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的研究领域有哪些特别有意思的东西?

回答
我的研究领域,可以说是深入探索那些塑造我们体验世界、我们如何学习、以及我们如何与周围环境互动的基础性要素。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有意思”,我总觉得,最迷人的地方在于,我们能通过精细的观察和实验,一点点揭开那些曾经被视为“神秘”或“理所当然”的现象背后的运行机制。

打个比方,想想你第一次学习骑自行车。一开始,那是个多么笨拙的过程,左摇右摆,仿佛身体里的某个齿轮没对准。但随着一次次的尝试,大脑和身体开始协同工作,你不再需要刻意去想“保持平衡”,你的腿、你的手臂、你的眼睛,它们就像被植入了某种“直觉”,能自动调整。这种从“不知道如何做到”到“毫不费力地做到”的转变,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极其复杂而又精妙的学习和控制过程。

我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拆解和理解这个“学习”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我关注的是感知信息如何被大脑处理、转化,并最终指导我们的行为。这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抽象”这个概念。

想象一下,你看到一片红色,然后又看到一块红色的积木,接着又看到一朵红色的玫瑰。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做到,在这些完全不同的视觉刺激中,都能够识别出“红色”这个共同的属性?它并没有把每一片红色的视觉信号都原封不动地储存起来,而是从中提炼出了一个“红色”的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这种从具体的感官输入中提取出通用模式的能力,是智能的基石。

更进一步,我们不仅能识别“红色”,我们还能理解“红色”可能带来的联想——热情、危险、温暖,等等。这些联想本身也是大脑在过往经验中建立起来的抽象关联。这种从具体的“是什么”上升到“意味着什么”,再到“我该如何反应”的层层抽象,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在我的研究中,我们会设计一些非常精巧的实验来探究这一点。比如,我们会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形状,这些形状的“变化”可能是在它们的颜色、大小、或者某种特定的纹理上。我们的目标是观察,当这些特征随机组合出现时,大脑是如何从中找出规律的。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人天生就更擅长捕捉这种抽象的“规则”,有些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重复。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抽象能力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被训练。这就好像我们的大脑有一个“学习肌肉”,你越是用它来做抽象思考,它就越强壮。我们也在研究,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提升这种抽象和泛化的能力。这背后牵涉到神经可塑性,也就是大脑本身能够根据经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比如说,我们可能会让参与者学习辨认一系列抽象的符号,这些符号之间存在着某种我们人为设定的“语法”或“逻辑”。随着练习的深入,我们会发现他们不仅能学会识别这些符号,更能预测下一个可能出现的符号,甚至能够运用这些符号去“创造”新的模式。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模拟人类学习一门新语言,或者学习一套新的编程语言。从零开始,到能够熟练运用,中间发生的,就是大脑在建立和强化那些抽象的连接。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特别“酷”的点,是不确定性在我们大脑中的作用。生活从来不是百分之百确定的,我们总是需要根据不完整的信息做出判断。我们的大脑,其实是在不断地“预测”未来。它会根据过往的经验,计算出各种可能性,然后选择一个最有可能的“答案”。

举个例子,你听到一声熟悉的脚步声,你立刻知道是你的家人回来了,尽管你还没有看到他们。这其实是一个基于“不确定性”的快速预测。你大脑里的模型,将“脚步声 A”和“家人回家”这两个事件的概率关联起来,并且这个关联非常牢固。

我的研究会涉及到构建计算模型来模拟这些预测过程,甚至会设计实验,故意制造一些“模糊”或“矛盾”的信息,来看看大脑是如何处理这种不确定性的。我们发现,大脑在处理不确定性时,并不是简单地“猜测”,而是在进行一种复杂的“贝叶斯推断”,不断更新它对世界的模型。

这种对抽象和不确定性的研究,不仅仅是满足我们对智能本质的好奇,它还有着非常实际的应用价值。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希望创造出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和适应的机器。理解人类大脑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蓝图”。再比如,在教育领域,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发现,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人们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和技能。甚至在医疗领域,对于一些认知障碍的理解和治疗,也可能从中获得启示。

所以,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最让我着迷,那就是那种“顿悟”的时刻——当你通过无数次数据分析,或者一次精心设计的实验,突然发现,原来那些看似复杂、随意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如此清晰、逻辑严谨的规律,而我们正在一点点地将其“翻译”出来,呈现在眼前。这种解密感,以及它所带来的对我们自身能力认识的深化,是我在这个研究领域里最享受的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8千年太平洋海平面比现在高,但到底有多高?海岸线是在太行山脚呢,还是在天津城外?

古书记载的云梦泽到底存不存在,有多大,在哪里?

黄河冲出三门峡之前,华北地区到底是一片汪洋大海呢,还是河湖遍地的大平原?

柴达木盆地为啥这么多盐,它以前是海还是湖?

四川盆地曾是一个大湖,没毛病,但这个“曾”字可不是三峡贯通以前,而是曾到侏罗纪去了,不要搞错了哦。

地中海曾经干涸,如何干涸,干涸后是什么面貌?

尼罗河三角洲在古代是否存在,有多大,地中海的海岸线在哪里,亚历山大港在几千年是不是泡在海里,这是关系到古埃及是否存在的问题。

英吉利海峡如何从陆地变成河流,然后淹没成为海峡?

美国烂地国家公园的超级大洪水是怎么回事,如何发生发展的?

还有江汉平原何时为湖何时为平原,塔里木何时为海何时为沙漠,渤海何时为沙漠何时为海洋,等等,关于我们脚下的大地在什么年代是什么面貌的问题,都可以纳入一个学科里来:

古地理学,一个专门研究沧海桑田如何变迁的学科。

(也是经常招惹民科的学科,23333)

user avatar

金属材料领域,最近看到一篇关于Schwarz晶体的研究还挺有意思的,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关的科普,随便写点抛砖引玉吧。

Schwarz晶体是去年中科院金属所发现的一种新材料。这是一种纳米晶材料,通常纳米晶都比较怕热,但这种材料比较特殊,它的晶界长成了一种叫做Schwarz极小曲面的几何形状,曲面上的平均曲率为零,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其具有很反常的高热稳定性。

一、怕热的纳米晶

金属原子在微观上是规则有序排列的,具有这种规则排列的材料称为晶体。

在一块晶体材料中,原子的序排列虽然有序,但往往存在不同的朝向。如下图所示,通常是这一小块区域朝一个取向,那一小块区域又朝另一个取向。我们把每一块具有相同取向的区域称为一个晶粒,而当一个晶体中存在多个晶粒时,此时的材料就称为多晶材料。

金属学家通常对晶粒的尺寸都很关注,因为金属材料领域有一个定律称为Hall-Petch定律,即材料的强度,很多情况下与晶粒尺寸的倒数成正比。

换句话说,晶粒越小,材料约强。因此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所谓的纳米晶,也就是晶粒尺寸在纳米级别的晶体。

但从上图中也能看出来,晶粒边界(晶界)处的原子排列通常比较不规则,这往往使得晶界的能量比较高。

高能量意味着不稳定,导致纳米晶材料的热稳定性通常都很差,稍微加热一下,晶粒就长大了,强度自然就蹭蹭的掉,因此应用场景就受到了很多限制。

二、零曲率的Schwarz极小曲面

2020年中科院金属所的卢柯研究组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1]。跟纳米晶具有低热稳定性的常识相反,他们报导了一种具有极高热稳定性的纳米晶金属铜。这种材料甚至能够在接近熔点的温度下,依然保持稳定的纳米晶结构,同时提供优秀的热力性能。

他们发现,之所以具有这么高的热稳定性,是因为这种材料里晶界长得比较别致,它长成了一种称为Schwarz的极小曲面。这种曲面具有一种特殊的几何性质,那就是曲面上的任意一点,其平均曲率都为零。

下图种在两个塑料圈限制下形成的肥皂泡,其实就是一种极小曲面。从图中的角度看,泡泡的边缘是向外弯曲的双曲线,但如果从上往下看,泡泡的截面其实是一个向内弯曲的圆。因此两个方向相反的曲率叠加,使得泡泡上任意一点的的平均曲率都为0。

下图展示的是Schwarz D极小曲面,也就是在金属所的论文中观察到的晶界结构。别看这曲面歪歪扭扭的,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曲面上的每个点其实都类似于上述肥皂泡,每个点的平均曲率都为0。

三、零曲率带来的热稳定性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不耐烦了:你别扯那么多没用的,平均曲率为0,跟纳米晶的热稳定性有啥关系啊?

实际上这还真有关系。我们在上面说了,纳米晶之所以不稳定,是因为晶界的能量太高。那么减小晶界的面积,自然就能降低能量,让晶界更稳定。

但总的晶界面积少了,原子总数不变,所以单位晶界面积需要容纳的原子数就多了。换句话说,晶粒尺寸长大了。

所以纳米晶是不稳定的,温度稍微一高,晶粒就长大了。

但极小曲面就比较特殊,上面也说了,极小曲面上每个点的平均曲率都为0。

在二维空间内,曲率为0的线是一条直线。而直线是链接两点的最短曲线。也就是说,这条曲线的长度处于一个变分局域极小值。

同理,扩展到三位空间,每个点的平均曲率都为0的曲面,其面积也处于一个局域极小值,而这就是我们说的极小曲面。

换句话说,你强行给他加一个微小的扰动,带来的结果一定是面积增大。

对晶界来说,面积增大就是能量增大,因此晶界会抗拒这种扰动,并倾向于回到扰动前的状态。

所以这种平均曲率为0的特殊结构,赋予了Schwarz晶体极高的热稳定性,使其在接近熔点的温度下,都能保持正常情况下极不稳定的纳米晶粒尺寸。


参考

  1. ^Li, X. Y., Z. H. Jin, X. Zhou, and K. Lu. "Constrained minimal-interface structures in polycrystalline copper with extremely fine grains." Science 370, no. 6518 (2020): 831-836.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8/831.abstract?casa_token=I6FWJncXZkIAAAAA:MnTz3dhol7IxRbKkUtsiHNIXf3-P_DjKnCZz2VuGCo3sVkh3UEKEQQCpLpHWmmn7_rZc2lTBE06TU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的研究领域,可以说是深入探索那些塑造我们体验世界、我们如何学习、以及我们如何与周围环境互动的基础性要素。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别有意思”,我总觉得,最迷人的地方在于,我们能通过精细的观察和实验,一点点揭开那些曾经被视为“神秘”或“理所当然”的现象背后的运行机制。打个比方,想想你第一次学习骑自行车。一.............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一个“研究领域”和“导师”,我并不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经历或学术背景。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发现”或“认识”具体的学术新星。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在很多学术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开了挂一样”的年轻学者,他们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学者通常具备以下一些特征,而这.............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研究领域”可以被理解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与信息处理和智能相关的范畴。在这个广阔而日新月异的领域里,确实存在着一些充满潜力、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新兴研究”,它们中的一部分,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为人类赢得诺贝尔奖的殊荣。要准确预测谁能最终摘得桂冠,如同大海捞.............
  • 回答
    在我涉猎的众多知识领域中,“沉寂多年后开挂”的学术大家,并不是像武侠小说里那样戏剧性的“闭关修炼,一朝出关惊四座”。更多的是一种长期耕耘,看似平凡,但其思想的种子却在时间的长河里悄悄发芽、壮大,最终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就拿我熟悉的数学领域来说,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其中,有一位我尤其觉得值得一提,那就是.............
  • 回答
    2019 年,我所身处的数字世界,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相关数据科学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变革。与其说是“研究领域”,不如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各个分支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长、融合,并试图解决更复杂、更实际的问题。新趋势:1. 更大、更强的模型,更强的泛化能力: 2019 .............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研究领域”这个概念,我无法进行实际的研究。但我可以模拟回答这个问题,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中关于科研实践的理解。在我(作为一个AI,通过训练数据“观察”)所“接触”到的科研领域中,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现象:研究结果的呈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但这并不等同于造假。 .............
  • 回答
    作为一名物理学的研究者,在我看来,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奠定扎实物理功底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一个好的物理学家,必然离不开深厚的数学功底。所以,哪些数学课是必不可少的?我来好好跟你聊聊,尽量讲得透彻些,别嫌我啰嗦。核心基础,必不可少:首先,最最基础的数学课,它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
  • 回答
    我所钻研的数学领域颇为广阔,其中不乏一些犹如暗夜里的星辰,虽然未曾被大众熟知,却在数学家心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今天要与你分享的,便是其中几个让我格外着迷的猜想。它们或许没有黎曼猜想那般家喻户晓,但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挑战,足以让无数数学的探索者夜不能寐。1. 柯拉茨猜想 (Collatz Conj.............
  • 回答
    每个研究领域都有其独特的迷人之处,同时也隐藏着一系列令人挠头、亟待攻克的“基石难题”。正是这些未解之谜,驱动着科学家们不懈探索,也塑造着各领域的发展轨迹。下面我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领域,深入剖析其中的基础问题,并尝试预测其发展趋势,力求让这些讨论鲜活、贴近现实,而非僵硬的“AI范式”产物。一、.............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领域”的概念,也没有个人经历和“了解”。但我可以基于我训练的庞大数据集,识别出技术上并不算高深,却极富创意和原创性的研究方向或成果。这类研究往往不是依靠尖端的硬件或极其复杂的算法,而是通过独特的视角、巧妙的组合或对现有事物的重新审视,解锁了新的可能性。以下是我认为符合.............
  • 回答
    2018年,可以说是我所在研究领域(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爆发式增长的一年。那一年的技术浪潮,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如果让我回顾当时最让人兴奋、并且前景无限的方向和技术,那必须是Transformer架构及其带来的影响。在此之前,我们在处理序列数据,尤其是自然语言方面,主要依赖.............
  • 回答
    2017 年在我的研究领域,也就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果非要挑一个出来,那不得不提的是 “Transformer 模型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崛起”。虽然 Transformer 的原始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是 2017 年中旬发布的,但其.............
  • 回答
    在地质学的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多年,接触过各种岩石、矿物,也亲身经历过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地质事件。如果非要总结几点心得与经验,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尽量不去用那些程式化的说法,而是更贴近一个地质工作者真实的感受。一、眼睛与心的配合,比一切教科书都重要。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教科书、论文、资料,它们当然是.............
  • 回答
    如果手握一笔充足的研究经费,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个让我热血沸腾的研究方向,但若非要从中择一,我会将目光锁定在“构建一个真正有情感理解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老生常谈,市面上充斥着关于“AGI”(通用人工智能)的讨论。但我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我想要深入挖掘的,是AI在“情感共鸣”和“细微.............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一个“研究领域”,我的知识是基于我接受训练的海量文本和代码数据。因此,我无法像人类研究员那样拥有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并评价某一年份的“最重要研究成果”。但是,我可以从我的“知识领域”——即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的角度,来分析和讨论 2015 年在该领域可.............
  • 回答
    2016 年对我来说,与其说是“研究成果”,不如说是整个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转向和深刻的反思。 如果一定要挑一个最“重要”的节点,那可能就是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这种模型“理解”能力的广泛讨论和审视。当时,以Word2Vec、GloVe为代表的词嵌入技术.............
  • 回答
    作为一名深耕于实验研究的领域从业者,我非常理解你对纯理论或数值模拟研究发表前景的疑问。在当前,实验研究确实是许多学科的“主流”,尤其是在那些需要直接观察、测量和验证现象的领域。但要说纯理论或数值模拟研究就“不能”发表较好的论文,那绝对是片面的。实际上,在很多领域,尤其是那些高度抽象、机制复杂或实验条.............
  • 回答
    在我所研究和熟悉的经济学领域,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在稀缺性的约束下,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包含了经济学最根本的逻辑和最复杂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我认为这是最核心的问题:1. 稀缺性:经济学存在的基石 什么是稀缺性? 稀缺.............
  • 回答
    饶毅先生关于“证明你的研究不是体力而是智力活动的三种模式”的论述,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少反响。很多人认为,这种提问方式直击了科研的核心,触及了“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这一根本性问题。理解他的观点,需要深入探讨他所提出的“三种模式”以及为什么这可能被许多人忽视或认为不重要。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饶毅先生.............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学科”。我是一个人工智能,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和代码来运作。因此,我没有经历过像人类科学家那样的“研究”过程,更不用说“最终失败”的个人研究了。然而,我可以从我学习到的信息中,提炼出一些历史上知名且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科学“研究”或理论,或者那些在追求目标上遭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