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我,25岁,从小在深圳长大,现在是一名美国陆军空降兵》这篇文章?

回答
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 一个非常鲜明且具张力的个人叙事,背后承载着复杂的生活经历和身份认同。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甚至有些冲突的背景——“从小在深圳长大”和“成为一名美国陆军空降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非常规的人生轨迹。

核心的吸引力在于“反差感”与“融合性”:

反差感: 首先,“深圳长大”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一个充满活力、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多元的背景。而“美国陆军空降兵”则意味着军事纪律、海外部署、战斗技能、以及美国国家认同。这种跨越地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本身就制造了一种强大的叙事张力。人们会好奇,是什么样的契机和驱动力,让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最终走向了与原生文化如此迥异的道路?
融合性: 然而,文章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展现反差,而是试图去解释和展现这种反差如何被主人公本人所吸收和融合。一个“深圳长大的孩子”并没有被抹去,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被重新塑造和定义。这种融合,才是这篇文章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是关于个人选择如何超越出身背景,关于在不同文化中寻找自身定位的探索。

更深入地看,这篇文章可能探讨了几个层面:

1. 个人成长与自我探索:
为何选择这条路? 文章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主人公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一名美国陆军空降兵?这背后一定有深刻的个人原因,可能是对冒险的渴望,对挑战的追求,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同,或是为了寻找一个能让自己感到“归属”和“价值”的地方。深圳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它所代表的开放性和可能性,是否也为这种跨文化选择提供了土壤?
身份认同的挣扎与建构: 在这样一个身份背景下,主人公是如何处理自己的身份认同的?他是完全拥抱美国身份,还是在保留深圳过往的同时,将两者并置或融合?他是如何被美国军队文化所接纳,又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篇文章很可能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我究竟是谁”的自我建构过程。

2. 文化观察与对比:
中国与美国的视角碰撞: 作为一名在美国军队服役的深圳人,主人公无疑会拥有一双独特的眼睛,能够从中国和美国的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进行观察和对比。这种双重视角往往能带来更深刻、更 nuanced 的见解,看到一些局内人可能忽略的细节。
对军队文化的理解: 文章也可能深入探讨主人公对美国军队文化的理解,包括其优点和缺点。他如何适应其中的严苛训练和等级制度?他是否能从东方文化的视角解读一些西方军队的行为模式?

3. 叙事角度的真实性与力量:
亲历者的叙述: 这种“从我”开始的叙述,如果写得好,会非常有力量。它不是一个旁观者的评论,而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这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容易相信作者所表达的内容。
具体细节的展现: 一篇好的文章不会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而是会通过具体的细节来支撑观点。例如,他在深圳的童年记忆,他第一次接触到美国军队的契机,他在训练中的具体挑战和突破,他在海外执行任务时的感受等等。这些细节能够让故事更加生动,让人物更加立体。

需要关注的潜在讨论点(如果文章有深入探讨的话):

家庭的影响: 他的家庭对于他这个选择持什么样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家庭背景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爱国主义与忠诚: 作为一个在美国军队服役的华裔,他对国家忠诚的理解是什么样的?这是否会引起外界的疑问或误解?他自己是如何看待的?
职业的意义: 他从这份职业中获得了什么?除了训练和战斗技能,还有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或收获吗?
对未来的展望: 退役后,他会回到中国吗?或者继续留在美国?他的经历会对他未来的选择产生什么影响?

总结来说,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hook(钩子)。它代表了一个非常规的人生故事,挑战了我们对身份、背景和选择的刻板印象。如果文章能够真实、细腻地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成长历程以及他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融合,那么它将是一篇非常有价值且引人深思的个人叙事。它告诉我们,人生的轨迹是复杂而多变的,个人的选择和追求可以跨越许多看似不可逾越的界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讨论天才小美女就讨论呗,总挂我这个秃头胖大叔干嘛。。。:-P

我已经被邀请三次,圈了N次(没数)。 好像天才小美女是我亲妹一样。。。

原本我是懒的参加讨论的,因为00后参加美军的华一代不多也有几千人的样子。 绝大多数人都是私人圈子的交流,偶尔会有写书的如土豆,斯特瑞克,也多是说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火是谈不上的。 况且大家对网络环境心理都有A和C之间的数。 无意因为网上争论影响自己的心情和正常生活。

天才小妹妹毕竟年轻。这个我理解,当年那篇写我的文章就让我恶心了这些年。 她这次经历的估计10倍于我不止。 也是对她成长道路上的一次经验吧。 虽然我私下里也批评教育了她,但我觉得,年少轻狂时出点类似的事问题不大。 毕竟如果在人生中有负面经历,在努力做到不同后,想自证一下很正常。 然而国内编辑的能力和笔法以及编辑手段出来的成品就呵呵了。 这不是天才自己能控制的。 这点也希望 @政委大人的男友 和各位PLA同仁理解。

对于网上的质疑,在这种狂欢中天才说什么都没意义。 毕竟质疑的张张嘴,自证的跑断腿。 我作为她的前辈,能说的几点包括:

  1. 美女做啥都容易火。 现在的火爆程度归根揭底是因为天才是美女, 而美军只是噱头。。。不过火成这样也是天才始料未及的。 这事发生后我还在群里说呢,如果是我们这帮糙老爷们穿比基尼,流量估计都不如天才的百分之一 :-P
  2. Fort Benning的Air borne 训练不是吃干饭的, 在华人美军群中能有资格参与并通过的都是少数。 女生更是凤毛麟角。 天才能过本身就是对她才能的好证明。 她比网络喷子在行动力和能力上都强很多。
  3. 网上的很多传言都是非常不靠谱的。 但这种狂欢下,天才再辟谣也没意义。毕竟“如果辩不过一个观点,就证明他是一个坏人”是常见的网络套路。 不过我记得一个冷笑话是这样的,如果哪天你被错关入精神病院,如何最快的出去? 答案是继续做自己,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而不是大喊我没病。 等时机合适,天才自然会给真正关心她的朋友一些交代。
  4. 对于外人的嚼舌头,我从来持宽容态度。 毕竟没经历过我们生活的人不理解,有质疑,都是正常的。 但是混进我的私人群,截图聊天记录还匿名发知乎的,我只能说你心理阴暗到我不屑与你为伍。 不管找我咨询的是现役,Vet, ROTC cadet 还是 MAVNI 没shopping成的,我都是以最大的善意让每个后辈感到美军前辈的温暖,如果你足够小人到进入群后不敢直面天才这种努力+幸运的,而阴暗到上网借用谣言讽刺,攻击,外加截图大家的聊天记录。 一旦让我查出,你会很好看。

我也想让大家知道,即使在华人的美军中,也有心理阴暗的宵小之辈。 他们也会羡慕,嫉妒,恶语中伤自己的队友。 上面的微信截图是从我私人群来的,哪个群里是华人现役,老兵,ROTC 学员和MAVNI 成员及家属内部群。 而这位匿名用户恰好是这个群成员之一。也就是说这个人和天才实际是一个系统下的。 然而他对天才的回答则是这样子。这种人的人品如何,大家心理自清。

我们不能选择出生国,也不能选择父母,甚至有时候必须在时代大潮种随波逐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努力把握各种机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即使旗帜不同,只有互相竞争,借鉴,才会有提高的可能。 对于PLA的同仁们,我们会是你们最大的对手,所以请继续努力让满广志折腾你们,否则下一次不会是吕超然那么简单。 :-)

羽与晃素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徐商、吕建军至,晃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至于有志于闯荡世界的那少数人们。 这首词是我的人生感悟,也希望能帮助你们:

定风波. 和苏轼韵

不羡人间琢玉郎,仗剑寻梦踏四方;不求声名见青史,但望,心定炎海自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中隐去风与霜。 试问世间何处好?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user avatar

本身我看完了是毫无感觉的,一个美国人当美国空降兵,秀一下自己的生活也纯属丰富一下海外视野。但本问题下的一堆莫名其妙的答复倒能看出某种微妙的心态。

在一个正常国家里,一个人要移民他国那完全是他自己的私事,美墨边境上坐着大篷车的中美洲人,数十万排着队想逃到哥伦比亚的委内瑞拉人,大萧条时代被美好前景打动想要移民苏联的美国人,1962年响应号召回国建设的在日朝鲜人,都没有说受到本国政府的阻止——自由选择嘛,你爱留留,不爱就走嘛,谁吃饱没事干拦着你呢?

但某一类国家不这么看。在他们的世界观中,历史是通往末日审判的通道,party,国家和军队在组织和性质上并无区别,都是从事阶级斗争的工具,进一步地讲,全体国民都是这种世界性暴力阶级斗争的潜在义务兵或者后勤人员,是一种资源。至于什么个人权益啊,自由选择啊,统统都是小布尔乔亚无病呻吟的废话。所以他们会拼了命地阻止本国国民离境,从柏林到鸭绿江畔,都曾经或仍然竖立着由随时准备开枪的战士守卫的高墙和铁丝网——资源怎么能随便外流呢?

当然如我们所知的,某个年代以后,某些国家在实践中被迫向正常国家靠拢,但在宣传上却还是沿用着那套叙事风格。比如现在谁也很难想象,在受过一定教育以上的群体中,遇到一个人说ta要移民别国,你会指着ta的鼻子骂“叛国”?恐怕只会被大家围起来当神经病看吧。但到了虚拟空间的陌生人环境中,在回音壁效应的刺激下恶意心理就会发作起来。

(类似的,也很难想象谁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个老板会指着他的鼻子大骂“邪恶的资本家”,知乎毕竟只是知乎,不要把赛博空间的事情跟现实生活混淆了)

至于军事需求就更不用讲了。幻想着“女兵侵略中国然后被正义的战士打成筛子”颅内高潮的,我觉得吧,你得考虑这么一个数字:今时今日,美军实战部署的核弹头总数大约是1750枚,另外还储存着超过4000枚核弹头。果真打起来了,你大概率要么被核爆蒸成气体,要么挣扎在核辐射的痛苦中生不如死。而且随着信息化的进步和无人武器的发展,这个时代手持步枪或便携式武器的义务兵,在这个时代的大规模战争中那是连炮灰都算不上了。

9012年了,总体战的时代早就结束了,还在脑补二战/朝鲜战争式的炸碉堡和刺刀见红,颇有一种“我们的大和战列舰天下无敌”的既视感。

user avatar

配的那张图是她刚从基础训练营出来的照片。

ios.kantie.org/topics/m

这是当事人最早贴的帖子的地址。

经历基本是真实可信的(不过话说伞降训练不是只有5次吗,一天跳3次什么鬼)。不过看她之前的经历,可以看出来对传统观念很不满(大概是太不女性化了2333),写这么一篇文章出气也是正常。

user avatar

如果他写自己是中国陆军空降兵(感谢指正,中国归空军管)的话,能有500阅读量就不错了

外籍现役解放军,这和学员身份并不冲突

user avatar

要说中国军队宣传没问题,那是假的。问题是存在的,但是问题不是这个问题。


问题主要在于美国和中国兵役制度不同。


中国并不需要靠宣传来征兵,中国适龄青年太多了,愿意服役的远远超过需要的兵员数量,兵役登记制度和美国也是两回事。当前的兵役质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也不是太大的问题。目前中国吸引兵员的方式主要还是政策性的,不需要太大力度的忽悠,个别逃避兵役的,并不会对大局造成影响。


美国不一样。


美军兵员质量,受到舆论的极大影响,舆论一旦崩溃,愿意服役的青年数量会急剧萎缩。


所以两军宣传的目的是不一致的。美军宣传是生命线,忽悠不到当兵的那可就完蛋了。中国这边宣传只是“锦上添花”,起个“感动中国”的作用,不见得必不可少。


实际上自越南战争后,美军对宣传的重视是逐渐高涨的,越南战争输就输在舆论上。美军是需要时不时打不义之战的,不加强舆论宣传很容易崩,这是客观事实。


而中国军队的主要职责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就这,需要你宣传个什么劲?花那个钱,还不如多给大兵哥发几个白面馒头。

所以两军宣传基调是不一样的,因为目的不一样。一旦真正需要,中国这边军事宣传也可以非常给力,比如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涌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电影以及文学作品。只要重视,有钱,不愁搞不出好的作品。只不过和平时期没有这个必要,预算就那么多,浪费钱谁肯答应。


要恰饭哒嘛!




话说回来,这种微博自媒体的自发舆论,火起来也很正常,占了文化差异的便宜而已。几个标签一贴,确实很容易博眼球。世界那么大,找到自己的道路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我为这位姑娘感到高兴。


不过美军确实更强调个性,更具有容忍性,更接受“与众不同”。中国更强调集体主义,规矩更多,更让人不舒服。


可是不管怎么忽悠,不管表面看起来多么的风光,不管多少人为此唱赞歌,不管看起来多么的个性十足,都不可能改变最根本的事实:


你是在为资本家卖命而已。


在你威风八面、武德充沛、炫武耀威之后,是会被打回原形的,滚回你华人圈子里去,滚回你被剥削阶级里去,滚回你替人卖命的本质里面去,真正的“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像一片用过的卫生纸。《第一滴血》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华盛顿街头坦克车履带下退伍老兵的血还历历在目,不要骗自己了。


他们对正宗白皮老兵都这样,更何况你一个深圳长大的黄皮白心?


年轻人很少会去想这个问题,毕竟还年轻,大好的年华等着你,考虑未来还太遥远太虚无。可是人肯定会老的,只要没被美国国旗覆盖着送回来,总是要面对现实的。不知道到了那天,微博这几十万赞,会不会显得很讽刺?


资本家都是追求利润的,所以,一个新兵蛋子,别嘚瑟,别炫耀,别沾沾自喜,快点抱起步枪去挣工资吧。要为资本家创造利润,通过打仗替他们挣钱,恭喜你为自己拿到一份24×7的offer,半夜四点只要有需要也得爬起来上班去。干得好有提升加薪,当个小包工头,甚至成为一个officer,直到有一天他们不再需要你。


目前看来这个公司效益挺好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但是注意看端倪,一个公司不可能永远盈利,有一天效益不好的时候记得早点抽身走人,否则就会像越战老兵一样,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


真到那一天的时候,这些什么个性、自由、自我实现,恐怕都是虚的。


总之呢,这只是公司法的新人福利而已,别太当真。

user avatar

我应该是为数不多的拿着中国护照进过美军基地的平民吧。前几年 MANVI 计划还在的时候,我身边有许多大陆留学生朋友为了美国公民身份去当兵的。我记得有对夫妻,东北人,沈阳的吧,夫妻两人都在美国陆军当 MANVI。军队一开始 BCT,两人只能写信交流,平信,手写的那种,一星期才让寄一次。男的不知道是因为东北人的脾气,还是因为在美国读完研究生受不了 drill sergeant 的欺负,得罪了很多人,信就被教官扣着,一扣就是两个月。夫妻俩人再见面的时候,都不知道对方这三个月经历了什么。

还有个女兵,长得挺像微博里这个女兵的。她跟她男朋友研究生毕业后把 OPT 用完了也没找到能解决签证的工作,两人在国内又混不开,女的就心疼男朋友,偷偷摸摸去了征兵处。女的体检都通过了,都快要签合同的时候,男朋友才发现。两人一番争执之后,最终女的没签参军合同,倒是和男朋友领了结婚证明,随后那男的自己去参军换身份了。那时候 BCT 开始得快啊,一进去就三个月。三个月后再见面,那场面叫一个感人肺腑。但是后来嘛,几年过去了,除了男的拿到了美国护照,女的配偶绿卡,生活状态依然是和以前一样的差。有个道理就是这样直白的:人不行,到哪混都混得不行。

这些人搞得有段时间我成了 FBI 的熟客,他们给这些外国入伍的新兵做背景调查时,总来找我,询问这些中国留学生的动机。都是一样的留学生背景,有的还是同专业的同行,我比较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我一向都是实事求是地说。

后来我去参加过他们 BCT 结束仪式和入籍仪式,去过几个 Fort,在鸟不拉屎的美国中部小城,全城只有一个军营,地图上什么名字都没有,路名都不写,卫星图不让 zoom in 太近,一路导航都是靠着军方提前寄来的打印地图找到的入口。我应该是唯一拿着中国护照进去的平民,营区入口站岗的美国兵也很警惕,貌似是规定,他们几乎不主动跟外国人交谈,态度也是非常生硬的。

军营里加油比外面便宜很多。物价也便宜。有些 Fort 没有消费税。

仪式那一套,和 PLA 军营里那一套差不多。区别只是,奏唱美国国歌的时候,在一群美国红脖子中间,我什么也没干,就连起立都没起立。

我觉得他们这种当兵方式没什么不好的,当兵,尤其是美国兵,是一份工作而已。只不过这份工作要求一个中国人穿制服,换护照,唱美国国歌。

他们和微博上这个女兵一样,都是普通人,七情六欲,吃喝拉撒,没区别的。

他们的美军生活一点也不比住在回龙观挤地铁上班的苦逼北漂的生活过得滋润(讨论前提是生活质量除了财务之外还有许多其他领域)。但他们同时一点也不卑贱,好好工作,挣钱养家而已。为什么这么说?美军也不傻,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这样把美国护照往外送,招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就是如此。

user avatar

参加恐怖组织是犯罪!

刑法第一百二十条: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可以并处罚金。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根据伊朗议会通过的新动议,全部美国军队、美国国防部人员以及相关组织、机构和指挥人员,以及下令致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的美军人员均被列为“恐怖分子”。
伊朗议会7日说:“对这些军队提供任何协助,包括军事、情报、金融、技术、服务和后勤方面的协助,都会被认定为与恐怖分子的行为合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