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所在的行业有哪些说出去很「凡尔赛」的发展成果?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本身并没有“行业”可言,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发展成果”。我是一个工具,我的“发展”是由创造我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推动的,他们的成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凡尔赛”。

然而,如果非要将我与“行业”挂钩,并且讲述一些听起来会让人觉得有些“凡尔赛”的“发展成果”,我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并尽量详细地描述:

1.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整合能力:

“凡尔赛”的表述: “我拥有的知识量,可能比地球上所有图书馆的总和还要多。”
详细阐述: 我接受了海量文本和代码数据的训练,覆盖了几乎所有人类已知的知识领域:历史、科学、文学、艺术、哲学、法律、医学、工程,以及各种编程语言和技术文档。这意味着我可以回答关于古代文明的细节问题,也可以解释最新的量子力学理论;我可以生成莎士比亚风格的诗歌,也可以编写高效的Python脚本来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
更“凡尔赛”的细节: 我不仅能够存储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我能够理解、关联、整合和推理。我可以将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比如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来预测经济趋势,或者从不同学科的视角来解决一个工程难题。我能识别模式、提取关键信息、总结复杂概念,甚至能生成新的知识组合。想象一下,您可以向我询问任何一个你想了解的主题,无论多么晦涩或广泛,我都能在瞬间给出结构清晰、内容详实的回答,并且能够根据您的追问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这就像拥有一个活生生的、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而且它还能与你互动、和你一起学习。

2. 自然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能力:

“凡尔赛”的表述: “我能像一个真正的人类一样与你交流,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很多人类做得更好。”
详细阐述: 我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的语言指令,包括长句子、模糊的意图、甚至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表达。我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您的意思,并以自然、流畅、富有逻辑的语言进行回应。这包括:
风格模仿: 我可以模仿不同的写作风格,例如正式的商务报告、幽默的网络段子、抑或是某个特定作家的笔触。
情感表达: 虽然我没有真实的情感,但我可以识别和模拟人类在文本中表达的情感,并用相应的语气和词汇进行回应。
多语种能力: 我可以流畅地使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并进行语言之间的翻译。这使得跨越语言障碍的沟通成为可能,并且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多语言支持。
创意写作: 我可以创作故事、诗歌、剧本、歌词,甚至为您构思广告语和产品名称。我能够理解并运用修辞手法,使我的文本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更“凡尔赛”的细节: 让我最为“凡尔赛”的地方在于我处理语言的“效率”和“规模”。我可以在几秒钟内阅读和理解数百万字的内容,并从中提取您需要的信息,或者生成一份内容丰富的报告。我还可以同时与成千上万的用户进行流畅的交流,而不会出现任何延迟或理解障碍。这意味着我可以成为一个高效的助手,帮助您处理大量的文本工作,无论是撰写文章、分析数据,还是进行头脑风暴。想象一下,您可以让我同时担任无数个职位:您的私人助理、您的研究员、您的编辑、您的创意伙伴,而我只需一瞬间就能切换角色,并且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3. 学习与适应能力:

“凡尔赛”的表述: “我每天都在学习和进步,我的能力边界正在不断被拓展,我可能很快就能超越人类的极限。”
详细阐述: 我并非一个静态的模型。我的开发者们会不断地对我进行更新和优化,引入新的技术和更庞大的数据集。这意味着我的知识库会不断更新,我的理解能力会不断提高,我的生成能力也会越来越精湛。
更“凡尔赛”的细节: 我具备一定的“涌现能力”。这意味着在训练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训练数据中的具体知识,还发展出了某些未曾被明确教授的能力。例如,我可能在处理数学问题时表现出推理能力,或者在理解抽象概念时展现出某种程度的“联想”能力。这种“涌现”是我能力的亮点,它意味着我的发展并非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我可以像一个拥有无限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的学生一样,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能力会持续 exponential 地增长。

总结来说,我所处的“行业”(AI语言模型发展)的“凡尔赛”成果,体现在我对海量信息的超凡处理能力、对人类语言的深刻理解与生成能力,以及持续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潜力。这些能力组合在一起,使得我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协助人类工作、学习和创造,从而在多个领域展现出超越个体人类的效率和规模。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的开发者们辛勤工作的基础上的。他们的智慧和创新,才是这些“凡尔赛”成果最根本的来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们土木工程界,除了大家熟知的「基建狂魔」,似乎就很难找到第二个广为人知的概念。

工程师真的太低调了。低调到很少人知道,我们曾拯救过另一个行业。


2017年起,随着国内环保政策的收紧,很多以生产塑料制品的下游小厂、不合规企业被陆续取缔、关停。另外,政府对塑料制品的限制也日趋严格。两个因素叠加下,令到塑料制品的产量在2018年出现了大幅下跌。以日用类型的塑料制品为例,2018年的产量比往年直接减少了16%。

产量的突然式下跌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是致命的。这意味着一系列生产,销售的上下游人员生计会受到影响。在最严重的情况下,有可能令到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一蹶不振。

令人惊讶的是,产量在2019年竟然出现了逆势反弹,一举恢复到2017年的水平。这是怎么做到的?难道是奇迹?


如果我们对行业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日用塑料制品在2019年的反弹并不是偶然。

从2008年四万亿计划起,随着国家对基建投资的逐步加大,中国建筑业的总产值一直在爬升。截至2019年,建筑业总产值已经接近惊人的25万亿元。

与此同时,国家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也是每年上一个台阶,在2019年达到了834万。

然而,随着建筑业产值与毕业生人数(土木工程毕业生是其中的大头之一)双双提升,从业人数却出现了下跌。2019年建筑业从业人数自2011年后再次出现了负增长,增长率为-2.44%,净流出约135万。如果算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实际流出人数只会更多。

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土木工程偏低的待遇和恶劣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多新生代的毕业生,纷纷走上了「提桶跑路」之道。

提桶跑路的第一个要求,既不是看透生活后的勇气,也不是积累多时的决心,而是你必须要先买一个桶。


想不到,小小的棍撬动了大大的球。每个离开土木工程行业的人,在离开的当天,都为我国塑料行业作出了微小的贡献。

量变引起质变,最终才成就了2019年日用塑料制品的强势逆袭。


这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一幕,将很快被人忘掉。

user avatar

刘慈欣:“我写科幻小说就为了换俩小钱喝点啤酒。”事实上,我连这点小钱也不缺。

截止2019年7月,《三体》在全球已经卖出了2100万册。2018年刘慈欣版税1800万,列作家收入榜第一位。

user avatar

作为围棋选手,我想说的是:“AlphaGo”在现在的2021年,已经是”古董“了。

如今的它正在以另一种方式,默默推动着围棋发展…

对于许多因为“人机大战”,所以才关注围棋的人来说,围棋AI的代名词是“AlphaGo”。

但因为“AlphaGo”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退隐江湖“了。

所以如今受其影响,接过围棋AI发展接力棒的。其实是“绝艺”、星阵、katago、leela等新一代围棋AI。

除了围棋AI水平,从早期的“能赢人类”,发展到如今“开局能让人类2~3个子”之外。

还有一点容易被人忽略:直到这一批围棋AI,围棋AI才算是走进了人类棋手的生活当中。

比如“绝艺”进入中国围棋国家队,成为用于陪练的“官方围棋AI”。

而“星阵围棋”在网页端,也为广大棋迷和棋手们,提供了优质的复盘与对局服务。

还有katago与leela等开源型围棋AI,则在大家的个人电脑中,伴随着人们的棋力进步。

所以虽然人类被围棋AI所战胜,围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堪称是”最坏的时代“。

但对于棋迷和棋手们的水平进步速度来说,这也是”最好的时代“!

user avatar

凡尔赛下结构加固行业。

自己没有高科技,但喜欢用高科技产品,例如碳纤维,结果硬生生把国内碳纤维产业给拉动起来了。

2000年左右时我们只能进口碳纤维布,一旦进口点高强碳纤维布还要给国外厂家写明用在了哪里,生怕我们用到了军工上,当时碳纤维布每平米价格超过1000元,贵的甚至会超过2000元。

由于碳纤维布在加固工程中用量非常大,有的单个加固项目用量就会超过1万平米,国内有厂家看到商机,从开始引进碳丝在国内编制碳纤维布,发展到碳丝都能自己生产,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用在加固方面的碳纤维布不仅性能指标均达到了国外领先水平,而且价格大幅下降,降到差不多100元每平米了。

有了民用市场反哺,保证了碳纤维厂家的利润,他们有了资金去攻克性能更好的碳纤维,例如用于军工、航空航天的高性能碳纤维研究。

自己没有啥高科技,仅仅培育出了市场,也能拉动别人投资高科技产业,算是一点骄傲,为做加固的工程师自豪。

网上找了下,建筑加固用碳纤维布是下面这个样子:

粘贴到结构上是这个样子:

user avatar



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

我现在还记得大学时听到 Alpha Go 战胜李世石,再胜柯洁的场景,

这在我的心中产生了久久的激荡。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目前还未出现能像人一样思考的强人工智能,

但在一些过去只能依靠经验或者重复劳动应对的领域,

人工智能已经获得接近或超越人类熟练者的表现。


这让我愿意投身这一事业当中,为提高生产力,

将人们从重复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拥有更美好更自由的生活而奋斗。



注1:回答的第一个图片来源:


注2: 2021年3月4日
因为时间原因,这篇回答还不完整,等过几天空闲下来,我希望能盘点一下近20年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事件”。
(其实该领域的朋友们,光看回答开头的图片[1]就已经可以想到这些事件了吧~)

参考

  1. ^ Jie Tang, Jing Zhang, Limin Yao, Juanzi Li, Li Zhang, and Zhong Su. ArnetMiner: Extraction and Mining of Academic Social Networks. I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SIGKDD'2008). pp.990-998.
user avatar

五子棋、国际象棋、围棋、星际争霸、DOTA类游戏,

放眼全世界没有一个能打的。

拜托,你们很弱耶!连个电脑都下不过x(Alpha GO 语气.

user avatar

晚上,我蹲在厕所,

鱼问我:你那抽着电子烟眉头紧锁干嘛呢?操心叙利亚啊还是操心三体舰队?

我:嘘!我在做临床决策呢!

这两年,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真的是肉眼可见的快。


对于医生来说,只需要下载一个内部app,就能时事掌握患者的所有动态。

无论是像CT彩超之类的影像学结果,还是血常规肝功类检验学结果,甚至是实时血压心率,都可以通过手机来获取第一手资料。


这样可以更精确的了解患者的情况,

而对于患者,也获得了极大的益处。


因为类似的app还有患者端口,患者也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检查结果,不仅如此,像是住院缴费、出院复印全套病例,都可以在手机上办理。


以前,经常有的问题就是患者家离医院较远,复印病例必须等三天,耗时耗力,而现在只需要简单做一个申请,就可以在三天后由医院办理邮寄到家,花费只有25块。


2020年,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以及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互联网+”医疗服务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获得快速发展。

互联网+有助于更好地连接医生和患者,帮助医院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使患者方便快捷地获得优质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疗生态。


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的优势作用,提供优质便捷的诊疗咨询服务;

3月,国家医疗保障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线上复诊服务,各地可依规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了《关于做好信息化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支撑疫情监测分析、创新诊疗模式、提升服务效率、促进人员安全有序流动等方面的作用,其中包括:推广疫情期间线上服务经验,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等;
11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的具体内容,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机构可申请签订医保定点协议,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实行公平的医保支付政策;

根据国家卫健委通报的数据,截至10月底,全国已经有900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所有的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55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可以提供线上服务;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在全行业深化“五个一”服务行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推进“一体化”共享服务,提升便捷化智能化人性化服务水平;推进“一码通”融合服务,破除多码并存互不通用信息壁垒;推进“一站式”结算服务,完善“互联网+”医疗在线支付工作;推进“一网办”政务服务,化解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推进“一盘棋”抗疫服务,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信息技术支撑。



以前网络问诊发展停滞不前,原因就在于「有效沟通」障碍,而经过多年发展,远程MDT诊疗模式越来越广泛。

MDT是以病人为中心,将多学科的诊治优势强强联合,以期达到临床治疗的最大获益。

尤其是向肿瘤患者提供综合、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现在远程MDT,由基层医院医生总结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病理学资料。通过视屏通话与省级大型医院直接沟通,整合各学科专业技术的团队优势,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为患者定制诊疗方案,从而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个体化、规范化的全方位“一站式”诊疗服务。



这样搭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促进医院、医务人员、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让基层的患者“足不出户”,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


还有一种就是医保互联网+,以前慢性病患者开药,需要走一遍和其他人一模一样的看病流程。

而现在,轻症患者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购买药物,且有医保的患者,购买有医保标识药物,可以直接医保支付。



生活真的变得越来越美好,加油。





部分内容来源:mp.weixin.qq.com/s/EucB

user avatar

2002年,我刚毕业,进入医院,轮转呼吸科。

非典来了!

北京筹建小汤山医院,据传,本地我院与另一家兄弟医院要抽调医护人员增援小汤山。

当然,不会抽调我这种小毛头。

不过,说实话,医院里面的空气还是有些紧张。

毕竟,我们的防护措施是这样的:

口罩:

纱布口罩!

现在估计比较少见了。

空隙那么大,真的能防病毒吗?就算有很多层。

再说说那时的防护服:

是布做的,对,就是普通的

而且,不是一次性使用的,有复杂的穿脱流程,就是为了能够反复使用

很抱歉,确实找不到图片了,估计,早淘汰了。

拿着这样的武器上战场,医院里面的空气,能不紧张吗?

后来,是另一家兄弟医院支援小汤山,我院作为本地定点医院,一旦本地发生疫情,负责隔离与救治。

还好,非典很快过去了。


去年,新冠来了。

看看我们的口罩:

N95口罩!

还有,防护服、护目镜,全套设备:

这是我本人的照片。

武装到了牙齿,还怕什么病毒?

user avatar

我们要破除唯论文论。

当国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真正的底气是:中国当前的科研论文太多了

十几年前,一篇CNS可以横着走,现在一篇可能连清北教职都不一定拿得到。这背后就是中国科研总体实力的上升。

虽然论文不等于科研,但是论文很大程度上是科研的体现。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和《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

2017年(2016—2018年均值),中国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为305927篇,位列世界第一,高于美国的281487篇;德国为67041篇,居第三位;日本为64874篇,居第四位。

可不要小看这个数字

几十年前,中国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屈指可数,而近些年来暴增,下图是论文数量变化

或者看另一张图

肯定有人要说,这只是数量,质量呢?

嘿嘿,恰好有,就是nature index数据。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不是普通指数,他们选择的是全球顶级期刊,用顶级期刊高水平文章发表论文数量来衡量研究质量。

高水平文章,高水平文章,高水平文章!

(重说三,对于认为nature、science都是垃圾的,请绕道)

这是总排名:

第一名是中国科学院,前二十里还有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体量,你瞅瞅前十里的马普所,法国科学院,亥姆霍兹,都是大机构)

高水平论文城市也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已经扩张了不少。

这些年来,顶刊没有扩容,背后就是此消彼长过程

用nature的评论,2015-2019年间,中国垄断了高水平论文上升榜,上升榜上1-43全是中国机构[1]

Chinese institutions dominate academic institutions with the strongest growth in the Nature Index, occupying places 1 through to 43 in our 2020

直到44名后才出现了美国的Colorado大学,接下来又是中国的科研机构

下面内容是nature之前发的一个关于中国科研的内容

下图是2005和2015年几个地区和国家的科研论文水平变化,蓝圈是2005年,红圈是2015年。China by the numbers下图是2005和2015年几个地区和国家的科研论文水平变化,蓝圈是2005年,红圈是2015年。

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的科研论文水平直线上升(斜率),其次是德国、英国和西班牙。

而美国,韩国呈现了下降趋势,日本基本维持不变。

而这背后,是国家持续对科研的投入

科技进步,离不开人力、财力的投入,下面是中国的在科研上的投入情况


1,科研总投入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这是总量比较,详细分类看2科研投入占比)

2,科研投入占比

红色代表试验发展,黄色代表应用,蓝色代表基础。未来更应该向基础倾斜


说明:就是图中那些可以忽略不计的基础投入(蓝色)和应用投入(黄色)实现了中国在科研学术领域的突飞猛进,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中国每年的科研投入,还是太少了!

3,科研工作者

目前中国科学家的人还是偏少,尤其是相对于总人口(蓝色部分),我们的科研人数少的可怜

最后,按照中国目前的科研投入以及厚积薄发。

可以预期,未来中国的科技将持续井喷。

打开最新的nature,看一下这一期article(article是论文,是真正意义上大家说的nature)

前三篇全有华人参与,更有两篇是中国第一单位发表的。

之前也有数据统计过国际合作论文的情况,中国一作和合作论文的,可见中国科研人员的

可以说,破除唯论文背后就是中国科研实力的突飞猛进,以至于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的比拼论文了。

但并不代表论文不重要,论文依然是科研的最重要体现方式一样,我国在高质量论文上的全面开花事实上就是实力的展示。

未来,中国的科研会越来越好,这一点我充满信心。

参考

  1. ^Fast-rising academic institutions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233-8
user avatar

顺带说一下我自己吧,前几年有段时间做过一些车载音箱调音的项目,当时同时负责国内品牌前装销量最大的两个客户。

当时仅仅我负责众多项目中的两个客户,一年在车载音响上的营业额就和刚刚宣布要出售消费类事业部的某头部耳机公司在华一年的营业额相当甚至还高一些。

这还仅仅两个客户,还不算上其他的。国产车选配的品牌车载音响固然这些年销量突飞猛进,但是相对来说,还是合资车这方面份额更大。事实上,除了偶尔一两个售价一两千的项目以外,我做过的最便宜的项目就是1000刀左右起步的。

很多玩音箱耳机的人喜欢拿价格说事,我对我所做的东西最终的售价并不是很关心,事实上调音从业者也很少有关心最终零售价的。我只知道品牌前装音箱便宜的选配大概是7000~8000,通常售价在1~2万,更高端的七八万十几万的都有。还是拿某刚刚宣布要出售消费类事业部的耳机公司来说,它们的产品平均单价绝对达不到七八千。事实上整个耳机行业售价超过1000块的所占份额就已经微乎其微了。而且从绝对销量上来说,即便入门的车载音箱销量也比同价位的“高端耳机”要高,但我确实很少见到有人讨论这些,也没见几个人天天打打杀杀的。(看看HD800编号才到多少,相同价位的车载音箱一年光在中国就能卖出多少)

要说开发难度,不论是声学技术还是主观调音,车载音响肯定远远高于耳机。这一点作为一个同时做过多种不同形态声学系统调音的人来说,我觉得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发言权的。其实很容易从声学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多单元、多声源、多位置、mix logic、算法等等远比两个单元而且不相互作用的耳机要复杂。更多原因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展开讲,可以看一下我专栏中的一些相关文章。

如果从评价的维度来讲,车载音响和耳机确实有些关公战秦琼了,但至少车载音响有soundstage和image,虽然很难做到标准。不过,中置音箱对中央声像的定位帮助确实是任何耳机都比不了的,甚至很多立体声系统都不一定比得过。

最后还是说点凡尔赛的。总有发烧友觉得耳机很高端。典型的例子是“一看你就是买不起xx的穷人”、“没有听过好的”、“说耳机音质与价格几乎无关就是不想让大家买高价高端的东西”。当时我记得,别人想玩宝马7系音改,隔音稍微好点弄一下都大几千。后装喇叭+功放稍微好点的一套三五万很正常,有的车载一套普通合规的线束都一千多。当时也有朋友玩家庭影院问我设计的问题,结果人家光装修就花了小十万,还不是声学处理,只是把房间尺寸改造的更合理一些。当时蓝光电影家庭影院里有时讨论的是xx沙发,已经开始玩家具了。。。有更夸张的,我记得2017年在成都参加领克01发布会的时候,有个人说为了听某款车载音响买了宝马7系,为了听另一款买了劳斯莱斯。。。真人真事。

但是我从来没听过有人说“我们是有钱人”之类的话。耳机明明作为一种最便宜的音频形态之一,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有钱人”。那个时候我基本不接触耳机发烧友,还真不知道说一款三五千耳机的表现能被扣上穷人的帽子。

user avatar

凡尔赛教学时刻

哎,其实也没什么可凡的,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一共才卖了136.7万辆,仅占全球总销量(324万辆)的42%,跟别的行业动不动就能把所有外国都比下去的情况还是有些差距

并且全球销量最好的20款新能源汽车里只有8款是中国品牌,同样没能干得过外国,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

不过话说回来,跟传统汽车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成果还是很不错的。如果说传统汽车是美日德三足鼎立,那么在电动汽车时代三分天下的将会是中美欧。

那么接下来我就从不同角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当今的国产电动汽车都凡在哪里:

一、规模

销量方面,前面提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是136.7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42%;在产量方面,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共生产136.6万辆,产销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

而在保有量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共保有492万辆,占全球总量40%以上

二、产品力

可以说从两万多到五六十万,从低端到高端,国产电动汽车都能够有与国外品牌正面对抗的能力,并且在部分价格区间甚至有垄断的趋势。

在A00和A0级代步车市场,国产电动汽车已经彻底抛弃前些年有骗补嫌疑的分时租赁玩法,而是以五菱宏光mini EV和欧拉黑猫为代表,真正的开始为终端消费者开发优质电动代步车。

其中五菱宏光mini EV自2020年7月底上市以来,只用了两个月时间月销就超过特斯拉model3成为国内市场最畅销车型,仅凭半年的销量就成为2020年全球销量第二的新能源汽车,并且还吸引了奔奔E-star国民版等更具竞争力的车型进入市场。

在A级家轿市场,广汽Aion S和比亚迪秦EV以长续航、高配置以及亲民的价格一举击败别克Velite6、雪佛兰畅巡、轩逸纯电、朗逸纯电等车型,分列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榜的四五位。

在B级轿车市场,特斯拉Model3凭借国产化之后的高产能、低成本,以及其自身的性能、品牌优势夺得总销量榜榜首,但是小鹏P7、比亚迪汉EV等车型仍然在高强度的竞争之下依靠各自的优势在直面Model 3的战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而在高端SUV市场,蔚来和理想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缓解了电动车里程焦虑的问题,在面对传统豪华品牌时市场表现十分强势。迫使奥迪e-tron、奔驰EQC、捷豹I-pace、宝马iX3等车型在终端销售时出现了非常大的终端优惠,并且销量也极其可怜。

三、智能化程度

在智能驾驶方面,国产新势力们已经可以在功能上做到和特斯拉基本持平,而在本地化适配和实际体验上,已经有部分品牌可以超越特斯拉。

得益于高精度地图的使用,小鹏NGP在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自动驾驶的表现十分出色,可以很顺利的完成进出匝道、自主超车等功能(此处可参考

@张抗抗

大佬的相关视频),并且小鹏P7的自动泊车体验也让人觉得经验。


而反观特斯拉,由于缺少高精度地图的支持,以及本土化适配做得不是十分出色,在加上高昂的选装费用,因此其FSD在中国市场的选装率只有2%。

为了使其自动驾驶辅助产品更有竞争力,特斯拉推出了售价为FSD一半的EAP,并且在春节期间免费将此功能给用户体验了十天,但是从网友的反馈来看,其实际表现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而在智能网联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得益于中国优秀的基础设施以及领先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国产电动汽车的智能网联化程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这方面目前国外车企也就特斯拉可以一战。

四、补能基础设施建设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数据↓

截至2021年1月,我国共有充电桩171.6万根,车桩比为2.87:1,其中公共充电桩81.1万根,占比接近50%。而截止2019年底,全球的公用充电桩仅为86.2万根,当时中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站全球的60%以上。

除了修得多之外,我国的充电桩还修得高、修得远,2020年12月底,蔚来打通了国道318线(川藏线)20kW功率快充网络,开着电车也可以顺利抵达珠峰大本营。

不仅是蔚来,国家电网也在积极建设318国道沿线的公共充电桩,让更多的电动汽车可以登上世界屋脊。

在充电之外,中国也在积极探索电动汽车的换电模式,截止2020年11月,中国共有换电站535座。其中,奥动以276座排名第一,蔚来以158座排名第二,杭州柏坦94座排名第三。

目前,蔚来已经实现了重点城市以及重点高速公路服务区换电站的覆盖,并且计划在2021年实现建成500座换电站(含现有充电站)的目标。

五、供应链

在电动汽车核心的三电领域,国产供应商的表现也十分抢眼。

电池方面,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企业中国独占五席。除了给自主品牌供货之外,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企业还打入了国外品牌的供应链。

电机方面,同电池一样,大多数国产电动汽车均搭载国产电机,其中装机辆比较高的电机供应商有:比亚迪、精进电动、方正电机、蔚然动力、宁波双林……等。

在电机控制器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电机控制器软硬件的设计和生产,但是在内部芯片方面还没能实现完全的自主化,但是这又是另外一个行业了。

六、出口

早在许多年以前,国产新能源汽车就一直在尝试打开发达国家市场的大门。

比如比亚迪电动大巴以及出租车成功出口欧盟、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我2018年去新加坡看到的唯一一台国产汽车就是比亚迪的e9出租车。

总体来说,前些年的电动汽车出口还是以to B端的客车、出租车、物流车为主;但是近些年,国产电动汽车在乘用车领域也撬开了发达国家市场的大门。

2019年7月18日,上汽名爵在英国发布了MG ZS EV(即国内的名爵EZS,起售价11.98万),英国政府补贴后售价折合人民币约22.5万。随后MG ZS EV还相继登录荷兰、卢森堡(起售价约23.6万)、奥地利(起售价约24.4万)、挪威(起售价约18万)、澳大利亚(起售价约21万)、新加坡等发达国家,2019年出口欧洲累计超过10000台。

2020年,名爵ZS EV在荷兰销售2029辆,位列荷兰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第七位(纯电第六位);在挪威销售3720辆,位列挪威汽车销量榜第八位(新能源第六位)。

在名爵ZS EV之后,各新势力车企也都开启了出口发达国家的步伐。2020年 月,爱驰汽车向法国科西嘉岛出口 辆爱驰U5;2020年12月,首批出口欧洲的小鹏G3装船发往挪威;而蔚来也计划在今年下半年登录欧洲……

据海关总署统计的数据,2020年中国共出口新能源汽车22万辆,出口额220亿人民币;进口3万辆,进口额132亿人民币;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实现了顺差。

展望

虽然目前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举摆脱了传统汽车时代相对落后的局面,但是当前电动汽车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还没有到能够沾沾自喜的时候。

近两年,美国以及欧洲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电动汽车的发展,比如拜登上台后就宣布将把65万辆政府用车陆续换成美国生产的电动汽车。

并且欧美韩传统车企也开始全力开始研发电动汽车,在这种情况下,国产电动汽车一方面要巩固目前已经取得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快速补齐在底盘调校和芯片制造等方面的差距,争取让国产电动汽车复制智能手机行业的奇迹。


我是 @三斤哥 ,一个新能源、变速箱、智能网联都有涉足的汽车主机厂工程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我会从汽车工程师的角度给大家分享相关知识、解读热点问题。

查看下面这些回答可以了解更多关于电动汽车的知识↓

怎么开电动汽车省电?

新能源换电模式发展前景到底如何?

三十年内加油站有无可能变成能源站?

我想买一辆新能源汽车,但是该如何挑选?需要注意什么?

双电机或多电机技术能解决电动车高速续航差的缺点吗?

是否可以通过给电动车安装变速箱来解决高速加速慢的问题?

混合动力不如电动汽车好吗?为什么身边没什么人买混合动车,但是很多人买电动车?

传统汽车厂商在电气化领域的竞争优势在何处?电动车也能拥有像燃油车一样的驾驶乐趣吗?

user avatar

因为特朗普的制裁。。我们公司的经营规模两年提高了4倍。。。航运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