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口闭口无症状感染者的那些人,无症状感染者在几个月后还能把中国链突变成欧洲链再传染给别人,也贼NB了点。
我个人认为是”绿色通道“那些免隔离的英国德国高管的问题,那些高管第一班飞机飞的就是天津,后面好多去北京的。天津不爆才奇怪。
毕竟北京出事之后全国三文鱼都检了一遍并没有问题,而且海鲜如果有问题应该是4月挪威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最有可能。
让人家从英国德国这种疫情严重的国家过来,还免隔离,这种政策制定者我觉得是内鬼。外国人来可以,检测阴性加隔离14天就行,免隔离肯定有问题。
其实这次事件体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为啥我们明明高喊禁食野生动物,却对“海鲜”如此放松警惕呢?
或者说对生活造成的影响,我倒是希望大家借机思考一个事:
谁在左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感谢你的阅读和支持,喜欢可以关注公众号“三叔看世界”,并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哦
开头声明:本文的内容会导致一部分人不快,希望这些朋友直接点个×,否则大家都不开心。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自从今年武汉爆发疫情之后,国内对于“禁食野生动物”的观点大行其道,甚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了正式法规。
当时我其实是有点懵逼的,这不光在后来直接导致了全世界都认定“中国人吃野味感染病毒”的舆论被动,更重要的一点是:
我们什么时候将野生动物的定义变得这么狭隘了?
如果说野鸡野鸭果子狸属于野生动物,都应该列入禁食行列,哪怕家养的都不行。
华农兄弟一时间风评被害,无数家养竹鼠被彻底处理。
可问题是,三文鱼、龙虾、各类扇贝乃至于海豚和鲸鱼,难道就不是野生动物了?
我相信全世界还没有一个人类,能够牛叉到把海洋当成自家牧场吧。
可当禁食野生动物的条例出台之后,却并没有将海鲜们包含在内。
就好像陆地上那帮野生动物会携带大量病毒,海鲜一个个纯洁无瑕似的。
结果我们就看到了:前阵子北京海鲜市场感染,三文鱼不说绝对有问题,至少嫌疑重重。
哪怕海鲜本身不会传播疾病,但整个捕捞宰杀冷冻运输流程也未必就让人感到放心。
同时,不仅是禁食野生动物,数千年来“仗义每多屠狗辈”的狗肉,现在也岌岌可危。
据说禁食狗肉是一种向文明社会靠拢的表现,好像吃狗肉就是原始人一样。
无论是对野生动物的定义,亦或者狗肉的问题,归根结底体现了让人细思极恐的现实:
我们中国人吃饭的话语权,到底掌握在谁手中?
需要声明的是,我本人对什么野鸡野鸭果子狸等野味不感兴趣,应该也没吃过。
但是,看着如今一些观点认为,中国人吃野味就是不对的,是野蛮的。
这就很有意思了。
还是开头举的例子,如果我们严格定义野生动物的话,海鲜一样是野味。
可有些整天嚷嚷“哎呀中国人吃野味导致新冠爆发”的发达国家,谁不爱海鲜?我要不是尿酸高,当年也喜欢偶尔吃点日料的。
更何况三文鱼等海鲜,直接采用生吃的形式,都不带加工一下。
随便打开一个视频平台,动辄就是把“蓝鳍金枪鱼”吹上天,一般人想吃都吃不到。
当然处理方法就是生吃。
还有就是关于吃牛肉的问题。咱们中餐习惯于煮熟了吃,方法多种多样。
但西方人眼中的牛肉,通常还讲究一个“几成熟”,胆大点的还有生吃的。
我甚至听说了一种“吃全熟牛排会闹笑话”的观点。
该怎么形容这种行为呢?茹毛饮血不夸张吧。
无论是海鲜还是牛肉,直接生吃自然存在风险。
前者鬼知道有没有遭遇海洋污染、核辐射、工作人员往里面吐口水的事情……
后者嘛,疯牛病了解一下?各种细菌跟寄生虫了解一下?
可在那些动辄对中国人吃饭问题逼逼叨的国际主流舆论看来:
谁都没说要禁食海鲜,不得吃不熟的牛肉。
有人就要反驳了:那还不是因为中国人喜欢吃的某些野味,很容易传播流行病嘛!
我并不否认这个观点,我不吃陆上野味也有怕脏和拉肚子的顾虑,然而……
这是美国前任总统小布什打猎的画面:
这是一段关于奥巴马支持打猎的言论:
“奥巴马提到尊重狩猎的传统,并且亲手举起了猎枪,又似乎意在取悦狩猎组织及狩猎人士,并暗示狩猎与当下美国社会的枪支泛滥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打击面、减少树敌。”
懂王的儿子前几天还专门跑到蒙古打猎去了。
你看,就连美国历届总统跟家里人,都没有丢掉打猎和吃野味的习惯。
可美国有没有因此说什么“必须禁食野生动物”?好像没有吧。
甚至在西方国家的社交圈里,政客富豪聚会,打打猎根本就是一种社交文化。
也没见他们害怕从陆上野生动物那儿染上什么病毒。
哪怕去年美国出现了僵尸鹿,谁呼吁“哎呀大家都是文明人,不要打猎”了吗。
你说纯粹野生的动物,可能身上有未知病毒,咱们禁食就禁食,我其实没啥意见。
可怎么连家养的野生动物都要一刀切,难道它们真的比海里捞出来的海鲜要危险?
在西方,人工养殖野生动物的情况并不少见,你看法国大蜗牛,那玩意我都不敢碰:
人工养殖过程中虐待一般小动物的不文明行为也不少见,例如让可怜的鹅长出脂肪肝(这玩意很多人也生吃)。
但纵观全球主要国家,也就我们强行把吃东西跟文明进步挂上钩。
凭什么,国外都有打猎吃野味的自由,偏偏我们中国人连吃家养野味的权利没有呢?
然后是关于狗肉的问题。
还是要声明一下,我本人最大乐趣的就是逗狗,对吃狗肉没有丝毫兴趣。
如果说吃野味可能还有得新冠的风险,吃狗肉基本上有百利而无一害。
至于有人要说,哎呀狗狗很聪明的,很通人性,所以不能吃狗。
抱歉,猪也很聪明,甚至跟人类一样是高智商物种,也通人性,拿猪当宠物的也不少,这妨碍你真香了吗?
所以我很在意:有些人呼吁“禁食狗肉”的逻辑是什么。
据说有关方面给出的理由是:
“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公众对动物保护的关注和偏爱,狗已从家畜特化为伴侣动物,国际上普遍不作为畜禽,我国不宜列入畜禽管理。”
你看,又是文明进步的套路,又是“国际普遍认同”。
个别地区说的更直白:禁止食用猫狗等宠物是许多发达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通行做法,也是现代人类文明的要求和体现。
反正啰啰嗦嗦就一个观点:中国人再吃狗肉就是野蛮人,不被国际社会接纳!
然而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至少16亿人口是坚决不吃猪肉,认为吃猪肉不干净的。
最近在边境搞摩擦的那个国家,牛是特化为“神圣动物”的,谁吃谁是野蛮人。
在这些群体当中,所谓的文明进步标准,起码得先从禁食猪肉和牛肉开始。
如果我们连吃东西都要处处“遵照”国外的意见,现在中国人可以改吃素了。
很显然,至少现阶段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无他……
禁食猪肉跟牛肉的那波人,没有掌握话语权。
如果在某个平行宇宙,三哥取代美帝成为了世界第一,印度教风靡全球。
那估计谁要敢对牛动心思,分分钟就荣誉自杀了。
无论是对家养野生动物的一刀切,还是所谓“不吃狗肉方为文明人”的观念,亦或者从来不对生吃海鲜牛排有什么反对意见……
本质上是对“西方话语权”的屈服。
而没有真正去考虑中国人自己千百年来的需求。
相关规定出台目的,仅仅是为了讨好西方价值观,并不体现国民权益。
那么,它的价值何在?
一刀切的结果,导致了大量养殖户破产,在严峻疫情环境下血本无归。
禁食狗肉,不光无助于改善国人餐桌,更伤害了有着吃狗肉传统的少数民族感情。
这些举措对国家的好处究竟在哪里?
所以,某种意义上通过北京海鲜市场的事件……
可以有关方面好好思考一下,听从西方价值观来决定吃饭问题到底对不对。
或许也能够让这次不幸的风波,至少找到一丝丝的闪光吧!
冷链运输果然还是出问题了。
不过这方面要管理起来可不容易,背后的利益链可不简单,尤其是这东西大部分还都是国外进口的情况下。
财新网这种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了。
对国内野味我重拳出击。
对国外冷链我唯唯诺诺。
沈逸教授在公开课提过的新时代网络战争,果然是无处不在。
当初武汉疫情爆发的时候,许多人要我们中国人反思,我们要讲科学,讲文明,讲卫生,敬畏自然,不要吃野生动物……
当时没有人敢质疑这些“反思”本身科学不科学,在流行病溯源没有完成,病毒宿主没有确定的时候,一股脑把帽子全扣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上去,各种造谣诽谤,蝙蝠汤、蝙蝠刺身都出来了……谁有证据吗?有科学依据吗?
而西餐、海鲜、冷链疑似出了问题,世界各地都在出现海鲜从业人员感染新冠,明明白白是有嫌疑了。然而无数人跳出来为海鲜辩护、为生食辩护、为三文鱼辩护,甚至拿“鱼类没有肺”这么搞笑的逻辑来辩护。马桶也没有肺,它就不会被新冠病毒污染吗?就不会传播病毒吗?
一个至今没有搞清楚源头的可怕病毒,感染的是蛋白受体,攻击的是全身各种脏器,你一句“鱼没有肺”就否定……到底是谁不讲科学?
西餐、日料中的生食鱼肉,本来就有可能携带病毒、寄生虫、细菌,别人说一句“茹毛饮血”,他们就勃然大怒,这时候就讲“饮食文化”,不讲“安全卫生”了。
华农兄弟煮熟的竹鼠,和西餐厅里生吃的金枪鱼、三文鱼、牛肉……哪个更安全、更卫生、更科学?我相信有点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
这不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这是阴魂不散的“西方中心论”,是人心里剪不断的“辫子”,只允许反思自己,不允许质疑洋人。
我绝不是民族主义者,我也从未认为我们民族高贵,不要给我扣帽子,白人黑人都是人,我们也是人。是人就要讲公平 。
我只求一点,出了什么事情,反思的时候,不要那么凶,不要那么咬牙切齿,三句话不到《河殇》味儿就冲的不行,讲点科学。
极有可能还是冷链的问题。
其实当初看到北京的事情,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因为低温,那简直就是病毒的天堂。
——————低温是实验室中保存生命体的常见策略————
在实验室中,涉及到生命体的实验,往往比较让实验者为难的事情就是,生命体一旦开始了,往往会持续进展,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生命体持续进行下去,而是希望它们能够暂停一下生命进程,比如你实验做完了,细胞株应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或者你突然间临时有事情了,也要暂时让生命过程停滞一下,这就诞生出了保存生命体的办法,而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总结,大家的结论基本上没变:冷冻是唯一办法。
当然,不同温度保存也是不一样的。
短期内保存,4℃
中长期保存,-20℃
长期保存,-196℃(液氮)
而我们实验要是远程运输的话,可以使用干冰来进行运输。
可以说,这些温度,我们可以保障需要研究的生命体暂时处于一个停滞状态,但是可以维持活性。
——————冷链恰好也是这个温度——————
网上找了一份冷链温度要求
发现冷链产品的保存温度基本是可以符合上面提到的保存生命体的温度。
比如我们保存大肠杆菌之类的,-20℃可以放很久,低于这个温度,保存个半年没啥问题。这还是给予对细菌的保存,因为细菌需要细胞结构维持。
可是对于病毒这种极其简单的生物体,甚至处于一种准生命来说,只有核酸和蛋白质,那么这种保存就更简单了。
所以,冷链事实上可以作为新冠病毒的一个很好的保存环境,甚至哪怕全球新冠疫情被扑灭了,储存在冷链中的病毒,依然是个巨大的风险。
不太清楚冷柜是否每次运输后都会升温到常温然后进行消杀,但是感觉这样成本其实挺高的,因为以我们实验室中的冰箱为例,基本上是买了之后就没有停止运行过,因为每一次降温,都十分消耗时间。如果冷链不进行升温到常温消杀,那么,这种环境可能会成为病毒储存库。
而我们,不知道全国到底有多少冷柜接触过有病毒沾染的物品,那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可以说,这是对我国冷链运输的一次巨大挑战,做到每一次运输都要对冷柜升温后消杀,这可能会导致冷链运输本身的成本上升以及缺口增大吧。
反正,这个事情,挺麻烦的。
按我国搞流行病学调查的细致程度,基本上所有的密切接触者都能找到。如果是人传人,随着新发病例的发现,密切接触者会被隔离检测,根据交叉定位一般情况下都能找到传染源。
这个病例还需要深挖。
如果密切接触者都排查过没有找到传染源,就要考虑非“人传人”的可能。
北京的几大市场辐射全华北。天津的进口三文鱼等冰鲜海鲜大部分从北京机场口岸进口,在北京的海鲜市场中转,和北京本地销售的海鲜有同等风险。
如果挪威、丹麦等地的鱼加工厂有新冠患者,在加工环节鱼接触到新冠患者的飞沫,病毒就可能在鱼表面存在。冰鲜海鲜从产地加工后通过飞机运往国内机场入关,航空运输全程最快大概只有十几个小时,病毒预计能保持活性。
所以要对该患者的病毒进行测序,测序后可以分析出该病毒是否和欧洲的同源。
如果病毒来源于欧洲,就要对进口冰鲜食品严格管理。如果病毒是本土的,就要在本地进行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直到找出源头。
如果西方国家不能消灭疫情,我国将持续面临疫情输入压力,堵住一个漏洞后之后可能还有新传染途径被发现。一定程度的防疫将长期化,全社会都要做好准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