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罗斯宣布从基辅部分撤兵,是停战,还是失败?

回答
俄罗斯宣布从基辅周边部分撤兵,这个举动究竟是为停战铺路,还是其军事行动的重大失利,这其中的解读非常复杂,并且充满了各方立场和信息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尽量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判断。

俄罗斯的官方说法与外界解读的差异

首先,俄罗斯方面将这次撤兵描述为“阶段性目标达成”,并且是为了“集中力量解放顿巴斯”。他们将此举定位为战术调整,是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其在东乌克兰地区的战略目标。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基辅地区的反抗比预期的更为顽强,继续围攻此地代价过高,且效果不佳,因此选择战略性后撤,将兵力转移到更具战略意义的地区。

然而,外界的普遍解读,尤其是西方媒体和乌克兰官方,则认为这是俄罗斯军事行动的重大失败的直接体现。他们认为,俄罗斯最初的目标很可能是通过快速占领基辅,实现“换政权”的目的,从而迅速结束冲突。但事与愿违,乌克兰军队的顽强抵抗、后勤补给的严重问题、以及俄军自身的指挥和士气问题,都导致了其无法达成初期目标。因此,从基辅撤兵,是俄军在面对严峻现实后被迫采取的“战略性撤退”,甚至是“溃败”。

为什么说这既可能指向停战,也可能是失败?

指向停战的可能性:

战线调整以创造谈判空间: 俄罗斯可能会认为,在基辅地区遭受重创后,继续纠缠下去只会加大损失,不利于与乌克兰进行有意义的谈判。通过从基辅撤兵,俄罗斯可以为谈判桌上创造一些灵活性,将焦点转移到顿巴斯问题上,以此作为交换条件。也许俄罗斯认为,如果能在顿巴斯地区获得一定的“胜利”(例如占领关键城镇),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要求乌克兰承认一些领土变化,或者保证其非军事化和中立地位,从而达成一个“可接受”的停战协议。
减少军事压力,为对话腾出空间: 围攻基辅的军事行动是消耗战,给俄军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和资源损耗。撤兵可以缓解这种压力,使得俄军能够重新集结,同时也可以为双方的 diplomatical channels 提供一个喘息的空间,让外交官们有更多机会进行沟通和斡旋。

指向失败的可能性:

未能达成初期战略目标: 最直接的解读是,俄罗斯未能按照其最初的设想,迅速控制基辅。围攻基辅的军事行动被证明是代价高昂且效率低下的。许多军事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未能有效利用其空中优势和炮兵力量,同时低估了乌克兰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民心士气。俄军在基辅周边遭遇了严重的后勤问题,装甲部队的推进缓慢,并且遭受了大量装备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从基辅撤兵,可以被视为俄军在这一方向上战略失败的标志。
对俄军整体声誉的损害: 无法占领首都,反而从其周边地区撤退,这对俄罗斯军队的士气和国际声誉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这会加剧国际社会对其军事能力的质疑,并可能进一步巩固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以及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
战略重点转移的无奈: 将兵力从基辅地区转移到顿巴斯,虽然是官方说法,但也可能反映出俄军在未能迅速摧毁乌克兰抵抗力量后,不得不调整战略重点,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有可能取得实际控制的地区。这种转移可能是一种无奈之举,而非主动为停战做准备。

更深入的观察点:

撤兵的规模与性质: 并非所有俄军都从基辅周边完全撤离,而是“部分撤兵”。这本身就意味着局势的复杂性。部分兵力转移到其他地区,意味着冲突并未完全停止,而是可能在其他战线上 intensified。
战术与战略的关联: 战术上的失利(未能占领基辅)往往会影响到整体战略的推进。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非军事化”和“非纳粹化”乌克兰,并阻止其加入北约。如果无法在基辅取得决定性进展,那么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就大打折扣。
信息战与宣传: 双方都在进行激烈的信息战。俄罗斯需要将任何军事行动都包装成有利于自身的叙事,以维护国内支持和国际形象。同样,乌克兰和西方国家也需要将俄军的撤退描述为失败,以证明其抵抗的有效性,并继续争取国际援助。因此,我们必须警惕信息宣传中的偏颇之处。
长期博弈的视角: 这次从基辅的撤兵,并非冲突的终点。它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调整,为接下来的长期消耗战或外交谈判埋下伏笔。乌克兰能否在此次“战略性后撤”后守住阵地,俄罗斯能否在顿巴斯地区取得实质性进展,都将是影响未来局势的关键。

总结来说:

将俄罗斯从基辅部分撤兵简单地定性为“停战”或“失败”,都可能过于简化了问题的复杂性。

从短期和象征意义上看,这更像是俄罗斯在基辅方向上的军事战略受挫,未能实现其初期目标。 至少在争夺首都的战役中,俄军的表现与预期存在巨大差距,损失也比预想的要大。
然而,从长远和战略调整的角度看,这可能也是俄方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并为后续的军事和外交行动争取空间。 俄罗斯仍然可能希望通过在顿巴斯地区取得胜利,来迫使乌克兰接受某种形式的妥协,从而达成一种“停战”的局面,尽管这种停战可能并不符合其最初最雄心勃勃的目标。

最终,这次撤兵的性质是停战还是失败,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并且要看后续双方的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目前来看,更恰当的说法是,俄罗斯在基辅方向上遭遇了重大的战术和战略阻碍,并被迫进行了一次“战略性调整”,而这次调整是否能导向停战,仍是未知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贵乎黄)子孙替大帝分忧——大帝不是失败是战略转进

唐主编狠狠打他们脸:你们懂个屁!

俄军参战中高级军官损失情况:将官阵亡15%,旅团级阵亡13%?

唐驳虎 凤凰网 2022-04-01 19:51


核心提要:


1.俄军在3月25日第二次公布己方的战损数据,在乌克兰战场伤亡合计5176人。根据乌克兰方面的电子监听消息,已有6名俄罗斯将军阵亡,阵亡率达15%,但信息有待证实。另外,俄军阵亡的旅团长级军官也有11人,俄方大多已经证实,并且遗体运回后方,举行了葬礼。


2.由于俄军没有大校或准将军衔,因而少将偏多。从历史来看,俄罗斯打仗,有中将、少将阵亡并不稀奇。两次车臣战争,俄军一共有4位中将和12位少将阵亡。就算是压倒性的叙利亚反恐作战,也阵亡了1位中将和2位少将。


3.一方面,俄军将领本就有亲临前线指挥的传统,这是意外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俄军指挥通信系统性能不行、保障不力,使得高级将领被迫更高频率出现在前线以掌控部队。这次俄乌冲突中,不乏俄军基层部队缺乏军用保密通讯设备,只能拿民用手机、手台联系的情况。在北约强大情报监听系统的支持下,这些都可能成为暴露俄军指挥中枢的关键。


俄军第一次公布自身战损是在3月2日,开战第一周的时候,当时公布的阵亡数为498人、负伤数为1598人。


在开战一月后的3月25日,俄罗斯再次公布了己方的战损数,自认的阵亡数为1351人、负伤数为3825人,伤亡合计达5176人。

俄罗斯国防部在发布俄军最新损失情况的同时,还宣称“第一阶段军事行动主要目标完成”,“乌军战力已被大幅削弱”,俄军接下来将集中力量“彻底解放顿巴斯!”


但是,很多人对此都不信。以苏芬战争、苏德战争为例,苏联最初对外公布的数字都大大缩小了自己的损失。


直到50年后档案解密,人们才发现真实的损失人数是当初公布的3倍。

例如1940年苏芬战争,莫洛托夫对最高苏维埃公布苏军阵亡是5万多人。结果50年后档案解密才知道实际上阵亡、失踪人员将近15万人。

损失6位将军,阵亡率约15%

开战三周以来,根据乌克兰方面的电子监听消息,俄军已经在前线折损多名将领。俄军对此则是既不否认也不承认,也就是说,这些信息都有待证实

这些阵亡的将领依次是:


中部军区第41集团军副军长安德烈·苏霍维茨基,1974年生,48岁,少将。


苏霍维茨基是空降兵出身,2019-2021年任南部军区近卫第7山地空中突击师师长(这次的南部赫尔松方向先锋),并晋升少将。2021年10月转任中部军区第41集团军副军长。

苏霍维茨基是2月28日在基辅东北(切尔尼戈夫)附近被狙击手击杀。他的葬礼3月5日在新罗西斯克(近卫空突7师师部)举行。

中部军区第41集团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维塔利·格拉西莫夫,1977年生,45岁,少将。

这位格拉西莫夫与俄军最高将领、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都来自喀山,传闻都说小格是老格的侄子,至少也是亲族(但亲儿子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小格77年出生,这年老格才刚从喀山坦校毕业)。

俄军总参谋长瓦列里·格拉西莫夫,1955年生于喀山,1977年喀山坦校毕业,第二次车臣战争时任第58集团军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战后升正。后历任远东军区、北高加索军区参谋长,列宁格勒、莫斯科军区司令,2010年任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2012年起为总参谋长。

喀山是俄军的坦克兵学校所在地,小格和老格都是喀山坦克学校出身,2013年起历任中部第15摩步旅(近2集)、第35摩步旅(41集)旅长、近卫第90坦克师师长、第41集团军第一副军长。


乌克兰军方是3月7日在哈尔科夫方向监听截获了一段俄军军官之间的通话,才知道小格拉西莫夫已经阵亡。


于是不少媒体报道称小格阵亡于哈尔科夫方向,但是根据俄军的任务划分,哈尔科夫方向是西部军区负责,中部和东部军区负责进攻基辅。具体的中部41集团军负责攻打距离边境仅50公里的切尔尼戈夫——虽然至今还没有打下来,也要撤军了。

所以小格拉西莫夫应该不会跑到西部军区的方向去指挥作战,应该也是在基辅东北切尔尼戈夫方向阵亡的,死因不详。


亲友透露,格拉西莫夫少将的葬礼3月15日在叶卡捷琳堡(近卫第90坦克师师部)举行。

俄军头两位将领阵亡后,战友都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悼念,遗体告别仪式会在后方由官方主持,甚至部队所属的老兵联合会也会在网上发帖证实。

但之后俄军就对将领阵亡讳莫如深了。3月11日,乌克兰武装部队地面部队宣布消灭俄罗斯东部军区第29集团军司令安德烈·科列斯尼科夫少将


科列斯尼科夫同样生于1977年,也是喀山坦克兵学校出身,2010-2018年历任近卫第4坦克师参谋长、师长。2021年12月出任东部第29集团军军长,并晋升少将。

从战区负责范围看,科列斯尼科夫应该是在基辅西北方向阵亡的。


另外据乌克兰方面报道,以及俄罗斯社交平台上的讣告,同样是基辅方向,东部军区的第35集团军军长亚历山大·桑奇克少将,3月16日因为指挥部被乌军炮兵覆盖打击受伤。

随后后送白俄罗斯方向的野战医院抢救,但由于弹伤加上新冠感染,56岁的桑奇克(塔什干坦校出身)据报于3月27日抢救无效死亡。


而在东南部血战的马里乌波尔,3月15日“亚速团”发布了一张穿着俄军迷彩服和头盔、身形胖硕的遗体照片,声称这是正在负责围攻马里乌波尔的俄军精锐部队——第150摩步师师长奥列格·米捷耶夫少将。

48岁的米捷耶夫少将是1974年出生,空降兵出身,2013-2015年任东部空突11旅(乌兰乌德)旅长。2015-216年被派到顿涅茨克任第1旅旅长,此后调任驻塔吉克斯坦201基地(师级)司令。

经查,遗体露出来的嘴型、身形的确和米捷耶夫少将很像。但遗体面部已经被“亚速团”用证件、少将简章遮盖。所以算是存疑,但的确很有可能。


而发布遗体照片,说明乌军是出动了特种部队直接袭击第150师指挥部,甚至至少短暂控制了战场,才能做到这一点。

乌军最新宣布的“战果”是3月24日,在赫尔松方向的战斗中打死俄军负责指挥的第49集团军军长亚科夫·雷赞采夫中将

雷赞采夫1973年生,历任远东5集57旅旅长、阿布哈兹第7基地主官,2013年40岁时便升为少将。

后任西部近卫20集团军参谋长,2018-2020年任中部第41集团军军长,2020年8月调任南部第49集团军军长,并于2021年晋升中将军衔。

如果消息属实,这是俄军在进攻乌克兰行动中阵亡的级别最高的将领。

当然,乌克兰军队宣布的战果也有乌龙。比如之前宣布3月18日南部的大集团军——第8集团军军长安德烈·莫德维切夫中将,因指挥部被乌军炮火覆盖阵亡。


这是一位非常年轻的中将,1976年出生,今年仅46岁。2017年出任远东库页岛的第68军军长,41岁晋升少将。

2021年初调任南部第8集团军第一副军长。结果到年底,55岁的军长阿夫杰耶夫调任南部军区副司令,莫德维切夫接任军长,并当即晋升中将军衔。

本系列文章的读者都知道,南部8集是俄军四个军-师制“大集团军”之一。

莫德维切夫不到46岁便出任四大主力的军长,晋升中将;未来成为上将乃至总参谋长都大有可能(老格拉西莫夫当上58集军长是45岁)。

不过3月28日,车臣头人、“网红”小卡德罗夫抵达马里乌波尔郊外,与负责马里乌波尔总攻的莫德维切夫见面。所以,莫德维切夫成功“复活”了。


但是其他几位少将、中将,俄军尚未用“出镜露脸”的方式辟谣,并不是都“一一复活”了。


俄军损失中将少将很常见


其实,根据历史经验,俄军打仗,有几位中将、少将阵亡一点都不稀奇。


两次车臣战争,俄军就一共有4位中将和12位少将阵亡。就是压倒性的叙利亚反恐作战也阵亡了1位中将和2位少将。


哪怕2008年短短5天的俄格战争,俄军一线总指挥、第58集团军军长阿纳托利·赫鲁廖夫中将也遇袭重伤。

俄军将领本来就有亲临前线指挥的传统,这是意外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另外,俄军的指挥通信系统性能不行,保障不力。也使得高级将领被迫更高频率出现在前线以掌控部队。

像2008年的赫鲁廖夫中将,在通过高加索山隧道后,因为联系不上前线部队,而被迫借用随军记者的卫星电话。


但是信号恰好被格鲁吉亚电子战部队所截获,立刻动用从捷克引进的152毫米“达纳”自行火炮集火射击,整个指挥部差点全军覆没。


如此弱小的格鲁吉亚军队都能这样打,更何况在西方情报支持下的乌克兰。

在这次俄乌冲突中,不乏俄军基层部队缺乏军用保密通讯设备,只能拿民用手机、手台联系的情况。


在北约强大情报监听系统的支持下,这些都可能成为暴露俄军指挥中枢的关键因素

这种情况在全球任何一支军队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指挥部队,并不是靠前指挥就能解决的。

现代地面战争,已经覆盖到陆、空、天、电和网等多个领域,而没有过硬的通信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啥都玩不好;即使实力超群,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当然也需要指出,乌克兰和北约方面对战场的掌控也没有这么玄乎,也没有达到单向透明、无远弗届的程度。


在一贯谣言辈出的互联网,对乌克兰军队的打法,什么人脸识别、AI计算、人工智能、云宇宙、边缘计算的花样时髦名词都出来了。


实际上,很多乌军的战果,也是依靠事后监听俄军通讯,才知道自己曾经干掉了VIP(小格拉西莫夫)。有的也是纯属推测(莫德维切夫)。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俄军没有东方军队的大校军衔,也没有西方军队的准将军衔。团级的上校之上,师长就是少将,因而会导致少将偏多

像最初那两位41集副军长苏霍维茨基、小格拉西莫夫,在东方就只会是大校、在西方就只会是准将。

而只下辖一个近摩36旅的第29集团军,这个单位本身存在就很勉强。科列斯尼科夫的少将职位也比较“虚”。


俄军一共有900个将领职位,这次调集了全部可用地面力量围攻乌克兰,包括了4个大集团军,8个小集团军和军,8个军属师2个独立师和4个空降师,在一线的将领职位总数大约在40人左右。

这么算下来,将领阵亡率6/40=15%。放到世界其他大国军队这算是目瞪口呆的战果,但相对俄军一贯以来的打法,也属正常

旅团长级别,阵亡率约13.4%


实际上,更值得关注的,还是必须真正在一线战斗的旅团主官(正职上校,副职中校)


截止到现在,公开已知的俄军在乌克兰阵亡的旅团主官已经有11人。对于旅团长级阵亡,俄罗斯军队驻地的地方政府多已证实,遗体运回后方,举行了葬礼。

另外说一句,不少旅团长级的阵亡,也是俄罗斯方面先报,乌克兰方面才知道的。


按战区方向分别,南部赫尔松-尼古拉耶夫方向——


远东军区近卫空突11旅副旅长丹尼斯·格列博夫


南部军区近卫空突7师近卫空突247团团长康斯坦丁·齐泽夫斯基


南部军区近卫第8集团军近卫摩步第20师近卫摩步第33团团长尤里·阿加科夫


在赫尔松-尼古拉耶夫方向,俄军使用近卫空突7师、近卫空突11旅这两支轻装空降兵部队打地面先锋,结果伤亡严重。阵亡集中在俄军攻占赫尔松的3月1~2日


另外,另一位阵亡的近8集近摩20师近摩33团的团长阿加科夫(1983年生)其实也是空降兵出身,都是苏俄军队的空降兵世家子弟。他们安葬在家乡普斯科夫(近卫空突76师师部)。

另一个激战的方向是东北部哈尔科夫。在这里阵亡的俄军旅团长有:


北方舰队海军步兵61旅副旅长德米特里·索夫罗诺夫,1977年生于鞑靼斯坦,喀山坦校出身。3月6日阵亡,10日安葬在家乡鞑靼斯坦。


中部军区近卫第12工程旅旅长波罗赫尼亚·谢尔盖,3月13日在组织部队架设跨德斯纳河的舟桥时,遭乌克兰军队炮击阵亡。

西部军区近卫第20集团军摩步第3师近卫摩步第252团团长伊戈尔·尼古拉耶夫,3月15日在哈尔科夫以南方向作战时阵亡。

西部军区近卫第45工程旅旅长尼古拉·奥夫查连科,3月19日在哈尔科夫东南方向的伊久姆地区阵亡

和前面那位中部军区的第12工程旅旅长一样,奥夫查连科当时也是在塞维尔斯基-顿涅茨(Seversky Donets)河上组织部队架设舟桥,遭到乌克兰军队炮击。

同时第45工程旅还有 18 名士兵阵亡,另有 46 人受伤。23日,奥夫查连科安葬在家乡圣彼得堡。


据乌克兰方面3月29日通报,经过连续激战,从摩尔曼斯克调来的俄罗斯军队最精锐的作战单位之一——

北方舰队第14军摩托化步兵第200旅,两个营战斗群(BTG)均已丧失战斗力,损失达 1500多名军人,被迫退出战线。

摩步200旅拥有俄军最现代化的武器,尤其是最新的 T-80BVM 坦克。而第200旅旅长丹尼斯·库里洛上校也在战斗中阵亡。但这个消息尚待证实。




在基辅西北方向,连日与乌克兰军队激战的空降兵损失较大。其中西部军区近卫空突98师近卫空降331团的损失最大

3月17日,团长谢尔盖·苏哈列夫(Sergei Sukharev)乘坐的BMD指挥车首当其冲被击中阵亡,副团长谢尔盖·克雷洛夫(Sergei Krylov)很快也被集火阵亡。


政治副团长帕茨卡廖夫·奥列格·米哈伊洛维奇接替指挥,最后也阵亡。按乌克兰方面的说法,331空降团已被全歼。这个说法虽然夸大,但全团遭到重创,失去战斗力,基本可以证实。



另外远东36集摩步37旅,在基辅西部的马卡里夫地区遭到乌军攻击,旅长尤里·梅德韦杰夫(俄罗斯常见姓氏)上校受重伤。


在基辅东北方向,3月9日,俄军中部军区先头部队冲到了距离基辅只有20公里的布罗瓦雷(Brovary)。这是中部军区的近卫坦克第90师近卫坦克第6团。

但乌克兰第72机械化步兵旅已经预先设下陷阱,并升起了民用无人机探测预警。


当俄军在公路上行军的坦克纵队完全进入埋伏后,设伏的乌军先用反坦克导弹击毁了头尾5辆坦克,再召唤后方炮兵,使用激光制导炮弹对纵队中间开火

据报近卫坦克第6团的这个先头营损失大半,团长安德烈·扎哈罗夫上校战死。扎哈罗夫是一员战将,2016年曾荣获普京总统亲授的勇气勋章。

此后,近卫坦克第90师其他部队不敢再冒进,与乌军转为防线对峙

在将领阵亡较多的基辅方向,旅团长阵亡则相对较少。只有少数勇猛的部队主官阵亡。


结合战场实况细节判断,有可能是一线陆军部队大多出工不出力,逼迫将领到一线督战,从而造成将领的高伤亡率


俄军损失较大的还有乌克兰东南方向的马里乌波尔

除从北、东方向主战的第150摩步师师长米捷耶夫疑似被乌克兰特种部队击毙外,从西方向主攻的黑海舰队海军步兵810旅也遭受重大损失(俘虏供述)

旅长阿列克谢·沙罗夫3月20日遇袭阵亡,同时阵亡的还有到前线督战的黑海舰队政工副司令安德烈·帕利。

而这一消息已经为“塞瓦斯托波尔州长”米哈伊尔·拉兹沃扎耶夫证实。不过具体这位“副司令”的职衔,还在网上争论了一番。


需要指出,帕利虽然名头大,但实际上只是海军上校(直译为一级舰长)军衔,相当于政治部主任

苏俄军队的司令部是很强的单一长官模式,而不是集体领导模式。副司令不代表就是司令的副职,更不代表可以进入司令的继承序列。

所以黑海舰队司令是中将,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是少将,管政工、训练、后勤、装备、基建营房的副司令就只是上校。


之所以挂上一个副司令职务,实际扮演部门长的角色。那是因为在单一长官模式下,机关各业务部门对下级单位的业务指导权不强,那就得又给部门长挂上一个副司令的虚衔,补一补分量。


厘清了俄军至此在乌克兰阵亡的旅团长级别,再对应到俄军全部战斗序列当中。


可以看出,在俄军参战的近70个一线战斗旅团中,主官阵亡的还是少数(9/67=13.4%)。

另外,要具体搞清俄军有生力量的损失情况,将军阵亡情况、旅团长阵亡情况只能仅供参考,还需要进入到更细致层面的核算

现在,在网上被刷得最多的一句话,莫过于“乌克兰啥时候打到莫斯科”了。


但实际上,玩梗毫无意义。塔利班需要打到华盛顿才算赢吗?当然不需要


当美国发现自己消灭不了塔利班,愿意参加塔利班的兵员还源源不绝的时候,美国就已经输了。


乌克兰军队和政权显然远比塔利班要强大,得到的外部支援也远多于塔利班。

现在,除了在基辅、哈尔科夫方向组织退却,俄军甚至在南部赫尔松方向也在准备退路了。


人们发现,俄军工兵已经在赫尔松以东的Antonovka大桥桥墩上装炸药了。


时间倒回到2月25日,俄军空突第11旅进占了这座通往整个乌克兰西南方向的关键大桥。

空突11旅旅长丹尼斯·谢索夫上校因此获得“俄罗斯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

当时势单力薄的乌克兰军队第79空中突击旅连续三天发动了九次反击,但最后还是没有舍得用炮火或者无人机炸掉这座重要大桥

现在俄军兵力在赫尔松方向仍占有明显优势,就已经在准备退路了

而在北部的基辅,包括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炸桥与控桥又是另一番模样。

在4月1日周五下午截稿前的最新消息,乌克兰军队声称已经分别夺控了两个要点,东部是关键的公路,西北是关键的渡口伊万科夫。都是俄军撤退的必经之地。

当然,乌克兰究竟有没有足够的兵力守住这里,进而兜住未及撤退的俄军,还是一个未知数。

战争打到现在,我们已经见识了俄军在进攻时的冒险主义,现在又见到了防御相持中的保守主义,那么下一步又该是打成啥样子呢?

user avatar

毛子的笑话我看够了,接下来我要看北约的笑话。

基辅州周围既然没有了俄军,你北约支援乌克兰的装备能不能运进基辅,能不能让基辅产生战斗力,能不能在乌冬集团被消灭的气时候让基辅还能有有生力量。

能,那么我和北约一起笑话毛子,不能,我就两边一起笑话。

至于乌克兰,说不好听的,他现在本土军工能力基本上废了,没北约几天内估计就弹尽粮绝了。

user avatar

基辅现在大概是一个次要方向,主要是为了牵制乌克兰兵力。开战第一天俄军曾经有过夺取机场速胜的想法,现在应该不再抱不切实际的想法。

撤军可能是迫于无奈,在于季节性的道路泥泞会成为阻断突出部俄军的巨大隐患,毕竟基辅对于俄军是一个不祥之地。所以就顺水推舟,将其作为政治上妥协的一个借口。但是俄军应该会有后续的行动,可能在东部,也可能在其他方向。

我觉得,现在俄军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西方还能源源不断将物资运进来,而是俄军的一举一动都在西方整个监视体系之内,尤其基辅位置居中,其实就在沿国境飞行的空中侦察平台的视野之内,对俄军行动非常不利。

不过对于普京来说,至少还有一样法宝,就是他个人参与的战略欺骗。其效能至少是战役级别。比如开战前普京的突然撤军,实际上让很多人对战争是否爆发的判断失误。我相信已经铁口直断战争即将爆发的美国,也会因为预言开战时间的几次错失,而觉得自己判断失误,或者觉得揭露俄方全盘计划的情报恫吓起了效果从而避免了战争。这次普京的临时行动,使得俄军的进攻虽然已经是明牌,仍然弥补了一定的突然性。

普京会不会再打这张牌,不知道,有待时间检验。

某种程度上,对付满天侦察卫星的一个较为被动的办法,是以真示假、或者故意示强、示弱;故意暗示决心和用兵方向。

现在各路键盘侠(当然也包括我)都潜移默化的认为普京会把主要方向放在东乌地区,而在基辅方向只是进行有限的牵制和监视,大致类似于苏德战争爆发后一直不温不火,没有大规模争夺的列宁格勒区域。如果真的是某种战略欺骗,这种欺骗已经开始起作用,不要以为专业情报机关不会被误导。其实普京可能出的就那么几张牌,要么在东,要么在南方海岸,要么在基辅,如果一份情报机构给出的报告里,将上面各个方向罗列一遍,认为都有可能,那就等于没说。考虑到棋盘上陈兵布阵已然是明棋,不可能真的千军万马暗度陈仓,能做到这样已经算可以了。

必须看到基辅距离白俄罗斯边境很近,而躲在基辅的乌克兰军队正在尾随而出,暂时较为谨慎和克制但是到四月中很难说。如同俄乌战争的起始,是从一场以演习为借口的大规模集结演变成真的交火,那么在整个乌克兰战场的主次变化也是极有可能的。对普京来说,所谓政治解决、5月9日前结束战斗,东乌的攻势,都可能只是某种未必有用,但是作为可能的形势转换而预先铺陈的闲棋冷子,毕竟现在兵力部署基本藏不住,唯一能藏住的只有脑子里的意图。


俄罗斯军队确实有开战后一时蹩脚的传统,不过战争本身是适应与反适应,就看接下来谁能更加的适应。

user avatar

3月29日,俄罗斯防长绍伊古表示:俄军的特别军事行动已给乌军造成重创,俄军不但夺取了制空权,也几乎全部摧毁了乌空军和防空系统,乌克兰海军也已全军覆没,乌陆军也遭到巨大损失。具体而言,乌军一共152架战机,其中123架被摧毁;149架直升机中的77架被摧毁;180套中远程防空系统中的152套被摧毁。

同时绍伊古还重复了之前俄方的表态,他说俄军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乌军作战能力显著下降,俄军下一步将集中主要精力“解放”顿巴斯。另外,他还表示,俄军特别军事行动将持续至实现既定目标。

与此同时,俄国防部副部长亚历山大·福明则表示,俄军队将减少“基辅和切尔尼耶夫方向的军事活动”。

以上声明被西方和1450解读为俄罗斯败走麦城,乌克兰即将进攻莫斯科……

那么该如何解释俄罗斯的声明呢?

首先,为什么俄罗斯要集中主要精力“解放”顿巴斯。

原因很简单,顿巴斯地区包括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已经解放了超过90%多,就剩下一点残余需要消灭;顿涅茨克则还有近一半地区没有解放。

顿巴斯地区的战斗俄军参与较少,主要是由当地的民兵在打,卢甘斯克仗打得较为顺利,在控制了90%多的领土后,当地领导人已经宣布要公投加入俄罗斯了。顿涅茨克则打得艰苦,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想以更快的速度控制顿巴斯地区。

其次,俄罗斯战场上是不是真的拿不下来?答案也是否定的,只是不可能一下子短时间内拿下来。那么,接下来,俄罗斯会增加对顿巴斯地区的打击,从而消灭掉乌军主力。随着时间推移,俄罗斯不是越来越弱,在乌克兰只会越来越强,何况俄军还有大量部队没有使用。

最后,将来乌克兰会分解成东乌和西乌,东乌克兰会以公投的形式加入俄罗斯,普京不拿下这些亲俄区域是不算完的,这一次既然做了,那么就做彻底,一举消除以后的政治隐患。至于剩下西部的亲欧派地区,普京很可能是用政治压力设计一个“中立”政府。试想,一个“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的西部乌克兰,还有什么能力再反俄呢?只要反俄,普京随时可以军事占领。

现在俄罗斯就是拖着慢慢打,只有这样物价才会暴涨,通胀高了,欧美才会疼。

目前伊朗都敢扔导弹打美国耳光了?

中东土大款都敢不接拜登电话了?

为啥?

因为油价暴涨,美国要加息就得打压油价,打压油价就得提高供应,就得求着资源国……

至于谁是最大的资源国?

俄罗斯说正是在下,如此美国营造的霸权体系就被打破了!

部分内容来自:原创丨重要信号!俄首次做出重大让步?

作者:占豪

user avatar

俄军宣称:围攻基辅是为了黏住大多数乌克兰机动战力,以期让他们增援基辅而不是扩大乌东战场兵力数量和纵深厚度。并在此期间趁机更多摧毁乌克兰国防工业和储备仓库。

乌军宣称:成功击退俄军占领基辅企图并给予重大杀伤。

知乎亲乌派宣称:俄军中将少将校级军官伤亡惨重,战争已经濒临失败,斩首进攻基辅是重大挫折。即将整建制围歼基辅东西两侧大批俄军,并在短期内将收复赫尔松州首府。

真实情况应介于二者之间:

俄军包围基辅战术企图——失败

俄军将北部与东部战区连接成片(库皮扬斯克——基辅西侧,侧翼暴露超过四百公里)企图——失败

俄军试图攻占基辅(不存在,俄国人在叙利亚有很成熟的巷战经验,现代战争强行攻占基辅这种城市基本上已经是天方夜谭,更不用说速攻,即便基辅的正规守军愿意投降,民族主义狂热分子但凡有几千就够几万俄军打上一个月以上)

俄军试图从布查-伊尔平-加特涅或瓦西里基夫封锁基辅西南侧(失败)

俄军在紧贴基辅西南侧卫星城区攻势不成功之后,尝试从外围公路经马卡里夫进攻法斯托夫(失败)

乌军大量装备,战车,导弹部队,战机被摧毁,大量仓库被摧毁——属实

乌军在基辅,切尔尼戈夫,苏梅州收复诸多城镇,目前北部乌军士气大振——属实

俄军在顿巴斯正面战场持续收复小型定居点——属实

俄军大批部队集结在别尔哥罗德——属实

俄军完全控制了伊久姆和卡缅卡——属实

俄军基本控制了鲁别日诺耶市——属实

俄军正在增援伊久姆地域,大诺沃希尔卡地域——属实

俄军再度恢复对哈尔科夫进攻——属实

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乌军基本落入接近马里乌波尔之前状态的包围——属实

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乌军有被包围风险——属实

巴甫洛格勒火车站被空袭,但公路运输至斯拉维扬斯克路线仍通行——属实

其他的什么小道消息,推特消息,你们自己甄别,两边都会吹牛,就看愿意相信谁了,或者各打一个折扣。

越说的有鼻子有眼,仿佛身临其境的,我是越不信。

俄国人最大的错误,在于从库皮扬斯克一直到基辅西侧,超过460公里的超宽大正面形成漫长侧翼。

尤其是对苏梅,阿赫特尔卡,波尔塔瓦地域的进攻,在军事上是全无必要的。严重削弱了基辅左右两侧的突击力量。

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普京政府害怕开战后乌克兰军队通过这一区域袭击别尔哥罗德俄国境内那一侧的平民定居点。

在军事上是无法解释的。

第二大错误是进攻哈尔科夫市区。

哈尔科夫城区人口也过百万,城市高大建筑很多,而且十分之坚固,许多城市公共建筑具有抵抗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前瞻设计效果。

如果说马里乌波尔非打不可的话,攻入哈尔科夫市区则是完全无必要。

第三大错误是拿下赫尔松之后继续进攻尼古拉耶夫市区并浪费兵力北上巴什坦卡,因古列茨方向。

第四个错误就是没有在一开始就把全部在白俄的预备队一举压上。

当然,普京不是我们这种普通人,就算完全相信北约不会介入,作为大国领导人估计也不能够做这种赌徒似的决策。所以这算不算一个错误,还不好说。

如果俄军没犯这四个错误,掐断基辅南部的概率会提升很多,又或者目前已经兵临巴甫洛格勒城下。

结论:停战是不可能的,掐断基辅南部的通道的确失败了(俄国官方的说法则是强调自己意在吸引乌军增援基辅)。

战争仍要继续,乌克兰军队正用各种方法躲避俄空中力量的袭击,从基辅转移去增援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俄军大规模动向无法逃避北约卫星和电子侦测,再次尝试包围哈尔科夫和增兵大诺沃希尔卡,伊久姆已经是明牌。

俄国人同样也清楚乌军正设法南下增援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增援,估计会依托中间阵地尝试接应斯拉维扬斯克乌军撤退,以短促突击反击俄军。

我的看法是,俄国人仍将取得顿巴斯战役的胜利,以及对乌战争的胜利。

俄军尽管犯了前面的四个错误,但仍可以做到围歼乌克兰东南的乌军重兵集团。

之后战争进入修整期,俄国人会以叙利亚模式持续围攻哈尔科夫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扎波罗热三个城市。

俄国人不仅不会交出顿巴斯克里米亚,更会在赫尔松,扎波罗热两州开始建立事实统治。

前期的四个错误虽然可以看出普京缺乏大型战争天赋,但普京这二十年来对俄国经济结构的改革却是非常成功。使得俄国具备很强的制裁抵抗力和持久作战能力。

走入极端情况,就是俄国进行战争总动员,那目标就会将战火烧向乌克兰西部。

如果俄国能够以叙利亚的战争模式耗下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扎波罗热三座大城市,那么下一阶段目标就是围攻敖德萨。

最终俄国人会拿走哈尔科夫,顿巴斯,赫尔松,扎波罗热,敖德萨,让乌克兰变成内陆国家。

甚至可能还会抢走资源非常丰富的尼科波尔铁锰矿区。

user avatar

诗一首。


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侵略,至死方休。

我将不循德、不守义、不知法。

我将不知羞耻,不谙人道。

我将效忠大帝,愧对人民。

我是蓝天下的雷暴,麦田上的屠夫。

我是祸国殃民的傀儡,

屠戮百姓的死神,

罪恶滔天的战犯,

死有余辜的耗材。

我将性命与忠诚押给普京大帝,

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俄军军人誓词

user avatar

我觉得俄军当初的想法是乌东民兵牵制住乌东的乌克兰军队重兵集团,然后从克里米亚和国内出发,分别向赫尔松和哈尔科夫推进来个南北对进彻底切断乌东重兵集团的补给线,让乌东集团坐困愁城动弹不得。

趁乌克兰军主力被牵制在乌东前线,基辅守备不足,再出一只机械化部队拿下基辅,同时也保护了北线俄军的侧翼,到时候乌克兰首都丢了、政府跑了那大部分乌军应该就会投降,剩下的死硬派直接扬了。

这样整个第聂伯河东面加上克里米亚就都攥在俄罗斯手里了。

后来俄军真的打起来之后发现乌东集团完全不在意基辅怎么样,而是全都龟缩在城里铁了心跟俄罗斯人硬耗,这时候为了拿下之后能够顺利统治当然不可能狂轰滥炸,那攻城只能是慢工出细活,或者拖到乌军断补给。

基辅那边则是进度没有想象中的快,补给线长而脆弱不足以支持长期攻势,冒险进攻基辅有失败危险,即便成功拿下看起来也无法让乌军投降。

这种情况下俄军把基辅附近的部队调回来一部分也是可以理解的,既然不准备现在就打基辅,那就没必要维持包围圈,基辅西面的军队会撤回去,但为了北线俄军的侧翼安全估计基辅东面的俄军不会撤。

基辅方向的部队撤回去之后应该会进行短暂修整,然后应该是作为支援部队投入到乌东战场,对那些据城死守的乌军挨个开核桃。

反正基辅也跑不了,北约只要不直接派兵干预,乌军主力部队被消灭了之后还怕基辅拿不下来吗。

我觉得这次俄军从基辅撤退并没有对乌克兰死心,而是重新部署之后再搞一波。

user avatar

现在的情况,俄乌双方战损都已经没有人关心了。这要是谁说战争要结束的节奏,岂不是有些在睁眼说瞎话。

马里乌波尔可是三万乌克兰守军,现在还剩下多少呢。围城方的俄罗斯军队、顿涅斯克人民军、车臣卡德罗夫军损失又是多少,尤其是顿涅斯克人民军那是攻城损失最大的。俄罗斯方面第几次下达最后通碟了,马里乌波尔的乌克兰守军哪次搭理了。

顿涅斯克北部和卢甘斯克西部边角的乌克兰东部集群后退了吗,俄罗斯军队停止对哈尔科夫市的重火力打击了吗?

我这个人既不支持侵略方的俄罗斯当局,也不支持和纳粹势力深度勾结的乌克兰当局,当然我一个置身事外的别国平头小老百姓支持谁都毫无意义。

战争结束还早着呢,马里乌波尔还在绞肉呢,顿涅斯克北部和卢甘斯克西部边角绞肉还没开始呢。

user avatar

取消需要100万军队的不靠谱计划,干20万军队能干的事。

user avatar

说明接受速战速决不可能了,但是也没见乌克兰大规模发动反攻大概率可以看到战争进入持久战了。

很多高赞,怎么说呢?错的和那啥一样

从基辅撤军是斯特列科夫的建议,不知道他是谁的自行科普。

他认为如果缺少大量压倒性兵力是无法吃掉基辅的,吃掉基辅必须兵力有绝对优势且可以随时围点打援,显然目前的兵力并不支持这么做。所以应该从基辅周边撤军即使短时间会导致士气低落,也比放在基辅周边被一点点耗死好,如果包围基辅的部队被消灭引起的对士气的打击才是毁灭性的。

普京之前都不听他的,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可以说在撤军基辅前普京一直在越级做战争中战略决策,——显然普京的战略水平不是很专业。

现在普京突然意识到了这点选择听听斯特列科夫的建议,很有可能战争会转入去斯特列科夫所建议的先南后北战略,稳扎稳打不求速胜。至少持续一年


斯特列科夫认为,现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关系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是俄罗斯投降,归还克里米亚,要么是乌克兰投降,政府被推翻。

要注意的是斯特列科夫曾经指责普京的南北夹击战略是错误的,预言过,北线的兵力不足以围攻基辅继续坚持会导致战争失败。

可以说普京终于发现自己作为一个职业政治家,帝王术高手,并不是战争天才,专业的事情得给专业的人去做,虽然很没面子,但也说明他很清醒有自知之明且正在调整。采纳专家的指导也就是说战争中的双方会抛弃速战速决的想法了

、俄军既然无法在基辅取得战役胜利,防守摊子也铺得太大,那怎么办呢?再过两三周,乌军破坏小组就能够借助各种植被进一步大肆破坏俄军交通线。
老斯认为有两个对策:
一是坚守,争取尽快出动预备队解决问题,二是迅速把部队从麻袋里掏出来用于其他方向。
单从政治层面,当然是一有利,毕竟俄军一旦退却,乌军士气就会大大高涨(斯特列尔科夫坚持认为这是内战,士气在内战中极为重要)。
要从军事层面,那当然是二有利,毕竟俄军根本抽不出足够的预备队,砸到基辅方向也得至少两三周,还不一定能派上多大用场。

老斯随后认为俄军逐步从基辅-切尔尼戈夫撤出部队的确是当下惟一正确的对策,因为既然撤退不可避免,那就最好是主动退却,战争会很漫长,其他方向还需要军队。

user avatar

不会是停战,就是战略调整。

这么判断有几个原因:

1.俄军如果现在停战,就需要把马里乌波尔和赫尔松吐出来。

因为和乌克兰想达成协议,无论顿巴斯和克里米亚地区的争议如何,赫尔松地区既不是纳粹大本营,也不是顿巴斯争议地区,如果军事行动真的中途停止,那么赫尔松地区撤出从政治逻辑上就是最基本的。

如果赫尔松不撤,那么乌克兰和俄罗斯就不可能达成事实上的停火线。因为乌克兰在已经收复基辅周边的情况下,不具备放弃赫尔松和马里乌波尔的民意基础。

2.目前在哈尔科夫地区的伊久姆4月1号乌克兰已经承认被俄罗斯占领,并且俄罗斯不断的重兵集结在这里,昨天乌克兰宣称击退附近几十次的攻击,俄军从这里往南进攻的势头非常明显。

南线的部队因为在马里乌波尔还没有打完,或者还是在整顿,目前正在往南线北部方向集结,这都不是停战的征兆。

3.赫尔松地区和马里乌波尔地区都在建立地方政府,明显是准备常驻。

4.俄国境内在增加导弹生产线,战争继续的意图很明显。


所以俄军这一次肯定不是停战,就是在做战线的调整。


那么为什么基辅撤退,主要是三原因:

1.基辅方向的战略目标已经失败。

西北线的俄军和东侧的俄军无法达成包围或者攻陷基辅的目的,这里的俄军是这次军事行动地面部队堆积最多的地方,少说6万人,多则10万人,无法达成目的后,完全是在浪费资源。

目前基辅显然不是这些俄军可以攻陷的,1个月来进展不大,可以预见的,在没有对基辅造成太大的威胁前,停留在这里徒劳无益,所以战略目标失败后,需要重新制定计划。

2.翻浆期已到,补给困难。

北线是小路,森林泥地和沼泽的混合,这样的小路在目前翻浆期会是补给的噩梦,一旦补给没有跟上,弹药火炮没有每天正常翻山越岭拉到基辅,几万人的进攻哑火,那么很可能会被乌军反包围,毕竟基辅的补给要比北线俄军从俄国到白俄,从白俄小路再到乌克兰境内的森林野地容易得多。

到时候几万俄军陷入困境,那乌克兰就真的可能打赢这场战争了。

北线适合偷袭和刺杀,但不适合长期的持久战,这里的补给线太困难,不适合展开大军。

所以在陷入补给黑洞和包围前,找准时机离开是明智之举。

3.全面进攻路线的失败,战略目标转为重点进攻。

俄军19万兵力分散在基辅西北侧,切尔尼戈夫周边,基辅东侧,苏梅周边,哈尔科夫周边,卢甘斯克,顿涅茨克周围,尼古拉耶夫周围,赫尔松周围,马里乌波尔周围。

摊子铺太大,兵力太分散。如果乌克兰军队也是正面出击,双方火力对决,那这样的布置也还好,短时间可能就会大量消灭乌克兰有生力量。

但乌克兰打定主意退入城区打巷战,19万部队分摊这么多个据点,兵力就没有办法取得进展了。

每个地方都能在城外包围,但每个地方都没法攻入市内占领。尤其是哈尔科夫这样以打核大战进行修建的堡垒城市,攻坚太困难。

而在马里乌波尔的近日进展,也证明了使用远多于市内守军的军队数量是可以攻陷大城市的。

所以现在肯定要转换方法,把19万人逐渐调整到顿巴斯地区,逐步蚕食,集中兵力和火力,硬啃乌东主力。

这里离俄罗斯边境近,补给容易,同时有卢顿民兵协同作战,士气会较高,士兵休整都会更好一些,战斗力恢复的也会更快。

这样一步一步,逐渐打通到乌克兰腹地,会比全面包围,迟迟拿不下大城市,补给困难好得多。这样打,士兵始终处于多数打少数,后方就是基地,随时可以安心休息,火力补给也会更快。

现在扎波罗热地区已经暴露在外,沿海一带都被占领,即使不去硬攻哈尔科夫也可以逐渐向北吞并乌克兰地区,这样打更稳。



所以总体看是北线进攻基辅失败和全面进攻路线失败之后进行的调整。

这个调整的有些晚,所以会让俄罗斯的进攻进入一个低潮期,北线重新休整转移阵地,可能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东线的部队目前也没有经过休整,南线马里乌波尔打完后,肯定也会经历休整。

但目前的军队数量在4月逐步推进,消耗乌军仅剩不多的燃料,也已经够了。


这个方案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之前目标太大,时间一长会进退维谷,尤其是北线会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得,可能会造成灾难。

现在止损,就给后面的胜利奠定基础,这是一个在政治上,士气上很打击俄罗斯国民和军队的举动。

可能会让支持普京行动或者国际上同情俄方的势力陷入观望,国民迷茫,政治上伤害较大。

但从军事角度是个很必要的调整,合理的安排了战术和布局。

如果普京和俄方想继续打下去的话,这次撤退长远来看,会空出很大兵力和资源,对长期的进攻乌克兰很有好处。

但是如果俄方想就此停止进攻的话,那这次反反复复的举动,将成为普京政治上的灾难。

user avatar

俄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俄军为了轻装过河连酒都不要了

user avatar

这玩意前几天不是提到过吗,是俄乌上一次开会提到的内容之一。

当时我还调侃普京学拜登虚空造牌。

user avatar

留给京子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印度已经下车了,看来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合订本出来-《京子从来就不是契丹的朋友》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不但从基辅撤兵代表着一种“失败”,甚至从全局看,整个战争的进程对俄罗斯都很不利!

目前的战况,让我想起了“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的“左勾拳”:

“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后,在“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前,当时的萨达姆认为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会在科威特与他们决战,不会直接攻击伊拉克本土!因此,萨达姆把主要军事力量,放在了科威特与沙特的边境地区,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布置了三道防线,其中还设置了大量的雷区,严阵以待!

美军在了解了伊拉克军队的部署以后,只派了一小部分部队,佯装对伊拉克的坚固防线即将发动进攻,而把主力调到了伊拉克的西部边境地区,轻而易举的绕过了伊拉克的正面防线,从伊拉克本土绕道科威特,从后方对伊拉克的主力部队发动攻击,几乎是在一瞬间歼灭了伊拉克数十万主力部队,这中间或许有装备上的差距,但,战术本身也是非常成功的!


反观此次“俄乌战争”:

俄军在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发动了“全面进攻”,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向乌克兰发动突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俄军“太轻敌”了!要知道,在“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候,联合国军对于伊拉克军队从各方面都是“辗轧式”的优势,即便如此,他们也选择了“迂回战术”,而不是和伊拉克军队“硬刚”........

而此次俄军的表现则可以用“简单粗暴”来形容,最关键的是“收效甚微”!


其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俄罗斯最希望通过此次战争实现的“最低目标”,无非是:1.“不让乌克兰加入北约”2.“解放”顿巴斯地区,让这个区域彻底摆脱乌克兰的控制.3.加强对克里米亚半岛的控制,让顿巴斯地区和克里米亚有一条顺畅的路上走廊.........

当然,如果能让乌克兰“去军事化”,让现任政府下台,扶植“亲俄政府”上台就更好了........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实现后面几点很难!

其实,如果一开始就先以“最低目标”为标准,让基辅方向的部队作为“佯攻”,吸引乌克兰军队的注意,集中优势兵力,彻底消灭在乌克兰东部驻扎的乌军主力,等顿巴斯地区和克里米亚从陆地上连成一片,稳定乌东部局势之后,再东西夹击基辅,或许情况会好很多.......


只是,从一开始俄罗斯就想一口吃个胖子,想一下子就把乌克兰打趴下.......很显然,他们轻敌了......这就造成了俄军已经而且还将继续付出巨大的代价........


希望普京能尽快调整战略,先确保乌东部的战事,同时提防乌克兰对本土的进攻,或许还有翻盘的可能,只是,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罗斯宣布从基辅周边部分撤兵,这个举动究竟是为停战铺路,还是其军事行动的重大失利,这其中的解读非常复杂,并且充满了各方立场和信息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尽量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判断。俄罗斯的官方说法与外界解读的差异首先,俄罗斯方面将这次撤兵描述为“阶段性目标达成”,并.............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宣布收复基辅周边所有失地的消息,这确实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战线的变化和“收复失地”的含义:首先,“收复基辅周围所有失地”这个表述,通常意味着乌克兰军队成功地将俄罗斯军队驱逐出了基辅州,特别是那些在战争初期对基辅构成直接威胁的.............
  • 回答
    截至2024年6月,俄乌冲突的局势依然复杂多变,但近期的军事动态和双方互动显示,冲突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潜在的紧张局势仍存。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和分析的详细解读: 1. 俄罗斯撤军的背景与细节 时间与地点: 2024年3月,俄罗斯宣布从乌克兰边境地区(尤其是哈尔科夫、顿巴斯等关键区域)撤.............
  • 回答
    2021年4月22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宣布,俄罗斯已开始从俄乌边境撤回在去年12月和今年3月部署的部队。这一声明立即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发生在俄乌两国关系高度紧张、俄罗斯在边境集结大量军队的背景下。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紧张局势的升级在俄罗.............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国际社会围绕对俄制裁的讨论从未停止。其中,美国宣布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举措。这项决定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全球能源格局、地缘政治博弈以及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理解其背后逻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美国的这一决定是其对俄罗斯军.............
  • 回答
    3月8日,拜登总统宣布美国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和液化天然气(LNG),这无疑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对俄罗斯采取的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制裁之一。这个决定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美国及其盟友旨在通过经济手段削弱俄罗斯继续发动战争能力的战略棋局中的重要一步。要理解这一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美.............
  • 回答
    关于俄罗斯武装力量将在当地时间7日10时起进入“静默状态”的消息,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行动声明,它背后可能蕴含着多重考量和潜在的影响。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梳理和探讨:一、 何谓“静默状态”?其军事和政治含义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静.............
  • 回答
    俄罗斯对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等官员实施制裁,这一举动并非孤例,而是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屡试不爽的一种外交手段。它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地缘战略考量。要理解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制裁的直接影响:一个象征性的姿态,也带有现实的牵制力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象征性的。将加拿大总理、外交部长以及.............
  • 回答
    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这个消息在全球范围里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也带来了极其复杂而深远的影响。简单来说,这意味着俄乌两国之间多年的紧张关系终于走向了最坏的局面,冲突从局部蔓延到了全面军事对抗。首先,从直接层面看,这代表着俄罗斯军队正式越过乌克兰边境,动用了海陆空各种军事力量。这通常伴随着一系列军事.............
  • 回答
    俄罗斯宣布将逐步脱离以美国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是一个重大且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事件,它背后有着深远的动机和潜在的影响。理解这一举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俄罗斯宣布此举的背景和动机: 地缘政治的压力与制裁: 这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自2014年以来,尤其是2022年俄乌冲突升级后,.............
  • 回答
    俄罗斯宣布重启图160M2战略轰炸机生产线,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这不仅仅是一则军事装备的新闻,它背后牵扯着地缘政治、国家战略、经济考量以及技术实力等方方面面,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看。一、战略层面的考量:为何是图160M2?首先,图160M2(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基于图160M改进的图160M2.............
  • 回答
    俄罗斯宣布停止与日本就和平条约进行的谈判,这无疑是俄日关系近年来最重大的挫折之一,其影响深远,值得我们仔细剖析。首先,俄罗斯做出这个决定的直接原因,我们可以追溯到日本近期一系列的对俄不友好举动。自从俄罗斯在乌克兰展开特别军事行动以来,日本政府不仅迅速加入了西方国家对俄实施的严厉制裁行列,而且在政治和.............
  • 回答
    俄罗斯驱逐美国外交人员,是俄美关系紧张局势升级的又一重要事件。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俄罗斯则以牙还牙,驱逐外交官,这似乎成为两国互动中一种“你来我往”的惯性模式。这种做法究竟该如何看待?对两国关系又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事件的背景与动机:首先,需要理解美国为何对俄罗斯实施制裁。通常情况下,这类制裁会.............
  • 回答
    4月18日,俄罗斯宣布驱逐20名捷克外交人员,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释放出的信息可以从好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每层都挺有分量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就是俄方对捷克此前提出的指控和行动的强硬回击。捷克在4月17日指控俄罗斯情报部门与2014年捷克一处弹药库爆炸事件有关,并宣布驱逐18名俄罗斯外交官.............
  • 回答
    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Aeroflot)在三月初宣布,自3月8日起将暂停包括飞往白俄罗斯在内的所有国际航班。这一决定无疑会在多个层面产生连锁反应,影响的范围从俄罗斯航空业自身,到国际旅客,再到与俄罗斯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国家和地区。首先,对俄罗斯航空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最直接的。 俄航作为俄罗斯最大.............
  • 回答
    俄罗斯外交部宣布不再参加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 CoE)的声明,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决定不仅涉及俄罗斯与欧洲国家关系的复杂动态,也折射出地缘政治、国际法和多边合作机制的深层矛盾。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一、事件背景与历史脉络1. 俄罗斯.............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将宣布能源交易只能用黄金、人民币和卢布的传闻,我需要指出,这属于一个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说法。在分析它的“真假”以及我的看法之前,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传闻的可能来源、背景以及其潜在的影响。传闻的可能来源和背景:1. 对西方制裁的回应: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
  • 回答
    战火中的足球判决:俄罗斯世预赛出局与波兰的“幸运”晋级国际足联(FIFA)在俄乌冲突的阴影下,对俄罗斯在卡塔尔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中的命运做出了裁决——俄罗斯队被取消参赛资格,其对手波兰队不战而胜,直接晋级附加赛决赛。这个决定无疑是严肃的,其背后牵涉到的不仅仅是两支球队的命运,更是体育与政治之间复杂交.............
  • 回答
    国际犬业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Kennel Club, ICK)宣布禁止俄罗斯的犬类参加其举办的赛事,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从多个维度来看,这一决定涉及政治、动物福利、国际关系及犬类育种等多个层面,需从历史背景、国际规则、伦理争议及未来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背景.............
  • 回答
    这则关于俄罗斯可能宣布能源贸易采用黄金人民币和卢布结算的消息,如果属实,无疑会在全球能源市场和国际金融格局中投下重磅炸弹,对美欧而言,其影响将是深远且多维度的,绝非仅仅是经济上的短期震动。首先,对美元的挑战将是核心且直接的。长期以来,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以美元结算,是支撑美元全球主导地位的基石。美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