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吴要死盯着荆州不放?

回答
东吴为什么对荆州如此执着,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和战略考量,是孙权及其继任者们立国安邦、图谋天下的关键所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

首先,荆州是孙吴政权的“生命线”和“战略纵深”。

孙权继承江东基业时,他的统治范围主要是在长江下游地区,也就是如今的江浙一带。这里虽然富庶,但也相对封闭,天然屏障是长江天险。然而,这种地形也意味着江东的战略纵深非常有限。一旦北方的曹魏势力南下,江东的腹地很容易受到威胁,容易腹背受敌。

而荆州,特别是荆州的上游地区,比如襄樊一带(也就是过去的襄阳和樊城),是连接荆州全境和曹魏关中、河南地区的门户。谁控制了荆州的上游,就掌握了主动权,能够有效地阻止北方骑兵或步兵沿着汉水南下,也为自己向北用兵打开了通道。

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就像一把锁,可以锁住北方的曹魏,也可以为东吴提供了一个向前推进的跳板。如果东吴能够牢牢控制荆州,就相当于在长江中游建立了一个坚固的基石,使得长江下游的江东政权更加稳固,有余力去抵御北方的威胁,甚至可以伺机北伐。

其次,失去荆州,孙吴的战略形势将急转直下。

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刘备占据荆州西部和益州,曹操占据北方,孙吴占据江东。三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荆州的争夺。

如果东吴失去了荆州,局面就完全不同了。曹操可以沿着长江长驱直入,威胁到东吴的统治核心。更重要的是,东吴将失去与蜀汉交流和联合的战略通道。要知道,在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是抗衡曹操的重要力量。荆州是这个联盟的纽带,也是双方互相支援的陆路通道。一旦荆州落入曹操之手,东吴将独自面对北方的强大压力,其生存空间将大大压缩,战略上的孤立感会空前增强。

再者,荆州本身是战略资源和军事重镇。

荆州地区不仅地理位置优越,其本身的资源也十分丰富。这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重要的农业产区。同时,荆州也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拥有发达的内河水系,可以为军队提供便利的运输和补给。

在军事上,荆州拥有许多重要的军事城镇和关隘,比如前面提到的襄樊,还有南郡、江陵等,这些地方都是天然的防御工事,也是进攻的出发点。控制了这些据点,就等于在长江沿线布下了一道道坚固的屏障,能够有效地抵御来自上游或北方的攻击。

最后,历史的惯性和对曹操“统一大业”的警惕。

自孙策时期起,东吴就将夺取荆州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虽然暂时合作,但对荆州的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最终导致了吕蒙白衣渡江,夺取南郡的事件。这表明,东吴从一开始就视荆州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希望通过控制荆州来巩固和扩张自己的地盘。

而曹操一直志在统一天下,对于孙吴而言,曹操是最大的潜在威胁。即便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元气大伤,但其庞大的国力和持续的扩张野心从未改变。东吴深知,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曹操的北进,那么迟早会面临亡国的危险。荆州,正是遏制曹操南下的关键所在。只要荆州还在自己手中,就能最大限度地消耗曹操的力量,拖住他的步伐,为东吴的生存赢得时间。

总结一下,东吴之所以死盯着荆州不放,是因为:

地理上的战略纵深: 没有荆州,江东就如同孤悬海外,容易腹背受敌。
军事上的咽喉: 荆州是长江中游的关键,控制荆州就能锁住北方,为自身提供安全保障。
政治上的联盟纽带: 荆州是孙刘联盟的关键连接点,失去它将导致东吴在战略上被孤立。
资源上的支持: 荆州本身就是一块富饶之地,能为东吴提供人力物力。
历史的延续与现实的威胁: 从孙策时代开始的荆州攻略,以及对曹操统一大业的持续警惕,都让东吴必须将荆州视为其立国安邦的重中之重。

可以说,荆州就像一颗棋子,在三国博弈的大棋局中,谁能掌握了荆州,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谁就能在长江流域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东吴自然是明白这一点,所以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死死守住这片战略要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看一眼中国地图荆州的位置,东吴定都南京位于长江下游,荆州在南京的上游,咱们国家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走长江那真是千里江陵一日还,东吴害怕稍不留神被人偷家。

荆州北上过了襄阳(还是襄樊?)就是河南南阳,魏国地盘,往西走水路到巴蜀地区,往东顺流而下到江东,是一个很关键的地方,而且土地也比较肥沃。

user avatar

我就简单分析给你看看,东吴地处江东,能有效扩张的方向只有两个。一是北边的曹魏方向;二是西边的荆州、益州方向;南边大多是未开发地带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实力对比层面:北边曹魏实力强大,而且大多地方无险可守,就算攻取也是很难守住。西边的荆州那就大不一样了,本身荆州的一部分就在孙权手中。而且刘备集团远不如曹魏那么强大,从实力上讲,孙权在荆州干一票获胜的可能性远大于在徐州等中原地区。

三国战略关系层面:孙权拿了荆州,孙刘联盟会彻底破裂而不可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蜀汉与曹魏没有缓和的空间,”汉、贼不两立”这是蜀汉的金字招牌,不可能自己拆自己的台。面对曹魏日渐强大的压力,蜀汉为了生存必然会缓和与吴国的关系。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立即调整了与吴国的关系,吴蜀联盟重新订立。这是当时天下的战略形势决定的,孙权很准确地把握到了这一点。蜀汉诸葛亮以及后来的执政者在荆州这个问题上从未提出诉求,所以蜀汉在荆州这里只能是吃了一记大闷亏。

吴国盟友层面:面对曹魏,东吴需要盟友,但是需要的是一个不太强也不太弱的盟友,更不能出现一个能够对吴国造成战略威胁的盟友,简而言之就是“存之弱之”。刘备由荆州入益州,后来夺取汉中,短时间内迅速坐大。荆州在东吴的上游,扼长江之险,蜀汉如果顺江而下则东吴危矣。所以为了解除东吴西边的威胁,荆州是必夺之地,否则东吴将在北和西两个方向上寝食难安。

总的来说一句,东吴袭取荆州是一次精密政治谋算。在这位东吴大帝的眼里只有客观的“大势”,而不问蜀汉集团的动机。只要有人在上游荆州强大,孙权立即认为其对东吴构成了威胁。他果断偷袭荆州,预除后患,在战略上进行一次预防性打击。

这一波操作体现了孙权虽然年轻,但是在战略上相当成熟,他对当时天下形势发展把握得非常精准,也实现了当时吴国战略利益的最大化。孙权是守成之主当中的佼佼者,曹操的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充分肯定了孙权的守成能力。

user avatar

先开个玩笑:

因为孙权不是蜀粉。

说点实际的。

赵匡胤谈到南唐问题时,提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南唐对于赵宋来说,既没有上游之势,又没有可战之兵,早已降称国主,为周、宋之臣。但是赵宋依旧要灭南唐。

荆州对于东吴来说,比之南唐与赵宋的形势更加危险。荆州据有上游之势,顺流而下,可谓朝发夕至。东吴身在江南以观荆州,则今日观之尚且言笑晏晏,仿佛友军,明旦四顾,则刀枪剑戟,已至城下。

荆州在外,且有重兵,则江南不能安枕矣!

然而历史上的蜀汉,就在荆州放了一支可以进行大规模决战的精锐军团,并且坚持向东吴表达恶意。

东吴怎么能够视若无睹呢?

关羽号称名将,同时手握重兵,然后坚持向东吴表达恶意。东吴能怎么办?买一套三国演义,向全国军民影印发放,安排大批人员走到军营村舍进行宣讲,宣传刘备仁德之主、孔明万世名相、鼓吹蜀汉正统论?

只有打。

不得荆州,则东吴不能立国,这是基本的军事常识。

不懂军事,是没有办法讨论以战争为主题的乱世历史的。

user avatar

看地图,东吴定都建康,根本之地在江东。荆州在长江上游。不取上游之地才是傻逼呢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吴为什么对荆州如此执着,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理和战略考量,是孙权及其继任者们立国安邦、图谋天下的关键所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荆州是孙吴政权的“生命线”和“战略纵深”。孙权继承江东基业时,他的统治范围主要是在长江下游地区,也就是如今的江浙一带。这里虽然富庶,但.............
  • 回答
    要说东吴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关羽,这事儿得从头掰扯起。简单来说,关羽的命,对于东吴来说,就是一颗定时炸弹,而且这颗炸弹还是他们自己埋下的。想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天下三分。刘备集团刚起家的时候,那叫一个艰难,地盘小,实力弱。这时,孙权就伸出了援手,给了刘备一块地盘——荆州。说白了,荆州就是东吴.............
  • 回答
    蜀汉百姓手中的“直百钱”,虽然在蜀地内部流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但它之所以没能成为垄断性的交换媒介,以至于蜀民宁愿跨越山川,与东吴、曹魏,乃至更远的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原因错综复杂,远不止是货币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直百钱”的诞生背景。三国鼎立,战乱频仍,蜀汉地处偏远,土地相对贫瘠,.............
  • 回答
    东周王朝,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时代,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转折点。我们通常将它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并非随意的划分,而是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演变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支撑。理解为何东周会被这样一分为二,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这两个时期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联系与区别的根源。春秋时期:周天子名义上的.............
  • 回答
    东野为什么要在黑山阻击廖兵团,反而让自己的主力奔袭过来寻歼?这背后隐藏着相当精妙的战略考量,绝非简单的“一打一防”就能概括。我们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形势、双方的意图以及东野指挥员林彪的作战思想,才能明白这个看似有些“迂回”的部署,实则是一招险棋,也是一招妙棋。首先,我们得明白东野在整个东北战场上的大背景.............
  • 回答
    .......
  • 回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站在历史的角度,深入东德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一切。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日子不过”的问题,而是关乎自由、尊严、甚至是生存选择的复杂考量。想象一下,你出生在一个被铁丝网、哨所和边境警卫严密看守的国家。你的生活,从你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国家规划得明明白白。你去哪里上学、做什么工作、.............
  • 回答
    东汉末年,虽然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但“匡扶汉室”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口号,几乎成了当时所有有野心、有实力的诸侯共同的政治目标。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考量。首先,汉朝的“天命”和“正统性”依然深入人心。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尤其是在汉武帝之后,汉朝的国威、文化和政治制度已经深入人心.............
  • 回答
    在东亚汉字文化圈里,曾有不少国家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一个叫做“去汉字化”的进程。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冷冰冰,但背后其实是各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为了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主而做出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过去。长久以来,东亚的文字书写系统,也就是汉字,像一条无形的线,将中国、朝鲜.............
  • 回答
    在1989年至1991年东欧巨变之后,绝大多数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官方国名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它们纷纷去掉了国名中“人民(的)”这个修饰词。这个看似微小的变化,背后却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政治考量,是东欧各国告别过去、拥抱新时代的标志性一步。要理解为何要去掉“人民(的)”,我们必须先回溯.............
  • 回答
    猫咪吃东西剩下一点,这可不是什么怪癖,背后其实藏着挺多讲究的。你可能会觉得它们是不是故意的,或者没吃饱,但其实这背后原因很复杂,从它们的祖先狩猎习惯,到现代喂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咱们先从猫咪的“祖宗”说起。想想看,野外的猫咪,它们是天生的猎手。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捕捉猎物,比如老鼠、小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冷战时期德国分裂的政治现实,以及两国各自的宣传策略。简单来说,名字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定位的直接体现。咱们先来聊聊民主德国(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简称DDR)。这个名字背后的逻辑,与其说是真正的民主,不如说是.............
  • 回答
    振兴东北而非放任其衰落,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战略和历史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简单来说,核心在于“潜力大于衰落的成本与风险”。东北在中国整体发展格局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衰落不仅会削弱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更会引发一系列深刻的社会问题和战略隐患。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什么要振兴东北:一.............
  • 回答
    花木兰替父从军,之所以要自己去采办战马、马具和兵器,这背后其实涉及当时社会、经济以及军事装备的诸多因素。这并不是因为部队完全不发放装备,而是因为军队发放的标准可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或者说,个体化的、更精良的装备能够带来显著的优势。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一、 关于军队的装备发放:在古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东北人的身份认同和地域文化。归根结底,大家说“东北”而不单独提及黑龙江、吉林、辽宁,是因为这三个省份在历史、文化、经济、地理上有着太多的共同点,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整体,所以“东北”这个称呼更具概括性和亲切感。咱们这就一点一点地掰扯开来说.............
  • 回答
    土尔扈特部东归是18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一壮举体现了该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文化认同与政治选择。其坚定选择东归的原因复杂而深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从蒙古高原到伏尔加河的迁徙1. 被迫西迁的起源 土尔扈特部原为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末清初因与准噶尔部的冲.............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具有代表性的现象。东风汽车公司(DFM)之所以不直接与起亚汽车(Kia Motors)合作,而是选择与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Yueda Group)合资成立“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东风悦达起亚),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来详细解释:1..............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男朋友每次收到你收到的礼物都要你拍照发给他看,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层原因,咱们一样样来分析一下,看看有没有说到你心坎儿上的:1. 喜悦的分享和确认感: “我送的东西,你喜欢吗?”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他精心挑选了礼物,花费了心思,他很想知道你收到时的真.............
  • 回答
    .......
  • 回答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不能光看《过秦论》表面那句话,还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贾谊的写作意图,以及“国家无事”这四个字在其中的具体含义。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灭东周”这件事。秦庄襄王灭东周,发生在公元前256年,也就是秦国灭掉周朝(东周)的最后残余势力。这事儿在当时是个大事儿,标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