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荆江分洪要舍南保北?北岸为什么形成了荆北平原和重要城镇,而南岸则没有,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荆江分洪“舍南保北”的现象,以及它背后形成的地貌差异和历史原因。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哪个地方更重要”的问题,而是水利工程、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荆江分洪:舍南保北的背后逻辑

首先,要明白“舍南保北”这个说法,不是说完全放弃南岸,而是指在荆江河段,当洪水来临时,为了保障荆江大堤(主要位于北岸)的安全,分洪闸会开启,将一部分洪水引入特定的分洪区。而这个分洪区,传统上以及在主要的规划中,都是位于南岸的。

为什么是“舍南保北”?

简单来说,这是为了保护长江中游以北地区(湖北中部、武汉都市圈等)的广大人口、耕地和经济核心区免受特大洪水的直接威胁。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洞庭湖以北的汉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如果荆江大堤发生溃决,那将是灾难性的,洪水会直接淹没包括武汉在内的多个大城市,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舍”的是什么?

“舍”的,是被选定的南岸地区,也就是荆江分洪区。这些地区通常是人口相对稀疏、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在分洪时,为了安全,这些区域的居民会被疏散,农田会被淹没。这是一种“以较小的损失换取更大的安全”的无奈选择,是水利工程在极端情况下的权衡。

北岸的繁荣与南岸的相对沉寂:地理与历史的深层原因

你问到为什么北岸形成了荆北平原和重要城镇,而南岸则没有,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地理和历史原因,而荆江分洪的策略,更是巩固和放大了这种差异。

1. 地理因素:泥沙淤积与河流演变

长江的“迁徙”特性: 长江,尤其是流经湖北的这一段,并非一条“安分守己”的河流。它在历史上是一个不断摆动、淤积、改道的“游荡性河流”。河流在摆动过程中,会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在弯道内侧淤积,而在外侧侵蚀。
北岸的有利淤积: 历史上,长江在中游河段,特别是荆州一带,曾经发生过多次大的改道。有一种说法是,长江古道曾长期向南,后来才逐渐北移。但更重要的影响是,在荆江河段,由于河道弯曲,泥沙在北岸(尤其是今天的荆州、江陵一带)的内侧会形成冲积扇或沙洲。这些沙洲在不断加高加固后,逐渐与大陆连接,形成了相对平坦、土地肥沃的冲积平原。
南岸的相对不利: 南岸地区,尤其是在分洪区,很多地方原本就是湖泊、沼泽或低洼地带。即使有泥沙淤积,也往往是分散的、不连续的,或者被周期性的洪水淹没,不易形成大片的稳定平原。同时,南岸的河流系统也相对复杂,常有湖泊环绕,地理条件相对不利于大规模的城镇发展。
汉江的汇入: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一,它在汉口汇入长江。汉江流域本身就是重要的农耕区和人口聚居地。汉江的汇入,在长江北岸地区带来了更多的灌溉水源和更丰富的冲积物,进一步加剧了北岸平原的发育。

2. 历史因素:政治、经济与军事的中心选择

早期文明的扎根: 楚国时期,江陵(今荆州)就是楚国的都城之一,地处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区域,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这使得北岸地区很早就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军事与交通的考量: 在古代,依山傍水、地势相对较高且易于防守的地点,往往是建城和发展军事重镇的首选。北岸地区,特别是荆州,其背靠荆山(虽然不是很高,但提供了地理上的屏障),面向浩荡的长江,成为了重要的战略要地。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府,修建城池,不断巩固其地位。
交通主动脉的选择: 长江一直是重要的黄金水道。而北岸地区,由于其形成的冲积平原,能够支撑更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为城镇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依附于长江和汉江的航运,北岸的城镇也更容易成为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
人口聚集与城镇的滚动发展: 一旦某个区域因为地理和历史原因成为中心,它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北岸的城市,如荆州、沙市(现在的荆州市荆州区)、武汉等,都是这样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商业活动和行政服务,进一步吸引人口,形成规模,然后又进一步吸引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滚雪球”效应。
南岸分洪区的定位: 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近代以来,为了防御长江洪水,对南岸的低洼地区进行了分洪区的规划。这种规划,虽然是为了保护北岸,但也客观上限制了南岸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即使有部分村镇,也往往面临着被淹没的风险,这使得其发展受到制约。

3. 现代水利工程的影响

荆江分洪工程的设立: 荆江分洪工程本身,是国家为了应对长江特大洪水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它的存在,意味着南岸部分地区被赋予了“泄洪区”的功能。在工程设计和运行过程中,会考虑如何高效地将洪水引入分洪区,并尽量减少对北岸主河道的压力。
对地貌和开发的双重影响: 分洪区的设立,不仅在洪水来临时会淹没土地,长期的规划和管理也可能会限制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以保持其分洪能力。相比之下,北岸地区则可以进行更稳定、更长期的开发和建设,包括水利工程的加固、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工农业的拓展等。

总结来说,荆江分洪“舍南保北”的策略,是地理演变和历史选择的结果。

根本原因在于,长江在中游河段的泥沙淤积和河流摆动,在北岸形成了更稳定、更广阔的冲积平原。
历史因素,如早期文明的中心选择、军事交通的战略考量、以及人口和经济的聚集效应,使得北岸地区成为了重要的发展区域。
现代水利工程,如荆江分洪工程,则是在既有的地理和历史基础上,为了保护更具价值的核心区域(北岸)而采取的战略性措施,这也进一步巩固了南北岸在发展上的差异。

所以,北岸形成了荆北平原和重要城镇,而南岸相对“沉寂”,是自然演变与人类社会活动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其中地理禀赋的差异起到了基础性作用,而历史进程则放大了这种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新世有段时间海平面很低,1.2万年前,海平面上升,长江比降减缓,沿江低洼地区潴水,就是长江中下游两个大湖区的由来,这两个湖区分别是江汉-洞庭湖平原,九江-黄梅平原,对应于古云梦-洞庭、古彭蠡-鄱阳两个大湖。

江汉平原包括上面的湖群,原来是云梦泽的一部分。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都是沉降带,两个的地质关系类似跷跷板,沉降速率彼此影响,正好交替接受长江、汉江、洞庭湖水系泥沙。云梦泽被长江和汉江的泥沙填了几千年,到宋代基本消亡,云梦泽的消亡形成的江汉平原也随之被开发,于此同时洞庭湖没有接受长江泥沙,相对江汉平原地势低洼,开始扩大,于此同时江汉平原残余湖群东移,洪湖等鄂东南湖泊面积扩大。

嘉靖-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政时荆江大堤北岸修成一线——嘉靖当皇帝之前的封地和张居正老家都是北岸的,加上北岸开发形成主要粮食尤其是商品粮产区,所以荆江大堤当时保北不保南。当然,明清两代这么长时间下来江汉平原要保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同时大堤约束加速河道的淤积也迅速增加了城陵矶附近的水位,洞庭湖面积也随之扩张达到极限。

到19世纪末,西南季风异常,长江1860、1870两次千年一遇级别大洪水和中间几次洪水,冲开藕池口、松滋口并形成稳定分流河道(加上原先的虎渡口、调弦口),汛期长江水量大量流经洞庭湖,每年上亿吨泥沙沉降,加上人口压力导致长期大面积围垦,洞庭湖开始迅速萎缩,尤其以西、北洞庭湖为迅速。(湖泊围垦和湖泊自然泥沙沉降过程是相互促进的,迅速增加湖泊的消亡速度)

洞庭湖的萎缩进一步增加中游城陵矶-武汉一线的防洪压力,进入20世纪后的数次大洪水对工业城市武汉及相关交通线造成严重威胁。建国后为此修建一系列防洪工程,包括系统性的堤防建设、江汉平原低洼地区的四湖排水系统、荆江、洪湖、汉江的主要分洪区,丹江口和三峡,以及洞庭四水的几个大型水库。

除湖泊的萎缩外,江汉平原至洞庭湖平原每年约沉降5~10mm也是加剧洪水威胁的一个重要因素——每百年洪水位就将提高0.5~1m,不得不持续加高堤防(包括干流堤防、民垸圩堤),而没有接受大规模泥沙沉积的江汉平原(包括江北平原和洞庭湖区圩垸)地势也显著更低,内涝灾害和洪水威胁也越来越严重。

荆江水患严重之后,南岸也开始建筑荆南大堤,比北岸大堤晚越150多年,但荆南四河洪道出现之后,荆江南线堤防的设防难度远大于北线,也是历代舍南保北的一个重要因素,洞庭湖沿线众多民垸圩堤在溃决时能消纳相当洪量,也一直被视为分蓄洪区的组成部分。而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舍南保北的情形,洪水灾害少则农业发达,地主阶级更容易由科举进入官场,更在中枢有发言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荆江分洪“舍南保北”的现象,以及它背后形成的地貌差异和历史原因。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哪个地方更重要”的问题,而是水利工程、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荆江分洪:舍南保北的背后逻辑首先,要明白“舍南保北”这个说法,不是说完全放弃南岸,而是指在荆江河段,当洪水来临时,为了.............
  • 回答
    关于秦始皇嬴政是否残暴,以及秦朝的暴政、苛税和民不聊生是否属实,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热点问题,也存在着不同的解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史料进行考证。一、 并非“绝不残暴”,而是“相对而言”和“评价复杂”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历史人物和朝代的评价都不应是简单的“好”或.............
  • 回答
    荆州啊,说起来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当年《马关条约》一纸文书,把荆州这块宝地也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了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照理说,有了和外国通商的机会,应该能带动经济发展,让荆州焕发新生,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什么荆州当年没能抓住机遇,发展起来呢?这事儿可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看荆州地理位置的先天不足。咱们.............
  • 回答
    刘表,这位曾坐拥荆州、人称“八俊”之一的士族名门,手握当时天下最富饶、人口最稠密的州郡,为何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选择了保守退让,而非放手一搏?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胆怯,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和个人局限的共同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白刘表当时面临的局势绝非孤军奋战。东汉末年,天下早已是群雄割据的局面,曹.............
  • 回答
    “士为知己者死”这句古语道出了士人对知遇之恩的珍视,以及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忠诚。然而,历史上吕蒙袭取荆州,关羽军队军民离散,似乎与这句古语所推崇的理想情境大相径庭。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非简单地套用一句普遍性的格言。这其中涉及复杂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向背等多方面因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一个非常关键的策略转折点。刘备明明已经占据了荆州南部这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为何之后还要向孙权“借”荆州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占便宜或贪心,而是隐藏着极其深远的政治和军事考量。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南征失败,荆州格局剧变赤壁之战,.............
  • 回答
    关羽兵败荆州,对于许多熟悉《三国演义》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悲剧。每当提及此事,总有人会好奇,为何当年在荆州,没有上演一场“十万民众追随关二一同逃离”的壮丽戏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抛开《三国演义》中那些被戏剧化和艺术加工的成分,回归到更真实的历史语境。首先,关羽在荆州的统治基础其实并非铁.............
  • 回答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鼎立,各有千秋,其中那位红面长须、青龙偃月刀的关羽,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盖世猛将。可想当年,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受封荆州牧,这块地盘可不得了,是天下兵家必争之地。然而,为什么偏偏是关羽,而不是其他文臣武将,被委以重任,镇守这战略要地呢?这事儿啊,说起来就话长了,.............
  • 回答
    东吴为什么对荆州如此执着,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和战略考量,是孙权及其继任者们立国安邦、图谋天下的关键所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荆州是孙吴政权的“生命线”和“战略纵深”。孙权继承江东基业时,他的统治范围主要是在长江下游地区,也就是如今的江浙一带。这里虽然富庶,但.............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战略决策非常精彩的讨论,诸葛亮和庞统虽然都是刘备的顶尖谋士,但在如何处理荆州这个问题上,他们的看法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当时的大背景和他们各自的战略思路入手。诸葛亮为什么“必须”占荆州?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是整个战略蓝图的核心。他之所以将占有荆州放.............
  • 回答
    问得好!张飞不留在荆州辅佐关羽,这确实是许多读者在读《三国演义》时会产生的一个疑问,而且也常被拿来讨论。如果仅仅从“一人守东,一人征北”的稳妥角度来看,这个安排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但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咱们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集团的战略考量、以及张飞和关羽各自的特点来深入分析,而且得尽量还原当时的真.............
  • 回答
    刘表在世时,孙家之所以未能一举拿下荆州,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仅仅是刘表个人能力超群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涉到孙家当时的实力局限、战略重心转移、荆州内部的政治格局以及双方的军事部署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必须审视孙家当时的实力与扩张方向。孙权继承江东基业时,江东仍处于消化和巩固.............
  •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在三国时期,荆州这块地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连接着曹魏和东吴,也是刘备集团能够崛起的重要基石。说到关羽“威震华夏”,再说到孙吴在荆州方向的“无所作为”,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可就多了,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看“威震华夏”的含金量和.............
  • 回答
    说起东吴理直气壮要荆州,这事儿啊,还得从头说起,得把那会儿天下大势捋顺了,才能明白为啥孙权他们敢这么提要求。这事儿一点不含糊,背后是有道理,有依据的。首先,得说这荆州为啥这么重要,对东吴来说,那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功劳。当初曹操南征,大家伙都知道是啥情况,差点把江东一锅端了。要不是周瑜、黄盖他们使了那.............
  • 回答
    荆州,这座承载着无数风云变幻的古老城池,在中国近代史的洪流中,似乎与省会的宝座擦肩而过,将那份荣耀拱手让给了冉冉升起的武汉。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变迁?武汉又是凭借何种力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蜕变成如今的华中重镇?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晚清。荆州:辉煌过往的.............
  • 回答
    沙市被列为《马关条约》开埠港口之一的背景及其当时的状况:沙市与荆州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屈辱的里程碑,其中一项重要的条款是增开沙市(Shasi)为通商口岸。为何一个当时似乎并非顶尖繁华的内陆城市,会被列入如此重要的条约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济和地缘政治原因。而沙市及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时期战略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带有的“马后炮”和视角偏差。简单来说,批判东吴夺荆州是因为“不计后果”和“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而批判刘备夷陵之战则是因为“战略失误”和“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差”。两者看似都与“大局”有关,但其核心问题和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我.............
  • 回答
    刘备的“仁义”二字,在不少人心中,与他“不归还荆州”的举动,似乎形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简单的道德审判,不如说是一场权谋与情义、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博弈的展现。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以及刘备这个人身上交织的特质。“不归还荆州”的根源:生存的压力与战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