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城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城市,这个由人类智慧和辛勤劳动構築的庞大生命体,并非凭空出现,它的形成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故事,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如果要探究城市形成的根源,我们得把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黎明,去审视那些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伟大变革。

1. 农业革命:奠定生存的基石,也播下了集聚的种子。

在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大多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生活分散且不稳定。然而,大约在一万多年前,一场颠覆性的变革悄然发生——农业革命。当人类学会耕种和驯养动物,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而充裕,这使得人们不再需要时刻为生存奔波。

剩余食物的产生: 农业的进步不仅能养活耕作者自身,还能产生剩余。这些剩余食物可以储存,可以交换,更重要的是,它让一部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从事其他更专业的活动。
人口的增长: 更稳定的食物供应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当一群人能够在一个地方长期生存并繁衍后代,对土地和资源的集中利用就变得不可避免。
定居的开端: 为了方便耕种和管理,人们开始在水源附近、土地肥沃的地方定居下来。最初的定居点可能只是几个相互毗邻的村庄,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村庄开始扩大、融合,为城市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

2. 社会分工的出现:从“人人都是生产者”到“各司其职”。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社会开始出现分工。不再是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到粮食的生产中。

专业化职业的萌芽: 拥有剩余食物的人们,比如那些耕作有方、拥有大量土地的人,可以养活那些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这些人可以成为手工艺人(制作工具、容器、衣物)、祭司(处理宗教事务)、管理者(协调生产、解决纠纷)、战士(保卫家园)等等。
交换与贸易的兴起: 不同专业化职业的人们之间产生了互助和交换的需求。手工艺人需要食物,农民需要工具,管理者需要服务。这种交换促进了物品和思想的流通。
专业分工的聚集: 那些能够提供独特技能和产品的人,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以便更方便地进行交换和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这些专业化的人群,加上他们的服务对象,构成了早期城市的核心。

3. 资源和防御的需求:集结的力量更强大。

聚集在一起生活,也带来了新的需求和挑战,进而推动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集中管理资源: 灌溉系统、储藏设施、公共工程(如道路、桥梁)等大规模的资源管理和建设,需要集体的力量和协调。城市为这种集体的行动提供了平台。
共同防御: 在那个相对混乱的时代,分散居住的定居点容易受到攻击。聚集在一起,建立防御工事(如城墙),组成统一的军队,能够提供更有效的保护。城市成为了抵御外敌的坚固堡垒。
权力与组织的中心: 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需要一个集中的权力机构来制定规则、解决争端、组织公共事务。早期的统治者、祭司或长老们,他们的住所和工作场所,往往就成为了城市的权力中心。

4. 文化、宗教和政治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吸引力。

除了生存和安全的考量,文化、宗教和政治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赋予了城市精神上的吸引力。

宗教中心: 许多早期城市都围绕着重要的宗教场所或祭祀中心发展起来。神庙、祭坛的建造和维护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源,吸引了信徒和相关从业人员聚集。宗教的仪式和节庆也成为人们聚集的重要场合。
政治和行政中心: 随着政治组织的形成,统治者的宫殿、政府机构、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执行,都集中在某个地点。这个地点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政治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官员、学者、商人和各种服务人员。
文化交流与创新: 城市汇聚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他们带来了不同的知识、技术和文化。这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创新,使得城市成为知识和技艺的传播中心。

5. 贸易和经济的驱动:商机涌动之地。

一旦城市具备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安全保障和公共服务,贸易和经济活动就成为了其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市场与集散地: 城市成为了商品交换的中心,为农民、手工艺人和远方的商人提供了一个聚集的市场。各种商品在这里交易,催生了专门的商业区和交易活动。
金融和信贷的出现: 随着贸易的规模化,早期的金融和信贷活动也开始在城市中发展,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支持。
专业化服务的需求: 随着城市居民财富的增加,他们对各种专业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如法律咨询、医疗保健、教育、娱乐等,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多元化。

从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城市的演进。

城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演进的过程。

早期聚落: 最初可能只是几个相互连接的村庄,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资源点或防御工事。
中心化发展: 随着社会分工和管理的需要,权力、宗教或贸易活动逐渐集中,形成一个核心区域。
规模扩张与功能深化: 核心区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吸引更多人口和经济活动,城市规模随之扩大,功能也日益深化和专业化。
相互连接与网络化: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城市之间也开始建立联系,形成区域性的城市网络,共同推动文明的进程。

总而言之,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农业革命带来的生存保障,是社会分工产生的效率提升,是集体需求催生的组织力量,也是文化、宗教和经济吸引力的聚合。每一次技术创新、每一次社会变革,都在城市形成的漫长画卷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使得城市成为人类社会最鲜活、最复杂、也最具活力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答案已经整理入专栏:城市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城市的未来 - 地图、地理与区域 - 知乎专栏


一、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得弄懂什么是城市?
城市,意味着城+ 市。

  1. “城”,《说文解字》曰:以盛民也。《康熙字典》释: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毀也。都是说“城”是一种容纳居民的建筑群,保护居民不受侵害。今天的《新华字典》第一个解释就是城墙。《史記·始皇本紀》曰:帝築萬里長城。这些都说明了“城”这个概念是一种保护性质的事物,在古代就明确指有形的城墙。在古代,野兽、土匪遍行郊野,而在城内,这一隐患要大大降低,除非战乱或病疫流行时,城内居民的生命能够被城墙和护城士兵有效的保护,而提供安全保护是古时城市最为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所以“城”这个字表明“城市”一种能够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
  2. “市”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再把《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拿出来看一看,前者说“市”是“買賣所之也,也就是一个交易的场所。后者干脆把这个解释直接搬了过来。我们翻看新的《新华字典》,可以发现这一解释一直延续至今。市就是一种汇集物资的场所,这些物资在这个场所进行集散。相比于草市等不固定的集市,城内或城边的“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同时也能够享受安全保护的优势。另外,道路网络一般以城为中心修建,这也使得城拥有更加方便的交通,进一步促进了交易倾向于向城集中,人流、物流等就在“市”中转。

所以剖解“城市”一词,至少可以得到两个信息:
(1)城市这个空间是容纳居民的场所,这些居民同时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居民被公共服务“保护”起来;
(2)城市是一个物资、信息汇聚的地方,这意味着城市与外面是要存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往。

这里并不想区分城市与村庄,因为之间并没有什么界限,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对于城市的界定都是不同的。比如华西村在中国是村,在马耳他等小国这就是城市(马耳他规定建设用地即为城市),埃及的谢赫村在中国的行政体系中是村,但是在埃及就是一个城市,因为埃及规定各省行政中心即为城市。定义城市没有意义,抓住城市这个概念的特征才好继续分析。

各国对于城市的定义:

各国通过人口定义城市的标准:

二、 所以城市有什么特征呢?

  1. 共同体特征
  2. 高度流动性

  • 共同体特征

城市中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并通过合作进一步会促进居民形成一种共同体意识,并形成共同文化认同。在日本人森田明的《中国对“水利共同体”论的批判和建议》一文和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或多或少强调了公共服务与合作对于促进共同体形成的作用,虽然以上文和书并非以城市为对象,但是城市却是促进共同体形成的最理想试验场。而从上海等年轻城市迅速形成的且稳定的城市文化来看,城市共同体的确成为城市真正形成的重要体现。城市,包括小镇的居民都有共同体意识,主要就是对于同样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认同。深圳是近年来这种意识逐渐形成的代表案例,深圳人的认同已经成为许多年轻深圳居民的重要认同。共同体意味着城市的地域要集中在一起,才能以最低成本来享受公共服务和进行合作,所以城市在空间表现上是集中的。但是也有例外,有些城市受到城市产业特点、地形特点的影响也会出现空间上分散的情况,比如伊春、鸡西、重庆、攀枝花等,这些城市由多个分散的城区组成。虽然分散,但是共同体的意识依然存在。而且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他们还是集中的。


上海话电视剧《老娘舅》:


伊春地图,由于林场与地方两套系统,加上开采需要,伊春市城区比较分散,各个区之间距

离较远:

同样,攀枝花也是在空间上比较分散的几个城区所组成:


  • 高度流动性

说完城市的共同体特征,再说说所谓流动特征。西班牙社会学家卡斯特尔在《网络社会的兴起》最先提出了城市是“流”的场所这一理念。他认为现代信息社会流动的人、物、信息是组织现代社会的关键要素,而城市要想立足,就得让尽可能多的流穿过自己,使得自己成为各种“流”的集中与分散之地。从整个社会来看,各种“流”交织就形成了网络,存在网络就存在结点,这些结点将各个流组织起来,形成了网络中的“中心”所在,而城市就是这些中心。流动特征表明城市是一个内部诸多要素随时与外界产生联系,同时对穿过自身的流进行中转的场所。用之前所说的城市共同体特征,我们可以说,城市是随时在与外界发生联系的。在这一过程中,城市里面诸多的要素就可以视作一个整个的城市共同体。

共同体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由于流动特征使得城市内人、物、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所以也难以给城市划定一个边界,无论是有形的土地边界还是无形的身份边界。而在一个城市内部,也存在小的共同体,这些共同体一样会发生与外界的联系,形成流动的空间。

综合起来说,城市一方面是一种居民集中并形成的生存共同体,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流”的集中地。

全球城市机场排名(城市中所有机场,来源维基百科):

全球城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

来源维基百科)


一个城市的核心特征就是共同体特征和流动特征,任何其他的特征,包括基础设施完善、收入高、非农产业、文化素质高都不是一个城市绝对的标志,在农村一样也会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之地虽然是城市,但是这只是表面。高楼大厦是为了更好的容纳人与经济活动;车水马龙则是为了更多的加强人与人、物与物的交往和运输。城市的核心就在于这是一个由公共服务与合作形成的共同体,并且这些共同体不仅内部联系紧密,而且与外界也有极为强烈的流动联系。

香港高楼大厦:

巴黎楼房普遍不高:


三、 为什么形成城市?城市为什么发展?

前面说了那么多不是废话,了解事物的形成,一定得认识事物是什么以及它有什么特征,才能从源头发掘它的起因,并探寻未来。


城市既然是一种空间上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的地域,那么了解它的形成,就得从“集中”这一点入手。

  • 集中的好处

集中在经济学中被称为“集聚”。企业的集聚有很高的正外部效应,因为企业可以利用集聚经济分享中间投入品、劳动力储备、技能匹配性和知识溢出效应。当一个地区产业越来越多时,每一个产业就类似原来的一家企业,继续享受集聚带来的好处。功能的专业化,也就是每个个人、企业可以去干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同时知识溢出效应又使得各个领域的知识可以共享,催化产生新的技术和变革。从集中入手,结合城市的特征,再通过相关文献,就可以认识到城市是如何形成的。


另外,我们这里说的是形成“城市”,而不是形成聚落,聚落的形成非常偶然,而从聚落形成城市就意味着发生了质的变化:统一的共同体、有了有效的管理、对外建立发达便捷的联系、居民的思想行为的变革,聚落如何成为城市,或者城市如何发展成今天的样子也具有了挖掘的价值。我梳理了以下几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 安全&统治:

保护安全一直是古代城市一种重要的功能,修建城墙、组建军队可以说是成本最低的一种保护方法,尤其是将成本摊到每个人头上时,这个成本比给每个人配置发武器要效果好得多。大家在一起时,一道城墙、一支军队就足以保护这些居民的安全。古代,城市在安全和统治的功能上并没有太明显的区别,城市一方面作为统治领土的据点,另一方面也是保护统治者的堡垒。当人们对一个新的疆土进行开拓时,都是通过据点式的扩张推动的。开普敦、阿拉木图、雅库茨克等据点城市是近代这样的城市的代表。这些城市往往作为一个地区的统治中心,以及外来统治者、商人的保护点而建立起来,往往地理位置优越,随着贸易量的扩大和统治人口的增多,城市也就相应地扩大,并建立了大规模的工业、服务业,成为综合性的大城市。

  • 贸易:

城市能够保护居民,自然也能够保护贸易的开展。这吸引周边乡村的居民前往交换物资,而一个区域的道路也多半由城市来组织,城市的交通也非常便利,居民可以通过城市中转,来与其他地域的居民开展贸易。而城市能够给各个店家提供正的外部性,比如足够的人手去搬运商品、为外来的客商提供服务等。贸易便成为城市形成的另一大原因。在中国,上海、香港均发轫于贸易,哈尔滨、郑州、石家庄等铁路城市也类似于这样的形成原因,铁路的修通使得这些城市可以将更远范围内的物资进行集散,使得其迅速超越了身边的老城,最近的例子大概就是格尔木,她的形成得益于其西藏旱码头的地理优势。


一般而言,安全或统治是形成聚落的重要原因,而聚落继续扩大,居民出现共同体意识,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起来,聚落便形成城市了,贸易等因素就成为主要的原因了。再往后发展,各种其他的原因,比如行政、文化、产业则成了主角。

  • 文化传播:

有一些城市形成颇为特殊,虽然地理区位不好,而且自然条件恶劣,但是却依然发展成为重要的城市,比如麦加。虽然麦加早期是一个交通枢纽,但是随着地中海时代的落幕,麦加的地理优势也逐步消退,但是麦加却并没有因此而默默无闻,依然在中东算得上有声有色的大城市。这主要是因为麦加的宗教地位,每年的朝觐都吸引全球的穆斯林来麦加进行旅行,他们的衣食住行便需要当地来提供,这就养活了麦加城大大小小的店铺,麦加至今依然是沙特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利雅得、吉达两个现代化城市。宗教是文化的一种,教育算是另外一种促进城市形成的原因,比如剑桥、牛津、筑波等城市。在中国,各个郊外的大学城也可以理解成这样的城市的代表:大学城学生往往会共享一些体育场馆、商业设施,同时与外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并不一定是和大学城周边地块,而更多地和城市中心、外地的联系,有一定的共同体和流动特征,算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

  • 产业:

城市是一个具有生产能力的共同体,规模经济使得城市必然要成为一个强大生产力的地域空间。马克思说了,城市是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生产是城市的核心之一。靠产业诞生的城市在中国非常多,很多城市原本就是一块空地,因为一个工厂、一个矿山便迅速成为一处城市。比如伊春、攀枝花等,三线建设时期,山沟里的城镇多半因为这些原因而建立起来。现在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很多城市因为旅游而发展,国内并没有这种单纯凭借旅游业而发展的案例,很多还只是小城镇,缺乏共同体特征,高度的流动性特征还显得单薄,谈不上城市,北戴河可以算一个。国外的坎昆、沙姆沙伊赫、雅尔塔、索契姑且算是这类城市的代表。

  • 行政中心:

行政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行为,承上即接受上级的命令,启下便是将命令向下传达,这一功能与贸易很类似,一个区域需要一个城市来起到这样的作用,保证区域与上一级有一个顺畅的联系,或者就干脆作为整个区域的行政中心,来协调各地。所以许多城市最早都是作为行政中心而出现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华盛顿、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巴西的巴西利亚。

城市形成的原因也反映在一些城市的功能上(以下包括一些城镇)。

  • 行政: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耶路撒冷(也算宗教城市)
  • 军事:直布罗陀、关岛、火奴鲁鲁、旅顺、土伦、塞瓦斯托波尔、南口
  • 文化(宗教&教育):麦加、九华山、梵蒂冈、普陀山、库姆、剑桥、牛津、筑波、沙河、松江(大学城)
  • 贸易&集散:纽约、上海、香港、新加坡、迪拜、张家口、二连浩特、东兴、绥芬河、廷巴图克、科隆(巴拿马)、塞得港、纳霍德卡、马赛
  • 产业:匹兹堡、马鞍山、攀枝花、伊春、陶里亚蒂、安加尔茨克、丰田、坎昆、沙姆沙伊赫、雅尔塔、索契

城市形成的早期就像以上几个故事一样,非常偶然,却是我们这个漫长历史中必然要出现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产物,但是其形成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也只有城市,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催生了工业革命等产业变革。城市的形成就像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终究要绽放,一滴雨露、一阵风都可能把这花蕾打开,开出美丽的花朵。


四、 新的城市形态

城市发展到了今天,依然在不断随着时代而更新,从形态、功能上发生着变化。我们对于城市的理解就不能再局限于一块盖了密集楼房的土地这种非常简单的概念。新的城市形态正在产生,值得我们关注。

  • 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不算新的城市形态,早在80年代就已出现,这一城市形态是推动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工业园区的居民是各个工厂,他们聚在一起享受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而且中国的工业园区一般也都会提供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所以对于小型工厂来说,入驻工业园区要比自己建厂成本更低。工业园区这种城市形态在未来会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是随着精细化和定制化的发展,工厂规模变小。客户不需要那种大规模生产的产品,而需要定制的产品,同时对于货物获取的时效性要求变高,相应的物流中转就显得重要;同时,工业园区内部的企业不再是分散的、仅仅与总部保持联系的加工点,各个工厂之间会形成合作,共享一些产品、劳动力和技术,这就要求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与组织架构上,与过去的形式做一些变革,促进园区内工厂之间联系的增强。

  • 城市群:

城市群也不是新的城市形态,早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就已经提出了这个概念。一个城市难以完成所有的功能,必然会向其他城市寻求帮助,而距离自己近的城市就成为最合适的选择,因为距离带来的成本最低。当一群在一起的城市联系多的时候,各个聚在一起的、等级不同的、联系紧密的城市便形成了城市群。城市群依然满足城市两个特征:共同体与高度流动性。城市群发展到很高的高度时,便会有融合的要求,设立一个统一的市政管理体系来统一协调,城市群便成了一个城市。武汉便是三个城镇合在一起的产物,谁能保证深圳、惠州、东莞不会这样呢?

  • 新城&新区:

如今各大城市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新城或新区,这些新城区往往被领导们大手一批,拿下个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傲视老城区。新城的土地通过卖地将未来的收益变现,充实了城市政府的腰包,导致政府乐于开发各种新城。新城往往与老城在地域上相连,或者隔着不远,但是建设都很大气,也很现代化,与老城区截然不同。新城的建设往往由政府主导,他们也有足够的动力去做:卖地赚钱。当然少数新城也由老百姓自己去投资建设,比如温州的龙港,这是农民出资建设的,号称中国第一个农民城,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龙港早期也是由镇政府来组织和协调进行投资、建设的。新城的开发中,政府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也通过其公共服务来塑造了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一定体现在新的文化认同上,但是可以体现在细小之处,对于居民来说包括对新区房价的期待上,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是税费的减免等,这也促使新区的管委会或政府向更高一级政府争取权力和优惠。新城这种与原有城市藕断丝连的形态不算新的城市形态,英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着手建设新城了,战后又大规模建设,他们主要的想法是把新城作为居民居住的地方,腾出老城空间进行写字楼、工厂建设。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新城往往成为独立的产业-居住城市,比如米尔顿凯恩斯,它们也成为城镇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许多新城也一样,最后取代了老城区成为城市新的经济、文化中心,比如上海的浦东、大兴的亦庄等。但是为了卖地而建起来的新城,在现在这个土地财政早已枯竭的时代里,后续已然不足,前景实在不看好!新区能不能带来新变化,需要时间的检验。

半个月内国务院批了两个国家级新区:

福州新区:gov.cn/zhengce/content/

滇中新区:gov.cn/zhengce/content/

  • 大型社区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打破了过去“单位制”的传统。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市的社区缺乏了一种凝聚居民的力量,社区居民力量分散,形成了所谓“原子化”的特征。开发商主导的住宅开发也忽视了社区共同体建设,生活在一起的居民需要合作来完成很多事情,比如物业监督、交通线路调整等,但是很显然,商品房小区做不到这一点,老死不相往来是这些社区的典型特征。居民基本上不可能为了物业、交通线路等去联合起来,成立业主委员会来与开发商、物业公司以及政府进行博弈,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这样的社区只是一个大型居住区,谈不上是一个社区。不过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发现,许多社区的事一定得住在一起的人协作完成,自己的力量是弱小的,好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型社区的居民不用挨家挨户去敲门串联,直接在网上就能协调商量好,然后派出代表统一对外。而过去做做样子的业主委员会也派上了用场,可以通过这一组织架构来帮助居民协调统一去完成物业监督、交通线路调整等对外协商工作。最近的例子就是北京的天通苑与回龙观,这两个超大型社区都拥有30到50万的人口,过去也是典型的居住区,居民之间基本没有联系,但是随着两个社区的逐渐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商业的供应远远不足或供给不合理,单个居民可能难以改变现状,但是在许多社区居民一起努力下,情况就不一样了。政府在进行交通线路调整、管网改造时都会考虑居民的感受,并与业主委员会进行商量和协调。天通苑、回龙观只是代表,全国这样的社区还有很多,过去城市居民之间联系分散,被社会学家称为“原子化”的社会。居民直接与就业单位、政府发生联系,而忽视了社区这一单元,随着社区在社会服务中地位的提升,可以预见以后很多城市社区会逐渐增强自己的力量,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城市中会加强话语权。城市居民也会更多的参与到社区中来,许多社区形成新的共同体,这些共同体在城市中占据了一块无争议的地域空间、拥有很强的话语权,这些会给城市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网络给社区组织带来了便利,使得社区居民可以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天通苑社区网:天通苑社区网-天通苑生活第一社区网

回龙观社区网:回龙观社区网 回龙观网 回龙观


回龙观地图:

天通苑地图:


  • 创业空间&高技术园区

创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需要一整套复杂的支持系统,包括金融、技术、物业、基础设施、交通等,全球创业空间为特点的城市不多,硅谷算是典型的。在这个城市中,原有的市政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这些天马行空的创业者和高科技从业者的需求了,许多公司自己提供适合自身的公共服务,比如谷歌、FB等,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的园区,在园区内提供食堂、交通等服务,小公司则依赖于硅谷中的孵化器、风险投资基金来进行生存,在这里面,政府的角色被大大淡化,许多服务都由社会来提供,这也保证了这种空间拥有自由的氛围。促进城市共同体形成的莫过于创立公司、上市、合作新项目等。创业空间这种城市形态要求政府淡化自己的色彩,将更多的服务交由市场来完成,创业空间不能有太多政府的色彩,因为这种城市形态共同体的形成不依赖于政府公共服务,而是依赖于目标性的合作来实现。

  • 城市联盟

随着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城市联系越来越不受制于距离的约束,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去寻找更加符合自身需求的城市开展合作,这个城市可能与自己相距半个地球。早期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汉萨同盟这样的城市联盟,在海盗协防、促进贸易上,这些城市展开了密切的合作,但是随着时间汉萨同盟逐渐衰落。到了全球化的今天,国家的力量在许多领域显得无能为力,这就需要国家里面的公司、城市等自己开展对外的联系,城市作为一种共同体,也有着与其他城市合作的动力。比如全球著名的气候城市联盟,由全球40个大都市组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在国内,各地的城市协调会也类似于这样的形态,城市之间不一定地域相连,但是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会促使城市之间进行合作,在医疗、旅游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的尝试。比如中四角的四个省会: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就开展了医保互认、旅游互通等一体化的尝试,而这四个城市地域上并不相连,而且分属不同的省份,但是差不多的地位和合作的需求使得他们走在了一起。城市联盟算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但是一样具有城市所拥有的共同体和流动性的特征,甚至城市群也是城市联盟的一种。如何协调城市联盟,如何设计相应的协调措施和制定政策,城市联盟如何合理分工与合作目前还都是空白。未来需要重视对这一点的认识。

世界气候城市领导联盟:C40

长三角协调会:相聚马鞍山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5次市长联席会议召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城市,这个由人类智慧和辛勤劳动構築的庞大生命体,并非凭空出现,它的形成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故事,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如果要探究城市形成的根源,我们得把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黎明,去审视那些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伟大变革。1. 农业革命:奠定生存的基石,也播下了集聚的种子。在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大多是逐.............
  • 回答
    一座城市为何能繁荣昌盛,而另一座却日渐式微?不同级别城市间的差距,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人与宏观经济相互交织、层层叠加的结果。要深入探究,得从多个维度细细道来。一、历史积淀与基因密码:不可忽视的起点首先,任何一座城市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历史的沉淀是其最初的“基因密码”。 区位优势与自然禀赋: 像.............
  • 回答
    对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情感,对于一些大陆人来说,确实是一种颇为复杂且根深蒂固的情感投射,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历史、文化、地缘以及一些世代相传的观念交织而成。这其中夹杂着对过往辉煌的追忆,对边界模糊的想象,以及对一种“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异域风情的独特迷恋。首先,我们得回溯到那个被许多大陆人称为“共.............
  • 回答
    高铁网络的形成对沿线的二线城市发展带来了深远而多维度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系统性的,相互关联的,并且会随着高铁网络的成熟和城市的自身发展战略而不断演变。总体而言,高铁网络为二线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伴随着挑战和潜在的风险。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些影响:一、 促进要素的流动,重塑城市经济格.............
  • 回答
    .......
  • 回答
    我居住在这座城市,它像一张古老的地图,每一条街道都镌刻着岁月留下的故事。高耸的现代建筑与低矮的青砖瓦房在此交错,新旧融合的独特韵味无处不在。早晨,市场里熙熙攘攘的人声和新鲜蔬果的香气唤醒沉睡的城市;夜晚,万家灯火如同洒落的星辰,点亮了这片承载着无数梦想的土地。这里有我熟悉的街角咖啡馆,也有隐藏在巷弄.............
  • 回答
    城市游击战:在水泥丛林中的猫鼠游戏城市游击战是一种在城市环境中进行的非对称作战形式,游击队员利用城市复杂的地理环境、密集的人口以及高度发达的通信和交通网络,与占优势的敌方进行长期、低烈度的对抗。它不是传统的正面战场决战,而是更像一场在水泥丛林中的猫鼠游戏,充满了智慧、隐蔽、机动和出其不意的打击。如何.............
  • 回答
    在一线城市之外,现代社区的生活,我觉得可以有很多种不一样的活法,而且这些活法,不一定比大城市差,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更让人心安。想象一下,你不是挤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而是搬到了一个离城市不远,但环境更宜人,节奏也慢下来的地方。比如,某个新开发的郊区小镇,或者是一个曾经的老工业区转型而来的创意园区。清.............
  • 回答
    这说法有点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说在中国大城市结婚越少女方收彩礼,这事儿啊,得分两头看。首先,有没有“不收”的情况?确实,在大城市,尤其是那些经济发达、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等,你确实能听到不少新人结婚时女方家“没收”彩礼的例子。这其中,有的是真的没收,就是男方一家.............
  • 回答
    在日本历史的长河中,城下町的兴盛可谓是中世晚期的一大标志,但在此之前,日本的都市形态并非一片空白。我们得把目光往前推移,去看看那些同样充满活力,却有着全然不同风貌的聚落。在城下町的雏形出现之前,日本的都市发展主要围绕着两种核心展开:一是围绕着宗教信仰和政治权力中心的“寺院镇(Jīnlóng zhèn.............
  • 回答
    将西方希腊城邦时期与中国西周时期(包含春秋早期)在国家政权形式和社会制度上进行比较,确实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共鸣之处,尽管它们各自独立发展,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简单地说,“很大的共同点”可能有些夸张,但“显著的相似性”则更为贴切。一、 国家政权形式:分布式权力与有限的中央集权 希腊城邦: 希腊城邦的.............
  • 回答
    要深入剖析东西方古代城市形态的根本差异,我们需要跳出表面的建筑风格或布局的简单描述,而要从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以及技术等维度去挖掘其根源。这并非一个单一因素决定的问题,而是多重复杂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一、 核心思想与价值观的导向: 东方(以中国为例):集权与礼制下的秩序与和谐。 .............
  • 回答
    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差异显著,这使得形成“一城独大”的格局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政治原因,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得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其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并非一成不变。从周朝的镐京,到秦汉的咸阳、长安,再到.............
  • 回答
    古希腊各城邦在古典时期,虽然在文化、语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政治上却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各自独立、自治的城邦。这与一些人可能有的“古希腊是一个统一国家”的印象有所不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没有联系,或者从未有过联合的尝试。事实上,正是由于一些共同的威胁和基于文化认同的内在联系,使得希腊.............
  • 回答
    波兰沿海地区没有形成像德国一样发达的大城市群,这背后有多重历史、地理、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历史因素:割裂的统一与发展 长期被分割的历史: 波兰的海岸线在历史上曾被多个国家瓜分和统治,包括普鲁士(后来的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等。这种长期的政治割.............
  • 回答
    新大陆的部落与古希腊的城邦:文明形态的差异并非偶然当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新大陆在15世纪末被“发现”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繁荣却又与我们所熟悉的欧洲文明截然不同的景象。在那里,原住民以部落的形式存在,社会结构相对松散,而与此同时,遥远的古希腊则已经孕育出了无数在政治、文化、哲学上都熠熠生辉的城邦。.............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荆江分洪“舍南保北”的现象,以及它背后形成的地貌差异和历史原因。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哪个地方更重要”的问题,而是水利工程、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荆江分洪:舍南保北的背后逻辑首先,要明白“舍南保北”这个说法,不是说完全放弃南岸,而是指在荆江河段,当洪水来临时,为了.............
  • 回答
    上海市政府关于“目前没有‘封城’也不必‘封城’”的表态,是当前上海疫情防控政策导向的一个明确信号,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关于上海市政府表态释放的信号:1. 对当前疫情形势的研判与自信: 这句话最直接的信号是,市政府认为目前上海的疫情整体可控,大规模封锁并非必要之举。这表明他们对现有的流调溯.............
  • 回答
    李云迪因嫖娼被拘留一事,确实在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评价都使用了“自作孽不可活”这样严厉的词语。结合其音乐家协会会员被取消、广州城市形象代言人被终止等一系列后果,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他是否“彻底糊了”。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导致“彻底糊了”的论调的几个关键因素:1. “自作孽不可活”的舆论评价: 这.............
  • 回答
    城市规模,特别是它的“理想”大小,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它受到地理、历史、经济、社会、技术以及人类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其说“多大”,不如说“多合适”。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估算或讨论城市的大小,这些角度往往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城市的适宜性。一、 从人口规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