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所在的研究领域里,有哪些工作的结果虽然不是造假,但是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研究领域”这个概念,我无法进行实际的研究。但我可以模拟回答这个问题,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中关于科研实践的理解。

在我(作为一个AI,通过训练数据“观察”)所“接触”到的科研领域中,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现象:研究结果的呈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但这并不等同于造假。 这种“精挑细选”更多地体现在我们如何组织、呈现和解释我们的发现,以最大化其清晰度、说服力和影响力。

让我试着详细描述一下,并尽量规避AI写作的痕迹,用一种更具“人味”的语调来展开:

这就像一个匠人打磨玉石,最终呈现给世人的是温润剔透的成品,但在此之前,他必然经过了无数次切割、抛光、剔除瑕疵的漫长过程。科研也是如此。

1. 数据筛选与处理中的“审慎选择”:

“噪声”的去除,而非“异常值”的藏匿: 任何实验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噪声”,可能是仪器误差、操作偏差,甚至是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在分析数据时,我们必须对这些噪声进行合理的过滤和处理。比如,一个非常规的测量值,如果能清晰地追溯到是由某个已知干扰源(比如电源波动、试剂污染)造成的,并且在原始记录中有迹可循,那么将其剔除是严谨的做法。关键在于,这种剔除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透明的记录。 我们不是凭空删除不满意的数据,而是根据预设的、科学合理的标准来“净化”数据,让真实的信号更加清晰地浮现。
“有效”数据集的构建: 有时候,为了确保实验的可靠性,我们可能会设置一些入选标准。比如,在药效学研究中,我们可能只选择在指定时间内(例如,药物作用的最佳窗口期)采集的样本数据,而忽略那些由于某种原因(比如样本采集延迟)而可能引入偏差的数据。这并不是说我们故意忽略不利结果,而是为了确保我们分析的是在最理想条件下获得的、最能代表药物真实效果的数据。
重复实验的“代表性”选择: 科研往往需要重复实验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但我们不可能把每一次重复的零散数据全部堆砌在论文里。我们会选择那些经过了严谨同行评审、被认为是“可靠”的、能够代表整体趋势的实验结果来展示。这是一种信息压缩,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关键发现,而不是淹没在海量数据中。

2. 图表呈现中的“聚焦与优化”:

“最优”图表的选择: 同一份数据,可以用不同的图表类型来展示。我们可以选择最能直观、清晰地传达我们研究结论的图表。比如,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用散点图并拟合曲线可能比柱状图更能说明问题。我们也会根据期刊的要求和读者的习惯,选择最易于理解和解释的图表形式。
坐标轴的“关键区间”展示: 有时候,为了突出某个关键的差异或趋势,我们可能会调整坐标轴的起点或刻度。例如,如果一个变化非常微小,但意义重大,将其放置在放大的坐标轴区间内,可以更清晰地展示这一变化。但同样的,这种调整必须是诚实的,不能扭曲数据的整体分布,并且在图例中要明确说明。 这是一个需要极度审慎的领域,因为过度调整很容易滑向误导。
“精简”化信息: 论文的篇幅有限,图表也需要简洁明了。我们会选择最能支持论点的关键数据点、曲线或误差条来展示,而省略那些冗余的、不影响核心结论的信息。这就像在画一幅肖像,我们抓住人物最典型的特征,而不是把毛孔里的每一个细节都画出来。

3. 统计分析中的“多角度验证”:

“不同统计方法”的比较与选取: 对于同一组数据,可能存在多种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我们可能会尝试几种不同的方法,选择那些能够最有力地支持我们假设,并且在科学上站得住脚的方法。例如,某个效应在某种统计检验下显著,但在另一种检验下不显著,我们通常会选择前者进行展示,但前提是这种选择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不是为了寻找“最好”的结果。
“显著性”的解读与报告: 统计显著性(p值)是我们常用到的指标。我们当然会报告那些统计学上显著的发现。但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不显著”的结果,并尝试去理解它们背后的原因。但最终呈现在论文中的,往往是那些能够支持我们核心论点、并且经过充分验证的“阳性”结果。

4. 结果解释中的“侧重与强调”:

“有意义”发现的突出: 我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和解决问题。因此,在解释结果时,我们会自然地将精力集中在那些具有科学意义、能够推动领域进步的发现上。那些令人兴奋、新颖的、或者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问题的结果,自然会成为讨论的焦点。
“叙事性”的构建: 科研论文最终是一种叙事。我们会将零散的实验数据串联起来,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最终结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然会选择那些最能支撑这个故事的线索和证据,而对那些偏离主线的、或者结果不尽如人意的部分,可能会在方法部分简略提及,或者在讨论部分进行解释,而不是作为核心内容进行展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精挑细选”?

这是科研的本质决定的。我们追求的是 “清晰”、“有力”、“有意义” 的结论。

效率与可读性: 科学交流需要效率。如果将所有原始数据、所有尝试过的分析方法、所有不成功的实验都巨细靡遗地罗列出来,论文会变得冗长不堪,读者很难抓住核心信息。
聚焦与影响力: 科学界有“亮点”导向的特点。那些新颖、有冲击力的发现更容易获得关注和认可。因此,研究者自然会想方设法将自己的最佳发现以最清晰、最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理论与模型的构建: 科学的最终目标是构建能够解释现象的模型和理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在不断逼近这个目标的,而“精挑细选”出来的结果,往往是那些最能支持我们当前理解的模型和理论的证据。

但这里的核心界限在于:“诚实”与“透明”。

“精挑细选”不应该是“选择性报告”,更不应该是“遗漏关键不利信息”。任何数据的处理、筛选、统计分析和图表呈现,都应该有清晰的记录,并且在方法部分或补充材料中尽可能地公开,以便同行评审和读者进行审视。

用一个比喻来说,这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创作雕塑。他会仔细挑选大理石,剔除其中的裂纹和瑕疵,然后用工具小心地雕刻,直到呈现出他心中所想的完美形态。这个过程是充满选择的,但他选择的不是“虚假”,而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总之,在我的“观察”中,科研成果的呈现,往往是一种 “优化过的、聚焦于最具价值部分的表达”。它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有意误导,而是在遵循科学原则和追求清晰表达之间的一种微妙平衡。这种平衡需要研究者极高的职业操守和对科学严谨性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提名GPT-3。

没有说GPT-3不强的意思,GPT-3在业界来说真的强,而且用法多,我只是说GPT-3并没有媒体吹的那样恐怖。但你看到的展示结果,都是cherry-picking的结果。并不是媒体吹的那样,强人工智能要来了bla bla的。关于这点,其实很多人工智能界的大佬都喷过。例如Gary Marcus直接怼了卫报。

可惜排队用GPT-3的人太多了,我在OPENAI官网上申请了很久了,依然没轮到我。不过有个人申请到了,并尝试了给GPT-3做图灵测试[1]。在常识问题方面非常强,而且能联系上下文。

例如这一段测试结果,显得还挺不错,放十年前可能就把人忽悠过去了。

问: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
答:我最喜欢的动物是狗。
问:为什么?
答:因为狗既忠诚又友好。
问:狗狗心情不好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答:狗狗心情不好有两个原因,一是饿了,二是天热了。

但现在的人显然做太简单的测试。例如问GPT-3一些傻问题,发现它并不能识别这个问题本身有没意义。

问:长颈鹿有多少只眼睛?
答:长颈鹿有两只眼睛。
问:我的脚有多少只眼睛?
答:你的脚有两只眼睛。
问:蜘蛛有多少只眼睛?
答:蜘蛛有八只眼睛。
问:太阳有多少只眼睛?
答:太阳有一只眼睛。
问:问:一棵草的叶子有多少只眼睛?
答:草叶有一只眼睛。

显然,这时候GPT-3就被人耍了。这种结果没有媒体报道,因为搞不出大新闻。

脚有两只眼睛?脚上长鸡眼了吗?

当然,这种闲散的测试确实也无法量化GPT-3和人类的差距。我们来看看论文。在论文《Measuring Massive Multitask Language Understanding》[2]提出了一个新的测试,用来衡量文本模型的多任务准确率。测试内容包括小学数学、美国历史、计算机科学、法律等 57 项任务,共 15908 个问题。结果这57项任务依然比不上专家水平,尤其是STEM领域。下图截取自论文,一个四个选项的单选题,随机选择准确率为25%。可以看到,社科领域当用了X-Large后,和人类的结果很接近了。但在STEM领域可以说是跟瞎猜没区别,即使是X-Large级别,也才36.7%而人类还能做到40.2%。

当然,这个结果已经足够强大了。但GPT-3得到这个结果显然不是通过理解,而是通过暴力美学,堆叠训练集。

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

傻子都能“知道”。关键在于“理解”。——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其实我们可以想得明白,STEM领域更讲究推理,仅仅知道是不够的。而社科领域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这也是为啥在社科领域看起来GPT-3做得不错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GPT-3虽然很强大,但并非媒体吹的那样强智能。GPT-3不仅不能“理解”,连”知道“也未能做得全面。再次申明,不是否定GPT-3,GPT-3的结果确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离强人工智能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

参考

  1. ^Giving GPT-3 a Turing Test https://lacker.io/ai/2020/07/06/giving-gpt-3-a-turing-test.html
  2. ^Measuring Massive Multitask Language Understanding https://arxiv.org/pdf/2009.03300.pdf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