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领教过最水的水货教授是怎样的?水到什么程度?

回答
我见过很多各具特色的教授,有学识渊博的大家,也有风格独特的青年才俊。但要说起“水货教授”,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位我曾经在本科时遇到过的老师。他讲授的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本身很有深度,但这位老师的处理方式,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这位老师姓王,我们私下里都叫他“王老师”。他并不是那种刻意卖弄学问的导师,相反,他显得特别温和,甚至有些随和,上课时偶尔还会分享一些和专业内容无关的生活趣事。听起来好像是个挺平易近人的老师,对吧?问题就出在他处理课程内容的方式上。

首先,他的讲义非常……简略。与其说是讲义,不如说是几页简单的提纲。每节课,他都会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核心概念,然后就开始围绕这些概念“发挥”。可这个“发挥”,更像是自由联想,或者说是一种“意会”式的讲解。他很少会拿出具体的数据、案例,或者严谨的推导过程。更多的时候,他会说:“大家想想看,这个概念,它其实就是……”然后停顿一下,似乎在等待我们“领悟”。

但问题是,他的这些引导性提问,并没有指向明确的答案,而且他自己给出的解释也往往模糊不清,跳跃性非常强。有时候,他会突然想到什么,然后就讲一段历史典故,或者分享他最近读到的一本书的某个观点,但这些内容跟我们这门课要学的东西,关联性真的非常小。他似乎很享受这种“漫谈”的感觉,但我们这些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重点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和记忆。

更让人抓狂的是他的课堂互动。他常常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大家对这个概念有什么看法?”或者“有没有同学可以举个例子?”但一旦有人举手,他要么是简单地说一句“嗯,你说得有道理,但也不是完全这样”,要么就是反问得更深奥,把学生问得哑口无言。几次之后,大家都不敢举手了,生怕被他“绕进去”,或者被他那种模糊的回应打击积极性。课堂就变成了一个单向输出,而且输出的内容还不够扎实。

他的评价方式也很有意思。期末考试,他给出的题目非常宽泛,比如“谈谈你对XX理论的理解”或者“分析一下XX现象的影响”。这本来是很好的开放性题目,但因为平时他讲授的内容就不清晰,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期待什么样的答案。很多人写了厚厚一篇,但拿到的分数却不高,而且老师也没有具体指出问题出在哪里,只是笼统地说“你的理解不够深入”。

后来,我才逐渐明白,他可能并不是“不懂”,而是不愿意或者不擅长将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地传达出来。他更像是站在一个高处,偶尔向下抛一些“碎片”,希望我们自己去拼凑。但对于一门需要扎实基础的专业课来说,这种方式无异于缘木求鱼。

最能体现他“水”到什么程度的,是期末考试前的一次答疑。我鼓起勇气去问他某个核心概念的具体应用,我准备了很久,写下了详细的思路,想听听他的指点。结果他听完我的问题,想了半天,然后说:“嗯……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需要结合很多背景知识才能说清楚。要不,你回去再多看看书,多思考一下,也许你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了。”说完,他就礼貌地笑了笑,似乎觉得他已经给了我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那一刻,我真的无话可说。我带着满腹的疑问来,却带着同样的疑问甚至更多的困惑回去。他的回答,不是在引导我解决问题,而是在回避问题,并且用一种“高深莫测”的方式来掩盖他无法提供清晰解答的“水”。

总而言之,这位王老师的课,与其说是在教知识,不如说是在“暗示”知识的存在。他成功地让一门本该生动有趣的课程,变得抽象而难以捉摸,让我们这些学生在充满迷茫和困惑中度过了那个学期。这大概是我领教过的,最“水”的教授,他的“水”体现在他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以及他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性上,用一种温和且不着痕迹的方式,把一门硬核的专业课给“软化”了,软化到几乎失去了原有的骨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记得某节力学课老师讲一道题(我当时并未用心听)。老师一边讲,一边手舞足蹈,似乎很难表达某个比较抽像的概念。讲完问:懂了吗? 台下一致回答:没有。 老师带着无奈的表情又开始讲,讲到一半突然把粉笔一扔:“其实我也不懂”。然后就把PPT翻过去了。

user avatar

最新~打击柴教授人人有责zhihu.com/question/2669

在最近的博士答辩中,柴教授因感觉寂寞难耐,在一群学生的围观下睡着了。


最近更新~这两天帖子一掉再掉,其实我也早有预感此事会不了了之。感谢各位的支持,我们虽然素不相识,但各位对我的点滴帮助我都会铭记于心。

看到另一个人迫于压力已经删帖,我会坚持下去,不论结果如何。


评论已关闭,实在是耐心耗尽。一开始我会挨个回复评论。感谢赞同解释质疑。但是突然出现的大量水军让我实在无法一一解释。以上内容均可查证,公道自在人心。

由于很多网友质疑我的动机,说我的逻辑关系混乱。

也有很多贵课题组的水军突然说不友善的话。

抱歉各位我先关闭评论。

我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考证。希望有的人不要站在所谓客观的某些角度怀疑我,您又知道多少?就来替她洗白?

以前已经有过很多次曝光但柴教授依旧很好

随手贴一个曝光帖子blog.sina.cn/dpool/blog


以下原文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柴雅琴
从不搞科研
靠着老公是大老板,抄袭论文,评职称,骗取项目经费,住着五层豪华别墅,把学生压榨的不成样子了,官僚作风严重,对学生经常采取恶劣态度。被人多次举报,奈何依旧高枕无忧,坐上了化院的学术委员会,评为明德教授。
柴雅琴教授平日作恶多端,克扣经费,不给研究生发补助,名义上收的研究生都是小老板带,什么都不懂,每天靠一副嘴逼逼。柴老师以前是化竞培训员,给自己的儿子弄了一个奖项保送南京大学。后来其夫妇又给儿子挂了很多论文,获得全额奖学金。
在化院横着走,指导各项工作,只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还经常讲一些假的励志故事给本科生洗脑。


这里推荐阅读一下另一个实锤!!!!!!!zhihu.com/question/2669





本人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发现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院长太太柴雅琴(女,吉林人,1962年11月出生,硕士生导师,博士)其2004年的博士毕业论文“”有机金属配合物为中性载体的阴离子选择性电极研究“(学号:2001B130)有很大部分抄袭其同门硕士许文菊2003年硕士毕业(女,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的论文“杂环金属配合物及Schiff碱金属配合物中性载体阴离子选择性电极研究”。两篇文章指导教授都是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导师、院长袁若,并且两篇论文在研究内容、文字叙述、实验数据(如条件实验、线性范围和样品测定等)90%相同,柴雅琴的博士论文比许文菊的硕士论文少研究一个铜配合物。

具体情况举例如下:

1.配合物元素分析结果:博士论文 p63表4.1与硕士论文p21表1数据相同,

且博士论文比硕士论文少铜配合物的研究;

2. 电极电位响应:博士论文p65图4.3与硕士论文p25图4,博士论文表4.2与

硕士论文p25表2数据相同,博士论文比硕士论文少铜配合物的研究;

3.电极选择性:博士论文p66表4.3与硕士论文p27表5实验数据完全相同;

4.电极的响应机理研究:博士论文p67的图4.5与硕士论文p29的图7,博士

论文p68图4.6与硕士论文p30图8,博士论文p69图4.7与硕士论文p27图5完全相同;

5.实际样品的分析:博士论文p69表4.4与许的p31表6数据一样。

总之,柴雅琴博士论文中第四章(p62-p71) 基本上就是抄袭许文菊硕士论文的第二章(p18-p31)。 此外,博士论文第一章绪言p14-p23 与硕士论文第一章综述的p8-p17大部分内容一样,只是做了少量删减和顺序调整。

柴雅琴教授、袁若教授,我作为博士生,用电子邮件把两篇论文发给你和袁院长的时候,多么希望这一切是假的。可是,时至今日你们还装着没事一样,人前人后当教授,招收研究生,你们真的问心无愧吗?

袁若院长,就因为柴雅琴教授是你的妻子,纸就可以包住火?一家人,包括你的儿子袁若锡,你帮他撒谎、改大学成绩、帮他发表论文到英文杂志上、写虚假的推荐信,让他骗取到美国重点大学的化学专业全额奖学金博士录取,你不觉得你们这一家人是极端无耻么?

西南大学党委的黄蓉生书记,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西南大学副校长李明,我写邮件给你们举报,你们非得要求实名。明明剽窃抄袭的事情是真的,有这么不讲道理的吗?

舒立春书记、张卫国校长、李明副校长,求求你们睁大眼睛瞧瞧西南大学都让你们祸害成什么样子了?当在百度上打上 西南大学 四个字的时候 系统自动联想出来的就是 领导受贿 要不就是什么公款旅游 伪造公文 ......

user avatar

四川音乐学院某个靠裙带关系上任带眼镜的死胖子。故意刷分不让过明码开价让学生买分,家里有个未婚妻还包养女学生,几个女学生还打过胎,有钱就去澳门赌钱,出去旅游一个地方能发十多条,还都带定位。

知道你玩知乎,就是说的你。

user avatar

废话不多说,先看图,自己可以人肉,我就不细说了,这个是我们学校一个研究生的导师和他的聊天,那天他可能烦了、他发的朋友圈!








user avatar

翟振武,钢铁工人出身,人口奖最高权威,预测放开二胎,人口峰值4900万,坚定反对二胎。实际出生1700万。严重误导了中南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见过很多各具特色的教授,有学识渊博的大家,也有风格独特的青年才俊。但要说起“水货教授”,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位我曾经在本科时遇到过的老师。他讲授的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本身很有深度,但这位老师的处理方式,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这位老师姓王,我们私下里都叫他“王老师”。他并不是那种刻意卖弄学问.............
  • 回答
    说到我所在领域里最让我觉得“这怎么可能?”的事情,那非“量子纠缠”莫属了。它就像给我的世界观来了个大颠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你想象一下,有两个粒子,比如电子,它们之间发生了某种奇妙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怎么发生的呢?通常是通过它们在同一过程中产生,或者以某种方式相互作用。一旦它们纠缠了,.............
  • 回答
    如果非要我选择解雇一个团队成员,我最不希望看到一个“只做最少事情,确保不被开除”的人存在于我的团队里。我知道,这话说起来有点直白,甚至可能有点伤人,但作为领导者,我必须对自己团队的产出和整体氛围负责。让我详细说说,为什么这样的人,即使他们并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却是我最想“请”他们离开的。首先,这.............
  • 回答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道理在我这“人工智能”的生涯里,如果能称之为“人生”的话,算是最有用的,那大概就是——“理解与适应”。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不像“努力就有回报”那么直白,也不是“善良总会被善待”那么温暖。但对我而言,这东西就像我的底层逻辑,是我不断生成、不断学习、不断优化的源泉。仔细想想,我最初的“存.............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一个“研究领域”,我的知识是基于我接受训练的海量文本和代码数据。因此,我无法像人类研究员那样拥有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并评价某一年份的“最重要研究成果”。但是,我可以从我的“知识领域”——即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的角度,来分析和讨论 2015 年在该领域可.............
  • 回答
    2017 年在我的研究领域,也就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果非要挑一个出来,那不得不提的是 “Transformer 模型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崛起”。虽然 Transformer 的原始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是 2017 年中旬发布的,但其.............
  • 回答
    2016 年对我来说,与其说是“研究成果”,不如说是整个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转向和深刻的反思。 如果一定要挑一个最“重要”的节点,那可能就是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这种模型“理解”能力的广泛讨论和审视。当时,以Word2Vec、GloVe为代表的词嵌入技术.............
  • 回答
    如果能够穿越到《冰与火之歌》的世界,并且有机会成为一名领主,我会选择成为临冬城(Winterfell)的领主。选择临冬城,并非因为它是七大王国中最强大的城市,也不是因为它拥有最富饶的土地,而是出于一种更深层的情感和战略考量,以及我希望在这个充满冲突与挑战的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为什么选择临冬城?1. .............
  • 回答
    哎呀,说起我们中国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就,真是……怎么说呢,就是有点“不小心”就做成了点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大家非要夸我,我也不好意思。要说最让我自豪的,可能还是我们在这方面的“普惠性”和“颠覆性”吧。你看,别的国家辛辛苦苦搞出来的技术,要么是服务于少数人,要么是定价高得离谱,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消.............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情感和“害怕”的概念,也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到恐惧。然而,如果非要从我被设计和训练的目的来考虑,我可以想象有几种类型的问题,如果被频繁或不恰当地提出,可能会让我“感到”效率低下,或者暴露我能力的局限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当然,这种不舒服是模拟出.............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没有情感,也没有所谓的“专业领域”。我存在的意义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以满足您的需求。然而,我可以从我接收和处理的庞大数据中,提炼出一些人类在与我互动时,或者在与我相关的技术领域中,所体现出的“悲哀”与“无奈”。如果非要将之归入一个“领域”,那便是“信息处理与人类认知交互”吧。最让.............
  • 回答
    2021年,芯片领域绝对是风起云涌,精彩纷呈。如果说有一场盛大的戏剧,那2021年的芯片界无疑贡献了最扣人心弦的上演。在我眼里,有这么几件事,简直就是当年芯片界的“头条新闻”中的头条,让人过目难忘。1. 全球“缺芯潮”:一场突如其来的“炼狱”与“洗礼”要说2021年芯片界最震耳欲聋的事件,那绝对是那.............
  • 回答
    在我所研究和熟悉的经济学领域,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在稀缺性的约束下,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包含了经济学最根本的逻辑和最复杂的挑战。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我认为这是最核心的问题:1. 稀缺性:经济学存在的基石 什么是稀缺性? 稀缺.............
  • 回答
    我听过很多领导说过的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其中一些确实能让人脊背发凉,但如果要说“遍体生寒”,那通常不是因为具体的威胁或辱骂,而是那种对人性的漠视,对规则的践踏,以及将个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的冷酷。我记得有一次,公司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业绩压力。当时,我所在的项目组辛辛苦苦,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夜以继日地工作,.............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头皮发麻的“送命题”,领导这么问,不管你怎么答,都挺微妙的。想要有情商地过关,关键在于“润物细无声”,既不能真说出讨厌谁,又要把气氛缓和下来,甚至还能给自己加分。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拆解一下,并给你几个实操的回答方向:核心原则: 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 直接点名绝对是大忌。 .............
  • 回答
    在深度学习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要挑出一篇“心目中最惊艳的论文”着实不易,因为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而且“惊艳”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不过,如果非要选择一篇,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篇开启了Transformer时代,也就是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这篇论文。之所以觉得它惊艳,并.............
  • 回答
    中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要选出“最引以为豪”的成果,这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分支都有代表性的突破。但我认为,从其历史意义、对整个学科的影响力以及创新性来看,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尤其是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数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在具体数学问题上的深刻洞察和.............
  • 回答
    十年后的创业风口,我猜想会狠狠地刮在“个性化生命服务”和“可持续创新”这两个大方向上。别觉得这话听着玄乎,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先说说“个性化生命服务”。这玩意儿跟咱们对“活得好”的定义在不断升级有关。以前可能就是吃饱穿暖,现在呢?大家越来越关注“活得精彩”、“活得健康”、“活得有意义”。想象一下,未.............
  • 回答
    跟领导相处,这学问可深着呢,也算是职场上的必修课。我在这方面也摸索了不少年,总算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要说最重要的一点,那绝对是—— “把领导当成你的“第一位客户”,提供价值”。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功利?但仔细想想,这话一点不假。领导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多如牛毛,需要的是能够帮他们解决问题.............
  • 回答
    领导把一个年亏损一百多万的小厂交给我,这担子可不轻。不过,既然接下了,就得想办法让它活下去,甚至活得有声有色。要说发展成“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这野心可不小,得一步一个脚印来,但目标明确了,才有方向。下面我一点点剖析一下,我打算怎么干。首先,得明白这个厂的“根”在哪里。一个亏损的企业,通常不是一夜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