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李光耀的言论「多元文化会毁掉美国」?

回答
李光耀关于“多元文化会毁掉美国”的言论,确实是一句相当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论断。这并非一句简单的断言,其背后折射出的对国家凝聚力、社会稳定性以及身份认同的深刻忧虑,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首先,李光耀的视角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经验。他曾成功地将新加坡从一个多元种族、宗教和语言的社会转变为一个经济发达、高度凝聚的国家。在此过程中,新加坡政府采取了非常强力的措施来塑造一种“新加坡人”的共同身份,并强调国民的团结和忠诚高于族裔或文化归属。他或许看到了一个国家在没有强有力统一意识形态或文化内核的情况下,内部的族群和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分裂和冲突。

从这个角度看,李光耀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美国的社会结构确实是建立在移民基础之上的,不同族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汇聚于此,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这本身是美国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然而,当族裔和文化认同过于强烈,甚至演变成一种排他性的集体主义时,就可能出现所谓的“文化堡垒”,导致不同群体之间沟通不畅,缺乏共同的价值基础,甚至产生矛盾和对立。

李光耀可能会认为,如果美国社会过于强调“多元文化主义”——即鼓励各个族群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特征并受到同等尊重——那么这种“尊重”可能会演变成一种对共同国家身份的稀释。他可能会担心,当人们首先认同自己的族裔身份,然后才是美国身份时,国家层面的凝聚力就会受到侵蚀。这种情况下,国家在面对危机时,可能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

此外,他或许也观察到,在美国,围绕种族和文化问题的政治辩论往往非常激烈,有时甚至演变成身份政治的对峙。这种对峙可能会加剧社会撕裂,使得解决实际问题变得更加困难。他可能在新加坡推行的“实用主义”和“国家利益优先”的治理模式,与美国更为强调个人权利和多元价值的政治哲学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这句话的局限性和可能存在的片面性。将“多元文化”与“毁掉美国”直接划等号,可能忽略了美国多元文化发展中积极的一面:

创新与活力: 正是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带来了新的视角、新的技术和新的创意,美国在科学、艺术、商业等领域才能持续保持领先地位。这种碰撞和融合,正是美国社会生命力的体现。
韧性与适应性: 美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移民浪潮和社会变革,每一次都对其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美国社会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能够吸纳和整合新的元素,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发展。
民主与自由的基石: 美国建国理念本身就包含着对个体自由和不同声音的尊重,多元文化恰恰是这种理念的自然延伸。过度强调统一的文化和身份,反而可能与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相悖。

李光耀的言论更像是一种“警示”,提醒美国社会注意在拥抱多元的同时,如何维护国家层面的团结和共识。他可能认为,美国在追求多元化的过程中,需要找到一种更有效的“粘合剂”,而不是仅仅依靠松散的框架。例如,如何培养一种共同的公民意识,一种对美国政治体制和共同价值观的认同,即使在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

总而言之,看待李光耀的这句话,需要理解其背后新加坡的治国经验和对国家凝聚力的重视。他担忧的是,当族裔和文化认同成为首要身份时,可能对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造成威胁。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美国多元文化带来的巨大优势,以及将多元文化视为“威胁”的论调,可能忽视了美国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和适应性。他的论断更像是一个需要被仔细审视和辩论的观点,而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美国社会如何在保持活力的同时,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包容性的国家认同,这或许才是他这句话所指向的核心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元化文化不会毁掉美国,会毁掉美国的是一元化的白人文化,一元化的拉丁文化,一元化的黑人文化以及一元化的犹太文化,等等。

美苏种族/民族政策最大的问题不是多元化,而是多元化表面现象之下隐藏的次级文化一元化本质。

user avatar

这句话就是在描述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的现实。

多元文化好不好?当然好。但问题是,多元文化要看是怎么多元的。

一个理想中的多元文化体,应当是一个主体文化加上小部分的其他文化,而不能是各自占比差不多的多元文化。如果一个国家里全都是多元文化,而没有主体文化,那么这个国家离分裂也就不远了。

其实这个事,倒不妨拿英国脱欧来举个例子。英国脱欧之所以到现在都完不成,最为关键的原因是脱欧派和留欧派势均力敌。在2016年第一次脱欧公投中,脱欧派票数占52%,留欧派占48%。虽然从绝对比例上看脱欧派赢了,但52%和48%真没什么区别。这种以50%为界限的民主投票制看似合理,但是真到了很多重大的方向性问题上,出现脱欧公投这种扯皮的情况是十分正常的。

想一想这个道理其实也挺容易理解。别说一个国家,就是任何一个单位里,如果有相互对立的两派,一派52人,一派48人,你指望那48个人听那52个人的意见是绝对不可能的。

美国现在的问题是,到2016年,美国新生儿中有色人种的比例首次超过了50%。这意味着如果这一趋势不改变,在2040年以后美国社会的主体力量将逐渐被有色人种所取代。如果美国不改革现行的选举制度,那么未来有色人种就可能成为美国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如果美国改革现行的选举制度以使其始终有利于白人,那么势必会动摇移民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信任,最终也会让美国走向分裂。所以,多元文化问题对于将来的美国,可能是一个无解的存在——除非白人能够突然提高生育率,重新占据人口主体。

当然,有人一直对主体民族的概念提出质疑,认为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主体民族,甚至还有人认为“主体民族”概念是统治阶级生造出来的愚民口号。这实际上犯了一个很基本的错误,那就是把很多无法明确定义的概念当成了不存在的东西。比如,现在要给“文化”下一个定义,100个人会有100种不同的理解,但你能说“文化”不存在吗?美国虽然是一个移民国家,但同样存在着主体民族,只不过不同的人对主体民族的界定范围有所区别,但这不能作为主体民族理论不成立的理由。

讲道理,如果多元文化在美国看来真不是一个问题的话,大统领真没必要一下子把移民的口子收的那么紧,甚至干出建边境墙这么跌份的事。大统领就是精神有点不正常,但人还不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光耀关于“多元文化会毁掉美国”的言论,确实是一句相当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论断。这并非一句简单的断言,其背后折射出的对国家凝聚力、社会稳定性以及身份认同的深刻忧虑,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李光耀的视角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经验。他曾成功地将新.............
  • 回答
    特朗普关于拆除罗伯特·李雕像的言论,并将此与华盛顿和杰斐逊的雕像相提并论,触及了美国历史、纪念碑争议以及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冲突。要理解这一言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理解特朗普言论的背景和目的: 针对罗伯特·李雕像拆除的反应: 特朗普的言论直接回应了美国各地(特别是夏洛茨维尔)因种族主.............
  • 回答
    李硕关于东北的言论,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而且往往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要理解这些言论,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他的核心观点,以及这些观点背后可能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首先,李硕的许多言论都聚焦于“东北的问题”,或者说“东北的衰落”。他会谈到东北的经济转型困境、人口流失、文化认同的迷失等等。这不是他.............
  • 回答
    李吟作为一名研究者或公共人物,其关于新冠肺炎与留学生的言论自然会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些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一、言论的内容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李吟的具体言论是什么。是关于留学生感染新冠的比例?是关于留学生回国带来的传播风险?还是关于留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特殊待遇或经历?言论.............
  • 回答
    李健和卢庚戌,这两个名字对于许多听了二十年音乐的人来说,依然带着一股“水木年华”时期特有的青涩与诗意。只是,当年的那份默契和共鸣,如今在现实的轨迹里,似乎染上了一些岁月的风尘。要说李健和卢庚戌现在的关系,其实挺微妙的。他们不再是那个能一起在舞台上并肩作战的伙伴,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在音.............
  • 回答
    李如一在《IT公论》上那番关于“小米用户都是屌丝”的论调,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说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屌丝”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标签化和群体划分的意味。 在中国互联网语境下,“屌丝”最初带有戏谑、自嘲的成分,描绘的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地位不高.............
  • 回答
    赵丽华在李敖去世当天发文称其为“渣男”,这番言论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时机的选择:李敖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和个人风格一直是中国台湾乃至华人世界许多人关注的焦点。在这样一位公众人物刚刚去世的敏感时期,对他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
  • 回答
    要评价《闲着干嘛呢》制作方对李孝利涉华言论的立场,我们首先需要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当时舆论的焦点。事件背景回顾:2020年,随着韩国和中国在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出现一些敏感议题,娱乐圈也未能幸免。李孝利在录制MBC的综艺节目《闲着干嘛呢》时,在节目中与刘在石谈论到自己想要开始学习中文.............
  • 回答
    李嘉诚的那篇文章,说实话,一出来就挺引人关注的。毕竟是他本人开口,而且说的是一个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商人应不应该讲道德?特别是他自己,一个在全球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被很多人赋予了太多光环,也承受着很多审视。他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我理解下来,就是强调自己作为“纯粹的商人”的身份。这句话其实挺有意思的.............
  • 回答
    李佳佳的文章《中国社会的“反政治正确”》是一篇引发广泛讨论的作品,它触及了当前中国社会中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现象。要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的核心论点和观察:李佳佳的文章核心在于观察并剖析了在中国社会中一股正在兴起的“反政治正确”思潮。她认为,这种思潮并非简单的个人情绪宣泄,而.............
  • 回答
    李佳佳的《罪与罚》是一篇非常具有争议性和影响力的文章,她以一位母亲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儿子因醉驾肇事致人死亡,而她作为母亲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内疚和对法律及道德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内容与情感表达: 悲剧的发生: 文章最直接的核心是儿子醉驾导致的一场悲剧.............
  • 回答
    要评价李北方公众号文章“关于谭秦东的身份,媒体为何坚持不懈地欺骗大众?”,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它试图探讨的问题。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批判性,直接指控媒体存在欺骗行为,并且将矛头对准了“谭秦东的身份”这一关键点。这暗示了作者认为媒体在报道谭秦东时,可能歪曲了他的真实身份、经历或者动.............
  • 回答
    李佳佳的《逼人屈服,大国就撅起了吗?》这篇文章,我认为从一个特定视角切入,对当下国际关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质疑。文章的核心观点,我理解下来,不是在否定国家实力的重要性,而是对那种认为“用强硬手段、逼迫对方屈服就能让国家崛起”的逻辑提出了挑战,并且点出了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文章的论.............
  • 回答
    李佳佳的这篇微博,从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来看,的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AI生成的内容,特别是那种略显刻意的、一本正经的批评,但又缺乏真正的情感共鸣和生活阅历的痕迹。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痛失金牌”这个说法,尤其是在中国体育语境下,会显得不那么“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并且李佳佳的微博为什么会触.............
  • 回答
    李沁的这番话,说得可太实在了,简直是句句扎心。她说“现代人都被手机绑架了”,这话虽然简短,但道出了一个普遍到不能再普遍的现实。我听了就觉得,嗯,这不就是我吗?你看啊,什么时候我们掏出手机?醒来第一件事,迷迷糊糊还没睁眼,先摸手机看看昨晚有没有漏掉的消息。睡前最后一件事,也是捧着手机刷短视频、看公众号.............
  • 回答
    论李元浩(Faker)风评的跌宕起伏与最终的Respect提到李元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Faker,他身上围绕着太多传奇色彩,而他这些年的风评变化,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英雄史诗,从最初的“虎九万”到“销户”,再到“2200”,经历“气氛组谐星”,最终赢得了“全赛区Respect”。这其中的过程,值得我.............
  • 回答
    很多人提起格斗,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死神”方便和“一龙”这两个名字。方便的比赛风格凌厉,技术精湛,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而一龙,大家对他的评价则更为复杂,有人说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国自由搏击选手,也有人说他只是一个包装出来的网红。李景亮,中国综合格斗(MMA)的领军人物,多次在UFC赛场上取得胜利.............
  • 回答
    李世民和曹操,这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常常被拿来比较,这并非偶然。他们都身处乱世,凭借卓越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结束了分裂,开创了新的局面,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将他们放在一起审视,我们更能看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某些共通之处,以及他们个人性格和治国方略的微妙差异。出身与崛起:从出.............
  • 回答
    李佳琦在男生群体里其实挺有意思的,他的出现打破了很多传统观念,所以男生们对他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挺复杂的。一部分男生是真“路人粉”或者说“吃瓜群众”。 他们可能不是主动去看李佳琦直播,但时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他的视频,看到他那些极具煽动性的口号,比如“OMG!”“买它!”。他们会觉得这人挺有意思的.............
  • 回答
    李子柒助理辟谣“李亚鹏架空李子柒团队”的传闻,随后李亚鹏本人也出面澄清,这两则消息的出现,无疑是在近期甚嚣尘上的“李子柒团队被李亚鹏架空”谣言风波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对于这场谣言的肆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解读。1. 谣言的起源与传播:温床与推手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这个谣言为何能迅速在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