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城市应该有多大,可以估算出来吗?

回答
城市规模,特别是它的“理想”大小,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它受到地理、历史、经济、社会、技术以及人类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其说“多大”,不如说“多合适”。

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估算或讨论城市的大小,这些角度往往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城市的适宜性。

一、 从人口规模来看:

这是最直观的衡量城市大小的方式。然而,人口多少也并非越大越好。

功能性阈值: 为了维持某些核心城市功能,例如大型医院、综合性大学、国际机场、高级专业服务机构、多样化的文化和娱乐场所等,城市需要达到一定的人口规模。这些设施的运营需要足够的需求基础来支撑其多样性和专业性。
经济效率的规模效应: 大城市通常能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更集中的市场和更高效的交通网络,从而产生规模效应,提高生产力。但当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堵严重时,这些优势会迅速衰减,甚至转为劣势。
社会活力与多样性: 人口规模越大,通常意味着文化、生活方式和职业的多样性越高,这能带来更丰富的社会互动和创新机会。
管理难度与服务供给: 当人口规模过大时,城市管理变得极其复杂,公共服务的供给(如交通、医疗、教育、垃圾处理)会面临巨大压力,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或成本飙升。

估算方向: 没有固定的数字。一些研究试图找到一个“临界点”,例如:

百万级城市: 通常被认为是能够提供相当丰富城市功能的起点。
“巨型城市”或“特大城市”: 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其规模效应更为显著,但也面临更严峻的管理和环境挑战。
“理想城市”理论: 一些城市规划师和学者曾提出过不同的人口范围建议,但这些建议往往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框架,例如:
埃比尼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 提倡建立规模适中(例如3万至5万人)的卫星城,以结合乡村的宁静和城市的便利。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 等现代思潮也倾向于强调社区尺度和人本设计,而非单纯追求规模。

二、 从空间尺度来看:

城市占用的土地面积同样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效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环境承载力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 一个紧凑、高密度但功能合理规划的城市,可能比一个蔓延无度的低密度城市拥有更高的土地利用效率。
基础设施的密度与成本: 城市越大,需要铺设的道路、管线(水、电、燃气、通信)以及公共交通线路就越长,其建设和维护成本也越高。
通勤时间和距离: 城市的空间尺度直接影响居民的通勤时间。过大的城市尺度会导致长距离通勤,增加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降低生活便利性。
绿地与自然空间: 城市规模过大会挤占宝贵的绿地和自然空间,影响生态环境和居民的休闲需求。
环境承载力: 城市越大,对区域自然资源(水、能源)的需求就越多,产生的污染(空气、水、固体废弃物)也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显著。

估算方向:

人均用地面积: 可以估算城市不同功能(居住、商业、工业、交通、绿地)所需的人均用地面积,然后乘以人口,得出大致的土地需求。
城市蔓延指数(Urban Sprawl Index): 用于衡量城市发展的无序性和低密度性。低蔓延指数通常意味着更紧凑、更有效的土地利用。
通勤时间阈值: 例如,将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3045分钟以内,可以作为衡量城市空间尺度是否合理的参考。

三、 从经济活力和就业规模来看:

城市的大小也与其经济承载能力和就业机会相关。

产业集聚效应: 大型城市往往能吸引和集聚更多不同类型的产业,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带来创新和竞争优势。
就业市场广度: 人口越多,潜在的劳动力和消费者群体就越大,这能支撑更广泛的就业市场和多样化的职业选择。
经济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 通常来说,大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和消费能力可能更高,但生活成本也可能更高。

估算方向:

就业密度: 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就业人数,可以反映经济活动的集中程度。
人均GDP或经济总量: 衡量城市的经济规模和活跃度。
行业多样性: 经济结构是否健康,能否提供稳定且多样化的就业岗位。

四、 从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能力来看:

城市的大小需要与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相匹配。

交通系统容量: 道路网络、公共交通(地铁、公交)、机场、港口等能否有效应对人流和货流。
公共服务均等化: 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能否覆盖到所有居民,并保持合理的质量。
能源和水资源供应: 城市规模是否会超出当地的资源承载能力。
废物处理能力: 垃圾、污水等废弃物的处理能力是否与产生量匹配。

估算方向:

交通拥堵指数: 衡量交通系统的效率。
公共设施覆盖率和可达性: 衡量居民能否便捷地获得所需服务。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可用性。
人均能源消耗量。

五、 从生态环境承载力来看:

城市规模不能超出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

环境污染: 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污染等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
生态系统服务: 城市是否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关键生态功能。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规模和密度会加剧热岛效应,影响气候和居民健康。
碳排放: 城市规模与能源消耗、交通出行等直接相关,是重要的碳排放源。

估算方向:

环境质量监测数据(PM2.5、臭氧浓度、噪音水平等)。
生态足迹分析: 估算城市消耗的自然资源和产生的废物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
城市绿化覆盖率。

总结一下,关于“城市应该有多大”的思考:

不存在固定答案: 城市大小是动态变化的,受多种因素影响,也受技术进步(如交通、通信)的影响。
关注“合适性”而非“绝对大小”: 关键在于城市能否有效提供经济、社会和文化机会,同时保持居民的高生活质量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平衡发展与承载力: 城市规模的扩张必须与其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环境承载力相匹配。
多维度考量: 评估城市规模需要综合考虑人口、空间、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
地方性与情境性: 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文化背景会影响“理想”城市的大小。例如,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可能支撑更大的城市,而一个干旱地区则可能需要更精打细算地规划城市规模。
技术进步的角色: 智能交通、远程办公、高效能源利用等技术可以缓解一些由城市规模带来的问题,但也可能鼓励城市进一步蔓延。

结论:

与其去设定一个具体的数字来回答“城市应该有多大”,不如关注“城市应该如何发展才能保持健康和可持续”。这意味着要建立紧凑、高效、宜居、有韧性、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城市。 这种“合适的大小”体现在:

能够提供充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基础设施和服务能满足绝大多数居民的需求,且易于维护和升级。
通勤时间和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内。
拥有足够的绿地和公共空间,保障居民的身心健康。
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
社会包容性和社区活力能够得到良好维系。

因此,城市规划的重点不是“多大”,而是“如何以最适合的方式发展到一定规模”,并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需要不断地监测和评估城市的各项指标,以动态调整城市的发展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年我问过一个问题:北京极限可以住多少人?

计算结果如下:

1)四环以内,长18.6千米,宽17.1千米,面积318平方千米。

纽约曼哈顿区人口密度为27627人/平方千米,27627*318=8 785 386,即照这个密度可住878万人;

巴黎市(20区)人口密度为25632人/平方千米,25632*318=8 150 976,即照这个密度可住815万人。


如果按照世界密度最高城市印度孟买的30000人/平方千米计算,北京四环内可容纳人口为954万。

当前北京人口超过2100万,我们按照60%居住在四环内计算,就是1260万。四环结论,北京正悄无声息的创造人类城市居住密度最高纪录。

2)六环以内,长44.5千米,宽45.4千米,面积2020公里。

按照纽约曼哈顿区人口密度为27627人/平方千米计算,可住55 806 540人,即5580万人;

按照现有城市极限密度30000人/平方千米计算,可住60 600 000人,即6060万人;

按照东京特别区(23区)14538人/平方千米,可住29 366 760人,即2936万人。

六环结论,北京再装1000万人没有问题,极限可以再装4000万。如果人口愿意从四环出来的话。

最终结论就是,北京四环以内人口密度已经非常高,必须向外扩张。未来20年,北京建成城区极限集中于六环以内。可能最终将稳定在六环以内。相对于人口,四环以内土地稀少,寸土寸金。

题目问城市应该有多大,在未来20年甚至50年,北京应该就这么大。


说到这,顺便说说北京的拥堵问题原因在哪:

需不需要通勤,决定因素是居住区和工作区的分离,有分离才有通勤需要。你在小区住,在小区上班,不需要通勤。

有了通勤需求后,通行时间=通行人口人数/单位时间运力,也就是通行人口规模和单位时间运力共同决定通行时间。

1)北京人口规模

北京的人口自不必说,暴增。从2000年的1356万到现在的2114万,14年时间,增加758万。平均每年增加54万。

2)单位时间运力

北京地铁线路里程,客观的说,增长也是惊人的。查到的数据:2007年前,北京只有四条地铁,总里程114公里;2012北京有14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372公里,超过东京。

5年时间,增长近2倍。这从侧面说明中国的工程技术和工程效率世界领先。

3)人口分布

人口规模增长,地铁线路更大幅度增长,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要从人群的出发地和目的地找原因。如果海量人口,就像12306或天猫双11,几亿人同时涌入同一个网站,再宽的路也会堵。

从2000年到2010年,北京人口增加758万,而这些人口都到哪个区了?顺义吗,门头沟吗,怀柔吗?非也非也,当然往有利的地方。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0年到2010年,北京各个区域外来人口增加幅度大为不同。增长最大的朝阳区,增加了125万人;第二位海淀区,102万人;第三昌平,85万人;第四丰台,75万人;第五大兴,69万人;第六通州,53万人。

新增人口最大的几个区域在图上表示如下。

再一个,我们来看看北京工作地集中在哪里。下图是北京商圈分布图,40个商圈80%位于四环内。商圈密布的地区同时也是写字楼密布的地区,这个城市大多数工作机会集中在四环以内。

进一步看图可以发现,更多的集中在三环、二环以内。

这样,特别是昌平、大兴、通州的人口,在三环、二环内上班,居住在四环以外,工作地和居住地大距离分离。朝阳、海淀、丰台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每天早上醒来,千万规模人口、7:00-9:00同一时段、往同样的几个目的地位移,不堵不符合科学规律。

每天千万人口,早上杀向紫禁城,晚上杀回去,这就是北京地铁的现状:


你要问我解决方案,就一条:你让这些提供工作机会的公司迁到五环以外。Who can who up.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城市规模,特别是它的“理想”大小,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它受到地理、历史、经济、社会、技术以及人类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其说“多大”,不如说“多合适”。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估算或讨论城市的大小,这些角度往往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城市的适宜性。一、 从人口规模.............
  • 回答
    京津城际、京沪高铁接触网挂异物导致多车晚点,这事儿确实让不少旅客糟心。作为铁路运营方,遇到这种情况,也挺考验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维护水平的。这次的事件,简单来说,就是高空坠物(可能是塑料袋、广告牌碎片,甚至是小树枝)被风吹到高铁接触网上,缠绕住了。 高铁的电力就是靠接触网输送的,一旦接触网被异物缠绕.............
  • 回答
    城市战,尤其是巷战,是现代战场上最残酷、最复杂的一种作战形式。它与开阔地带的战场截然不同,充满了各种挑战,让参战双方都头疼不已。我试着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下其中的难点,并对比一下美俄两国在应对上的思路差异。城市战/巷战的难点,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三维空间的对抗: 这可能是最根本的难点.............
  • 回答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确实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挑战,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说有没有哪个城市有能力应对这样规模的灾害,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绝非简单地“有”或“没有”。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个城市应对这类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1. 基础设施的韧性: 排水.............
  • 回答
    说起类似城墙、马奇诺防线这种固定防御工事,在现代战争中,它们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确实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但可以说,它们的某些“精神”或“理念”依然以新的面貌活跃在战场上,只不过形式变得更加隐蔽、灵活和多样化了。直接说,那种动辄绵延数百公里、由厚重混凝土墙体、炮塔、壕沟构成的宏伟固定防线,在今天已经很难见.............
  • 回答
    上海青浦的这起遛狗纠纷致死事件,确实触及了当前社会对不文明养犬行为的敏感神经。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由来已久的议题:不文明养犬行为,尤其是那些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行为,是否应该被纳入刑法的范畴?而烈性犬在城市中的饲养,又是否应该被严格禁止?不文明养犬行为是否应该入刑?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
  • 回答
    .......
  • 回答
    城市摩托车是否应该被取缔?这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涉及交通安全、环境影响、城市管理以及个人出行自由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仔细权衡城市摩托车带来的利弊。支持取缔的观点: 交通安全隐患突出: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理由。摩托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交通工具,骑乘者缺乏.............
  • 回答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二线城市的中产家庭在房、车、月收入等方面的画像越来越多元化,但总体而言,可以描绘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轮廓。需要强调的是,“中产”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人、不同机构的界定标准可能略有差异。这里我们综合考虑普遍认知以及各城市的发展情况,来详细描绘在天津、苏州、南京、成.............
  • 回答
    毕业生选择落户城市,这绝对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绝对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说实话,这玩意儿就像找对象,得看眼缘,还得看实打实的匹配度。今天咱就掰扯掰扯,毕业生们在挑城市落户这事儿上,到底该怎么盘算。一、先审视自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看外面的世界之前,咱们得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究竟是啥情况。.............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刚毕业或者正在职业道路上摸索的年轻人心里都盘旋过。上海,这座被誉为“魔都”的大都市,和新一线城市,比如成都、杭州、武汉、西安等等,它们各有各的吸引力,也各有各的挑战。到底哪条路更适合你,这真的得好好掰扯掰扯。先说说去上海大城市“拼”我理解的“拼”,可不是那种盲目的冲劲,而是带着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估计每个到了某个年纪的人都盘算过。去大城市闯一闯,还是在家乡的小城里安稳度日?这没有绝对的对错,完全是看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以及你对自己的期望。咱们先说说大城市。提到大城市,你脑子里是不是立刻就浮现出高耸的写字楼,穿梭的人潮,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那仿佛永远都赶不完的地铁?没错,大城市最直观.............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非常实际。没文凭想在城市里挣到钱,关键在于找准城市的发展方向和你自己能付出的努力。毕竟,很多高薪岗位确实需要专业技能和学历,但并不意味着没学历就找不到好出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样的城市,更容易容纳和重用没学历但肯努力的人?通常来说,以下几类城市是比较有潜力的: 制造.............
  • 回答
    面对“小城市好岗位”和“大城市小岗位”的选择困境,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细细权衡的难题。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最适合你当下情况和未来规划的答案。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帮你梳理思路,希望能让你更清晰地看到两者的利弊,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一、 岗位本身的吸引力:这是基础中的基础首先,我们要抛开城市大小的滤镜,.............
  • 回答
    大学生穷游,国内到底该首选哪个城市?这可真是个让人兴奋又头疼的问题,毕竟钱包“瘦骨嶙峋”,但颗玩乐的心却膨胀得像个气球。想玩得开心、看得过瘾、吃得舒坦,还得花得不心疼,这要求有点高,但也不是不可能。说实话,想找一个“完美”的穷游城市很难,因为每个人的“穷游”定义和兴趣点都不一样。有人想看历史古迹,有.............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份为小城市国家电网员工准备的详细辞职指南,希望能帮助你顺利过渡。前言:一场深思熟虑的旅程我知道,做出离开一个相对稳定、有保障的工作的决定,尤其是在小城市,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充分的准备。国家电网的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意味着稳定的收入、良好的福利和相对体面的社会地位。但生活往往不止一面,你内.............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毕业季的同学们,心里都纠结过。一边是父母殷切的期盼,一边是自己心中对未来的憧憬,尤其是当这两个方向似乎并不一致的时候,选择就变得尤为艰难。你提到“毕业狗”这个词,带着点自嘲,也透露出一种站在人生新起点上的迷茫和青涩。回到父母让你听话,回五线城市考公务员这件事上,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值.............
  • 回答
    合肥,这座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城市,常常被拿来与国内其他一线、新一线城市比较。谈及合肥的发展“上限”,这是一个颇具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城市定位、产业基础、人才吸引力、资源禀赋等诸多维度。如果非要给合肥找一个“至多不超过”的标杆城市,我认为天津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参照点。为何选择天津?让我们细细道来。首先,.............
  • 回答
    在美国读CS授课型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Science, MS CS)这件事上,关于是应该优先考虑学校的“排名”还是学校所在的“城市”,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申请者纠结的问题。而且,这两种因素的重要性,也因人而异,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职业规划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