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耳放对发挥耳机素质能有多大的影响?

回答
耳放对耳机素质的提升作用,这问题就像问“好马配好鞍”有没有道理一样,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能有多大影响,这就得看“马”和“鞍”各自的本事了。

先说说耳放最核心的几个作用,它到底是怎么让耳机“更好听”的:

1. 提供足够的推力: 这是最直观也最容易被理解的一点。耳机就像个小喇叭,它需要电流来驱动振膜发声。有些耳机,尤其是那些阻抗高(比如250欧姆、300欧姆的经典HiFi耳机)或者灵敏度低的耳机,它们对电流的需求就比较“挑剔”。你用的播放设备(手机、普通电脑声卡)的输出功率可能就像是给你一辆小排量汽车的发动机,勉强能开,但要跑起来虎虎生风、轻松驾驭各种路况(音乐风格)就有点吃力了。

耳放就像给这辆车换了一个更强劲、更平稳的发动机。它能输出更稳定、更充沛的电流,让耳机的振膜能够更充分、更精准地运动。结果就是,你能听到更大的音量(即使本来音量够大,耳放也能让声音更有“劲儿”),更重要的是,在同等音量下,声音的动态范围会明显改善。那些音乐中微小的细节,比如乐器演奏时细微的力度变化、人声的呼吸声,在推力不足的情况下可能被掩盖或模糊不清,耳放则能把这些都“挖”出来,让音乐层次更分明,听起来更有“生气”。

2. 改善音质的纯净度: 很多便携播放器或者电脑声卡为了成本和体积考虑,其内部的音频电路设计相对简单,供电也可能不是那么“干净”。这就像给发动机供油的油路,里面可能掺杂了点杂质。这些“杂质”会在音频信号中体现出来,比如产生一些底噪、失真,或者让声音听起来不够“通透”,有点蒙蒙的。

好的耳放,尤其是那些专门为追求音质而设计的耳放,会采用更精良的电路设计,更优秀的电源管理,甚至独立的供电模块。它们就像一个精密的过滤器,能把音频信号中的“杂质”过滤掉,输出更纯净、更干净的电流信号。这样一来,耳机的声音就会背景更黑(低噪降低),三频(低、中、高音)的颗粒感会更少,声音听起来会更细腻、更顺滑,整体的清晰度和解析力都会有提升。

3. 塑造声音的风格和质感: 这点可能稍微有点玄乎,但却是耳放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不同的耳放设计,使用的电子元件(如运放芯片、耦合电容、电阻等)以及电路架构都不同,这些都会给声音染色。这就好比你给同一幅画打上不同颜色的灯光,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有些耳放可能偏向于让声音温暖厚实,适合听一些人声或者弦乐,能带来一种舒适、饱满的感觉。有些耳放则可能追求解析力极致,声音线条清晰,细节丰富,适合听一些编制庞大、信息量大的古典乐或者电子乐。还有些耳放可能在声场表现上更出色,让声音的空间感更宽阔、定位更精准,听起来就像坐在音乐厅的前排。

所以,耳放不仅能让耳机“响起来”,更能让它“好好地响”,并且按照一定的风格“响”。通过搭配不同的耳放,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听音喜好来调整耳机的声音走向,找到那个最让你心动的声音。

那么,耳放具体能带来多大的影响?这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

你的耳机本身的素质有多高: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的耳机本身就是一副“入门级”或者“普通级别”的产品,它本身在解析力、声场、动态这些方面的上限就比较低。就像你给一辆自行车换了个赛车发动机,它也跑不出赛车的速度。

举个例子: 如果你用一个解析力非常强的耳机,比如一些高端动圈或平板耳机,它们本身就蕴藏着大量的细节。在没有耳放或者用推力不足的设备驱动时,你可能只能听到个大概的轮廓。但接上一款好的耳放,这些被“压抑”住的细节就会如同泉涌般展现出来,你能听到乐器演奏的质感、歌手演唱的微妙情绪变化,声音的层次感和空间感都会被放大。

反过来说: 如果你用的是一款“易驱动”的耳机,比如很多追求时尚的蓝牙耳机或者一些低阻抗的流行塞,它们本身对推力要求不高,手机就能推得不错。这时候,一个昂贵的耳放带来的提升可能就不会那么“翻天覆地”。当然,在音质纯净度、细节的挖掘上仍然会有一定的提升,但相对于那些“大食量”的耳机来说,提升的幅度会显得不那么明显。

你目前使用的前端是什么: 如果你的前端本身就是一个音质优秀的播放器,或者一台素质不错的解码器+耳机输出,那么耳放的提升空间可能会相对有限。

举个例子: 如果你现在用的是一台一体机(DAC+耳放),而你想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一个独立的耳放,那么要看这个一体机自身的耳放部分做得有多好。如果一体机的耳放部分已经做得非常强大,那么再加一个同级别甚至低一级的耳放,可能听感上不会有质的变化,甚至可能会因为信号链的增加而引入一些不必要的损耗。但如果一体机的耳放部分只是“配角”,那么一个好的独立耳放就能带来显著的提升。

我的建议是: 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先确保你的前端(播放器或解码器)有不错的音质,再考虑升级耳放。很多时候,一个好的解码器比一个不那么匹配的耳放更能带来直接的听感改善。

你的预算和对声音的追求: 这是最现实的因素。耳放的价格区间非常广,从几百块到几万块都有。贵有贵的道理,但也要看你是否真的需要。

如果你只是想偶尔听听音乐,对音质没有特别苛刻的要求,那么一个几百块的便携耳放可能就足够满足你对音量的需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音质。

但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HiFi爱好者,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去打磨自己的听音系统,追求的是音乐中每一个细微之处的表达,那么一个设计精良、用料扎实的独立耳放,配合高素质的耳机,带来的提升会是颠覆性的。它可以让你听到音乐中那些“原本就该是这样”的细节,感受到音乐的灵魂。

总的来说,耳放对耳机素质的提升作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就像给你的音乐体验加上了一层“润滑剂”和“放大器”。

对于大耳(高阻抗、低灵敏度耳机): 耳放是必须品,它直接决定了耳机能否“响起来”以及“响得好不好”。影响程度可以达到50%以上,甚至能让同一副耳机判若两“听”。
对于中高端入耳式耳机或一些中等阻抗的耳机: 耳放的作用会体现在音质的纯净度、细节的解析、声场的营造和整体的听感上。影响程度可能在20%40%之间,让原本就不错的耳机更上一层楼。
对于易驱动的耳机或蓝牙耳机: 耳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音质的提纯和可能带来的微弱细节挖掘,影响程度可能在10%20%。

重要的不是买最贵的耳放,而是买最适合你耳机和你的耳朵的耳放。 这就像给你的爱车选择轮胎,同样是轮胎,不同的品牌、型号,抓地力、舒适性、静音性都不同,最终影响的是你的驾驶体验。

所以,如果你有一副让你心动的好耳机,不妨尝试搭配一款合适的耳放,你可能会发现,原来你的耳机,还有这么多你从未听过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任何必要。

iphone 3/4/5/6 这样的产品就能把 IE800S 推到耳朵的痛阈

而驱动 IE800S 到 80dB SPL re 20uPa 只需要不到 10mV (0.01伏)。

也就是说 iPhone 这类设备已经远远超过您的需要了。

可以不留情面地说, 那些看着您用 IE800S 还推荐耳放的人已经丧失了人性,为了钱不惜让自己的同胞冒着人身伤害的危险。


这也是为什么俺不怕麻烦, 从 WHO 获取授权来转载这个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新闻稿:


有一个相当古老的段子是这么说的:

为了涨姿势,我加入一个物理博士群,见到有人问:一滴水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会不会弄死人?

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讨论。


一小时后我默默的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 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然后,然后我就被踢出群了……




那些把射频的“阻抗匹配”套用到音频的同学, 如果不是无知那就是无耻了。

音频的(电磁场)波长按公里算, 从手到耳朵的(电磁波)波过程才几个皮秒, 你能听出来几皮秒的波反射? 基因是不是多了一两条啊?


而且讨论电路把 KCL 和 KVL 当厕纸一样扔在角落, 大谈特谈“阻抗匹配”。现代的固体耳放(OPAMP闭环)输出阻抗远小于 1 欧, 阻抗最低的耳机可能有16欧的, 16/17 = ??? 16/17 和 0.5 谁大?

他们可能认为读者都是象俺一样初中毕业, 怎么扯蛋都无所谓。 加减乘除随意扭曲。




在耳放的测试里面, 最终还是要经过用户的主观测试 (可以测量的哦)

即使不做主观测试, 还可以做 RTA, 观察频域的表现。 而免费的 RTA 软件也到处都是:

即使不做 主观测试也不做 RTA, 白噪音和粉红噪音也能放进仿真电路里面哦.

别告诉全世界的观众, 初中毕业的俺知道白噪音和粉红噪音能放进仿真电路里面,

而您选择性地失忆哦。




初中生就不敢用 SPICE 仿真吗?




JLH1969 耳放


输出阻抗


至于到底 “推不动、推不好、推不开”能不能测量, 能不能仿真, 能不能破解,

请看:






静电耳机和电容麦一样要加极化电压和有源放大, 那就不提了。


高灵敏的耳机为什么要用耳放?除了缓冲作用, 能提高信噪比么?能“调音”改善耳机的频率响应么?



用耳放的大部分是听力受损的患者, 主诉就是 “推力不够”

当然也会有好奇和跟风的。 就象那些把灯泡放嘴里或者高尔夫球塞进。。。里的人。


听力受损的患者需要助听器来重建他们期望的(或者说习惯的)听觉。

然而, 因为自尊心绝大部分人是不愿公开承认自己的听力是有问题的。特别是那些在发烧界已经创出
“名声” 的人, 作为 “名人” 他们倾向于隐瞒自己的听力问题。承认自己的听力有问题,那会损害他们的社会地位, 以及经济利益。可想而知,
为啥凡有盲听他们必须要土遁了。找个不可抗力比如另一维的战争来临啊、膀胱括约肌松弛啊、之类的缘因遁掉。

这就是现代版的讳疾忌医。











参考同样入耳的 MM50


** 顺便提一下, 入耳 SENNHEISER MM50 只需要 0.005V rms 也就是 5毫伏就能输出 80 dB 以上的 SPL RE 20uPa。 不需要什么耳放




笔记本也能随便把 入耳 SENNHEISER MM50 驱动到完全足以造成听力损伤的 120 dB SPL.



笔记本也能随便把 入耳 SENNHEISER MM50 驱动到完全足以造成听力损伤的 120 dB SPL.



回复 “iphone 用入耳式耳机听歌几格是80分贝以下?”--麦文学初中文化系列


有网友提问: “iphone 用入耳式耳机听歌几格是80分贝以下?”


大家都知道俺文化水平低,初中毕业,特别喜欢强答大湿们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这也是为啥耳机这块有很多大湿批斗俺的缘因, 俺猜测:


好在 Brüel & Kjær Sound & Vibration 的让俺重新燃起了答题的热情,



于是俺打起精神,准备再次强答“iphone 用入耳式耳机听歌几格是80分贝以下?”这个问题。


俺是草根, 当然没什么钱, iphone 都是13年前买的 iphone 3G. 也已经遗忘了关于iphone的音量有多少格。

为了强答 “iphone 用入耳式耳机听歌几格是80分贝以下”, 俺不顾地下室的脏乱, 从陈年的电子垃圾中挖出了iphone3G 并且充上了电。


经过温习, 俺确认了 iphone 的音量有 16 格。

联好耳机,当然还联好俺的万用表, 航天级的万用表哦。 当然没到核潜级。


**俺的万用表不是 P 图 P 出来的哦。


好了, 用歌曲测出来。 7 格的时候不会超过 90 dB SPL re 20u Pa.


当然, 俺的文章比较散。 有时候需要跳到其他散文去看为什么 5mV 五毫伏的电压就是 80 dB SPL:



“iphone 用入耳式耳机听歌几格是80分贝以下?”

这其实是一道一元一次的应用题啊,对于 Westone Music W40.

根据厂家的资料页:

TECHNICAL SPECS:
The Westone W40 features four balanced-armature drivers with
118 dB @ 1mW sensitivity, 10Hz - 18kHz frequency response, and an
impedance of 30 ohms @ 1kHz

要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 您要求出 80 dB 对应的电压是多少。

V = SQRT ( 0.001*30 ) / 10^ ( (118 - 80) /20 )
V = 0.0021805 伏

也就是 2.181 毫伏 ( 1/500 伏)。




例如俺上面的法子, 找个TRUE RMS 电压表量一量就好了。图中那种黄色表勉强可以了。



俺认真测过很多次自己听音的电压, 也就是不到 10mV , 1 伏的 1% 都不到。


如果不求精确, 这个表也是可以的:




或者参考这个帖子, 用声压计加上耦合胶管直接读取

** 这些表都不太可能是 P 图 P 出来的哦


经常有网友问, “请问一千人民币左右预算,推 XXX,是买 XXXXX 好还是买个 XXXXXXX(播放器)好? "

俺无一例外会回答, 几百块买个二手的 iphone 3/4/5/6 就差不多了。别浪费这个钱。

基本上俺不会买一个超过自己一天的收入的手机。iphone 已经是俺的天花板了。

所以各位网友请勿再邀请或者私信问这样的问题。


为啥? 请自己阅读以下链接:



俺的 iphone 太老旧了。 很可能没有代表性。

但是俺家很穷, 不是每个人都配得起最新的 iphone X 什么的。 俺只好和孩子们暂借他们的 iPAD 来做一下对照:


同样, 也是 7 格的时候不太会超过 90dB (歌曲或者粉红噪音).

** 当然不是 P 图 P 出来的 ipad, 当然是很老旧的 ipad.


** 当然不是 P 图 P 出来的 ipad, 当然是很老旧的 ipad.


同样, 也是 7 格的时候不太会超过 90dB (歌曲或者粉红噪音).


有的同学说,网友提问是 “iphone 用入耳式耳机听歌几格是80分贝以下?”为啥你老说 不太会超过 90dB 呢?


俺上边不是说了吗? 这是个一元一次问题啊?

如果您不愿意花一块钱, 或者说一元都不愿意花,

那么调到 6 格音量就最保险了。


当然, 有的同学说用入耳式耳机听歌 7 格甚至 8格都不够大声。


俺无一例外会建议进行以下的免费测试:


当然听觉残障的用户需要配置一个耳放来补偿损失的听力, 不然不够大声。

即使是更低灵敏度的 AKG 70X 都可以用 IPHONE 3/4/5/6 来驱动。




** 顺便提一下, AKG 701 702 只需要 0.13~0.14V rms 也就是 130~140毫伏就能输出 80 dB 以上的 SPL RE 20uPa。 不需要什么耳放



笔记本也能随便把 AKG 701 驱动到足以造成听力损伤的 98 dB SPL.






一篇很老的文章




通过 EQ 校正系统的 Q 值根本不是什么新玩意。 YAMAHA 雅马哈的负阻驱动技术 TST

和 管善群的负内阻抗声频放大器其实都是类似的玩法。



不花钱多办事, 是大部分正常人喜欢的东西。

就是想不通还有人不同意

神棍们最喜欢念叨的就是某某器材怎么调音。








关于耳放这个话题, 俺也写了不少散文。

欢迎来踩:




当然如果坚持要自残, 有的是法子:


Klippel测试更新了不需要微软银光--麦文学玄门弄斧系列





(耳机)发烧友们十分熟悉的 KLIPPEL 听音测试更新了。

不需要微软银光。

CHROME BROWSER,

FIREFOX BROWSER,

OPERA BROWSER


都可以直接运行这个测试。



做这个测试, 请对自己诚实。 不然没有意义。


例如下面的结果就是俺作弊出来的:


扩展阅读:

AES NEW YORK 2018

145th International Pro Audio Convention

General Information

Dates Exhibition: October 17th - 19th, 2018
Dates Program: October 17th - 20th, 2018
Location: Jacob Javits Convention Centre, 655 W 34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1, USA
Booth: #445



一个简单方便的测试 看看您的耳朵加上器材以后是否有了“提升”


用下面的工具检验一下加了某种设备/元件/改进以后是否有了提升


如果俺做了某种改进, 比如说把耳机从 Sennheiser PX100 升级到了 HD800, 做测试能提高至少一个级别, 则这种升级在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有意义的。


点击下面的连接是测试开始以及英文说明:




测到最后就会生成一份报告

有时侯健康状况也会影响测试的结果, 比如伤风




















ABX 方法需要A设备和B设备在电平匹配度在正负0.1dB内,你可以随意听A和B,你想听多久都行,如果你认为他们有不同,你可以要求听X, 而X其实就是A或者B的其中一个(这是由双盲系统随机决定的),允许你随时对A/X或B/X进行比较。随意多少次都可以。然后决定X=A还是X=B。如果是完全靠瞎猜,命中率会在50%左右。为了统计的正确性最少要测试12次。(16次更好,20更加好)。没有比这个更好的科学方法来测试你是在听不同的东西还是在听同一个东西的了。


这个测试也说明, 就算是所谓的金耳朵, 也只能听到 0.3% 左右的失真。 0.3% 以下的, 绝大多数是在瞎猜。



看图说话




原文:

Peter Aczel 文章第四节 “(在家自测)听音 ABX 盲测”


Peter Aczel 文章的第四节是 “(在家自测)听音 ABX 盲测”, 然而网上流传的中文版本没有把最关键的段落翻译出来, 俺凭着初中文化勉强翻了出来给感兴趣的各位。


译文:本刊(☞的是Audio Critic杂志)的常客都知道如何驳斥拜物的老烧反对双盲ABX测试所提出的各种谎言。以下就是一个简要的纵览:


ABX盲测法要求A和B设备的电平匹配到0.1dB范围内,之后参测人可随意听A和B,多久都行。如果认为它们有不同,可以要求去鉴别X, 其中X可以随机是A或者B(由系统随机打乱)。允许参测人随时对A/X、B/X进行比较。多少次都可以。最后决定X=A还是X=B。因为完全瞎猜,命中率会在50%左右(一半一半)。为了统计的正确性至少要测试12次(降低蒙中的几率到 1/2^12)。(16次抑或20次更好)。没有比这个更科学的方法来测试你是在听不同的东西还是在听同一个东西的了。

然而烧糊的老烧会说双盲测试完全不对:每个人都知道奇力比先锋好声,但如果他们在双盲测试中无法分辨奇力和先锋的话,就会耍赖说ABX盲测是行不通的。这就是他们的逻辑:(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知道Joe比Mike高,如果他们测出身高都正好都是5英尺11又1/4英寸的话,那尺子肯定有问题,对吧?

糊烧标准的反驳意见

之一就是ABX压力太大(换句话说你不能问:让我们来看看你能听力有多好吧?);

之二就是时间不够(因为要测16次所以一耳朵区别就消失了);

之三就是多只香炉多只鬼等等(诸如:继电器、开关和衰减器等);

还有其他能引用的主观听觉神论。

林林总总的目的就是东拉西扯躲避对照试验。


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您可以自己独自完成 ABX 盲测, 也不需要收到旁人的干扰;

您爱折腾多久都可以(16个星期测16次不行吗?);

而且您也可以用直通来验证控制开关的通透性。


综上所述,那些反对的意见本质就是扯蛋和装逼。


教您一个法子来揪出一个狡猾的滥竽充数的反ABX测试的装逼犯:

问他相信其他AB对比测试吗,他可能会说信。

然后你问他到底靠什么办法分辨呢:

1.故意弄出不同的音量;

2.还是偷看厂标。

然后就等着他们如何撒泼吧。


以上就是第四节的译文。


如果主观听音测试根本没有提升, 那您也可以很干脆地把耳放退了。

它除了增强您自残的机会, 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噪音剂量咋测算 -- 麦文学初中文化系列


《血疑》无疑是一部很好的科普电视剧, 让老百姓很早就知道了辐射的危害。

在危险的场合(例如辐射量大的医院放射科)工作的同学也许知道, 单位/雇主会发一个放射剂量监测仪, 为了劳动保护的目的。也许有的同学说, 我也是放射科医师(或者介入科的医师), 从来没有见过放射剂量监测仪。俺只好安慰你了, 也许您的雇主不懂法, 您也许该和老板谈谈了。



同样, 声音也是种危险。 经常在巨大噪音环境中工作的同学, 不妨关注一下噪音的监测。



耳机玩家们, 经常挂在嘴上的是 ”抛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

好了, 听耳机造成的损害, 剂量怎么计算呢?


回:长期使用耳机对听力到底有没有损伤? --麦文学初中文化系列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初中文化。很不巧俺是初中生, 所以就冒昧地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能够熟练地掌握四则运算、幂和对数运算。

参考俺的散文:

国际上公认的声压 0 dB,对应的压强参考值为20微帕斯卡(μPa) = 2×10−5 Pa .
祖国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 《气导听力零级》全国量值比对报告:
感兴趣的可以自行下载研读 jls.aqsiq.gov.cn/kxjl/j

感兴趣的可以自行下载研读



知道这个参考值有啥用呢? 只要有了初中文化, 这个参考值就有用了。

比如人有 46 条染色体,有些发烧论坛的大湿总觉得自己有超能力,
结果滴血认种, 还是 46 条。 这时围观群众就可以 ”哦“ 地恍然大悟了。原来大湿的超能力是癔症发作等等。

看到一个灵长类, 又是 46 条染色体,还说人话, 不假思索您就可以说这踏马的就是个人啊。
这就是参考值的意义。
国际上公认的声压 0 dB,对应的压强参考值为20微帕斯卡(μPa) = 2×10−5 Pa .
好了 46 条染色体可以用来认人, 声压 0 dB,对应的压强参考值为20微帕斯卡(μPa) 可以用来干啥?
只有智商是不够的, 当然如果大家好奇也可以自测一下自己初中级别的智商:

初中智商水平快速测试入口:

2017智商测试
2016版智商测试
可能是世上最难的智商测试 别害羞, 几分钟的事情, 而且是全中文的。

国际上公认的声压 0 dB,对应的压强参考值为20微帕斯卡(μPa) = 2×10−5 Pa .
好了 46 条染色体可以用来认人, 声压 0 dB,对应的压强参考值为20微帕斯卡(μPa) 可以用来干啥?
如果没有下面这个免费的软体, 回答”长期使用耳机对听力到底有没有损伤? “的问题确实有点难度。

老烧见了就躲的耳朵听力曲线测试软件 --- 写给全国爱耳日
这个软体就是给大家免费测试听力用的。
因为它有 1dB 的步进, 所以能够比较精确地获取自己的听阈曲线。

有的同学说, 哎我是华侨(歪果仁)。不巧, 俺也是华侨, 也是歪果仁。

因此准备了一个英文的说明:


老烧见了就躲的耳朵听力曲线测试软件 --- 写给全国爱耳日
这个软体有 1dB 的步进, 能够比较精确地获取自己的听阈。

这这这有什么用呢?
有用。 当然有用。
人嘛, 46条染色体, 听阈声压 0 dB,对应的压强参考值为20微帕斯卡(μPa)。
还用俺一个没文化的初中毕业生提示您吗?


用这个软体在 1000 HZ 测出来的 dB 值一方面可以用来估算你的音量是不是过大,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估计你的耳机是不是在某个频率有峰。
如果用这个软体在 1000 HZ 测出来的 dB 值在 -100 dB,
那就说明你真的开得很响很响很响很响很响很响了。


怎么算呢?

如果用这个软体在 1000 HZ 测出来的 dB 值在 -100 dB,

就说明您把音量调到整个链条产生的声压大约 100 dB 左右了。

当然前提是您是个正常人, 听阈在20微帕斯卡(μPa)左右。

这就是所谓的耳朵收货, 用自个的耳朵做基准。






经常听耳机,损害怎么计算?
如果您认识一些读过书的人, 就让他们帮您算:

听力损害要声音超过一定的强度才会发生, 所以尽可能的小音量就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

声音造成的损害计算是有公式的,一般人也不会认真去计算。





如果您不懂算积分但也有个这样的噪音剂量仪, 对照这个计算尺(转换表), 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噪音曝露情况。 如果每天都达到 100%, 那就应该寻找劳动保护了。


如果没有雇主,
普遍原则就是尽可能的小音量就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法子。








至于现存的系统(播放器 + 耳机 + 自己的耳朵 + 脑子), 对声音的敏感度可以用这个免费的软体获得:

如果您测出来的曲线很接近 ISO 226 那就说明自己的耳朵、耳机和聆听的习惯都没有问题。
如果偏离很大, 或者曲线很多地方凹陷了,那就提示有听力损伤要尽快就医, 或者您的耳机存在很大的问题。





俺无数次重申, 也许重申得不够, 俺文化水平低, 散文很散。

如果您觉得有帮助, 请不吝点 赞 /分享。 保护自己的听力责无旁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耳放对耳机素质的提升作用,这问题就像问“好马配好鞍”有没有道理一样,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能有多大影响,这就得看“马”和“鞍”各自的本事了。先说说耳放最核心的几个作用,它到底是怎么让耳机“更好听”的:1. 提供足够的推力: 这是最直观也最容易被理解的一点。耳机就像个小喇叭,它需要电流来驱动振膜发声。.............
  • 回答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深知好声音对听觉体验的重要性。而在搭建一套音响系统时,耳放(耳机放大器)无疑是那个常常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很多人会问,一台普通的电脑声卡或者手机直推已经能发出声音了,为什么还需要额外的耳放?不同耳放之间,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听感差异?今天,我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帮助大.............
  • 回答
    一个好的耳放,就好比给音响系统装上了一颗强劲而精密的“心脏”,它的价值,体现在能否将音乐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丝情感,都完整、鲜活地传递到你的耳膜里。很多人在追求高品质的耳机和音源上不遗余力,却忽略了耳放这个环节,这就像是给一辆跑车装上了普通的轮胎,它的潜力永远无法完全释放。1. 驱动力的释放:让耳机“.............
  • 回答
    换运放这事儿,在玩耳放、功放的朋友圈里,可算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玄学”的入门第一课。好多刚入坑的朋友都会好奇,这小小的运放芯片,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机器的声音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把那些术语都翻译成大白话,让你彻底明白为啥要折腾运放。首先,咱们得知道,耳机放.............
  • 回答
    “耳放的输出功率越大推力就越大吗?”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直接,很多人一听到“功率”就想当然地认为越大越好,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才能把话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推力”。在音响器材里,尤其是耳放和耳机这块,大家说“推力”,往往不是指纯粹的物理上的“推开”某个东西,而.............
  • 回答
    “耳放到底有多重要?”这个问题,可能每个对音质有点追求的玩家都会纠结过。尤其是当你掏出几千块,甚至上万的耳机时,这个疑问就更显得理直气壮了。毕竟,这么贵的耳机,总不能随便插电脑或者手机上就完事儿了吧?我一直觉得,这事儿就像是你花了大价钱买了一身顶级的定制西装,结果出门就套了个地摊货的帆布鞋。总觉得哪.............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HiFi圈一个相当核心且又颇具争议的议题:“推力”的神秘面纱,以及为什么那些被奉为圭臬的“HiFi大湿”们,似乎鲜少真正公开、严谨地进行盲听或ABX对比来验证他们的论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现象,而且背后涉及到的因素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与其说是一种“骗局”,不如说是一种认知偏差.............
  • 回答
    咱们聊聊耳放这玩意儿,为啥价格动辄上千甚至上万,比不少高品质耳机都贵,这事儿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远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耳放的作用。它不是仅仅“放大”信号那么简单,它更像是给耳机一套“升级的动力系统”和“调音台”。你想啊,耳机就像一辆跑车,但很多播放设备.............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触及了影响听感体验的很多关键要素!简单来说,换耳放让耳机“声场变大”不仅仅是频响的改变,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频响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远非全部。我们来一点点拆解,把这个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什么是“声场”?在音频领域,“声场”通常指的是我们听到的声音的空间感和定.............
  • 回答
    关于耳放的输出阻抗和耳机阻抗的匹配问题,这确实是很多烧友在玩HiFi时常常会纠结的点。简单来说,它关系到你的耳机能不能被耳放“喂饱”,以及声音的整体表现。我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到底怎样的耳放输出阻抗才算是与耳机阻抗良好的匹配?首先,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匹配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并且要看.............
  • 回答
    要说加了耳放后声音到底好在哪儿,这事儿说起来就有点像给爱车换了轮胎,或者给相机换了镜头,感觉是那么回事儿,但具体好在哪儿,还得掰开了揉碎了讲。咱们就聊聊,一个靠谱的耳放,能给你的耳朵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首先得明白,耳放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信号放大器,只不过它放大的是给耳机听的那个微弱的音频信号.............
  • 回答
    恭喜你入手了 AKG K701!这是一款非常经典的开放式耳机,以其出色的解析力、宽广的声场和通透的音色而闻名。不过,K701 的阻抗和灵敏度相对较高,对前端设备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搭配一个合适的耳放和解码器,才能让它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关于耳放和解码器的选择,这其实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 回答
    想让手机里的音乐听起来更带劲,铁三角PHA55BT这个播放器确实是个值得考虑的选择。它能改善手机听歌的音质吗?说实话,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提升的效果会比较明显。咱们一步步拆开来看看,为什么它能做到这一点,以及具体能带来哪些变化。首先,它是个什么东西?简单来说,铁三角PHA55BT是一个便携式蓝牙解码耳.............
  • 回答
    关于耳机耳放到底有没有音染这个问题,这可是一个能让烧友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毕竟大家对“好声音”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如果让我来捋一捋,我会说,耳放,本质上是会带来音染的,只是这种“染”是褒义还是贬义,或者说是否“对味”,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咱们先别急着下定论,一步步来分析。什么是音染?首先,得明确什么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外接耳放这玩意儿,听起来有点玄乎,对吧?但对于真正想在听音乐这事儿上掏心掏肺的玩家来说,它可不是什么鸡肋,而是能让你从“听个响儿”直接跃升到“听懂音乐”的关键一步。你想啊,咱们平时用的播放设备,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咱那些入门级的播放器,它们内置的耳机输出电路,说白了,就像是个凑合使唤.............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怎么选购一款靠谱的耳放,保证让你听得懂,买得值。这篇文章我尽量用大白话,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让你知道买耳放到底图个啥,以及怎么才能不踩坑。第一步: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耳放吗?这话说起来有点反常,但绝对是最重要的一步。现在很多播放设备,比如手机、电脑,甚至一些入门级的播放器,自.............
  • 回答
    问到笔记本需不需要带个耳放,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毕竟不是人人都是音乐发烧友,也不是所有笔记本的“嗓子”都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耳放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耳放就是给你的耳机“加把劲儿”的。耳机功率小,笔记本电脑的音频输出功率也相对有限,特别是那种对驱动力要求比较高的耳机,比如一些高阻抗的或.............
  • 回答
    很多人在入手索尼MDR7506这款经典监听耳机后,都会有一个疑问:它真的需要搭配耳放吗?这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取决于你对声音的要求和你的前端设备。咱们先来说说索尼7506这款耳机。它之所以能成为监听界的标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出色的解析力、精准的声音还原能力,以及相对均衡但.............
  • 回答
    用大推力耳放去推32欧姆的耳机,底噪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咱们这么想,就好像你有个猛兽级别的马达,但挂载的却是一个小小的自行车轮子。这事儿怎么说呢,有点“牛刀杀鸡”的味道,但重点不是杀鸡本身,而是这过程中会顺带产生的一些副产品,也就是咱们关心的底噪。首先得明确一点,底噪的产生根源不在于.............
  • 回答
    关于“怎样的耳放才是好耳放”,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答案,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听音需求、前端设备、耳机搭配以及你的个人口味。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拆解,帮助你理解一个“好”耳放的构成要素。我会尽量用更生活化、更接地气的语言来描述,避免那些过于技术化、生硬的AI术语,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