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共有2755名亿万富豪登上了《福布斯》榜单,其中包括493名新上榜者,大约等同于每17个小时就产生一位亿万富豪。其中,超过40%的新晋亿万富豪来自中国,2%来自美国。
虽然全球各大经济体遭遇到疫情的猛烈冲击,但榜单上2755名亿万富豪的财富总额依然高达13.1万亿美元左右,同比增加8万亿美元,这是全球亿万富豪财富总额突首次破10万亿美元大关。
蛋糕没有做大,甚至缩水了。
但有钱人的数量和掌握的财富都极大程度的增长了。
你说他们的财富从哪来的呢?
地狱笑话:
1、
叶利钦在台上对私有化改造自吹自擂:“苏联解体前没有一个亿万富豪。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成为世界富豪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
这充分体现出俄罗斯远超苏联的经济活力和私有制的优越性。”
2、90年代一个莫斯科孩子问母亲:“为什么苏联解体后咱们的空气变好了?”
母亲说:“以前苏联人拿着5000卢布就可以买一辆汽车,到处都是汽车尾气。”
“那现在呢?”孩子问道。
“现在?”母亲看了下表突然惊呼“快拿这5000卢布买束花给你爸爸扫墓,晚了就买不起了!”
当前分配制度出了大问题,内部的矛盾对立斗争的尖锐性并没有比美国好,只是因为强力的管制及压制没有爆发而已,缺乏改革的动力或者越改贫富差距越大,既得利益集团越强大!
当平民怨气越来越大,信任越来越少,眼中绝望越来越多,光彩越来越少,偏偏都是鼓吹好日子还在后头之类的鸡汤以及某几项运动所谓的集体主义荣誉,有用吗?
上层崛起,下层低迷
国民消费,肯定是用社零与储蓄来代表啊
为什么会复苏?有什么政策在支持消费?发消费券?
我们的分配制度有大问题。初次分配时,劳动者收入就过低。二次分配时,高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税又收不上来,收上来的税又大量用于基建,跟消费无关。现在竟然还提三次分配,靠做慈善,这是哪来的外宾呢。
昨天会一开,继续复吸房地产,消费哪凉快哪呆着去吧。我就不明白了,各种方法用尽就是不愿意给老百姓发钱,不愿意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不愿意刺激消费,这到底是为什么?
持续低迷。
消费这个东西粗看是富裕的人民在做,实际上不然。
消费建立在机会成本上,只有不消费付出的机会成本大于消费的付出,消费才能正常进行。
那么该如何刺激消费呢?
就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减少消费的付出,二是增大不消费的机会成本。
因此,要想恢复消费,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是放弃一切基层管理,将现有基层单位全面私有化。
如果不买警察服务你家里每天都要被好汉光顾,你肯定要买。如果不去医院就要面临新冠重症的风险你肯定要去医院。这就是消费。
减轻贫富差距也可以增加消费(相对减小消费支出),但有个问题,这个进程会增加生产:曾经一个村子只有大善人买得起化肥,现在都买得起了,那么村子打的粮食就要翻倍,但增加的消费却没有翻倍,这会导致消费不掉的货反而会更多。所以与其减轻贫富差距,不如拉大贫富差距,恶人们为了不被饿死会倾其所有,因此粮食的消费减少有限,但市面上卖不掉的粮食大大减少,消费就通畅了,这和倒牛奶异曲同工。
消费使得所有人获益,但两个经济学家还是会无缘无故的吃掉他们面前的两坨狗屎,仅仅因为这创造了200万的GDP。
消费从哪儿来?总不能凭空变出来吧?
消费会不会增长,主要看两个:一是消费能力,二是消费意愿。
要么是没钱消费——欠一堆债,工资到手恨不得扣着用,怎么支撑消费?
要么是不想消费——对未来没有信心,压缩消费,把钱存着,以备不时之需,日本就是这种情况。
有意思的是,不想消费的,一般是看到没钱消费的人越来越多,经济趋势明显走弱,从而变得谨慎的。
所以这两个过程就是前后脚发生的。
怎么才能看到改善呢?
发消费券?
消费券用完了,消费不又停了么?本来你打算3月关门,因为消费券,撑到了4月,有意义?
所以核心问题,是调节消费主力人群(年轻人)的杠杆结构,让他们的收入持续增加,负债持续减少,这样他们就有长期的,持续的,消费动力,你的店才能一直开下去,越开越大。
OK,现在问题变成了怎么才算调整年轻人的杠杆结构,对吧?
1)首当其冲,就是要降房价,这是年轻人的债务大头;
只有年轻人能买上房,有恒产有恒心,还有余力的话,他就会添置家具,生儿育女……这些都是消费,谁不想生活更好更热闹呢?
但是各地zf看不到这个,只看到如果不卖房卖地,财政就撑不下去了,
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它除了卖地,就没有其他的财政能力了?
zf的真正职能是什么?是提供公共服务,然后细水长流地收租(税),不是卖地啊。
卖地财政的本质,是把6个钱包和年轻人未来的收入,一次性给掏了,是很爽,但都掏完了,他拿什么消费?
然后再生出一堆躺平的——反正996、007也改变不了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的事实,与其打工养房东,不如躺着,不负债、不生育、低消费,混个身心健康。
这样下去,税政只会垮得更厉害,
改革迫在眉睫,必须要尽快把劳动税,改为财产税,才能既有财政安全,又有健康的消费市场。
2)调整金融结构,提高直接金融比例,降低间接金融比例。
直接融资就是股市+债市
间接融资就是银行。
我们国家的融资形势,以国有银行和集体银行为主,
为什么中小企业、私企民企贷款难?
因为这些银行看人下菜碟,只有国企、央企、有重资产可抵押的,或者有房子抵押,才能贷到款。
这样的金融结构,你就是放再多水,钱也流不下去,
你以为是这样的?
它其实是这样的:
不然为什么,疫情冲击下,百业萧条,失业大增,然后亿万富豪却越来越多呢?
他们的钱哪来的?
《2021全球亿万富豪榜》正式公布,40%新富豪来自中国内地。
全球共有2755名亿万富豪上榜,其中493名新人上榜,本年度的全球亿万财富总额突破了10万亿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衰退、市场萎靡的大背景下,疫情笼罩下的中国经济表现依然强劲,中国富豪影响力正在上升,榜单中有40%的新富豪均来自于中国内地。此次中国的富豪上榜人数达到745人,财富总额占榜单的15,财富增长速度令全球惊讶。
这些富豪拿到钱后会干嘛?消费你的生意么?
他那几个人能吃多少炸串喝多少奶茶?大概率会去投海外信托!
上述两种结构如果不改善,消费就会持续低迷,而且越来越低迷。
一旦低欲望蔓延成风气,再想扭转,就真的很难很难了,
有人总说我国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
潜力是很大,但不开发也是枉然,
因为不是人多消费市场就一定大的,die清有4亿人,消费市场大吗?
工业革命之后的日不落跟die清做生意,都给弄成了逆差,因为清朝老百姓既没有银子,也习惯了躺平,日不落最后不还得靠大炮和鸦片来掠夺白银吗?
总之,在看到经济结构性变化之前,保险起见,生意还是稳扎稳打比较好,
有盈利就接着干,
亏损就关张,千万别借债硬撑。
不请自来,前段时间出差江浙。陪朋友去他买铺子的商场收租(已经两年没有给租金了,人们说一铺养三代,这个说法已经证伪了)。整个商场没有十个顾客,店员也都无精打采。甚至连一楼的厕所都关闭了。一楼的铺子没人,二三四楼招租都困难。问负责人说正准备找人接盘。如果没人接盘那就只好申请破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是如此,外向型经济地区一旦失去市场就会马上打回原形。政府也在发放消费券,但是民众去抢购最多的是柴米油盐,超市都差点被搬空。其他的服装店,餐饮店客流量极少。回到四川,各个商场还比较有人气。特别是周末,吃饭得排队。这就让人很迷惑。为什么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在当前看来越没有消费现象呢?
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成本高,一旦市场出现问题企业就会震荡。降薪裁员是不得已的选择。而且这种地区的经济杠杆很高,杠杆越高其结构也就越脆弱。相反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受市场影响较小。该吃吃该喝喝。好像没什么影响。至少短期内是如此。
消费降级还是升级这个问题每个地区表现不一样。从油价飙升和原材料飙升情况,大家是被迫消费升级。从人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来看是在消费降级。
以前是蛋糕在不断的做大,结果发现蛋糕大的那部分是坏的材料。现在想要把坏的那部分消除掉。结果对整个蛋糕都有影响。那些吃蛋糕最好部分的人不愿意把既得部分拿出来修补蛋糕。最后的结果是内怨四起。矛盾再进一步激化后果不堪设想。以前大家喝汤也能七分饱,现在发现喝汤只能三分饱了。地主家里有余粮,只是不愿意拿出来分。
一句话总结:兴百姓苦,亡,也是百姓苦。
[旺铺转让]
[恶意讨薪]
[966福报]
[向社会输送人才]
[251]
[打击房企恶意降价]
哥们,喝碗胡辣汤都被媒体说“报复性消费”的地方,你觉得呢?
反对开放的基本都是核酸利益集团,疫苗利益集团,隔离酒店利益集团。
有一个鄙视链,叫做卖核酸的看不起卖新冠疫苗的,卖新冠疫苗的看不起中国烟草,中国烟草看不起其他等等公司。
还有一句玩笑话是,给毒贩子普及一下核酸的利益分配,基本就没人贩毒了,禁毒工作完美完成。
补充一句:现在连钢筋出厂都要做核酸,这利益集团够不够强
最近听到一个笑话:
记者采访乌克兰基辅动物园管理员:“为什么俄罗斯军队包围动物园20多天了一直进不来?”
管理员回答:“他们没有48小时核酸报告,现在正被我们拦在外面准备统一做全员核酸?”
记者问;“全员核酸做几次?”
管理员回答:“那得看防疫爱好者想赚多少钱!”
会持续低迷。
记得在2019年时,当年在网上看到一句话:“现在的经济很差,却会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当时我是不信的,现在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不由感慨:
1、实体店铺大量关门。今年2月,苏州再次爆发疫情,做完几轮核酸,周末走在最繁华的观前街一带,大量店铺关门或转租。在2019年,这里几乎每个奶茶店或小吃店,都是要排队的。
2、求职难度明显增高。这段时间刚好在换工作,现在虽已找到,但也明显能感受到就业市场的萧条。所投简历回复十之一二,面试完提个高一点的待遇,立马就没有了下文。一个普通的岗位,都是几十个人在争抢。
3、各类大厂纷纷裁员。我先前在顺丰,地区也是在砍三线人员,紧缩编制;分点部的达成倍数也调整了。朋友告诉我,网传阿里和腾讯这些大厂裁员是真的,深感大厂都在裁员了,本就生存困难的中小企业自不必说。
4、断供人数持续增加。以我的一位前同事为例,先前在教培行业,每个月有两万的收入,每个月房贷一万三;后来教培行业遭遇寒冬,现在好歹是找到工作了,工资砍半,还贷压力巨大。类似的例子很多,他们拿什么去消费?敢消费吗?
5、许多行业失去收入。这点主要受疫情影响,比如驾校,从二月初到现在,已经取消了考试与培训。比如旅游相关的行业,苏州这座旅游名城,许多景点都已封锁,没有游客往来,一分不少的店租与工资,得逼倒多少小老板。
6、地产夜壶又被拧起。楼市任何被松绑的讯息,都可以视为经济糟透了的信号。至少苏州这边,利率现在仅为4.7左右,各种房贷自媒体天天鼓吹,成交量也确实在增长,但只要还是限价,一切都是徒劳。
先写这么多吧,总而言之,若是说先前对经济前景的悲观,仅仅是在网上的讨论与揶揄,当下经济的低迷乃至于萧条,是与生活息息相关、肉眼可见的。疫情没结束、房产税没出来之前,还会更糟,尽可能多存钱吧,这次是真的寒冬。
反正我个人不太乐观。
1,楼下的超市,每天营业额不到200元,每天的电费及租金支出700元;
(疫情影响,村子正门关闭,每天也没几个人路过)
2,楼下服装店的女老板终于关店门躺平了,她告诉我,给员工结完工资后,微信余额不到100块,目前就靠花呗度日,借呗已经用光,还有6月份即将到期的银行贷款;
3,前几天劳动仲裁终于有消息了,去了之后才发现,该公司拖欠工资人数达数十人之多,最多拖欠8个月工资,最低拖欠1000块钱的工资,我也不奢望补交社保这块了,我觉得工资拿到手都悬;
4,周围失业的人感觉越来越多了,我目前也属于灵活就业人员,按天领取报酬,前几天气温上升想从网上买七件T恤(省事,好洗,30元一件),在某东和某猫上对比了几次最终选择放弃,去年的还能穿,先凑合穿吧。
5,卖肉夹馍的老头恨不得拿个大喇叭喊,可是五天的营业额还是不到两百块钱,水果摊老板愁眉苦脸,今年这生意太难了,再这么下去得饿死……
6,我身边的一个朋友的房贷马上要逾期了,用他的话说,先顾嘴吧。最近四处想办法打听到处找人想出手,急得嘴角都起泡了……
据我的观察,除去一小部分富贵闲人,普通人手里都没钱了,而今再上疫情影响,想挣钱都找不到好途径,别说996,007,现在好多人工作都找不到,再加上房贷、车贷,孩子奶粉钱,等等支出,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瓣花。好多人的口头禅都成了凑合活着就行。
就像一条快要干涸的河流,大家都使劲往淤泥里钻,能多撑一天算一天,毕竟龙王爷之前反复强调过了,虽然东海里还有点水,但也不能搞劫富济贫,更不能搞养懒汉的福利社会。
大家还是能省就省点吧,咱这种小门小户可跟大户人家比不了,今天少吃一口,明天也许就能救条命呢。
你有一千套房子,你会分1套给没房的人吗?
你有10个亿,你会拿出1亿分给穷逼吗?
怎么可能!这可都是凭本事挣来的!
1-2月经济数据全面超预期,同时市场预期的MLF降息也落空,两者综合的结果是市场对于后续政策发力预期的进一步下修。但另一方面,纠偏后的经济修复以及价格因素的支撑也在变强,数据逐渐向好在“情理之中”。国泰君安认为政策发力依然有确定性,一方面本轮疫情扰动持续另一方面就业压力仍然存在,全年稳增长发力两波走。
生产:数据强劲,分项普遍向好。1-2月生产同比升至7.6%,明显强于市场预期,我们考虑两种剔除基数效应的方式,第一种是与19年1-2月做三年平均,第二种是考察环比,剔除基数仍然很强。从行业角度来看,下游消费品普遍回暖,中游高耗能产业仍受压制。从产品角度来看,多数产品回落,能源类和消费品表现相对较好。
投资:制造业边际走弱,房地产超预期回暖,基建大幅反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2%%,基数贡献7个点左右;制造业增速20.9%,基数贡献16.5%;地产增速3.7%,基数贡献-2.6%;基建增速8.6%,基数贡献6.3%。制造业投资在低基数影响下同比高增,但环比明显弱于季节性,各行业景气度回落,仅建筑制造链条回升;房地产投资超预期上行,环比强于季节性,价格因素难以解释,主因可能是净复工面积大幅增加及统计节奏与实际开发活动错位,历史上地产投资下行压力较大时期也曾出现类似现象;基建投资大幅反弹,稳增长发力初见成效,电热水、交通水利工程是主要拉动项,与我们前期预判的老基建抓手方向基本一致。
社零:基数有扰动,企稳尚早。1-2月社零同比6.7%,基数贡献约2.4%环比动能来看,1~2月的环比增速为-9.9%,低于季节性-8.3%,消费实质在进一步走弱,一是由于疫情对中低收入群体再度产生冲击,二是经济预期转弱对高收入群体消费产生制约。往后看,在疫情加剧、防控趋严的背景下,3月的消费数据大概率进一步回落甚至转入负值区间。
若3月数据延续12月走势,全年GDP会到多少?假设3月工业生产情况与12月持平,服务业小幅走弱,那么生产法估算的GDP可能会达到5%以上,甚至5.2%。若延续此前我们对于全年环比动能的假设,那么22年Q1调高后,全年经济增速会变为5.5%(四个季度分别为5.2%、4.9%、6.2%、5.8%),恰好能够完成全年经济增速目标。但依据高频“体感”来看,排除统计节奏和价格因素后,全年经济可能在5%左右。
经济见底了吗?可能还没有。其一,数据内部结构可能存在隐忧。生产与发电量、用电量不完全匹配,排除节奏后的季调环比与PMI生产端扩张放缓反而比较一致。其二,宏观与微观数据存在一些不一致。如地产、基建强,水泥生产弱;30大中城市、居民中长期贷款明显弱于全国商品房销售;工业增加值强于主要产品产量以及高频生产数据。其三,宏观数据与金融数据表现不完全吻合。社融同比多增主要来自政府债和企业债,而企业、居民中长期贷款大幅少增,表明企业融资需求和居民消费、购房需求都处在偏弱的状态。最后,当前的就业环境可能并不乐观。若经济读数如果不能转化成就业向好,稳增长政策还需继续发力,最终实现投资发力就业改善消费提升内循环不断畅通的经济正向循环。
眼前确定性的亮点在于高技术产业表现持续强劲高技术行业无论从生产还是投资,表现都明显强于工业部门整体12月专用设备、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高技术行业投资均在30%以上。
精选最新宏观策略研报,汇集投研智慧,提供领先市场观点和投研思路,为读者构建投资知识树。
大面积
阶级固化,教医住三座大山,35岁魔咒,天量债务,财务成本。
大宗商品翻倍涨,消费总金额不动。
消费数量跌了一半。
======================================
那么有没有挣钱的机会?
有。
卖奢侈品、卖临期食品、卖大折扣廉价品,2元店。
当然是持续低迷了。
经济学上面的需求,是指的有效需求,这就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要有消费的意愿;第二,要有消费的能力。
而现在为什么中国的内需萎靡,消费迟迟不能复苏呢?看看现状就知道了。因为,有消费意愿的中下层平民没有钱也就没有消费能力;而有消费能力的上层和顶层他们的消费需求有限——毕竟射雕英雄传说得很明白了,你就算占有天下,也只能睡一张床,吃一桌饭。
越是有钱的人,相对的消费倾向越低,一个月入十万的人不可能把十万块都消费了,其中一半以上是储蓄起来做了投资理财或者投资买房;而一个月入五千的人则极大概率是一个月光族,因为他想不月光也不可能。而且越是有钱的人,越是喜欢消费奢侈品,而我们知道,奢侈品绝大部分都是进口的,钱都被外国人赚走了。
疫情这两年,一方面是大面积的底层中小微经济体破产倒闭,中下层老百姓的收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的亿万富翁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增速屡屡创造奇迹。官方还丧事喜办,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K型复苏。
可以说,问题的症结已经是和尚头顶的虱子——就那么明摆着,但就是解决不了。
现代社会,经济的动力源泉就是需求,而需求的扩大关键在于解决分配。贫富差距越大,则需求相对就越萎靡。看数据,好像每年居民收入都在增加,但是平均数的增加只是假象,就我这种穷逼和马云马化腾他们平均一下那也是身家亿万了,统计数据还是要看中位数。2020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27540,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平均数是35128)。2021年底人口统计是14.1亿人,换句话说,如果都按照中位数的消费水平,全国人的消费总需求就是42.3万亿人民币;但是如果按照平均数来计算,那么全国人的消费总需求就是49.35万亿人民币。这相差的7万亿数字,就来自于贫富差距导致的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差额。
我们不可能做到让中位数等于平均数,因为这就意味着收入绝对平均,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是可以大幅度缩小这个数字的。通过税收福利等方式调节收入,我们可以把有钱人手里拿来投资买奢侈品的钱给穷人消费,这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整体需求,就算的温和一点,我们把中位数提高2836块,也就是提高中下层10%(大约4万亿)的消费能力。
另外,考虑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据GDP的比重也过低,同样将其比例提高10%的话,可以再额外提供10%的消费能力。
假如我们花十年时间来逐步实现上面说的两条,那么10年可以多释放20%消费能力。现在中国是出于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状态,制约我们经济扩张的是消费能力。消费能力的快速增长,会提供更大的市场,更多的利润,这就会拉动生产能力的增长,出现更多的企业和小微经济体。而更多的企业也会雇用更多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工资,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这是一个不断正向循环的过程。按照2021年114.37万亿的GDP来计算,10年累计可以多拉动30~35万亿的GDP增长,换句话说,假如未来十年原本GDP预计每年平均增长6%,那么采取这些措施之后,每年可以多拉高GDP增长 1.6~1.7%;如果未来十年的GDP潜在增速更低,比如说5%,那么拉动效果会更好,大概是2%。
可惜,以上措施,都是我在做梦。
以当代中国的现状,既不可能出现贫富差距的减少,也不可能出现政府银行企业向劳动者让利以提高劳动收入,只有老路和旧路可以走。而老路和旧路,就意味着贫富继续拉大,居民收入继续萎靡,消费继续低迷。官老爷们可以把钱扔到基建和房地产上,也可以压低国内工资以对外出口廉价商品,但是绝不可能放弃苦一苦百姓的政策。
复苏?凭啥给你复苏?
面对问题我们采取什么措施了吗?
管事的什么关键性的举措都没有做光想着天上掉馅饼;无关痛痒的小修小补倒是喊得震天响,但凡用当初涨价去库存的魄力来改革,民众也不会对未来这么悲观和没有安全感。
看看别人的力度和成功经验,人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
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复兴工业或称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运动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阶级矛盾)。
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最重要的一条措施);
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6、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
7、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评论区不是本人关闭的。
别关门,别扩大,留小口。资金配置资产避险。
我的身份很矛盾。我既是大家口里的铁饭碗,但我并不是防疫爱好者。
2020年以来,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开始做逆行者。我永远不会想到,居然会逆行到今天。
这两年多,我加一块在家呆了两百天吧,其他时间全部在岗执勤,也就是24小时连轴转,007模式不回家那种,最长时间四五十天没回家。
我以为我一小基层挺惨,结果其他人也不轻松。
一哥哥在我们这边一个区当防控指挥部副主任,工作任务就是在某重点场所督导工作。他家在该场所五公里内,最近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了,换洗衣服都是他媳妇托人捎给他的,吃住都在那。
但有时候又发现并不是所有同事都像我们一样辛苦,而且人数不少。准点下班的有,双休节假日的还有,朋友圈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更有。
Hand hans lord lose。
我们心里又该怎么想呢?我没拿过什么补贴,唯一能说的优势,就是工资按时准点足数发放,但确实太累了。
这当然也不是今天想说的重点。
前几天,轮休的时候去我们城里最大的几个夜市之一转悠,想买点小烧烤吃吃。
去了以后惊呆了,以往联排开着的烧烤店,就一家还开着。
我走了过去发现开着的这一家也没什么人吃,就点了点饭菜想着照顾下老板生意。
刚坐下,老板边烧烤边和我吐槽。
大概就说,现在生意太难了,两年来根本没挣钱啊。下边两个孩子,一个大一,一个初三,张着嘴巴等饭吃,但是确实没生意,没收入。
我纳闷不是减免房租之类的吗?
老板说,没有过,就是问了下有没有困难,后边没什么回信。现在开门也是亏本,但能少亏点,不开门就啥收入都没有。
我大概问了下他的收入支出。
一个月房租是8000,每天必须卖到300+,才能保本。但当天直到我出现在那里,营业额才200多,而我出现那会已经半夜十二点多了。
2020年上半年没开工,下半年78910四个月生意好,11月12月基本没人。
2021年上半年创卫创城没让摆摊,出工断断续续。夏天受几个本土确诊影响关门。刚解封又碰上14运,不让在道牙子支桌子,里间房间小,所以生意还是萧条。年底又是一轮,全部关门。
好容易到2022年,虽说偶有新增,关关停停,但好歹出工时间多了,但却再没有那么多人光顾生意了。
我很好奇以他为代表的个体户都做了什么沟通和努力。师傅笑了笑,摇了摇头没说什么了。
两年多以来我看到了太多悲欢离合,却再没有这个苦笑给我那么大的冲击。他只是个陌生人而已,但他更是我的同胞,他的家里还有那么多的人等着他挣钱。
眼看生养我的城市越来越冷清,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心情。
匿名了吧,就当吐槽。骂我也无所谓,我在一线基层防控战线干了两年多,50万和1450的帽子,确实戴不到我这个真正付出过的人之项上。
未来很难有消费复苏的样子,道理其实很多人都说的很明白,我就举点例子吧,个人进过电子厂,送过桶装水(我打工时外卖还没有火),卖过房子,干过网管,当过老师,下过工地,进过钢铁厂,除了体制内这种看似天堂的地方,穷人的生计杂七杂八我都做过,至今一事无成,只看过各行各业的人们努力生活
我见过在医院大限将至却不舍的花两块钱买一杯粥的人,因为穷。见过在宛如人间炼狱般铁水横流粉尘弥漫的车间玩命工作的人,拿命换钱也仅仅比其他人多拿一两千。见过卖煎饼果子的大妈给孩子拿三五万报补习班学英语,倾力培养下一代翻身,我心知肚明这课程有什么含金量。我在首都地铁见过面试完回出租屋的应届大学生,眼神中的疲惫和失落我至今难忘。
时至今日不仅仅是官媒,普通人也津津乐道于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精英故事。谁都不去改善凡人本身的生活,神仙想永远做神仙,凡人只想成为神仙。
老马说过你再有钱一顿饭吃不了一百个馒头,消费复苏还是要靠最广大的工农团体,但事实上我们的人民真的很穷,出口全世界的低端工业品在农村至今还是奢侈品,看似精准扶贫也就富了几个村干部和腿子们,几亩良田年收入能有多少,pdd的几十元衣物占年收入多少,摸着良心说扶贫政策下对农村老人的医保和一二百元的低保收入真是救命钱。指望这个钱扩大内需吗?进城打工(非北上广这玩意横竖不现实)本地房产是刚需,我的某位同事至今仍在控诉十年前买房的血泪史,交完首付工厂就停产了,大年三十开始一家人吃了半个月的拌盐挂面,作为打工人他是成功的,整体温饱还买房了,房子还涨了,十余年来除了买房就是生活必须的米面油,对消费做了多大贡献?当然相比现在的年轻人,他还是挺幸福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太阳底下没新鲜事。
歌舞升平,国泰民安
我们国家,包括很多粉红都已经看清楚自己在世界的定位了,就是世界工厂,搞代工出口换外汇。
所以否管疫情防控怎么封城,只要沿海的工厂港口不停工,能赚来欧美的绿票子,就能维持下去。至于完全对内的那些服务业三产之类的,是死是活问题不大。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等附加值高点的,基本也都是窝里横,没啥国际竞争力。所以国家一直想方设法让大家进厂。
只要欧美人消费消费就行,国内爱消不消,搞清楚我们的地位就是拧螺丝换绿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