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微博哆啦a梦六张图事件?

回答
微博“哆啦A梦六张图”事件,说实话,挺让人哭笑不得的。它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政治事件,也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但它却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折射出当下网络文化的一些微妙之处。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大概是在2020年的时候,有微博用户发布了一组据称是“哆啦A梦电影未公开设定图”的图片,配上了一些煽情的文字,比如“看完泪崩”、“哆啦A梦的结局原来是这样的”。这些图画风比较暗黑、写实,与我们熟悉的那个胖乎乎、积极向上的哆啦A梦形象大相径庭,描绘了一些似乎是悲伤、离别的场景。

这组图一经发布,立刻就在微博上炸开了锅。很多人都被这些“设定图”给震惊到了,纷纷转发评论。有人惊呼“原来童年都是假的”,有人开始解读其中的“深层含义”,认为这是作者对哆啦A梦生命终结的某种暗示,甚至有人联系到一些现实中的人生哲学,觉得非常触动。一时间,关于哆啦A梦“隐藏结局”的说法甚嚣尘上,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那么,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呢?

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首先,情怀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哆啦A梦可以说是80后、90后甚至00后共同的童年记忆。这个蓝胖子代表着无数个关于梦想、关于友情、关于未来憧憬的美好瞬间。当有人突然抛出这样一组颠覆性的“设定图”,并且用一种似乎“真相大白”的方式呈现时,很容易勾起大家心中对童年那种复杂的情感——有怀念,也有对美好事物可能消逝的隐忧。这种反差感,再加上一些煽动性的文字,很容易就戳中了大家的泪点和 G 点。

其次,“反转”和“惊悚”的叙事模式很吸引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新奇、刺激的内容所吸引。“原来我们一直信以为真的东西,其实是这样的!”这种颠覆性的叙事,就像看一个悬疑片突然揭晓了惊天秘密一样,能够迅速抓住眼球。而那些“暗黑”、“写实”的画风,本身就带有一种视觉冲击力,更容易让人产生“这肯定是真的”的错觉。

再者,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 微博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旦某个话题被炒热,大家都会跟风转发、评论,即使有些人心里对图片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也可能因为不想错过热门话题而参与进来。这种“集体狂欢”式的传播,很容易将一个原本可能只是个小道消息的事情,变成一个全民讨论的热点。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件事情的“评价”部分。

从一个角度来说,这件事情是一个典型的网络谣言传播案例,而且是带有情感操控性质的。虽然那些图片本身可能不乏艺术性,描画的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它们被包装成了“哆啦A梦电影未公开设定图”和“隐藏结局”,这本身就是一种虚构和误导。这种行为,利用了人们的情感和对经典IP的喜爱,来获取关注度和传播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不诚实的,也可能对一些粉丝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和误解。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情也反映了当下网民的一种情绪和心理需求。

对“童年不朽”的焦虑: 很多人长大后,发现现实生活并没有童年时想象的那么美好,曾经以为坚不可摧的童年美好,似乎也随着时间流逝而染上了淡淡的忧伤。这组图,虽然是假的,但却触碰到了这种“童年滤镜破碎”的情绪,让人们去思考时间和成长带来的改变。
对“深度解读”的渴望: 人们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信息,更喜欢去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层含义”。即使是哆啦A梦这样看似简单的故事,也被赋予了更复杂的解读,这反映了一种追求精神寄托和意义的心理。
对“虚构与真实”边界的模糊: 在互联网时代,虚构的内容(如同人创作、P图等)与真实信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许多人甚至乐于接受这种“半真半假”的设定,因为它们更能激发想象力,带来新鲜感。

我的个人看法是:

这件事情本身并无太大恶意,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情怀的“恶搞”或者说是“二次创作”被误读和放大。那些图片确实有感染力,让人忍不住去思考。但我们作为信息接收者,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理性,去辨别信息的真伪。用这些图片来怀念童年、感悟人生,倒也无妨,但将其当作“官方设定”来传播,就不太合适了。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也提醒我们,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不要轻易被煽动性的言论和图片所裹挟。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经典IP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被解读和再创作,即使是虚构的解读,有时也能引发有趣的讨论和思考。

所以,总的来说,微博“哆啦A梦六张图”事件,与其说是一场信息乌龙,不如说是一场集体的情感共鸣和对童年记忆的一次复杂回应。它有趣、有争议,也让我们对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和网民的心理有了更深的体会。它更像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折射出我们在数字时代里,如何处理情感、信息和现实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首先表明立场

我们认为原po的过失在于把作品发在了微博导致不可控的传播(目前原po已就此行为道歉)

同时营销号的大量转发和那些不了解限制级作品传播边界、不顾他人感受胡乱传播、在不当场合玩梗的受众也要负很大责任



此次事件令许多哆啦A梦粉丝都感到很难过,请允许我代表在此次事件中受到冲击的哆啦A梦粉丝们,说一些心里话。

我是中国最大的哆啦A梦粉丝群体之一——机器猫吧的知乎官方账号。相信不少朋友都看过我们做过的几篇哆啦A梦同人动画,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自制动画、同人文、学术研究等形式的创作来挖掘和发扬“哆啦A梦”这一经典作品的内核,让更多的人对这部作品的了解不仅限于是一个童年的标签,和一个可以被时不时拿出来恶搞的对象。


Q1:什么是“哆啦A梦六张图”?

这六幅图是由微博用户禾野男孩首次发表在新浪微博,被广泛传播、震惊全网的一篇重口向、猎奇向“哆啦A梦”同人漫画作品。作品本身的水平高低猫吧君在这里不作评价。

Q2:我们对同人作品的态度?

作为《哆啦A梦》爱好者交流平台,我们倡导创作自由。我们鼓励“哆啦A梦”相关的同人创作,实际上,机器猫吧常年聚集了大量哆啦A梦同人创作者,体裁包括自制动画、文学、绘画、摄影、学术研究等;在我们的平台之外,我们也不反对一些有违作品内旨的、令人不适的作品出现。

我们没有意愿去干涉恶俗圈、同人圈等小众群体对“哆啦A梦”的二创。我们认为创作者有权画,也有权在做好预警的情况下在相关小众平台上发布,观众也可以把它安利给同样喜欢这一口的人,这都没有问题。实际上哆啦A梦的R18同人也早就有很多了。

这件事情主要争议之处在于原po画完把这些内容发在了哪里,部分读者在传播过程中是否造成了不良影响,是否最终给一些人带来了不适。

Q3:我们认为原po的过失在哪里?

我们认为原po在这一事件中的过失在于其将一个限制级同人漫画发表在了微博这一大众平台上,没有做足预警提示,也没有阻止此作品在圈外的大量传播。

实际上,限制级的同人漫画即便是在小众平台上传播也是有严格限制的,比如说在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某粉红色APP里的重口区,类似的同人漫画都可以看到明确的警示tag,它们会告诉你这个作品会包含哪些可能会令大众感到不适的内容,就拿“六张图”来说,它至少包含了“儿童”、“耽美”、“脱粪”、“重口”、“猎奇”这些tag。观众看到这些警示,觉得没问题的可以点进去欣赏,觉得受不了的可以避开。

可是原po在微博只用了外观空白的方式来避免被直接阅读到其中的内容。有人说原po此举目的在于警示不喜欢猎奇的读者避免阅读,但我们可能不得不产生怀疑——这是否仅仅是为了逃避审查而非考虑观众的感受才做出的措施呢?毕竟没有这一段空白这几张图肯定发不出去的。即便原po这一举措的确有着警示的考虑,猫吧君仍然不认为此举能够抵消其发布在微博这一公众平台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这一作品在经过微博大肆传播之后,在二次转载、三次转载之后呈现在很多人眼前时已经根本没有什么大段空白做遮挡了——笔者在自己的数个QQ、微信群中都可以直接看到内容。

Q4:原po被删是否能联系到国内当前创作环境的问题?

微博是大众社交媒体,本身就不适合也不允许发布这种涉黄内容。因此这一作品最终江苏网警发现,被微博管理员依照《微博社区公约》删除。

《微博社区公约》第二十六条规定:
用户不得发布违法信息。
违法信息主要包括:
(一)含有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内容的信息。
(二)涉黄信息。

……

原文被删除之后,有些人开始借此声讨国内的创作环境的束缚和乱举报之风的横行的问题,的确,这些问题是存在的,但是国内创作环境的问题和本次事件并无事实上的联系,假如说如果同样的内容不加以传播限制发到推特上大肆传播会怎么样呢?恐怕就不仅仅是删文禁言那么简单了。作为版权方的日本小学馆可能会让作者直接吃不了兜着走。2005年,小学馆曾经把绘制、发售同人漫画《哆啦A梦最终回》的作者田嶋·T·安惠告上了法庭,原因是这一作品误导性太大,使很多人误以为是哆啦A梦的真正结局。最后田嶋·T·安惠做出正式道歉,将所得收入支付给小学馆,并销毁库存,网络也将该漫画下架。这一结果直接让该作者放弃漫画家的道路。有一说一,这本《哆啦A梦最终回》虽然造成了一些人的误解,但还是一部很优秀的同人作品,基本上符合原作的世界观,剧情也令人感动,即便如此,作者依然因为侵权受到了很大的惩罚。更何况今天引起纷争的是这样一件重口、猎奇的作品,虽然这件作品没有像《哆啦A梦最终回》那样有明显的牟利性质,但其传播过程和造成的恶劣影响毫无疑问触碰到了版权方的底线。

我很理解很多网友对国内创作环境的忧虑,但是经过上面的论证,我们可以发现这件事情本质上与国内创作环境的问题没什么联系,我们每一个创作者都提倡创作自由,但是自由的前提是遵守平台规定以及不侵犯他人的正常权利。在大部分国家,在大众社交平台大量传播重口、猎奇的涉黄内容,进而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都是不能被法律所容忍的。

除此之外我们了解到,原po在推特上与黄之锋等乱港分子舌战甚久,体现了其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于这件事我们向原po致敬。但黄之锋竟然借题发挥,利用这篇猎奇作品在微博上被删一事大做文章,污蔑微博依法依规的正当处理为“严酷的网络审查”。对此我们认为非常可笑,这本身就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两件事,原po和黄之锋等乱港分子的辩论是一码事,在微博上发表不适宜的同人漫画是另一码事。但是还是有不少人被黄的言论给带歪了,不自觉地把这两件事混为一谈,认为新浪微博依据相关法律和社区公约删除原po的同人漫是“让敌人抓到了把柄”,因此“必须支持这部同人作品”。说实话猫吧君对这部小黄漫离奇的政治化之路也是啧啧称奇。

Q5:这件作品为什么给许多人造成了困扰?

在此作品和此作品衍生出的一系列低俗梗爆炸式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一部分人可能忽略了另一部分人的感受,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了他人的痛苦之上——

第一,由于流传太广,大量不爱好猎奇的人被迫看到了这一作品,造成了生理上的不适(请不要再说有空白段落遮挡了,请允许我再重复一遍,这件作品实际上传到第二手、第三手的时候遮挡早没了)。

第二,现在正值《哆啦A梦》两部最新剧场版宣发的时期,然而微博上《哆啦A梦》新电影宣发的评论区几乎都在刷这一猎奇同人漫画所衍生出的梗,不仅使正常的讨论无法进行,也严重影响了宣发效果,损害了《哆啦A梦》这一IP的商业利益。

第三,最痛苦的还是广大受冲击的哆啦粉丝了,现在到处都是令自己恶心的内容在大肆传播,还要被周围的朋友问好不好玩。(就拿某一位猫吧君为例,刚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是女朋友发的,这位猫吧君当时虽然内心有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但也只能憋着,一笑了之。)

是这样,有些人似乎根本不承认我们的痛苦,傲慢地无视我们的声音,认为我们的不满来源于“玻璃心”、“见识少”、“思想保守”,甚至有人能够脑洞大开,把我们的需求牵扯到我国的体制问题上。

说实话,我们从头到尾都没有要求大家不许创作、欣赏这类作品,我们只是希望大家不要把它强加于每一个人。

我们只是希望在看到哆啦A梦相关新闻时,评论区能够正常讨论应该讨论的东西,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看这些垃圾。

Q6:哆啦粉丝=xz粉丝?

现在甚至有很多人不分青红皂白,就原po被删一事大做文章,将哆啦粉丝与xz粉丝相提并论,不由分说就扣上“虾行为”的大帽子。

虽然这两件事都是粉丝群体与同人创作者之间的矛盾,并且以同人作品下架为结果,但实际上是差异很大的:

1.那篇xz的同人文发布在较为小众的ao3,哆啦a梦的猎奇同人漫画则发布在用户范围更广的微博
2.227事件的起因是xzf对同人平台的恶意举报,那篇同人文并没有出圈,受害者是全部同人作者以及同人爱好者;哆啦a梦粉丝发声则是因为由猎奇漫画而引发的梗切实影响了路人对哆啦a梦的印象以及粉丝对原作的观看体验
3.猎奇漫画作者既然知道这种漫画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就应该负起限制传播的责任,xz只在饭圈有些名气,哆啦a梦怎么说也是个知名ip,哪怕是路人也知道,这会降低其传播成本
——引用自b站用户“一只旱鸭呀”

在此次事件中,作为粉丝组织的机器猫吧、哆啦A梦的壁橱以及其他哆啦A梦相关UP主在此次事件中均发声表示了对原po创作自由的尊重。

哆啦A梦粉丝始终保持了很大的克制。机器猫吧和哆啦A梦的壁橱都没有在事情发酵的前两天有任何的动作,时至今日也没有发布过任何鼓励、乃至组织粉丝去举报的言论和行为。

现在原po已经被删文,并且被禁言了,很多人觉得是哆啦粉丝去举报了。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然而这不重要,因为我刚刚说了主要的粉丝组织都没有搞过举报的事情,但问题是原po的内容已经明显违反微博社区的相关规定,毕竟作品本身要是足够和谐的话也不必用空白段藏着嘛,在这种情况下随便有谁去举报了都会举报成功。退一万步说,就算没有举报,微博管理员看到就不会删文禁言了嘛?这么明显违规的东西还这么火被删是必然的,微博管理员可不是死人啊。

我们并不反对在小众圈子内部因为个人喜好或者纯粹的娱乐目的进行的可能违背作品内旨的创作与传播,反对的是个别人不分场合地传播可能导致他人不适的同人创作内容或是在公众场合对作品进行带有恶俗意味的曲解,同时要反对部分营销号有意地扩散此类内容、打击对此事进行理智探讨的其他内容并以此间接盈利的行为。

最后,再次重申,哆啦A梦粉丝不会怪罪于恶俗圈和同人圈,实际上原po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这次事件的受害者——据我们所知,“哆啦A梦”中国版权方艾影已经将此事通报给了日本小学馆,原po目前可能面临很大的法律风险。但是,这是他一手种下的恶果。

对我们造成最大伤害的是本次事件中的无底线传播者,既包括了为了博取流量肆无忌惮地消费“哆啦A梦”这一IP、以种种方式大肆转发的微博营销号以及各个平台上以此牟利传播者;也包括那些对同人创作的边界毫无概念、漠视他人感受,一面喊着“毁童年”,一面还在公共空间大肆传播、刷梗,最后还要对我们说“不会吧?这都有人接受不了?”的受众。在这里引用b站用户“吉成钢”(不是本人)的评论——


更多关于 #哆啦A梦# 的内容

还请大家前往我们的网站观看

看我的!任意门

user avatar

我的看法可能和上边几位不太一样。我觉得分级制度、儿童色情、创作自由等只是次级争议,六张图事件真正的意义是,它再次表明了流量社交产品剥夺人们的社交距离自主,从而本质上与价值观多元传统不相容。

微博被设计成一个小房间。没错,虽然微博有几亿用户,但它并不是天宽地阔,而只是个小房间,小到几亿人都能鸡犬相闻的程度。

当许多价值观非常不同的群体共同生活时,最理想的状态自然是和而不同,其次是敬而远之。但这要求大家有足够的空间能拉开距离。过去,人们讲圈地自萌,论坛、QQ群这种,你想进去,有人把门,非自己人不能入。

这就有效降低了不同人群,或者主流和小众之间价值观引发冲突的可能。主流也不用太担心“小圈子里搞XXX会被我孩子看到”这种事情,小圈子圈地自萌图的就是从主流视线里消失,而真涉及犯罪层面的东西,网警和监控也不是吃干饭的。所以总的来说,大家都爽。

微博不行。或者说,所有吃流量饭的互联网产品都不行。它们必须把所有人关在一个房间里,才能达到喇叭喊一声,几千万几亿人都能听见的效果。它们是不可能放任用户搞筑墙自治的,所有人的眼镜耳朵都在一个池子里,流量利益才能最大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微博的所谓“圈子”,不过是算法、审核、管理员共同织造的茧房幻觉,事件力度稍大点就能捅穿。小众爱好者们以为自己很低调了,但根本藏无可藏,所以“出圈”事件才会层出不穷。六张图的本意也绝不是火遍全网,但一旦被卷入流量,谁也挡不住。

从这个意义上讲,微博确实是“公共空间”,因为一个人做什么别人都能看到,即使这个人不想被看,而别人也不想看,甚至大眼都不想让大家看。但它的根本逻辑却一定会让鸡叫声传遍房间,而且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这甚至与分级制度、动漫色情、创作自由无关,因为事实是,墙外这几年社交平台上也愈发有三观不合就喷个痛快的趋向。“求同存异”是需要距离的,人与人有距离才能相安无事,而吃流量饭的产品,不管主观上有无恶意,必须把所有人关进一个房间。

结果自然是三观矛盾激化而无处可退,狗脑子打出来,然后流量最大(或自以为最大)的那一个/几个成为“正确价值观”,四面出击,力求屠灭一切异己。

最后,虾太基必须毁灭。

user avatar

我这人有个缺点,记性超过7秒。

18年底的“儿童邪典”事件,某些老顽固无意中点进了暗黑向同人视频,仿佛发现新大陆一般,立了靶子各种打。其势也盛,其气也壮,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三十年代肃清AB团那会儿。各种“官方机构”纷纷下场,誓要揪出“毒害儿童的幕后黑手”,大有炸平庐山之势。

你看过的最细思恐极的图片是什么?

共青团中央:当心!这些视频流入中国,正毒害你的孩子!

天眼查:就在广州?!深扒这家制作变态儿童视频的“欢乐迪士尼”!


比如说某中央是这么定调的:

当时呢,因为有某个不存在的限制国内国外网友和平友好交流的“东西”存在,中立网民没法拿到真实信息,只能是这些媒体说什么就信什么。即使有“这个圈子”的爱好者说,所谓“儿童邪典”,真的不是什么“邪恶组织的阴谋”,就是成年人的小众爱好,这种言论也立刻被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

不幸的是,这次事件的主场完完全全在国内,就在微博上,就在本该无知的网友的面前。在封锁消息制造官方说法之前,太多的人已经看到了,这种“黑暗”,真的不过是一两个无聊的同人爱好者自娱自乐的活动,然后被一群同好不小心扩散出圈了而已。

现在你们相信这东西不是给小孩子看的了吗!

user avatar

就很莫名其妙,忽然全网跟纯洁得没看过E站似的。

都是正处于性发育的初中生吗?看几张图就咋咋呼呼的。到处刷乱,就怕有人不知道你看了。令我不由得想起了初中和同学在学校里涩情歌曲大合唱的日子,唉我去,太尬了。

更烦的是,明明是不相关的微博,评论区却刷满了哆啦Av梦的哏和表情包。

现在大部分都小众同好圈子(其实尤其是饭圈),都没搞清楚一个事实:这些圈子大多本质上就是用于释(排)放(泄)欲望的撤硕。

不,这并不是贬义。我的意思是,这些东西和排泄一样,属于合理且必要的生理需求,但同时,也并不应该让每个人都来参观。

为什么饭圈令人反感,因为他们控评、刷数据、侵占圈外人的空间。也就是说,他们把他们自己的撤硕,搬进了别人的撤硕、甚至别人的客厅里。

在自己的撤硕拉屎,属于正常的生理需求;在别人的客厅拉屎,属于有病。

在圈内刷哏也算是正常需求(虽然确实很烦)。就像现在但凡视屏里出现可露希尔,弹幕和评论区里一定会刷“大减价”“-99%”之类的,仿佛这个奸(魅)商(魔)身上的哏还不够多一样。也就舟游够小众,刷的看的都是圈内同好。哆啦A梦这事儿可能也是因为哆啦A梦过于大众了,以至于有些人没分清自家撤硕和别人客厅的分界在哪。

在撤硕拉屎、在餐厅吃饭、去别人家做客要有礼貌、不要在别人的撤硕里做直播、不要在做客期间未经主人允许躲在主人家的卧室里一个人反锁门用主人家的塑料小人自慰,这应该是幼儿园就教好的常识。

不过有一说一,刷是一回事,但举报则是另一回事了。现在的人对于赵弹真是缺乏基本都敬畏,甚至自以为拥有权利并产生了快感。对于虚假的道德和权力产生的快感,绝对是最恶心最下三滥的幻想。

话说回来,漫画的作者也是够冤的,本来应该几个同好相互猥琐一笑的东西,忽然就全网传播。虽然我也是因此有幸得知了这个漫画的存在。

这漫画确实厉害。如果撇去其中那些屎尿屁下三路的东西,你会发现什么都不剩了(不是),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哆啦A梦故事。

大雄被小夫的新玩具羞辱了,找哆啦A梦帮忙复仇。哆啦A梦拿出了整蛊道具(并经典复刻掏错东西),让大雄去以牙还牙。结果发生了意外,虽然整蛊成功,但自己搞得也很狼狈。

起因、经过、结果,非常经典的哆啦A梦故事的叙事。这也导致了它成功地混淆了人们直觉上对于同人和原作的分界,顺着记忆的图谱往上长驱直入,肆意侵染着童年记忆。

话说这种东西的污染能力是真的强,大概从此以后很难用正常的心态看原作了(求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就像我至今听不了《友谊地久天长》,这总会让我想起初中和同学在教室里涩情歌曲大合唱的日子。大概年少时犯的二,终会成为潜藏在灵魂深处的尴尬。



评论区太长见识了。

那些大义凛然挺举报骂作者的也是有病。作者一开始图片上就留白了,那留白是为了隐藏什么?难道是为了隐藏明年的中考题吗?

难道说那些人是怀着学习五讲四美语数英物理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心思点开的图,结果一看,哎呀,恶心心哦,太影响宝宝学习了,举报!

得了吧,谁还不是怀着猥琐而猎奇的心态点开的大图,结果不符合自己的xp,愿赌服输好吧。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堆号称经常GHS,连不拿到明面上搞这点最起码的常识都不知道。

按照这个传播速度和某些群体的洗地言论来看, 这个作者凶多吉少。

我们先来捋一下思路。

是涩请图文么?

很难说不是。

大量传播了么?

被大量传播了。

主角是儿童形象么?

是的,虽然原作品已经出来几十年, 但设定上依旧是儿童。

法律允许涩请炼铜作品被大量传播么?

不允许,而且触犯刑法。

到这应该没什么争论了吧?相关部门如果介入,这几个要素很难让作者全身而退。

有关部门没有行动, 你说是“执法不严”也好, 还是“法外开恩”也好, 作者到目前为止没事,我也不希望他有事,当初看了图我笑的四仰八叉,但是我没想到各类营销号和部分粉丝或者同好会堂而皇之的放到明面上来,作者可能脑子被突如其来的流量冲的有点晕在评论里甩盘链接。在自己圈子里偷偷摸摸看着乐呵也就可以了。 相关部门很少介入小圈子文化, 年年清网,AO3还活着,直到某粉丝进入。

我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还是真的认同这种逻辑,一帮人企图用一件不合理的事情去论证另一件不合理的事情的合理性。如果通过这个逻辑就能让另一件原本不合理的事情变得合理,如法炮制那刑法就没存在的必要了。 女性作为主角的炼铜涩请作品亦不在少数,如果这次图文的主角不是小夫而是静香,现在那群用鲍的事情为作者和作品开脱并高喊自由的人会不会也会拿着鲍的事为作品和作者开脱。我想很多吃瓜群众和粉丝自己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所以真的别再扯什么创作自由了。 觉得欧美在这方面自由的, 大可以让身居美国的朋友在美国公共网络里发一张指甲盖大小的裸体儿童的表情包试试,看看哪边的铁拳硬。

我内心很复杂,最初是用来玩梗,传播的人多了, 放到公共视野里性质也就变了,看到作者面对黄丝支持的回应,我希望这事就这么结束 作者没事。但是在我个人心里明确的是作者触犯了法律。

希望事态能控制在仅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范围内,各位有图的别再传了。

user avatar

首先以一个三十年哆啦A梦老读者的角度客观来说,这篇同人在整体故事结构的设计和节奏把握上,真的相当有原作的那个味,如果换成正常向的内容,偷偷插进原作里也基本没有违和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很厉害。

但是,众所周知胖虎和小夫的设定是小学生,也就是说这个漫画是儿童色情。虽然纸片人没人权,而且日本在这方面管得很松,但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这个还是突破底线了,所以被举报并不冤。

总之希望作者吸取教训,把才能用在稍微正经一点的作品上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博“哆啦A梦六张图”事件,说实话,挺让人哭笑不得的。它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政治事件,也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但它却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折射出当下网络文化的一些微妙之处。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大概是在2020年的时候,有微博用户发布了一组据称是“哆啦A梦电影未公开设定图”的图片,配上.............
  • 回答
    微博上的“数学滚出高考”话题,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数学这门学科本身,更是反映了当前教育体系、社会观念、个体心理以及高考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要评价这个话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话题的起源与背景:“数学滚出高考”的讨论并非空穴来风,它通常与以下几个关键点紧.............
  • 回答
    在评价微博上赵薇对电影《没有别的爱》被抵制事件所发表的声明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背景和赵薇的声明内容。事件背景:2016年6月,赵薇导演的第二部电影《没有别的爱》因其主演阵容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其中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 启用台湾演员戴立忍担任主演: 戴立忍被指控过去曾参与或支持台湾的“反服贸.............
  • 回答
    “明天搞巨星”这位微博粉丝,通过其账号公然宣称利用“公权力”在内网查询他人个人信息,这一行为无疑触碰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谴责。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行为的性质与违法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指出,“明天搞巨星”声称的“利用公权力内网查个人信息.............
  • 回答
    微博使用协议中关于用户微博内容归属和授权的规定,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也触及了用户权益与平台商业模式之间的微妙平衡。核心问题:用户内容的所有权与平台的控制权表面上看,微博协议的这一条规定,似乎是在宣告“我的地盘我做主”。它明确了用户发布到微博上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等,在法律上归属于.............
  • 回答
    微博三八妇女节,珀莱雅等品牌的活动文案,确实能让人品出点意思来。这几年,围绕着“她力量”、“女性独立”这些话题,品牌营销也玩出了不少花样。首先来说说 珀莱雅。不得不说,珀莱雅近几年在营销上的确是抓住了不少眼球,尤其是在女性节日上。 2023年妇女节的“永远有多远”文案: 珀莱雅在2023年妇女节.............
  • 回答
    郭美美(全名郭美美,1997年出生)是中国互联网上一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网络红人,其在微博平台上的活跃表现和争议性话题使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行为、影响及社会评价进行详细分析: 一、个人背景与身份1. 身份与经历 郭美美出生于中国,早年因参与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内容创作而走红。她.............
  • 回答
    微博热搜“虎扑投票 63% 男性认为自己比丁真帅”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话题,它折射出很多层面的信息。要评价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 话题的由来与背景首先,需要了解这个话题是如何产生的。虎扑作为国内知名的体育社区和男性用户聚集地,其投票结果往往能反映出 상당한 男性群体.............
  • 回答
    评价微博红人@平民王小石、@地瓜熊老六、@袁小靓、@司马南、@无为李爷、@成都双石等人及其立场,并探讨他们是否属于左派,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注意的是,对这些公众人物的评价往往带有主观性,并且他们的言论和立场也会随着时间和事件而变化。以下将尽量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对客观的概述。总体评价.............
  • 回答
    微博用户“流浪的蛤蟆”对“最安神”的留言,如果单从内容本身来看,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和评价。由于我无法直接访问微博的实时内容,所以我只能基于对这类网络留言的普遍理解和“流浪的蛤蟆”以及“最安神”在网络上公开的形象来推测可能存在的互动模式和评价角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流浪的蛤蟆”和“最安神”是谁,以.............
  • 回答
    评价微博用户“孤烟暮蝉”,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因为他是一个标签很多、立场鲜明,并且在网络上有着相当影响力的账号。首先,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孤烟暮蝉”主要聚焦于时政、国际关系、历史事件的评论和分析。他的微博风格通常是: 信息密集,观点鲜明: 他发布的微博内容常常包含大量的信息点,无论是对某个国.............
  • 回答
    关于微博用户“粉墨注水站”,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它是一个为韩国女团 BLACKPINK(粉丝习惯称“粉墨”)的粉丝群体服务的账号。从这个名字本身就能看出来,它主打的就是围绕粉墨的各种信息。“注水”这个词,在粉丝圈里通常带有比较负面的含义,暗示着信息内容冗杂、重复,或者质量不高,但数量上去了.............
  • 回答
    评价微博女权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微博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汇聚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也因此成为了女权议题传播和讨论的重要阵地,但同时也伴随着许多挑战和负面现象。正面评价与贡献: 提升公众认知与议题可见性: 微博女权最显著的贡献之一是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性.............
  • 回答
    微博新推出的“评论被大 V 拉黑导致全站禁评 3 天”功能,是一项非常有争议和影响力的改动。要评价这项功能,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其设计初衷、实际运作、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对平台生态的冲击以及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一、 设计初衷和潜在逻辑:首先,理解这项功能的设计初衷是评价它的重要基础。微.............
  • 回答
    微博这玩意儿,说实话,是个挺复杂的存在。要评价它,得从好几个维度去瞅。首先,它在中国互联网江湖的地位那是杠杠的。 微博就像一个巨大的广场,谁想说话,想表达点什么,都能往里丢。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刚刚兴起那会儿,它确实是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最主要的阵地。那时候,明星们上微博跟粉丝互动,大V们在这里发声,.............
  • 回答
    微博@江苏检察在线发布的“正当防卫还得靠跑”这条微博,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于正当防卫制度在现实中的理解和期待,以及法律条文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张力。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带着一种调侃和无奈。它似乎在说,在中国现行的法律框架和司法实践下,即便面对不法侵害,最稳妥、最保险的做.............
  • 回答
    “上帝之鹰_5zn”这个微博账号,算得上是微博上一个相当有争议但又广为人知的存在了。要评价它,我觉得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因为它所触及的议题,往往都比较敏感,而且它的表达方式也比较鲜明。首先,从内容上看,“上帝之鹰_5zn”通常关注的是国际新闻、地缘政治、军事动态,尤其是在涉及中国与某些国家的关系上。.............
  • 回答
    微博上的“公知”群体,是个挺有意思但也挺复杂的现象。想评价他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这帽子戴在谁头上,以及被谁戴上,都挺值得玩味的。“公知”这顶帽子是怎么来的?首先,得明白“公知”这个词本身的变化。最初,它大概指的是那些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公共利益发声、能够引发社会思考的知识分子。他们可能在某个领.............
  • 回答
    评价微博用户“无为李爷”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因为他的内容风格、观点输出以及在网络上的影响力都比较鲜明。要详细地聊他,我们得把他拆解开来看。首先,从内容创作和风格上说,“无为李爷”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那种“丧”、“佛系”但又带有某种“清醒”和“反内卷”意味的表达方式。他的文风常常是那种看似漫不经心,实.............
  • 回答
    微博“武汉520志愿者联盟”发布的《写给方方们的话》一文,自出现以来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内容、立场、表达方式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内容与立场分析:文章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对以方方为代表的,在疫情期间发表了记录性文字的作者的“质疑”与“批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