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6月28日发改委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

回答
2018年6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以下简称“2018年版负面清单”)。这份文件是中国在对外开放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多重解读角度。

核心要点与解读:

2018年版负面清单最核心的特点是大幅缩减了限制类和禁止类条目,进一步放宽了外商投资的市场准入,并且是首次以负面清单形式统一了全国与自贸试验区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

1. 大幅缩减的篇幅和开放程度:
条目数量的减少: 与2017年版相比,2018年版负面清单大幅减少了条目数量。具体来说,在全国层面,由原来的93项减少到48项;在自贸试验区层面,由原来的63项减少到45项。这种缩减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中国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迈进的决心。
聚焦于“限制类”和“禁止类”: 负面清单的核心在于明确了哪些领域对外资是有限制或禁止的。大部分领域都对内外资实行了国民待遇。这次的缩减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具体领域放宽的例子:
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特别是乘用车制造,取消了外资股比限制,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这是汽车行业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服务业: 金融、电信、文化、教育等领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放宽。例如,金融领域放宽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电信领域,在基础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等方面也有所调整。
矿业: 某些矿产的勘探、开发领域也有所放宽。
农林牧渔业: 一些领域也出现了放宽。
解读: 这一系列的放宽,标志着中国正在从过去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向更纯粹的“负面清单”模式过渡。这不仅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体现,也是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准入关切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营商环境的排名。

2. 统一全国与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
“全国版”与“自贸区版”的合并: 过去,自贸试验区有其相对更开放的负面清单。2018年版负面清单首次实现了全国统一,将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措施普遍推广到全国,同时又保留了自贸试验区在特定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和试点。
解读: 这一统一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简化了外商投资的管理流程,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外资提供了更清晰、更稳定、更可预期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自贸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扩散,为未来更深层次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3. 管理模式的转变:
从审批制到备案制(负面清单之外): 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外商投资实行备案制,大大简化了投资程序。
解读: 这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从“管得过多”转向“服务好”,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权,更符合国际投资管理的通行做法,有助于激发外资的活力和创造力。

4. 背后战略考量与目标: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这是落实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关于“扩大开放”精神的具体行动,旨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 通过放宽市场准入、简化程序,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中国通过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展现了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也为国内产业提供了更多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机会。
促进高质量发展: 通过吸引外资进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推动中国经济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增强国际竞争力: 吸引全球最优资源,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潜在的影响与挑战:

对国内产业的影响:
积极影响: 更多外资进入,将带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促进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竞争的加剧也将迫使国内企业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潜在挑战: 部分缺乏竞争力的国内产业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需要加快自身改革和创新步伐。部分关键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放宽,也可能引发对产业控制权的讨论。
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外资的进入和产业的发展,预计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也可能伴随部分传统行业就业岗位的调整。
监管与风险防范: 随着开放度的提高,如何加强对外商投资的有效监管,防范资本跨境流动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成为新的挑战。
公平竞争环境的维护: 确保外资和内资在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能够享受公平的待遇,避免新的隐性壁垒,是实现开放红利的关键。

总而言之,2018年版负面清单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次重大升级,它不仅体现在具体条目的缩减和领域的放宽,更代表了中国在对外投资管理理念和模式上的深刻转变。这份清单的发布,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强烈信号,对吸引外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全球营商环境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当然,任何政策的实施都伴随着挑战。中国政府需要持续关注政策实施效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以确保开放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各方,实现互利共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之前说过,中国现有开放计划在去年的达沃斯峰会就表明了,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是照计划开放,开放力度甚至低于原计划,所以别说国外,即便是国内市场(比如股市)对相关政策反应都不是很积极。

仅看《负面清单》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除了外资限制,各个行业还有自己的行业限制。也就是说,外资除了受到外资限制,还受到行业限制。如今即便外资获得了和内资相同的权利,但是行业相关限制没有降低,甚至还提高了,那么所谓的“负面清单”就只是画饼。

以《负面清单》里媒体报道最多的汽车行业为例,5月17日发改委下发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询意见稿)》。《征询意见稿》有三个禁止:禁止新建燃油车整车企业、禁止现有企业跨类别建设乘用车或商用燃油车产能、禁止燃油汽车僵尸企业股权变更。这样的“三禁止”,对外资来说2022年开放乘用车市场有什么意义?别说外资,就是内资,比如吉利通过收购僵尸企业扩充产能都很困难了。

同时《征询意见稿》相比于2015年国家相关规定,提高了电动车投资的股东资质、投资和产能规模。如今国家大规模减少电动车补贴规模,电动车的市场增长会相应缩小,肉就那么多,此时又提高产能规模门槛,对外资来说如今开放电动车市场意义又有多少?同样别说外资,就是对内资来说,现在扩大电动车产能,除了是为卖燃油车获得积分,投资电动车又有多少意义?

最后,其实电动车投资放开早就是计划中的了,特斯拉很早之前就在上海自贸区买地了,所以开放电动车投资早就在市场预期中,可是市场根本没预期到今年提高了各种投资门槛。

汽车产业的《征询意见稿》就是《负面清单》里20多个行业的一个缩影,问题的核心是各行各业的内资投资都在受限,而且门槛越来越高,仅仅给外资同等待遇,然后通过各种行业规定提高市场准入,最后不仅外资没怎么受惠,连内资想通过竞争整合市场都困难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