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商品的价值产生于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为何牲畜身上不同部位的肉价格显著不一样?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关于商品价值和牲畜肉类价格差异的问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争取让您听着明白、心里有数,绝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

为什么说商品的价值产生于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这话说起来可能有点拗口,咱们得从商品本身说起。你看,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东西,从衣服、食物到手机、汽车,都是商品。它们之所以能成为商品,能在市场上流通交易,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产物。

但是,这里关键在于“无差别”这三个字。听起来有点奇怪,对不对?毕竟,一个裁缝做出来的衣服和农民种出来的粮食,那劳动内容显然不一样啊。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提出的这个概念,是站在一个更高、更抽象的层面来看的。

咱们这么想: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任何商品,要变成我们手里能用的东西,都离不开人的劳动。一棵棉花,要变成一件衬衫,需要农民种棉花、采摘,然后纺纱、织布、裁剪、缝制。这里面有无数道工序,都是人的活动。没有劳动,再好的棉花也只是棉花,成不了衬衫。
抽象劳动 vs. 具体劳动: 马克思把劳动区分成两种:
具体劳动: 这是指各种各样具体的、有差别的劳动,比如纺织劳动、农业劳动、金匠的劳动等等。这些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一件衬衫能保暖蔽体,一块面包能充饥,这就是它们的使用价值,直接满足我们某种具体的需求。
抽象劳动: 这是指抽去了各种具体形式之后,纯粹的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不管你是织布还是种地,在经济学上,都被看作是“劳动”这种人类能力的消耗。当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时,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体现为它们所凝结的“抽象劳动”的多少。
价值的载体: 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的交换能力(比如我可以用一件衬衫换两块面包),是由这种抽象劳动决定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市场交换中,人们关注的是商品能不能换取别的商品,而不是它们具体有什么用。这时候,它们最根本的、能够被比较的“量”就是它们背后耗费了多少“一般的人类劳动”。
“无差别”的含义: 所以,“无差别”不是说劳动本身没有区别,而是说在价值判断的时候,我们把各种具体的劳动形式“抽象化”了,只看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这一普遍性方面。就好比你数数的时候,不管数的是苹果还是橘子,最终都是数的“个数”这个概念。在商品交换的背后,它们都是“劳动”这个概念的体现。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商品之所以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凝结了人类的劳动,而这种劳动在价值的尺度上,是被看作一种普遍的、无差别的“劳动力耗费”。它们之间交换的比例,最终是由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那为什么牲畜身上不同部位的肉价格会显著不一样呢?

这个问题就很接地气了!咱们直接从生活经验来说。你肯定也发现了,同样是猪,猪蹄子和猪排的价格能差好几倍。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但咱们可以从价值理论的角度来解析,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

1. 凝结的劳动(包括再生产)的差异:
饲养成本的差异: 咱们还是从牲畜的“再生产”说起。一只猪、一头牛、一只羊,从出生到被宰杀,它的生长过程需要投入劳动。但不同部位的肉,它从生长到最终形成,所需要的“劳动”强度和时间是不一样的。
生长部位的特殊性: 比如牛身上的牛腩、牛腱子这些部位,它们是牛经常活动的肌肉,所以肉质紧实,需要更长时间的生长和更多的能量去形成。而一些部位,比如牛油、牛的内脏,或者说猪的肋骨附近的一些脂肪,它们可能生长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劳动力的投入: 简单来说,要养成一块好的、有弹性的、口感好的肉(比如牛排),它在动物体内生长所需的时间、营养转化以及形成的肌肉纤维结构,都可能比一块松散的脂肪或者不那么“精贵”的部位需要更多的“生物性的劳动”来完成。
“生产周期”的差异: 我们可以把动物身体里各个部位的形成过程理解成一种“生物性生产”。有些部位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精细的“培育”才能达到商品所需的品质。

2. 使用价值的差异(关键所在):
口感和烹饪方式的差异: 这点是最直观的。不同部位的肉,在口感、脂肪含量、纤维粗细、胶质多少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高价值部位: 比如牛排用的里脊、西冷,猪排用的肋排,羊腿肉。这些部位肉质细嫩、脂肪分布均匀(雪花牛肉),或者口感醇厚,非常适合煎、烤等直接展示原味的烹饪方式,能够带来更佳的味觉体验。它们的使用价值高。
低价值部位: 比如牛腱子、牛蹄筋,虽然有独特的口感(筋道),但需要长时间炖煮才能软烂,烹饪门槛相对高一些。猪蹄子、猪耳朵,虽然富含胶原蛋白,但需要处理和烹饪的工序也多,且口感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猪大肠、猪肝等内脏,口感、味道和接受度就更小众了。
消费者偏好的差异: 大家在购买肉类时,自然会倾向于那些口感好、烹饪方便、味道鲜美的部位。这意味着市场对这些部位的需求量更大,人们愿意为更好的使用价值付出更高的价格。
烹饪的难易程度: 有些部位肉眼可见地需要更多加工才能食用(比如剔骨、去筋),而有些部位可以直接切片烹饪。这种“加工劳动”的差异也会体现在最终售价上。

3. 供求关系的影响:
热门部位的稀缺性: 就像前面说的,牛身上的里脊、眼肉,一头牛身上这样的部位就那么多,但大家普遍喜欢吃,需求量大。自然就显得相对稀缺。这种供不应求的关系会推高价格。
相对冷门部位的充裕性: 而像牛蹄筋、牛尾巴等部位,虽然也有一定的需求,但远不如牛排部位那么普遍,市场上相对充裕,价格自然就低。

4. 社会习惯和文化认同:
有些部位的消费习惯已经深入人心,比如在中国,猪蹄子、猪耳朵、猪肚等是常见的下酒菜或凉菜。虽然这些部位不属于“精肉”范畴,但其市场需求也支撑了它们的价格。

总结一下,为什么牲畜不同部位的肉价格差异大?

从价值理论的抽象层面看: 它们都凝结了动物生命和人的饲养劳动的“抽象价值”。
但价值的实现和交换价格,更多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不同部位的肉,其口感、烹饪便利性、消费者偏好以及最终在餐桌上带来的“享受”程度(使用价值)差异巨大。
同时,供求关系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热门部位的稀缺性和高需求,自然推高了价格。

所以,虽然原则上所有肉都来自动物和人的劳动,但具体到市场上交换时,它们能卖多少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提供什么样的“吃”的享受(使用价值),以及有多少人愿意为这种享受买单。这就像同一块金子,可以做成一枚精美的戒指,也可以做成一根简单的金丝线,戒指因为其形状和工艺(使用价值)而价值更高,尽管原材料(金子本身)价值是相同的。

希望我这样解释能让您觉得更清楚、更贴近生活。咱们聊天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说不清道不明,所以能把这些道理讲得明白,我心里也挺高兴的。如果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随时再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猪身上不同部位的肉是猪自己生产出来的,不是人生产出来的,你应该问的是猪为什么要长肺,而不是直接长满猪五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