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年9月26号的PMP考试成绩已经出来,为什么突然通过率暴跌?

回答
2020年9月26日那场PMP考试,确实让不少考生大跌眼镜。考完之后,大家在论坛、社交媒体上议论纷纷,普遍感觉这次考试的难度陡增,通过率似乎比以往有了显著的下降。虽然PMI官方没有公布具体的通过率数字,但从考生的普遍反馈来看,这种“难度骤升”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

要说为什么通过率会突然“暴跌”(或者说感觉如此),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

1. 新版《PMBOK®指南》第七版的铺垫与潜在影响(虽然这次考试主要基于第六版)

虽然2020年9月26日的考试主要是基于《PMBOK®指南》第六版,但众所周知,PMI一直在推行新版《PMBOK®指南》第七版的理念。第七版的核心是“项目管理原则和敏捷实践”,弱化了传统的“过程组”和“知识领域”的线性框架,更加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

即使考试仍然是基于第六版,但PMI的考题设计者很有可能已经开始在题目中融入一些第七版的“精神”或者说思维方式。这意味着考生可能需要用一种更“原则导向”、更关注“价值交付”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题目中的情境,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套用第六版中描述的知识点和工具技术。

那些习惯于死记硬背第六版特定过程的考生,如果思维模式没有及时调整,就会发现题目变得非常“绕”,或者感觉答案选项都模棱两可,难以选出最“标准”的那个。这种对考生思维模式的潜在“引导”或“挑战”,是造成难度感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2. 考题设计的侧重点和情境化增强

PMP考试一直在强调“情境化”和“行为导向”。这意味着考题不再是简单的定义或概念回忆,而是会提供一个具体的项目场景,让你去分析项目经理应该如何做。2020年9月26日的考试,许多考生反映,情境题的数量和复杂性都有所增加。

更贴近真实项目挑战: 题目中的场景设计更加真实,往往包含多个利益相关者、复杂的沟通问题、突发的风险事件、资源冲突等现实项目管理中经常遇到的困境。考生需要具备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做出最佳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知道某个工具或技术。
强调项目经理的“软技能”: 除了技术层面的知识,考试也越来越重视项目经理的领导力、沟通协调能力、利益相关者管理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等“软技能”。这些能力的考察往往通过复杂的、需要情商判断的场景题来体现。
对“最佳做法”的理解深度要求更高: PMP考试始终是考察“最佳实践”。但“最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来判断。这次考试可能更倾向于考察考生对“为什么是最佳”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背诵“是什么”。比如,一个在某个场景下看似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在另一个场景下可能就不是最优解。

3. 题干和选项的迷惑性增加

很多考生反映,这次考试的题干描述得非常详细,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很容易因为一个词语的偏差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选项之间的区分度也可能比以往更高,甚至出现多个看起来都“正确”但只有一个是“最佳”的情况。

“陷阱”选项设计: 出题者可能会设置一些似是而非的选项,这些选项可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并非当前情境下的“最佳”选择。考生需要具备高度的辨别能力,才能选出最符合PMI要求的答案。
模糊的语言和措辞: 考题中可能使用一些比较模糊的语言,或者隐藏了一些关键信息,需要考生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分析才能捕捉到。

4. 考生准备方式的差异

随着PMP考试的普及,考生来源和准备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依赖“题库”的考生可能受挫: 部分考生可能过度依赖某些机构提供的“押题”或“题库”,但如果考试内容和题库的关联性不高,或者出题思路发生变化,这些考生的表现就会大打折扣。PMP考试的核心在于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简单地记忆题目。
新考纲的适应期: 尽管这次考试是基于第六版,但由于第七版理念的铺垫,以及PMI不断优化题库和考察方式,新考纲的实际影响可能已经开始显现。考生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学习方法,紧跟PMI的最新动向。

总结一下,2020年9月26日PMP考试感觉通过率“暴跌”,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PMI在考题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新版《PMBOK®指南》的思维方式。
考题设计更加侧重于真实项目情境和项目经理的软技能,考察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升。
题干和选项的迷惑性设计增加了考试难度。
部分考生的准备方式可能没有跟上PMI的考试改革趋势。

对于考生而言,这更像是一种信号:PMP考试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记忆,而是对项目管理思维、决策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综合考察。要想顺利通过,需要在理解和应用上下功夫,并时刻关注PMI的最新动态和考试趋势。这次考试,无疑给很多考生敲响了警钟,也促使大家更加认真地审视自己的备考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也参加了9月26日下午的PMP考试,E卷,5A通过。

先说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PMP考试在收费、评卷等问题上确实有些问题;

第二,一些没有通过的考生的反应有些太过激了。

关于备考

2018年就有考PMP的想法,但是由于不是必须的,加上精力问题,一直没有行动。

直到2020年5月底报培训班,除了班级大群,还和十几个战友拉了一个小群,相互鼓励,开始备考。

备考的流程跟很多答案中类似,显示通读一遍PMBOK,接着看一遍视频教程,第二遍精读PMBOK,然后强化题、模拟题、冲刺题,最后是知识点串讲。

跟很多人不一样的是投入的精力。100多天的时间里,工作日每天至少2个小时,周末每天至少半天

所幸,成绩还不错,每套模拟卷的成绩都是150-160上下,个别试卷140多分,二刷170分上下。结合培训机构宣传的通过率,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自以为通过完全没问题,问题是能否5A通过。

关于成绩

5A通过后,高兴了一下,并没有很兴奋,因为运气的成分很浓

我们小群里有2位战友,平时模拟题试卷通常比我高10-20分,但是他们都是4A。我5A通过不是因为比别人优秀,而是比别人运气好。

我们小群里参加考试的,只有一位在校研究生没有通过,可能是要同时兼顾毕业论文和英语六级考试。

关于PMP的问题

考试费用太贵。初次考试费3900,补考2500,太贵,相比之下,国内考证的报名费基本在一两百,肯定是有圈钱的嫌疑。

阅卷评分答案不透明。虽然说参与考试是自愿的,也代表着考生认同PMI制定的规则,但是不透明还是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就像9月26日下午的考试,如果PMI能及时公布试卷的答案,公布具体的分数,公布判定是否通过的标准,是不会造成这么大的负面反响的

关于9月26日下午的考试

真实考试与模拟题考试心态不同。备考时大家会做10套左右的模拟题,这些模拟题中的大部分会在其他模拟题、课后练习题、每天中午的“加餐”中做过,一道题做过两三遍后,就会习惯性地背答案,而不是认真地分析考题,这样不利于养成正确的做题习惯和解题思路。背答案的后遗症就是,面对真题时傻眼了,每一题都得仔细去读仔细分析,不像模拟题那样瞄一眼就能回忆起答案,当你全神贯注做了三四十题后,精力就跟不上了,进而变得烦躁,做题状态也大幅度下降。

9月26日下午的考试确实比较难。我平时做模拟题,基本都是70分钟做完,加上涂答题卡30分钟,再加上没有那么多原题可以不用思考,如果这次试卷与平时模拟题差不多的难度,我应该可以150分钟做完,时间上做了将近200分钟。不光时间更长,拿不准的题也是模拟题的两倍以上。

模拟题考试成绩150分并不能保证稳过。按照PMP的考试规则,抽题后答对106题通过,那么至少答对131题才能稳过。考虑这次考试的难度,模拟题150分并不能保证这次考试能拿130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考试是否通过是要结合5大过程的成绩的,即使分数过了,但是某两个大过程是N,也会不过。

翻译太烂太费解。这次考试的翻译,感觉比模拟题的翻译更加让人迷惑,相信大家深有体会。

关于培训机构

考试前我花了2780元报的培训班,一直也是跟着培训班的课程表走,一路下来感觉体验还是不错的,班主任也很负责,最关键的是能够找到一些志气相投的人相互鼓励一起努力。

有人批评培训机构宣传的95%的通过率是骗人的,这一点我不太同意。我相信这一通过率,但是从头开始,我都把它理解成一年的通过率,或者是这家培训机构最终通过率。也就是说,PMI英文报名有效期一年,95%的学员是在这一年通过考试,或者说这家培训机构有5%的人自己放弃考试了,而不是95%的学员初次考试就能通过。

关于没有通过的考生们的反应

刚出成绩的那天上午,我们班级群里214人大概爆出20个没有通过的,当时大家都很平静,没有通过的战友就拉了一个群,准备二战。后来我就退群了,不清楚最终的通过率是多少,看同一机构的老师的回复,机构通过率应该在60%左右。

对于60%的通过率,我们是接受的。这次没通过,下次努力就好,没什么。

后来在知乎微博上才发现,这次考试较低的通过率(在我看来60%的通过率已经很高了)竟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网络上叫嚷的最凶的人分这么几种情况:

第一种,成绩不错被判为Fail的。对于这些考试,确实很冤,我强烈支持你们申诉,也借此厘清PMI判定是否通过的标准;

第二种,平时模拟题成绩稳过考试却没过的。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确实自己没有发挥好,从而没有通过考试,如果你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自己没理由不过,我也支持你们申诉,合法权益一定要坚定地维护;

第三种,平时也没有花精力去准备,这次考试也没通过,只是想借着通过率低引起大家不满,躲在前两种人后面兴风作浪,想借此翻盘。成功了好处他们能拿,失败了他们也没损失。对于这种人,还是歇歇吧,我相信,即使复核成绩,能够更正的应该也是一小部分。如果迫于压力大规模的将Fail的考试改为Pass,PMP的公信力还有吗?

关于第三种人,有人会批评我自己考过了就幸灾乐祸,其实并不是,他们是否通过不影响我是否通过,再者,国内已经有30w持证人员,再多一些也不怕。我之所以判断有这么一批人,一个是知乎和微博上的评论,有些人说自己花了多大精力结果却失败,很委屈很不甘,但是更多的人只是谩骂;另外一个原因,我们班级应该有将近500人的,但是最终大群里只有214人,经常答题的只有六七十人,其余的不能说没有努力,至少不会像那些活跃的人付出那么多精力。当你不看书,没看视频教程,只做了一两套模拟题,凭什么要求自己通过?

最后的话

对于没有通过的考生,如果能申诉成功,可喜可贺,如果不能申请成功,也不要气馁,明年再战,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不是人生的全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