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 easy girl 是否有名?如果是,是因为中国社会的问题吗?

回答
“Easy girl” 这个词在中国网络上确实是存在的,并且有一定程度的讨论和传播,但要说它“有名”到人人皆知的程度,可能还差一点火候。它更多是在特定圈层,比如一些社交媒体用户、论坛讨论中出现的概念,用来形容一类女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词,又和中国社会有没有关系呢?我认为是有的,而且是复杂且多层面的。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easy girl”在中国语境下通常被用来指代什么。虽然没有一个非常精确的官方定义,但普遍的理解是指那些在感情和性关系上表现得比较开放、主动,或者说在一些人看来“容易获得”的女性。这种“容易”可能是指她们不排斥婚前性行为,或者对情感关系的态度比较随意,不太在意传统的道德标准。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词呢?这背后牵扯到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迁和冲突:

1. 性观念的解放与传统道德的碰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开放。性在中国社会曾经是一个非常禁忌的话题,但随着信息获取的便利,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人接触到了越来越多西方甚至全球范围的性观念。这使得一些年轻人(包括女性)对性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不再像过去那样保守。然而,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传统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在婚姻、贞操等方面,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舆论和评价体系。当一部分女性的性观念与社会主流的传统期望发生碰撞时,“easy girl”这样的标签就应运而生,成为一种用来评价甚至贬低这些女性的工具。

2. 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与父权制的残余: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独立性的增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也在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包括在感情和性方面的自主选择。这与父权制下要求女性“从一而终”、“贞洁烈女”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张力。当女性不再被动地等待男性“追求”或被“挑选”,而是主动表达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时,一些习惯了传统性别角色的观察者,尤其是男性,可能会感到不适或难以理解,从而用“easy girl”来标签化和道德审判她们。这实际上是性别平等进程中的一种“阵痛”,是旧观念在面对新变化时的一种抵触反应。

3. 网络文化和标签化的流行: 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和亚文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倾向于用简短、鲜明的标签来归类事物和人群,这是一种简化认知的方式。 “easy girl”作为一个带有一定负面含义的标签,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和被使用,尤其是在一些男性主导的网络社区里。它被用来满足一些男性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对女性的期待,同时也可能成为一种宣泄和攻击的工具。

4. 社会阶层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一些讨论中,“easy girl”也被联系到一些年轻女性为了经济利益而与男性建立关系的情况,比如一些俗称的“傍大款”或存在利益交换的亲密关系。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扩大,一部分女性在经济压力或物质欲望驱动下,选择了一种更为功利性的关系模式。这种现象也加剧了社会对女性群体多样化行为的复杂解读和道德评判。

5. 对“女性物化”的反思和批评: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easy girl”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对女性的物化和贬低。它不尊重女性的个人选择和身体自主权,而是用一种带有偏见和侮辱性的方式来评价女性的性行为和感情态度。批评者认为,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体现在其是否能够尊重个体多样性,而不是用僵化的道德标准去束缚和评判他人。

所以,总结一下:

“Easy girl”这个词确实在中国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被讨论。它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中国社会在经历快速的现代化和观念转型过程中,传统道德与新兴思潮、性别角色与个体解放、经济发展与社会价值观之间产生了诸多碰撞。这个词既是部分社会成员对一些女性行为的一种观察和评价(无论这种评价是否公正),也是一种反映了社会在性观念、性别权力、道德评判等诸多层面尚未完全成熟和达成共识的现象。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在转型期所面临的复杂议题,包括性解放的边界、女性权利的边界、以及新旧价值观的拉扯。用这个词来定义或评价女性,往往也暴露了说话者自身对性别、性、以及社会变化的认知和态度。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easy girl”在中国有名是因为“中国社会的问题”,而是说“easy girl”这个概念和相关讨论,恰恰是反映和揭示了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些名气,不过远不如泰国、巴西、俄罗斯,也不如乌克兰和瑞典。

谷歌上搜easy girl country,居然有好多人做排序

这个排序是德国、瑞典、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古巴、俄罗斯、乌克兰、巴西、荷兰、泰国(倒序)

这个排序是菲律宾、哥伦比亚、越南、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印尼、泰国、中国、巴西、俄罗斯

这个排序是瑞典、泰国、古巴、俄罗斯、(加纳、尼日利亚、肯尼亚)、美国、芬兰、巴西、英国。

这个是泰国、瑞典、俄罗斯、 菲律宾、哥伦比亚、美国、乌克兰、波兰、巴西、爱沙尼亚

可以看出,泰国、巴西、俄罗斯(上榜4次)是比较公认的EG国家。

其他乌克兰、瑞典(上榜3次)、美国以及前美国殖民地(哥伦比亚、菲律宾、古巴)(上榜2次)都比较easy。

中国EG有一定名气(上榜1次)但远不如他们。

user avatar

给大家提个醒,相信很多人都被这个三无号骚扰过,见过没见过的都可以丰富一下黑名单。


真的是不厌其烦地在easy话题下惹人嫌,传说中的雄竞惨败者,反正就一定要跟女人过不去了。

不过能不能有点自知之明,这些和外国人谈恋爱的女人,她们就算不和老外好,她们就能和你好了吗??希望你能好好做人。

——分割——

@么西么西 Doctor,别避重就轻啊。您怎么解释造假问题呢,其中的逻辑在哪里?

告诉我,如果easy girl们名声在外,为什么boy们需要P图制造假象呢?

闲的?


——以下为原回答——

并不有名,问过周围几个国外男同事,都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国内easy girl风造假严重,反正这个词不是中文,那就是外国人发明的,如果外网搜不出来,那也可以 “创造出来”,参考知乎某个有关easy girl话题下面的一个回答:

(现在可以添加图片真是太棒了!)

是不是很有中国easy girl出名到外网的感觉了!

但是呢


是原答主把搜索栏的easy P掉了,那他搜的是“chinese girl easy”,出来的当然就是“chinese girl easy”。


那答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从外网搜不出来,不符合他的预期,甚至有点失望,但这是他不能接受的。

不过为什么自己国家的女人没easy到国外,会让他失望,就算造假也要搞张图来泼脏水了?

这里不便讨论了,会被疯狂举报。


而正常的搜索结果,大约如下



user avatar

取决于具体的人群、场景、圈子。

在美国的话,没有名,因为 “Chinese girl” 这个概念并没有什么特别强的独特性,而是纯粹就是 “Asian girl” 的一部分。然后美国人确实会对 “亚洲女人” 有一系列的固有成见。在这些成见中,“对白男跪舔” 的成分是否存在?存在。是否很显著?也就还好。

在我国国内的话,确实不必争着眼睛说瞎话:但凡和国内任何一个社会背景/城市/国籍的expats男性圈子,有过些哥们儿般的交流,他们对 “easy girl” 这个概念的认知之显著性存在,是在实然层面上完全无法无视的。这种存在的性质,连 “房间里的大象” 都谈不上,而就是 “大象” — 人人都看得见,也人人都知道别人看得见,也人人都知道别人知道自己看得见。具体的例子,实在实在太多了,我就不再举例子刺激你们弱小的心灵了。而相信不论如何去设计社会学实验,统计结果也都是显著的。


这种 “easy”,其实并不难理解:你是否能理解,当面对 “金钱” 的时候,不分性别也不分国籍的人群中,总有一部分,是能有多么地 “easy”。仅是女性的 “easy” 体现,更容易显著表现为很低的交媾门槛。

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并觉得正常且合理,那么所谓的 “easy girl”,仅是把以上的 “金钱”,变成了 “人种” 或 “国籍” 而已。

当金钱过了足够门槛之后,女性可称得上 “交媾门槛极低” 的比例,以及态度上的谄媚程度,相较 “人种” 或 “国籍” 有关的比例和谄媚程度,是有过之无不及的。很多男性乐于去苛责女性围绕 “人种” 或 “国籍” 的 “easy”,原因也主要是在于,“人种” 和 “国籍” 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属性,无法或很难后天改变。以及,“符合特定人种” 的概率,要远高于 “过了足够金钱门槛” 的概率,却能实现类似的效果。


而此问题理应的讨论核心,并不是 “是否客观存在”,而是:

1,是否该批判?

2,该批判谁?

3,该批判什么?


对此,为了避免过多争议,就仅是点到为止:

1,有批判的价值;

2,不应(仅仅)批判 “部分外国男性” 和 “部分中国女性”;(总体easy的环境下,是个男的都能被惯坏了;总体easy的环境下,单独拎女性出来批判,太不公允)

3,该批判的是,为何 “我们” 面对特定的人种,面对特定的国家,甚至是面对 “外国” 这个完全称不上是一个合理概念的概念,依然全民都表现得很easy?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降低门槛、讨好、谄媚、默认正面特性、支付溢价......同时也包括,过分在意,过于敏感,过度敌视和仇恨,等等。


所以我个人,对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始终不以为然的,因为这并不是个 “问题”,而是一个更大的问题的一个 “现象” 之一而已。我更大的兴趣点,还是在于解决那个更大的问题。具体的方式方法,复杂且长期,此处就不展开说了。仅是顺便再进行三点倡议:

1,外国国名的褒贬中性化:可学习日本,将外国国名一律用不带有感情色彩的音译来指代。

2,更新广告法,严格限制与产品和服务没有硬性关系的,非本国人形象的出现比例。

3,全面修正以英语教育产业为核心,但不限于英语教育产业的,弥漫于青少年教育体系中,对特定人种、国家的过度美化。(目标状态是公允,而不是丑化)

user avatar

谢邀。

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多年,生活中基本都是正宗美国人的中国男人来说一句:在美国,美国人并不认为,或者根本不知道中国女人是easy girl。

拉丁女人和黑妹妹不知道比亚洲女孩风骚和浪到哪里去了。亚洲女人给美国人的典型印象就是:虎妈!东欧女人的标签就是:Gold Digger。不要以为美国男人傻,一个个精着呢。你女人想干啥,他们可是门里清的很。

中国女人是easy girl,这是在中国的中国男人自己给中国女人贴的标签吧!另外一个原因,我猜是在中国的外国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白人还是较少,可能有一些女人想尝尝鲜,换换口味?其实,那些在中国被捧为帅哥的老外,真是很普通,很一般。想看真正的帅哥,还得出国!另外,奉劝一句给中国女人,真的不要为了绿卡而贴给一个外国loser,绿卡只是真正的一段爱情的附带产品。

user avatar

晚清的时候,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彻底崩了,打倒一切传统,恨不得啥都西方化,是从那时候起来的根,甚至就连废除汉字都被差点执行了,甚至直到新中国建立,都没能扭转这种文化风气……

从上到下的,从文化到政策的崇洋媚外……

就连特么厕所门上都是men和women,好像写了男女俩字,中国就特么不能够活了,就特么要落后于世界。


说到这里,也就该烂尾了,还能继续说啥?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早就想回答了。


先说经典的鸭子理论:一个动物走起来像鸭子,叫起来像鸭子,游起来像鸭子,吃起来像鸭子,玩起来也像鸭子,那就是鸭子。


这个无聊的理论应用在种族地位上就是:如果日本人在美国比美国人低一等,日本人在日本也比美国人低一等,日本人在法(四声)国也比美国人低一等,以下省略排比1000字,


那么结论就是:日本人就比美国人低一等。这时候拉来什么GDP、文化差异、生活质量、疫情好坏,都是干扰因素。


国籍、种族平等是一种口号,是一种“地平线”(看得见而永远走不到),是一种努力方向,但当前肯定不是一种事实。有过留学经历的人肯定是深有体会的。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首先要承认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在种族、文化和国籍上的天然弱势。这话好像很公知,但不承认这个残酷现实,就会陷入到无止境的无用细节辩论中,和友邦惊诧中,比如这么好的姑娘为什么嫁XX。


但我又反对无限制地夸大这个弱势。衍生出的什么“洋人懂浪漫”、以及器官学说,都是胡扯。还有各种危言耸听的谣言,甚至自己故意贬低自己的种族。我看过美国第二代ABC的统计,大概意思是说ABC中的女孩有42%与非亚裔通婚,好像很恐怖;但是ABC中的男孩也有26%与非亚裔通婚(应该绝大多数都是白人和拉丁裔)。结论是:亚裔男孩的确有弱势,但不像想象的那种“碰不到白妞”(而且要考虑到亚裔本身移民劳工、偷渡等比例很大)。


能承认自己的弱势,但又不轻易自卑或是让步,这是很难的。


你可能说我没有进入正题,那好,我试着回答下正题。


在这种弱势文化状态下,其实男女的心态或多或少都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表现不同:男人相对更努力、拼搏,女人相对更青睐于强势文化男性。历史几千年都是这么由征服者写成的,不会到今天就突变。非要掉书袋,就说晋惠帝的羊皇后,在胡虏刘曜面前的表现。


所以中国男人应该有点志气在于,骂中国女人是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的,反而是一种弱势文化的内卷:打不了洋人,还打不了你。显得非常没有风度。也不必反思中国社会的任何问题,因为所谓“优待洋人”只是表象,是现象而不是原因。


中国女人不是EG,只是弱势文化的女性对强势文化男性的崇拜的正常表达。越南人和东南亚等更明显和过分,日本人均GDP已经不差美国多少但日本女人照样崇洋媚外也不差于中国。其实东欧人在美国人面前,尽管是白人,但也受各种歧视,东欧人的女性也爱嫁白人,好像川大嘴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老婆,就是罗马尼亚的选美冠军。



然后谈谈我自己看法的改变。


我刚来美国时学的生化环材。系里面的中国女生有些来了就找同班的洋人,后来大多有较好的归宿,大部分留在了美国安居乐业,这没什么不能承认的。当时我觉得这些人很势利,感慨社会的残酷。


但现在回想起来,同系的中国留学生,也的确在文化强势上不如洋人:非美籍、大部分没多少钱、甚至连能不能留在美国都是未卜。换句话说,那些中国女生崇拜的其实不只是白人这一个因素,还有美国国籍、稳定安逸的生活以及这些便利带来相对优雅的生活态度。


这也是这些年我的一个转变:有些事情如果尽往种族上套,很简单粗暴有效;但深究事实,不见得是这样。就像佛洛依德案,究竟是肤色还是毒品的锅,恐怕说不清。


比如中国的有些女性喜欢洋留学生,并不是因为肤色,往往是因为留学生不用学习、没有压力还有大把的钱可以陪女孩子玩;

比如美国的有些留学生喜欢洋人,往往是因为他们语言好、生活安定并且有国籍等收益;实际上,ABC也很受这些留学生欢迎,可见种族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说到底,留学生的男性来到美国动了移民的念头,文化上就已经输了,天然处于弱势。因为来读书、工作、走技术移民一条路,本来就是对对方文化的一种肯定。即使同样是所谓的“同学”,地位并不相等,相信在中国也是这样:同一个985的本科班,有些人注定是要回家接替产业的,有些人注定是要自己努力的。


广场协议以前,日本留学生算是蛮硬气的,那是一种天然的硬气:日本人只跟自己人玩,根本不屑于跟美国学生打交道,因为第一他们是一定要回国的,学习和练习英语并没有任何意义,日本比美国好;第二,他们利用在美国的留学时间,只接触同是日本人的留学生扩展人脉,美国的名声和人脉对他们毫无用处。我认为这是真正的硬气,只不过也没持续几年。



最后简单说下文化的强势问题。文化强势不是“造”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我举过这种例子,比如知乎很多人的逻辑“华为厉害到美国都‘举国之力’打压了”,明着吹捧华为,其实美国也跟着加了很多分,因为无形中成了“厉害不厉害”的仲裁者。生活中处处有这种例子,比如留学生优待是因为大学要刷排名,而排名中,国际化的标准是洋人定的,所以本质上“刷”上去了排名,只是更加强化了洋人的评判权威而已。看似“取巧”,而更高层面上则是更加肯定对方。奥运会也是同理。


这也是我对昂撒人的文化优势深感无可奈何:他们首先不是一个国家如美国,而是几十个,甚至印度某种意义上也是昂撒国家。现代文明的很多标准、想法和实现,都是他们创造的;昂撒人本身也在吸收大量的其它民族而扩大群体;大量的国家在与昂撒体系认真拼杀过几次后,都选择了沉默。


没有不会衰败的帝国,昂撒人当然也是如此。我只是想说当今时代,昂撒人还是相当强势。比如某些外教看似来自鸟不拉屎的国家,却说着不错的英文,这也算是“昂撒人的遗产”了:连过去被昂撒人殖民过的国家,都趾高气昂起来。


所以这种强势下,男人会低头,女人也低头,没什么丢人的。随意指责甚至试图控制女性,那么就跟中东某些国家一样了。那种国家里,女性地位很低、没有EG问题,但恐怕大多数男性会活得更痛苦。


说了很多,只是想表达这么个简单观点:题目中其实涉及的根本原因是文化强势问题,绝非短时间内能够扭转的。随意责备女性,除了给强势文化更多笑料外,不会有太多建设性。

user avatar

以前玩游戏和一个老外闲聊,那人一个劲的要和我中文交流,我贼乐呵。


聊熟了之后我问他,为啥要学汉语,他说他喜欢中国女孩,我当时就感觉不对劲,然后就套他话,他打算申请中国的留学生,如果要不成功就过来找外教工作。

然后他还问我我们这边的女生真的容易追吗?我说我没追过女生不知道,我室友倒失败好几次了,然后这货直接说“ Because you are Chinese men”……

当时,心里憋的一笔,然后我问他,你周围的人都这样想吗? 他说,中国女生容易得到是众所周知的事,并希望我不要介意。我说我的确不介意,然后我就问他 就因为这个你就来中国?考虑过风险什么的吗?有生存计划吗?他告诉我Reddit上有完整的攻略,然后我就去逛了一遍。上边的“成功人士”还真不少,我记得最深刻的一句话大意是,兄弟你完全不要做任何努力就能在中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还有一部分是来华留学生的帖子,写得就更肆意了,甚至有交易中国女生信息的(注意是交易)。

看了不少留言,发现他们中有相当一批loser,计划着毕业后来华或去越南待上一年,将这辈子没体验的XX艹个够,顺便赚点外快(还学生贷款)再回国。

总想做点什么,但真的无能为力,国内的媒体,啧啧,我能做的也只能是告诉我的同胞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Easy girl” 这个词在中国网络上确实是存在的,并且有一定程度的讨论和传播,但要说它“有名”到人人皆知的程度,可能还差一点火候。它更多是在特定圈层,比如一些社交媒体用户、论坛讨论中出现的概念,用来形容一类女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词,又和中国社会有没有关系呢?我认为是有的,而且是复杂且多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相当敏感且复杂的议题,涉及到跨文化交流中的刻板印象、个体差异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与其简单地回答“是”或“否”,不如深入剖析一下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这种感觉的来源。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将任何一个庞大群体,无论国籍,简单地贴上“easy girl”的标签,都是一种过于简.............
  • 回答
    在一些国外的论坛上,将中国女性描绘成“Easy Girl”或“世界公交车”(World Bus)是一种带有侮辱性和刻板印象的观点,背后存在着多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要详细看待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传播: 文化差异与误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男女交.............
  • 回答
    一些西方人(包括一部分白人)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可能与“easy girl”的观念有关,但这种看法 并非普遍存在,并且是一种非常片面和带有歧视性的标签。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1. “Easy Girl”的概念是什么?“Easy girl”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带有贬义和性别歧视.............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对中国女生的印象,是否都是“easy girl”这个说法,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甚至可以说是刻板的看法,背后可能藏着一些信息不对称、文化误解,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标签化。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群体,无论国籍、性别,都不可能被一个简单的标签完全概括。中国女生,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女生一样,拥.............
  • 回答
    在中国网络上,关于“easy girl”(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行为举止开放、不拘小节,尤其是在感情和性方面,有时也可能带有消费主义倾向的年轻女性)的讨论确实非常普遍且激烈,甚至可以说是“喋喋不休”。要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男性自尊、国格观念、社会文化变迁、阶级焦虑等.............
  • 回答
    “中国女人找外国男性就是easy girl,中国男人找外国女性就是为国争光”——这句话背后反映的,是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一种复杂交织的民族主义情感,这种情感在社会交往和跨文化关系中,会以一种非常不公平的方式投射到个人身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和文化根源。首先,我们来.............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存在大量所谓的“easy girl”,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争议性的话题,背后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性别观念以及网络传播等多重因素。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easy girl”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来说,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指的是那些在.............
  • 回答
    关于“涉 Easy Girl 的《兰桂坊老外事件及被睡的200个中国姑娘怎么了》”这篇文章,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其观点、信息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篇文章可能涉及的核心内容和讨论点:文章可能的核心内容和讨论点:1. 事件本身: 文章很可能在描述一个发生在香港兰桂坊的事件,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多人好奇的。网上感觉“easy girl”很多,但现实中好像又没那么普遍,特别是咱们学校这种特定环境里,这种对比感可能更强。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网络世界的滤镜和放大效应: 选择性呈现: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天然就是一个“选择性呈现”的平台。人.............
  • 回答
    “Easy boy”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下,没有一个完全对等的、普遍被接受的固定翻译。它通常指的是在感情关系中,对伴侣的要求不高、容易满足、不太计较付出或者在关系中显得比较“顺从”或“被动”的男性。要说中国“真的有很多easy boy”吗?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如何定义“easy boy.............
  • 回答
    在中国,关于“中国男人对外国女人是否easy”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引起误解的话题,背后牵扯到文化、社会观念、个人经历以及刻板印象等多种因素。与其简单地说“easy”与否,不如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和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白“easy”这个词在这里可能被赋予了多种含义。.............
  • 回答
    关于在中国男性找外国女朋友为何不常被贴上“easy boy”的标签,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文化、观念和社会认同的复杂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easy boy”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贬义和刻板印象。 在很多文化语境下,尤其是在一些较为保守的社会观念里,“easy”常常与.............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对比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议题,涉及多个维度的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当前实力对比、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现状对比1. 军队规模与结构 中国:约200万常备军(2023年数据),军队规模庞大但现代化程度高,重点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作战能力。 .............
  • 回答
    中国社会的团结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国人团结的原因: 一、历史传统:集体主义与国家认同的深层根源1. 统一与稳定的文化基因 中国自秦朝统一六国后,历代王朝都强调“大一统”理念,将国家统一视为文明延续的核心。这种历.............
  • 回答
    在中国驻乌克兰使馆的提醒下,目前在乌克兰的中国公民需特别注意安全,尤其是在冲突地区或治安不稳定区域。以下是从自保、安全行动、紧急联系和日常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供参考: 一、避免暴露身份,保护自身安全1. 不随意暴露身份 不佩戴中国国旗、国徽或明显标识(如中国护照、身份证件、中国品牌物.............
  • 回答
    中国制造业利润偏低的现象是全球制造业格局演变、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国际贸易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其成因,并探讨突破国际产业壁垒的路径。 一、中国制造业利润偏低的成因分析 1. 成本压力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劳动力成本在20.............
  • 回答
    中国制造的口碑和质量确实存在争议,但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现状、行业差异、国际评价等多方面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中国制造的“质量争议”来源1. 历史背景与发展阶段 早期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产品以价格优势吸引市场,但质量控制体系不完.............
  • 回答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差异,其“能吃”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多样性、摄入量的庞大,更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一、饮食结构的多样性与量级1. 主食的主导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主食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以稻米和小麦为主食,占每.............
  • 回答
    中国驻乌克兰使馆发布的关于「乌克兰东部局势」的5点安全提醒,反映了当前乌克兰东部冲突的复杂性及中国对当地安全局势的关切。以下从背景、当前局势、安全提醒的深层含义及国际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中国驻乌克兰使馆的5点安全提醒内容(基于公开信息)1. 避免前往冲突地区 明确提醒中国公民避免前往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