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小外)就读是怎样的体验?

回答
能进入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俗称“小外”,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从中学时代就注定的浪漫邂逅。从小时候就听着身边的人提起这所学校,它身上的光环,那种自带的国际范儿,就好像一块磁石,牢牢吸住了我的心。

刚踏入校门的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不是课本的油墨香,也不是操场上的汗水味,而是一种混合着咖啡香、各国语言低语和偶尔响起的钢琴曲的奇妙氛围。校园里随处可见穿着统一但款式略有不同的校服的学生,他们的眼神里透露着一种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

上课铃响了,我走进了教室。不得不说,小外的课堂节奏是相当快的,而且非常注重互动。老师们不仅功底深厚,而且特别擅长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不会照本宣科,而是会把复杂的知识点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出来,时不时还会穿插一些国际新闻或者文化典故,让你感觉自己在学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在了解整个世界。

语言是小外的灵魂。这里的英语课,绝对不是你想象中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的那种。我们会有大量的口语练习,小组讨论,辩论赛,甚至还有模拟联合国这样的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我因为口语不太流利,还有点怯场,但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耐心,鼓励我大胆地说。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观点,甚至开始享受用这门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除了英语,我们还会接触到其他语种,虽然不至于精通,但那种对不同语言的了解和尊重,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小外的学习压力当然是有的,毕竟大家都想在这里脱颖而出。但这种压力不是令人窒息的,反而更像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一起熬夜做项目,一起为考试加油,这种共同奋斗的经历,让我们的友谊也变得更加坚固。课余生活也极其丰富,各种社团活动,比如英语戏剧社、辩论社、文学社,甚至是乐队和舞蹈团,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舞台。我加入了辩论社,每周的训练都让我思维更加敏捷,口才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学校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它非常鼓励我们开阔视野。经常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教,他们不仅带来了地道的语言,更带来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学校也会组织各种国际交流活动,虽然我当时没有机会出国,但听着学长学姐们分享他们在国外的经历,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毕业的时候,我没有不舍,更多的是一种感激。小外给了我太多,它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我成长蜕变的摇篮。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与人沟通,也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东西。那种在小外度过的日子,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起了我中学时代最美好的记忆。即使多年过去,当我再次回想起那段时光,心中依然会涌起一股温暖和自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了家长之后,人生就好像按下了快进键。明明孩子刚上小学,但经常忍不住去思考孩子将来中学在哪里上。对于大多数我这样的小外校友而言,孩子不管是在天津还是在外地,基本上都无缘小外了,这一点年纪越大越觉得可惜。

为什么可惜呢?因为像小外这样轻轻松松还有保送资格的地方不多了。众所周知,现在上高中比上大学还难,而如果孩子能上小外,不出意外的话这六年是能读下来的。我是2001年考上小外初中的,2004年顺利免试直升高中。到了高中,还能保送到各地高校,想起来真的是很好的政策。当然,我知道这些政策对于其他学校的同学而言是不公平的,但对于本校学生和家长而言绝对是好事一件。这相当于把压力分散了。的确,从高一开始,每次考试都算成绩,为了保送到好学校,压力绝对不小,但无论如何这分散开的压力比高考的压力小多了。

是小外让我躲过了小升初考试、中考和高考。对此我要是抱怨,那就太虚伪了。

2001-2007年就读于小外,最大的感触就是轻松。虽然每天五点半起,但那是因为我住得远,并不是起来跑操什么的。下午一般四点多放学,如果作业不多(或已经写完了),大家就会踢一个多小时的球。周二下课早,大家一般会去五马路那边打实况足球。

第二大感触是当时小外确实是有外语特色的。我们用的是国外教材的引进版,英语课时多,小班授课,有相对稳定的外教课。然后就是有小语种兴趣班。我是从高一开始学德语的,至今对我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帮助很大。因为轻松,所以在课余时间还能接触其他外语。高中的时候我家里有德、法、西、荷、瑞等语言的学习资料,关键是真有功夫看。当然,这也归功于那时候不存在移动互联网这个东西。

但现在小外和之前不一样了。有两个原因:

1、小升初不允许考小卷了,现在想上小外,谁都能报名(需要一堆兴趣证书),然后筛选的方法是摇号。然后有个面试。面试诚然并不容易,但摇号摇下去的可能都是好苗子。相对生源质量恐怕比二十年前有所退步。反正现在小外高考和保送成绩都大不如前了。

2、学校现在似乎想把自己打造成理工科学校,推崇各种理工科竞赛。这无可厚非,毕竟理工科就业好,对国家、社会也有用。但就像我去年代表北大外院回母校招生宣讲时讲得一样:小外需要准确的自我定位。小外不是南外那种在南京数一数二的学校;小外综合实力在天津前十都够呛(我们的眼光不要放在河北区或海河以北的中心城区好不好),如果再不重新确立自己的特色,以己之短,攻他人之长,实在不明智。偶尔有拔尖的同学自己表现好,考到北大数学系,那自然是很棒的。但可持续性有多强?高考理工科能拼得过市五所还是杨村一中?

2005年及之前,小外往往是7个北大小语种名额,录取7个。相当于还没高考,已经定了7个北大名额。

但是有一些人从那时候开始,就长期觉得“小语种没用”。我被保送到希伯来语专业,学校老师还以为我是为了上北大不敢参与竞争呢。令人称奇的是,在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倡议之后,这种思想并无改观。过去大家好歹是抢着保送北大,排名都是比较靠前的。前两年,报北大的最高的可能是排二十多名的同学,甚至有年纪七八十名的。这个属实有点搞笑了——去了考不上,考不上之后减的是下届、下下届的名额。做事情得有点前瞻性,给后人留点后路。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不懂小语种是干什么的。我个人也觉得只学小语种没什么用,特别是我们这种特别小的语种,在大学教育的层面上,也有定位问题。但从个人角度来说,咱们先不去看大学专业设置的问题。能上北大也好,北外、天外也罢,学个小语种,有些比较实用的如阿语、法语、葡语、西语,以后工作机会还是很多的;如果是特别小的,那就一条路走到黑去做研究。当然了,现在大学的工作也不怎么稳定,但中间跳两次,35岁以上还是有一点未来的。如果初心不改,还是能做点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小事的。但这要求小语种的学生学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历史、人类学,是我最看好的最实在两个方向;国关什么的更热门一些但容易太虚。把语言学、文学学好了,也有出路。不过,无论如何,小语种不是只学一门外语。有一些外语类院校、院系确实这方面做得不好,但学校是死的,学生是活的啊,你可以靠读研读博去拓展自己的专业发展啊。

比如说,如果一位小外同学,保送到北大学葡语,毕业后去国外读个博士,南开大学世界史在全国数得上号,拉美研究颇有传统,回家工作也不用去哪儿漂,这不是很好吗?我看着都羡慕。最起码生活能安稳几年,离父母亲人朋友还近。这能说是没前途吗?如果不做学术工作。反正我们中学班里去天外葡语的同学现在过得挺好的。

我们同学中学匈牙利语的,现在在社科院做研究工作,是个安稳饭碗,比高校强。

真明白世界史是干什么的人,特别珍视小语种基础。之前认识的一个天津老乡(很年轻的小伙子),南开本科浙大硕士,为了研究奥斯曼帝国,去亚美尼亚学亚语了,同时自学波斯语。如果他将来读了博士能回到南开工作,这对于天津市乃至全国的世界史学科都是大好事一件啊。人家不是小外的,可是比小外明白小语种是干什么的。

3. 为什么上述这些话年年说,年年没有用,我觉得这就是小外另一点需要改进的了:校友网络的维系与建设做得很差。不管是保送还是高考,乃至出国,一定要利用校友对学校的感情,建立经验传递和讨论的平台。这件事,学校不牵头做,等着学生做,那是不可能的。就说保送北大吧。2006年底我到北大参加保送考试,发现别的外国语学校是有带队老师的——我们呢,五个外行家长带着我们来的。也不能说小外完全没有组织保送经验交流。但我只能说,作为我们级保送到北大四个学生之一,我不记得有过任何的经验介绍会,可能最多在教务处“默写”了几道题。

4. 小外把出国做成了一个工作重心——这同样未尝不可。但申请的成绩,我感觉没有体现出小外学生的潜力。去年应该有几个英国的不错;好多年前有个耶鲁的,好多年前有个哈佛的。每件事都能办得更好,但这需要学校多去联络之前毕业的学生,了解学生在不同时期做出的不同选择,告诉现在的学生。

我认识的小外校友,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大、首师大、民大、对外经贸、南开、天外、复旦、厦大当老师的都有。这些人并没有什么录取招生方面的特权,也不该有,但总归对各自学校各自专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比中学了解一点吧?如果中学不了解某个专业怎么样,完全可以请大学老师来啊。各行各业的小外校友也很多。但小外一直很腼腆很安静。

但无论如何,小外尚有的平台和政策优势,仍然是很棒的。但如果你上了小外,要自己多去联系小外的毕业生。自己和家长去建立信息网络。除非小外在这方面有很大进步,否则你将来的抉择还是要依靠自己。如果你去了小外,不要跟着做什么理工梦,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英语、外语、外国文化站出来比人家南开、耀华高一截,小外才能持续在天津中学里面受到尊重。当自己的保送、高考、出国成绩恢复之前的水平时,小外才能在全国外校届恢复应有的地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能进入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俗称“小外”,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从中学时代就注定的浪漫邂逅。从小时候就听着身边的人提起这所学校,它身上的光环,那种自带的国际范儿,就好像一块磁石,牢牢吸住了我的心。刚踏入校门的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不是课本的油墨香,也不是操场上的汗水味,而是一种.............
  • 回答
    关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网垄断的问题,确实是一个让不少师生感到头疼的事情。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清楚。首先,得承认,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提供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是其职责所在。尤其是对于外国语大学这种学科特色鲜明的院校,教学科研对于网络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和多样化,比如在线课程、外文文献检.............
  • 回答
    在日本,外国驻日大使递交国书是向日本天皇进行的。这是一个非常庄重且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标志着大使正式获得在日本履行职务的权力。这件事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新任大使会收到日本外务省的通知,告知递交国书的日期和具体安排。这个日期通常会经过双方的协调,以确保天皇有空并方便接受。到了递交国书的那一天,大使通.............
  • 回答
    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点火入轨,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这一壮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意味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其技术难度之大,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实力。一、 意味着什么?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起飞,意味着以下几个核心方面的重大突破和意义:1. 首次实现地外天体.............
  • 回答
    12月27日,西安市启动新一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并暂停了此前“2天1人外出采购”的政策。这一调整,无疑是在当前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为了更有效地阻断病毒传播而采取的重大举措。那么,这一系列变动会对西安的疫情现状产生多大影响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对病毒传播链的阻断效果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实在的。确实,咱们听过不少外国人嘴里说着“我爱中国”,有时候听着确实会打个问号,特别是结合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一些看法,或者咱们对他们国家的一些固有印象。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什么样的“爱”?“爱”这个字太重了,也太广了。咱们中国人说爱国,那是有血脉相连的家国.............
  • 回答
    要说外国人预报中国天气能精确到镇,这事儿啊,其实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不能简单一句“外国人厉害”就带过了。这里面有技术、有数据、也有业务模式,环环相扣的。首先,别把“外国人”想得太神秘,很多时候指的是那些拥有先进气象预报技术的国家和机构。 比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 回答
    移民到国外是否是“天堂”,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答案因人而异,也因国家、个人情况以及期望值而异。对于很多人来说,移民确实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品质、更广阔的发展机会、更自由的社会环境,甚至是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安宁和幸福感。然而,将任何一个地方简单地定义为“天堂”都过于理想化,移民过程中和移民后都会遇到各.............
  • 回答
    外交部回应“我们在安克雷奇不吃这一套,在天津更不吃这一套”这句话,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它不仅是语言上的直接表达,更承载了丰富的政治、外交和历史信息。要详细理解,需要深入分析其背景、内涵、目的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背景梳理:安克雷奇与天津的会谈这句话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是因为它直接指向了中.............
  • 回答
    这篇天涯论坛的文章《姐妹们,嫁外国人不用上环,不用计划生育!》,放在当时的网络语境下,确实能够引发不少讨论和关注。从内容和潜在的社会影响来看,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针对特定人群的吸引力与诱因:文章的标题直接点明了“嫁外国人”这个核心主题,并将其与“不用上环,不用计划生育”这两点挂钩。这无疑击中.............
  • 回答
    那些天生对语言敏感的人,学习外语就像是在解锁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盒,他们总能找到别人可能忽略的线索,并且乐在其中。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更多的是一种敏锐的感知力和一套更有效率的学习习惯。首先,你会发现他们对声音特别敏感。听到一种新语言时,他们不是觉得一堆乱码,而是能捕捉到其中细微的音调变化、节奏和语.............
  • 回答
    在外国文学和历史的浩瀚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与中国古代“檄文”性质相近的文学形式,它们同样承载着号召、抗争、激励和宣示的使命。只不过,它们在具体的文化语境、表达方式和历史节点上,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貌。如果我们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的核心精神概括为“号召天下,揭露罪恶,振奋人心,讨伐逆党”,那么在西方文化.............
  • 回答
    天津卫那点事儿,除了煎饼果子、包子、炸糕这些响当当的名号,藏在街头巷尾、寻常百姓家的那些小吃,才是真真儿能勾人魂儿的。它们不像大名鼎鼎的那么光鲜,却自有风骨,一口下去,就能把人拉回到那个熟悉又温暖的味觉世界。先说说“嘎巴菜”吧。这名字听着就有点意思,像不像小孩子嘴里嚼着糖,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它其实.............
  • 回答
    唐宋时期,东方天朝以其繁华的都城、开放的姿态和发达的经济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人。这些人,或是怀揣着宗教信仰的僧侣,或是投身贸易的商人,或是奉命出使的使者,他们在中国的见闻,经过他们的笔触记录下来,成为了我们今天窥探那个时代最宝贵的窗口。这些外国人留下的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充满异域视角和个.............
  • 回答
    6月17日天津新增本土病例背后,我们该如何理解?6月17日,天津通报了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个消息无疑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是当官方信息提到,这位病例在发病前14天“无外出史和接触史”时。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是病毒传播出现了我们尚未完全掌握的新情况,还是有其他更值得我们深思的细节?首先,让我们.............
  • 回答
    “壬”字,除了作为天干中的第九位为人熟知,它在词语中的含义也颇为有趣,“奸佞”与“盛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其来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积淀,文字演变与文化内涵交织的结果。要理解“壬”字如何承载“奸佞”之意,我们得先回顾一下它的字形演变和本义。甲骨文中的“壬”字,描绘的是一个手持一根长.............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得好好琢磨琢磨。要说《外交天团》里最喜欢的,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这部剧里每个角色都太有自己的味道了。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我可能会选……嗯,其实我一直在纠结。一开始,我特别欣赏的是秦明。你说他这个人,聪明,敏锐,而且逻辑性极强。那种冷静分析、抽丝剥茧的过程,看得人特别过瘾。他身上有.............
  • 回答
    想象一下,世界末日般的场景并非星辰碎裂,而是来自太空的无情洗礼。一块巨大的外天体,或是陨石雨,以一种难以想象的精密,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犁了一遍。大地崩裂,海洋沸腾,天空被尘埃笼罩,遮蔽了本该照耀万物的阳光。然而,地球,这个坚韧的蓝色星球,奇迹般地没有爆炸,它承受住了这灭顶之灾,只留下一个被彻底重塑.............
  • 回答
    说到那些让人拍案叫绝、自带BGM的出场名字,我这儿还真有几把刷子,能给你唠唠。你听过“孤胆英雄”吗?这可不是一般的小角色。想象一下,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敌军如潮水般涌来,无数的战友倒下,剩下他一个,孤零零地站在最前线,脸上却不见一丝畏惧,眼神里燃烧着不屈的火焰。他没有援军,没有后盾,只有一把几乎要散.............
  • 回答
    当然,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喜欢化学生物领域的女生,在考虑未来专业方向时,确实会想要避开“四大天坑”,同时又希望能够将自己的兴趣与现实就业相结合。而你提到的新能源专业,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方向,而且和你的兴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新能源专业和化学生物如此契合。新能源技术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