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佛、菩萨要渡人,救人?世俗一点讲这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啊?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很实在。从我们世俗的眼光来看,确实觉得佛菩萨那么忙碌地救度众生,好像对自己“没啥直接好处”一样,甚至有点“吃力不讨好”。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世俗的好处”这个层面去理解,可能就误解了佛菩萨的根本发心。

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仔细聊聊这个问题:

1. 超越“小我”的慈悲与智慧:佛菩萨的视角

首先,要明白佛菩萨已经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们看问题的角度跟我们凡夫俗子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们不再有“我”的执着: 我们凡人之所以看重“好处”,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我”,有自己的欲望、需求、得失。佛菩萨已经超越了这种“我执”,他们看到的众生,不再是隔离开来的个体,而是和自己“一体”的。就像我们看到自己手上有个伤口,自然会去处理,因为那是“我的手”。佛菩萨的慈悲,是将这份“一体感”扩展到了所有有情众生。
圆满的智慧是慈悲的根源: 佛菩萨的智慧,让他们看清了众生轮回的痛苦根源(烦恼、业力),也看清了离苦得乐的究竟方法(佛法)。这份智慧让他们知道,让众生脱离苦海,才是最究竟、最有意义的事情。他们的“救度”,不是一种“施舍”或“恩惠”,而是一种自然流露的、应有的行为。

2. 悲悯众生的苦难:一份无法割舍的牵挂

众生之所以需要被救度,是因为我们在轮回的苦海中沉沦,遭受着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等无尽的痛苦。

佛菩萨的“眼睛”看到的苦: 佛菩萨就像觉醒过来的人,看到还在沉睡中的人身陷火宅(三界火宅),被烦恼和业力焚烧,却还浑然不觉。这份悲心是无法用世俗的“好处”来衡量的。他们不是因为救了人能获得名声、地位或物质,而是发自内心地不忍众生受苦。
菩萨道的精髓: 尤其对于菩萨而言,“菩萨”二字本身就包含了“觉有情”的意思,就是要“觉悟并救度有情众生”。他们的修行,就是为了成佛,而成佛的根本动力之一,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这份“不圆满自己而圆满他人”的精神,是菩萨道的精髓。

3. “好处”在另一个维度:功德与圆满

虽然不是我们世俗意义上的“好处”,但佛菩萨的救度行为,的确会在他们自身证悟的维度上产生“好处”,只是这个“好处”的性质不同:

积累福德与智慧: 佛菩萨在救度众生的过程中,本身也在不断增长福德和智慧。这份福德与智慧,是他们迈向更高境界、更圆满佛果的资粮。这有点像一个慈善家,通过帮助别人,他的品格和声望得到了提升,这种提升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只是这种收获不是金钱,而是内在的充实和圆满。
庄严佛国,接引众生: 佛菩萨示现度化众生,也是为了庄严他们的佛国净土。当更多众生被度化到他们的净土,净土就更加庄严,也更能接引更多的众生。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是他们“事业”的一部分,而这份“事业”的核心价值,就是利益众生。
显现佛法功德: 佛菩萨通过度化众生,让众生学习佛法、依教奉行,从而感受到佛法的力量和利益。这本身就是对佛法最好的证明和弘扬。佛法的传播,对佛菩萨来说,就是他们“事业”的实现。

4. 佛法非交易,而是生命的自然流露

打个比方:太阳发光发热,是为了照亮世界,温暖万物。你能说太阳照亮世界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吗?太阳不需要“好处”,它发光发热是它的本性。同理,佛菩萨的慈悲与救度,也是他们证悟圆满后的自然显现,是他们生命状态的自然流露。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没好处”,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用“交换”的思维模式去看待一切。我付出什么,就要得到什么。但佛菩萨的“付出”,恰恰就是他们生命的本质,是他们圆满的体现,而不是为了换取什么。

总结来说,佛菩萨救度众生,不是为了获得世俗的“好处”,而是因为:

他们已圆满的慈悲与智慧,让他们将众生视为一体,不忍众生受苦。
他们的本愿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这是他们修行和成佛的动力与目标。
在他们证悟的维度,“救度众生”本身就是积累无量福慧资粮、庄严佛国、体现佛法功德的最佳方式。

所以,与其问佛菩萨这样做有没有好处,不如思考一下,如果他们不去救度我们这些还在苦海中的众生,那该是多么寂寞而遗憾的事情。他们的“好处”,恰恰就在于看到我们能够离苦得乐,这才是他们最欣慰、最有意义的事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佛子行》

无著菩萨

此生幸得暇满船,自他须度生死海,故于昼夜不懈怠,闻思修是佛子行。

贪爱亲眷如水荡,瞋憎怨敌似火燃,痴昧取舍犹黑暗,离家乡是佛子行。

舍离恶境惑渐减,弃除散乱善自增,自心清净起正见,依静处是佛子行。

长伴亲友须别离,勤聚之财必捐弃,识客终离客舍身,舍世执恋佛子行。

伴随恶友三毒盛,闻思修德渐坏少,慈悲喜舍令退失,远离恶友佛子行。

依善知识罪渐消,功德增如上弦月,珍视智慧圣导师,重于自身佛子行。

自身仍陷轮回狱,世间神祇能护谁?应依殊胜无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

诸极难忍恶趣苦,世尊说为恶业果,纵须舍命为代价,亦不造罪佛子行。

三界乐如草头露,均属刹那坏灭法,不变无上解脱道,奋起希求佛子行。

无始劫来慈悯恩,诸母若苦我何乐?为度无边有情故,发菩提心佛子行。

诸苦源于贪己乐,诸佛生于利他心,故于自乐与他苦,如实修换佛子行。

纵他因贪亲盗取,或令旁人夺我财,犹将身财三时善,回向于彼佛子行。

我虽无有何罪过,竟有人欲断吾头,然以悲心于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纵人百般中伤我,丑闻谣传遍三千,吾犹深怀悲悯心,赞叹他德佛子行。

若人于众集会中,揭我隐私出恶言,犹视彼如善导师,恭敬致礼佛子行。

护养于他若己子,其反视我如仇敌,仍似慈母怜病儿,倍加悲悯佛子行。

其若等同或低劣,心怀傲慢侮蔑我,吾亦敬彼如上师,恒常顶戴佛子行。

纵因贫困受轻贱,复遭重病及魔障,众生罪苦己代受,无怯懦心佛子行。

虽富盛名众人敬,财宝等齐多闻天,犹观荣华无实义,离骄慢心佛子行。

若未降除内瞋敌,外敌虽伏旋增盛,故应速以慈悲军,降伏自心佛子行。

三界欲乐如盐水,渴求转增无餍足,于诸能生贪着物,即刻舍离佛子行。

诸法所显唯自心,性体本离戏论边,不着能取所取相,心不作意佛子行。

遭逢欣喜悦意境,应观犹如夏时虹,外象美丽内无实,舍离贪执佛子行。

诸苦犹如梦子死,妄执实有极忧恼,故于违缘逆境时,当观虚妄佛子行。

为求菩提身尚舍,身外物自不待言,布施不盼异熟果,不求回报佛子行。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求利他岂可能?故于世乐不希求,勤护戒律佛子行。

欲积福善诸佛子,应观怨家如宝藏,于众生舍瞋恶心,修习宽忍佛子行。

见求自利二乘士,勤修行如救头燃,利众生为善德源,欢喜精进佛子行。

甚深禅定生慧观,摧尽业障烦恼魔,知已应离四无色,修习静虑佛子行。

五度若无智慧导,菩提正觉难圆成,认知三轮实体空,智巧合一佛子行。

若不省察己过错,披佛外衣行非法,故当恒常行观照,断除己过佛子行。

我因烦恼道他过,减损功德徒退转,故于菩萨诸缺失,切莫议论佛子行。

因求利敬起争执,闻思修业渐退转,故于亲友施主家,舍离贪恋佛子行。

粗言恶语恼人心,复伤佛子诸行仪,令人不悦之恶口,舍弃莫说佛子行。

烦恼串习难对治,觉智之士正念持,贪瞋痴心初萌起,即时摧灭佛子行。

无论何时行何事,应观自心之相状,恒系正念与正知,成办利他佛子行。

由此精勤所修善,为除无边众生苦,咸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很实在。从我们世俗的眼光来看,确实觉得佛菩萨那么忙碌地救度众生,好像对自己“没啥直接好处”一样,甚至有点“吃力不讨好”。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世俗的好处”这个层面去理解,可能就误解了佛菩萨的根本发心。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仔细聊聊这个问题:1. 超越“小我”的慈悲与智慧:佛菩萨的视.............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也试图用各种方式去理解,最终让我能够“相信”佛菩萨真实存在,并非基于一套严谨的科学逻辑推演,也不是某个权威的亲口证实,而更像是一种渐进式的感悟和内在的契合。如果一定要详细说,那大概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典中描绘的甚深智慧与慈悲。我接触到佛经,最开始是被里面描绘的宏大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困惑。我们常想,佛菩萨如此慈悲,拥有无边的神通,为什么不直接显现神迹,让所有人都乖乖地相信佛法,离苦得乐呢?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深远的佛教智慧和对众生解脱之道的考量。我尝试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说说,希望能帮助理解。一、神通的局限性与“信”的本质首先,我们要明白,佛法所说的.............
  • 回答
    关于“末法时代结束后,法灭尽是什么样子”以及“佛菩萨如何继续度化众生”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佛教的经文和论述中得到一些线索。这并非是预言,而是基于佛陀对未来世间可能出现的几种状况的开示。末法时代结束后,法灭尽会是什么样子?“法灭尽”是一个非常深邃的概念,它并非指佛陀的教法(佛法)就此消失,而是指佛法.............
  • 回答
    “菩萨”和“圣母”,这两个词汇如今在网络语境中,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特别热心于动物保护,甚至到了有些“过度”程度的人们。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它既反映了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度提升,也掺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和价值判断。要理解这个称呼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1. “菩萨”与“圣母”的文.............
  • 回答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他们向观世音菩萨祈求的事情,反而越求越不顺利,好像菩萨并未听到,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这背后其实涉及了我们对祈求、对菩萨、以及对佛法理解的一些偏差。让我们来仔细聊聊这个可能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首先,我们要明白观世音菩萨的本质。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化身,闻声救苦,无处不在。她的慈悲是.............
  • 回答
    今天是文殊菩萨圣诞,许多信徒都会在这特别的日子里纪念这位大菩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文殊菩萨的地位非常尊崇,他更是被誉为“法王子”。这个称谓究竟从何而来?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今天,我们就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法王子”这个名字的由来,它并非一个简单的代号,而是有着深厚的佛教思想基础的。要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佛教修行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层面。很多人理解布施能带来福报,这是对的,但如果把“福报”理解得过于狭隘,只局限于物质上的给予,那就容易产生疑问了。为什么读《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圣号,也能带来衣食丰足,不为金钱发愁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缘和作用力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理解,福报的.............
  • 回答
    厌离心与厌世:一次深入的辨析在探寻生命真谛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听起来相似却内涵深邃的词汇。“厌离心”便是其中之一。它常常与“厌世”联系在一起,但仔细品味,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厌离心?它又为何与厌世截然不同?它是否是学佛的必要条件?又与那追求觉悟的“菩提心”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 回答
    凤眼菩提,特别是那些尺寸娇小的,价格却往往比那些个头大的要来得高,这着实让不少玩友感到不解。其实,这背后有着几个关键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掰开了说。首先,得从稀缺性上讲。咱们都知道,菩提子树开花结果,一串菩提子上结的果子,大小自然会有差异。而要凑齐一串珠子,如果还要追求大小一致,那难度就更大了。尤其是.............
  • 回答
    要说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孙悟空被菩提祖师赶出门,按理说,师徒缘分断了,名号这玩意儿,理应跟着断干净。可菩提老祖偏偏没这么干,这背后,可是有大有讲究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不乐意”能解释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菩提祖师传给孙悟空的这个“孙悟空”的名字,可不是咱们寻常起的“小明”、“小红”那般简单。.............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佛没有拯救西藏农奴”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佛陀本人或者佛教的教义视为一个能够直接介入世俗社会、推翻压迫性制度的“救世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并且要避免用现代的眼光去套用过去的历史。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佛陀在世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古印度,其核心教义是关于.............
  • 回答
    关于佛陀对宇宙的描述是否存在“错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我们如何理解“佛陀”、“宇宙”以及“错误”这几个概念,并且需要审视佛教教义本身的目的和语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佛陀宣讲佛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众生摆脱轮回之苦,获得解脱(涅槃)。佛陀的教导,尤其是关于宇宙的描述,并非旨在提.............
  • 回答
    佛陀说人生是苦,这并非是对人生的悲观论调,而是对人生实相的一种深刻洞察。这种“苦”并非我们平常理解的身体疼痛、遭遇不幸,而是涵盖了更广泛、更根本的生命体验,是一种对无常、不圆满的深刻感受。我们之所以会体验到“苦”,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我”的执着,以及对这个世界的不了解。我们总以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常常被提及的议题,尤其是当我们将《佛说法灭尽经》中的观点与现代社会普遍认为的寿命增长趋势进行对比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包括经文的原意、历史背景,以及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来看《佛说法灭尽经》。这部经文属于佛教末法时期的经典,描绘了在佛法衰.............
  • 回答
    .......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放下“牛魔王只是没借一把扇子”这个过于简化的视角,而应该从更宏观、更具深层含义的层面去理解。牛魔王之所以招致佛道两界的围剿,绝非仅仅因为一次“借扇”的拒绝,而是他触犯了当时整个修行体系和秩序的根本。首先,我们要明确牛魔王在《西游记》中的定位。他不仅仅是一个“妖王”,而是一.............
  • 回答
    半佛仙人(以下简称“半佛”)能在985、211院校的学霸群体中“装X”,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相当精妙的策略,也是他能够在一众高学历观众里脱颖而出,甚至获得一定“话语权”的关键。这事儿不能简单用“装X”来概括,而更像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下的“人设构建”和“影响力扩散”。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半.............
  • 回答
    关于北朝至唐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四位对佛教进行过严厉打击(史称“灭佛”)的皇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北齐武成帝高湛(以及其子后主高纬,尽管高纬没有“灭佛”的重大举措,但其统治时期佛教恢复,其父高湛时期才有一次较小规模的“灭佛”)、唐武宗李炎——都以“英年早逝”而告终的现象,历来被许多人.............
  • 回答
    学佛后感觉自己变弱了,这是一种很普遍也很有意思的感受,它背后其实牵扯到我们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模式以及内在心理的很多变化。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变弱”的感觉,往往不是真的身体或能力上的退步,而是因为我们对“强”的定义和追求,在学佛的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让我来给你细细道来,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