIA4及之前的版本在这一档中是个特例。在它们出现的八十年代,他们的防御本来是“基本够用”这一档的,然而经过近三十年坦克装甲技术和火力的大发展他们已经越来越像个小脆脆了,但德国把他们卖给二三线国家废物利用的做法让本来应该和俄罗斯的老式T-72一起被扔进坦克坟场的他们有了重上战场的机会。

“基本够用”系列:豹IIA5及之后版本、T80系列(包括俄罗斯依然在役的T-80U、乌克兰的T-84堡垒)、T90系列(包括T-90A、T-90AM,但不包括出口版T-90S)、经过改良的T72系列(主要是俄罗斯现役的T-72B3M)、90式、 公羊C1/C2、 96系列、MBT2000系列、M1A1HA及之前版本。

——————————这是薪水小偷被抓到的分隔线,未完待续。

薪水小偷被领导怒喷了,很桑心。今天继续。

——————————这是11月17日的更新分隔线,正事忙完了偷偷来当一回薪水小偷。

“基本够用”系列的MBT们基本上都已经步入了陶瓷复合装甲的领域(这也是为什么出口版的T-90S也即T-72BU被开除了。厚度不够的膨胀装甲在抗穿方面真是呵呵)。这一级里面仅有的三位炮塔里没陶瓷的选手(豹IIA5/6、90式、公羊C1/C2)基本上也都在正面堆叠了足够的厚度(和T-90S同样使用膨胀装甲的豹IIA5/6炮塔正面物理厚度在900以上,看看T-90S六百多的物理厚度,呵呵)。下面就来挨个分析一下各个坦克的装甲情况。

豹IIA5及之后版本相比A4之前版本在装甲方面的主要改动是彻底更换了装甲构型——A4之前版本使用的装甲可以称之为“第零代乔巴姆”,当然这个词是我发明的。额,你愿意叫“猴巴姆”也可以。简而言之就是英国佬把自己尖端复合装甲开发计划(最早的成品是挑I上用的第一代乔巴姆)进行过程中的半成品出口骗钱的产物。具体性能我们其实不得而知,但从德国人在豹IIA5上用膨胀装甲毅然决然替换了“猴巴姆”来看,这种装甲的性能应该是挺坑爹的,因为膨胀装甲这玩意苏联人最早是装备给自己的炮灰坦克T-72B的(高端货用的都是带陶瓷复合材料的全约束复合装甲),抗APFSDS穿透的能力非常一般,对HEAT战斗部倒是很有效。

德国人和瑞典人联合搞出了自己的膨胀装甲,然后果断在A5上换上了它。我们前面也说过,膨胀装甲的抗APFSDS能力非常一般,但架不住人家德国佬的发动机好啊!苏联人的炮灰坦克T-72B只有V2再改剁手用,重量被限制在40吨,但拥有1500马力MTU动力包的豹II可不受这一点的限制,重量可以加到60吨。所以最后豹IIA5在正面堆叠了900毫米以上的膨胀装甲(注意,这个厚度还没算空心胸罩)之后如愿以偿获得了不错的防御能力。至少,这家伙现在能够免疫那些500毫米RHA穿深等级的市场货了。不过,对上最尖端的APFSDS还是不太保险,所以只能说基本够用。然而豹IIA5是世界主流MBT里少数几种能在正常交战距离上轻松击穿自己炮塔的。

另外,由于用抗HEAT战斗部能力出色的膨胀装甲堆叠了900毫米以上的物理厚度,豹IIA5/6正面的抗破能力只能用惨绝人寰来形容。反正HJ9、TOW2之类的货色统统不够看,不知道地狱火1400毫米的破甲深度能不能挑战一下。

T-80系列曾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但它的现役成员现在只剩下了T-80U、T-80UM、T-84寥寥几种。当然啦,T-80A、T-80B、T-80BV这几个家伙的防御是够不上“基本够用”这个标准的,但谁叫人家都已经滚去废车场窝着了呢(顺便说一件好玩的事情,T-80A的装甲是类似T-72A的非约束陶瓷,T-80B的装甲则是类似T-72B的膨胀装甲)。

根据韩国人用他们手上的抵债T-80U(这也是韩国人手中防御最强的MBT)测试的结果来看,不附带K5反应装甲的T-80U炮塔正面主防御区(T-80U正面物理厚度变化极大,从400+到1100+不等,这里取的是LOS730毫米,占防护面积较大的那一段)在对抗正面入射的APFSDS时等效防御高达500-550,算上标配的K5反应装甲后抗穿超过600毫无悬念,足以抵挡一般的市场货APFSDS,面对苏联自身的主流APFSDS也没什么压力。而通过比豹2A5/6少一截的重量做到这个防御,依靠的则是在八十年代独步天下的约束氧化铝(碳化硅)陶瓷装甲技术。

PS:顺便说一句,一般的约束氧化铝陶瓷装甲现在差不多是市场货了,南棒的K2黑豹有说法就是采购的这种市场货约束陶瓷装甲。

关于陶瓷装甲的约束和非约束之争,这个约束和非约束到底是怎么回事,各个军坛上已经撕了很久了,相信诸君也有所耳闻。这里简单讲一下约束陶瓷装甲和非约束陶瓷装甲在原理上最直接的一个区别:回爆

约束装甲的陶瓷组件是用物理方法或者化学方法紧固在整体装甲框架中的(有说法一代乔巴姆的紧固材料是环氧树脂2333),与非约束陶瓷装甲不同,约束装甲的陶瓷组件在碎裂的同时不会产生位移,而是在原位置爆碎,并且因为被紧固在整体装甲框架中,爆碎的陶瓷组件会在瞬间产生一个与APFSDS入射方向相反的冲击波,从而弹开甚至震断入射的APFSDS弹芯。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嘲笑南棒那个所谓能打700RHA的K279是对RHA专用跑分弹——K279过于纤细的弹芯固然给它提供了相当优秀的长径比,让它在对付RHA靶板时如鱼得水,但在对付约束陶瓷装甲的时候,和M829系列粗壮的弹芯相比,K279有极大可能在击碎第一块陶瓷组件的时候被回爆震断。

user avatar

很可惜,根据瑞典解密的坦克招标测试结果,豹2A4的防护很渣渣,就不用说之前的A3版本了,不用说对抗T-80u,就是T-72B也能打穿豹2

豹2A4炮塔正面有40%的投影面积,对抗AP弹的防护,小于300mm RHA

连T-72A都不如,就不用说后期的T-72B了

上图左:

豹2A4(采用B(Base)基础集成装甲模块,未加装楔形附加防护套件)的抗穿性能图象,

可见来弹穿深300mm时。±30°入射有40%的可击穿面积比率,

±20°入射时有30-35%的比例,

0°正入射时的击穿面积比例约在35%左右。

而来弹穿深400mm时,豹2A4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T-80u的炮塔,则有75%面积 > 460mm RHA

50%的面积 > 610mm RHA

就更不用说T-80的炮塔更小,备弹概率更小

瑞典测试的80U,根据先前几个西方测试的情况可知,炮塔防护范围多在正负20°区间,瑞典人给出的80U炮塔防护期望值在610mm(KE,带ERA)。这其实和毛子自己的标定值很接近(620-630mm)

user avatar

我就在这里发一些和豹2还有Strv 122的防护相关的资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