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电力体制改革?

回答
电力体制改革,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它背后驱动的逻辑,以及每次改革的侧重点,都挺有意思的。咱们得从头说起,看看为什么当初要改,又为什么现在还要继续改下去。

旧的模式出了啥问题?

过去啊,咱们的电力系统,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地方是高度集中的。电厂、电网、供电公司,往往都是一家说了算,或者说是一个部门说了算。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一个大公司里,生产部门、运输部门、销售部门都归一个人管。这听起来好像挺高效的,理论上可以协调得很好。

但是,现实问题来了:

效率不高,活力不足: 当一个单位垄断了所有环节,它就没有动力去挖空心思提高效率了。反正你也没得选,用不用都得从我这儿买电。比如,电厂发电成本高不高,电网损耗大不大,大家都不太关心,因为最终成本都转嫁给用户了。也没有竞争压力,创新就更无从谈起。
技术和管理落后: 由于缺乏竞争,技术更新换代慢,管理方式也比较陈旧。电网的智能化程度不高,调度运行的精细化水平也有限。
用户需求被忽视: 用户想要什么样的电?想什么时候用?想怎么支付?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很难被满足。你用多少电,我给你多少电,你别管我怎么生产和输送的。
投资和建设的瓶颈: 过去,电力建设的资金很多是国家计划拨款,或者由电力部门自己集资。这样一来,投资的规模和方向很容易受到计划的制约,而难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想多建几座电厂,或者升级电网,流程可能特别漫长。
“厂网一家”的弊端: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电厂是发电的,电网是输电送电的。如果它们是一家,电厂为了让自己多赚钱,就容易让电网多购电,即使这些电不一定是最经济的。电网呢,也可能优先考虑输送自家电厂的电,而不是从更便宜的外部购电。这种“自己人”优先的情况,就像一个公司里,自己的工厂生产的东西,即使成本高,也要优先卖给公司内部的销售部门,而不是考虑市场上更便宜的替代品。这导致了整个电力系统的成本居高不下。

改革的初衷是什么?

看到这些问题,国家就想着,得改啊!改革的根本目的,用大白话讲,就是为了:

1.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让电力系统更市场化,引入竞争,迫使发电企业、电网企业都去想办法降本增效。
2. 保障电力供应的安全和可靠: 通过引入更多主体,优化资源配置,让电力系统更稳健。
3. 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让用户有更多选择,比如可以选择更便宜的电,或者选择更清洁的电。
4. 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通过市场化的竞争,激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5.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电力建设: 解决过去电力建设资金瓶颈的问题。

改革一步步怎么走的?

最早的改革,主要是打破“厂网一家”的局面,这是关键的第一步。

厂网分开: 这是2002年的大动作。把原来集中的电网公司拆开,成立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负责输电和配电,同时把原有的发电集团也独立出来,变成一个个独立的发电公司。这样,发电和输配电就有了明确的界限,虽然一开始还是一个部门管,但至少组织架构上分开了,为后续市场化竞争打下了基础。你可以理解为,把原来那个什么都管的公司,拆成了发电厂公司、输电公司、配电公司。
电监会成立: 专门成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后来的国家能源局电力安全监管司等部门),来履行监管职能,确保公平竞争和电力安全。就像给新成立的各个电力公司请了个“裁判”。

后来的改革,怎么越来越细致了?

光是“厂网分开”还不够,因为发电厂和电网之间还是有点“猫腻”,比如发电厂的电价怎么定,电网怎么向发电厂购电,这些环节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所以,改革一直在深化:

“放管服”改革: 这几个字你应该不陌生。在电力领域,主要是要把不该政府管的,交给市场去管,政府主要负责制定规则和监管。比如,过去电价是多少,基本上是政府定价;现在呢,很多发电上网电价和用户用电价格,要通过市场化交易来形成。
售电侧改革: 这是近几年特别受关注的。过去,你只能从当地的供电公司买电,它就是你的唯一“供应商”。售电侧改革就是允许社会资本成立售电公司,它们可以从发电企业那里批量买电,然后卖给终端用户。用户就可以选择是跟原来的供电公司买,还是跟新成立的售电公司买,就像你去买手机,可以选不同运营商的套餐一样。这给用户带来了更多选择权,也促使售电公司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甚至捆绑一些增值服务。
交易市场建设: 为了让市场化交易能够顺利进行,就需要建立各种电力交易平台和机制,比如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辅助服务交易等。这些平台就像是电力的“菜市场”,让发电企业和用电企业可以在这里竞价成交。
电价机制改革: 核心就是逐步放开竞争性环节的电价,让市场来决定电价。比如,居民和农业用电价格相对稳定,但工业和商业用户的用电价格,很多已经通过市场化交易形成。这有助于引导用户合理用电,也让电力企业有动力去适应市场变化。
分布式能源和新能源发展: 随着风电、光伏这些新能源的发展,它们很多是分布式的,接入电网的模式也需要改革。电力体制改革也需要为这些新型能源的消纳和交易提供机制保障。

现在我们还在改什么?

虽然已经改了很多,但电力体制改革还在进行中,而且越来越注重精细化和协同。

深化电力市场化交易: 目标是让绝大多数的用电量都能通过市场来形成价格,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 现货市场的意思是,电力的价格是实时变动的,根据当天的供需情况来定。这能更真实地反映电力供需关系,激励发电企业在电价高的时候多发电,在电价低的时候少发电,也引导用户在电价低的时候多用电。
完善辅助服务市场: 发电厂除了发电,还需要提供一些服务来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比如调频、调压等。这些辅助服务也需要有市场化的机制来补偿,让提供这些服务的企业有动力去做好。
推进电力改革与能源革命结合: 尤其是在“双碳”目标下,电力体制改革也承担着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任务。比如,如何更好地消纳风电、光伏,如何发展储能,如何建设智能电网来适应新能源的波动性,这些都需要电力体制改革来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监管和信息公开: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加强对市场运行的监管,提高信息透明度,对于维护公平竞争,保护用户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电力体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打破垄断,到引入竞争,再到精细化市场机制的建设,每一步都旨在让电力这个重要的基础设施能够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能源技术发展和国家能源战略的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对问题的描述略显偏颇,电力体制改革可不仅仅是针对电网,2015年3月的中发9号文《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文》为新一轮电改定调,同年11月的六个配套文件,是指明改革着手点的关键,包括:

  • 《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
  • 《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
  • 《关于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的实施意见》
  • 《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
  • 《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
  • 《关于加强和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

所以,电力体制改革是针对包括发电、输配电、售电、用电的整体电力系统,电网只是其中一环。同时由于电能是生活生产的重要二次能源,且对物理设备依赖性强,所以电网的物理垄断性不会被完全打破,针对电网改革的是其管辖范围(剥离电网的交易机构,使是电网更回归输配电本职),以及其运营和盈利方式(通过输配电价改革核定其收费)。

正视了电改之后,回到问题主体,为什么进行电改?把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细化成下面这三个问题,答案就明晰了:

  1. 市场化机制的本质意义?——宏观价值
  2. 电力系统为什么要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改革目标
  3. 是什么促使政府走出了这一步?——根本动因

一、市场化改革的宏观意义

与市场体制相应对的就是计划体制,市场更强调利益和价值驱动,通过高效的市场行为提高整体的市场价值,降本与增效并重。从定义上看,

市场机制主要是由市场的供求变化,通过竞争的方式引起价格、利率、汇率等上下自由波动,来引导资源向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方向流动,实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改革的意义,笼统地讲,就是资源优化配置。通俗地讲,市场就是把买方和卖方汇聚在一起,互相交易并决定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解决生产什么、由谁生产、如何生产的问题,并通过这种博弈与决策行为,提高经济效率,并且最大化可实现的社会福利。

在买方与卖方交易的过程中,稀缺的资源占有更大的价值空间,稀缺的极致就是垄断。垄断方在市场行为中具备了一家独大的定价权,另一方则只能为被动接受者。如果卖方垄断,则因无竞争者,可肆意抬价;反之,垄断的买方则可以无底线的压价。

回到电改,2002年的前一轮电改实现了“厂网分离”,发电厂形成了多卖方的结构,而电网对于发电厂而言是单一买方,可以尽量压价,对于用户又是单一卖方,可以抬价,所以赚得盆满钵满。而此次输配电网改革对电网营利模式的改革,抑或是售电侧改革对售电市场的培训,都在为形成多买方的格局。此次电改的思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就是控制电网的收益,形成多买多卖的发用竞争格局,为市场化博弈和竞争做好市场结构建设,为长远的资源优化配置创造基本条件。

二、电力体制改革的实际目标

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针对电力体制进行改革,一定也有需要切实解决的实际目标。这部分在中发九号文中给出了答案,挑重点记录如下:

  • 一是交易机制缺失,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 二是价格关系没有理顺,市场化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各类规划协调机制不完善。
  • 四是发展机制不健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面临困难。
  • 五是立法修法工作相对滞后,制约电力市场化和健康发展。

以上很宏观?不知道在说啥?我们对照着逐条重新翻译一下。

  • 以前定计划,资源利用好不好政府说了算,以后市场化竞争,谁强谁上,该淘汰的就淘汰。
  • 政府定价有延迟,不能及时反应供需变化及实际成本,由市场定价则是竞争博弈的直接成果,更为合理和及时。
  • 电力规划和协调应以市场资源的稀缺价值为引导,市场将成为引导合理规划和高效投资的新指向标。
  • 新能源不能盲目开发扩建,需要以适应市场为目标,合理规则、布局、开发,促进良性发展。
  •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范,使市场执行有法可行,有据可依。

总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能源的生产和利用效率,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提高发输配电资本的利用效率,正确地引导电力规划

三、政府推行改革的出发点

从电改目标更向本源去追溯问题,以上问题不进行改革,依靠计划体制就实现不了吗?

实际上,国际上许多国家都进行过电力改革,不少国家也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电力市场机制。纵观各国推行改革的时机,都有一个共同点——供大于求,产能过剩

为什么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推行改革呢? 养的“孩子”太多,是时候让他们自立更生了。

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发电方产能太多,有电卖不出。计划制的含义是,统一制定计划,发电厂按照计划执行即可。作为制定者,不仅仅要单纯的满足电力的供需平衡,还要对各发电厂要“管饱”,即在兼顾发电厂间利益均衡的前提下还要保证发电厂的总体收益。近些年,用电需求的增长远不如发电增长地快,随着产能过剩的加剧,通过计划来满足发电厂的利益诉求越发困难。于是,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计划机制,将发电厂放入到市场的大池子中,交由市场机制通过竞争和博弈来自行争取利益空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行谁上。

将发电厂推向市场,看似残忍,但其实恰恰就是这种竞争,才能促使发电厂从被动接受计划转变为主动提高竞争实力,真正带动产业的整体升级和进步。

与此同时,改革有风险,执行需谨慎,在电力过剩条件下进行改革,多买的格局可以达成降电价的效果,容易获得各界的支持,改革更容易成功。


相关问题推荐:

若对我的文章感兴趣,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文刀笔记(ID:wendaonot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