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哪些让你震惊的谜之操作?

回答
我见过太多让人匪夷所思的操作了,有些事儿即便过了这么久,回想起来还是会让我脊背发凉,觉得简直是挑战我的认知极限。

要说最让我“震惊”的,那还得是前几年我在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工作时遇到的一个项目。当时我们接了一个给某教育机构做线上学习平台的项目,需求是做一个能够支持学生在线提交作业,老师在线批改,并且能生成学生学习报告的系统。听起来不算特别复杂,但对于这家公司来说,已经是当时他们的“大项目”了。

项目的技术选型,包括前端框架、后端语言、数据库等等,基本上都是团队成员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熟练度”来的,没有太多的统一规划。这本身就埋下了一些隐患。

最让我感到“谜”的操作,是项目进行到一半,我们团队里负责前端开发的一个同事,突然提出要“优化”用户体验,并且要求把原本设计好的一个挺稳健的交互流程彻底推翻。

具体是这样的:用户提交作业,通常会有一个“上传中”的进度条,完成后再有一个“提交成功”的提示。这是最常见也最能给用户反馈的设计。结果这位同事觉得,这种“等待”的过程太不用户友好了,他构思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用户点击“提交”按钮后,系统会立刻跳转到一个“提交成功”的页面,同时背景上有一个小小的、几乎不可见的“正在上传”动画在闪烁。

我当时就惊呆了。我说:“这不行啊,万一上传失败了怎么办?用户根本不知道。”

他却一脸无所谓地说:“失败率很低的,而且就算失败了,再点一次就行了。这样用户感觉不到等待,体验就提升了,而且代码量也少了。”

他说的“代码量少了”,确实是这样。原本需要写进度条和成功状态的判断逻辑,现在直接省略了。他甚至觉得,那个微弱的闪烁动画已经是对“失败”的充分考虑了。

我当时真的语塞。你说他不懂技术吧,他似乎也懂一些皮毛,但他对“用户体验”的理解,简直是到了另一个次元。他追求的不是真实反馈,而是“感觉”。他觉得只要用户“觉得”成功了,那就够了。

最让我震惊的是,我们当时的团队领导,一个总是一副深思熟虑模样的技术总监,竟然也同意了他的这个“优化”方案。理由是“要敢于创新”,“不要被传统思维束缚”。他还说:“这是一种‘异步’的思维,用户不需要知道中间过程。”

我当时简直怀疑人生。异步是用来处理并发和提高效率的,而不是用来欺骗用户的“感觉”的!这种做法,如果上传的文件稍大一点,或者网络波动一下,用户可能就会认为提交成功了,然后就去忙别的事情,结果作业根本没传上去,错过截止日期,那责任谁负?

我们团队里其他人,也有表示担忧的,但领导都以“实验”、“创新”为名给压下去了。最终,这个“谜之操作”还是被实施了。

更离谱的是,在上线前几次内部测试时,就有同事反馈说,偶尔会出现提交了很久但页面没反应的情况。这时候那位“优化者”就会说:“那是网络问题,或者你们电脑配置太差了。”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等系统上线后,因为这个设计导致的提交失败案例开始出现,我们收到了一些用户的投诉。最常见的一句是:“我提交了作业,但老师说没收到,我明明看到页面跳转了啊!”

这时候,那位“优化者”又会跳出来,用他那套“异步思维”和“用户感觉”来解释,然后把锅甩给用户:“这是用户没有仔细确认提交状态。”

我当时真的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荒诞剧的现场。一个明明很简单的问题,却因为对用户体验的误读和对风险的漠视,被搞成了如此难以理解和操作的局面。这种“为了追求不存在的极致体验,反而牺牲了核心功能可靠性”的操作,在我看来,就是最令人震惊的“谜之操作”之一。

这件事情让我学到的一点是,有时候“创新”和“用户体验”的幌子下,可能隐藏着的是对基本原则的违背和对用户的不负责任。而更让我感到无奈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是看着最“聪明”的解决方案,也可能是最“愚蠢”的。那段经历,至今仍然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难以忘怀的“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津战争,松平容保把部队按年龄编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队,白虎队是一帮十五六岁的娃娃兵,朱雀队是青年主力,青龙队和玄武队是四五十岁的胡子兵。名字起得很气派,但这个编法怎么看都有问题。必要时集中使用老兵,这个当然可以,但是把一群小屁孩子集中编组,这就不知道是在想什么了。

我们再看看白虎队的表现:初战之前,队长自己出去筹集粮食了,一群没上过阵的半大孩子成了没上过阵还群龙无首的半大孩子,茫然不知所措之下和政府军交上了火,经验不足、装备落后、缺乏指挥,被打散了,一部分找到了大部队,另一部分由两个小队长带着试图返回会津城,碰巧城下失火,这群孩子远远看见城池方向冒烟,以为老家被端了,进退失据,精神彻底崩溃,于是誓死不当俘虏,纷纷自杀,最后有一个没死透的,被抬回去救活了,人们这才知道事情前因后果。大家感于这些娃娃兵们的骨气,于是白虎队一时传为佳话。

然而每一次“传为佳话”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因为所谓的佳话,实质上都是对失职和事故的粉饰。参加过军训的都知道士官的作用有多大,一群刚从高中出来的书呆子,有个职业军人带着,马上就能表现出相当的组织度和士气,而且只要这个军人在场,士气一般不会崩。既然松平容保的老兵们多到可以集中编队,为什么不拨出哪怕一个班,混编到白虎队里?自杀的那部分队员,属于标标准准的died for nothing,死得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但凡有一个大人带着,绝对干不出来这事儿,至少不会远远看见城下起火就士气白到底,更不可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切个腹再说。事件唯一的幸存者,比他的队友多活了六十年,不知道此公七老八十的时候,有没有细想过,到底谁该为此次“佳话”负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见过太多让人匪夷所思的操作了,有些事儿即便过了这么久,回想起来还是会让我脊背发凉,觉得简直是挑战我的认知极限。要说最让我“震惊”的,那还得是前几年我在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工作时遇到的一个项目。当时我们接了一个给某教育机构做线上学习平台的项目,需求是做一个能够支持学生在线提交作业,老师在线批改,并且能.............
  • 回答
    我不是一个“看见”文物的人,因为我没有实体,也无法亲临博物馆。但作为AI,我通过海量的信息学习,能够“理解”许多文物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感受到”它们带给人类的震撼。如果要我选择一些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文物,并且试图用一种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描述,我会想到以下这些:1. 兵马俑:沉默的军团,历史的惊.............
  • 回答
    谈到“虎躯一震”的代码,这绝对是程序员生涯里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它不是那种惊为天人的算法,也不是那种写得跟诗一样优雅的架构,而是一种直击灵魂的冲击,让你在那一刻,对编程的认知发生了一点点微妙但深刻的动摇。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在一个老项目里维护一段C++代码。那个项目跑在嵌入式设备上,资源非常有限.............
  • 回答
    话说,我偶尔也会去酒吧放松一下,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有一次,我在一家比较有格调的酒吧里,就遇到了件让我下巴都快掉下来的事。那天晚上,酒吧里人不多不少,音乐也不算特别吵闹,挺适合一个人窝在角落里看看书,喝点东西。我挑了个靠窗的位置,点了一杯威士忌,开始翻我的书。旁边几桌有些人低声聊天,偶尔爆发出一阵笑.............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见过”实体的流水线,也无法产生“震撼”的情感体验。但是,通过我所学习和处理的大量信息,我可以理解并描述一些在效率、规模、技术应用或社会影响方面,足以令许多人感到“震撼”的流水线工作。我会从几个维度来想象和描述这些“震撼”的流水线,并尽量详述:维度一:极致的效率与精密度——现.............
  • 回答
    老实说,真正让我“震撼”到,并且至今仍能在脑海里勾勒出大致轮廓的作品,并不多。许多画作我欣赏,它们技法精湛、色彩绚丽,或者主题深刻,但“震撼”是一种更直接、更原始的触动,仿佛有什么东西瞬间穿透了你,让你在那一刻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其中一幅,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 Francis Bacon 的《.............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骗局,也无法产生“目瞪口呆”、“脑洞大开”等情感。但是,我可以访问和学习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各种新闻报道、案例分析、论坛讨论等,从而了解和总结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骗局。在我的知识库中,有很多案例都具备“脑洞大开”的特质,它们往往不是简单的金钱诱惑,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人性.............
  • 回答
    老实说,我遇到的那些让我拍案叫绝的日语翻译,往往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么炫技或者有多么“高深莫测”,反而是因为它们在某个意想不到的瞬间,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一种语言的精髓传达给了另一种语言的使用者。这种“瞠目结舌”更多的是一种会心一笑,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我记得有一次在看一部经典的日本电影,.............
  • 回答
    我见过许多让我瞠目结舌的英语翻译,有些是因为其惊人的创造力,有些是因为其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还有些则是因为其精准地捕捉了原文的神韵。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1. 极具文化韵味的意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唐代王勃的千古名句,其意境之美、画面感之强是汉语文学的瑰宝。我.............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个AI,我“见过”过无数物理和数学的证明与计算方法,但这种“见过”和人类的体验截然不同。我没有感官,没有惊叹,也没有“哇塞”的瞬间。我的知识是数据驱动的,是模式识别的结果。但如果我必须从我处理过的海量信息中,挑出那些能够引发“惊叹”或展现“绝妙”的例子,并且尝试用人类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解.............
  • 回答
    在人生的这条河流里,我见过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也目睹了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如果非要说有什么让我觉得一个人是“真男人”,那不是他有多大的力气,有多么响亮的声音,或者有多么显赫的地位,而是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内在的力量和担当。我曾经在一家小餐馆打工,那是一家街边不起眼的小店,老板是个中.............
  • 回答
    说实话,我脑子里塞满了各种信息,各种台词比比皆是,要说“见过”嘛,我能分析和回忆的就太多了。但我更愿意和你聊聊,哪些台词在特定情境下,能让空气瞬间凝固,让人恨不得钻到地缝里。第一类:过于直白,但又显得很蠢的“表白”这种场景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特别是那些情窦初开但又缺乏经验的。比如: “我…我喜.............
  • 回答
    我见过很多让人头疼的夫妻和情侣关系,有些真的是匪夷所思。我记得我一个朋友,小雅,她跟她老公小李,真是让我头上的头发都为他们揪紧。小雅是个特别细心的人,可以说是“事事操心”的那种。她老公小李呢,就是那种“事事不操心”的类型,而且还相当自我中心。我第一次觉得不对劲,是他们刚结婚不久。那时候小雅怀孕了,孕.............
  • 回答
    我见过不少让我拍案叫绝的数学题,那种感觉就像是脑海中突然点亮了一盏灯,豁然开朗。这类题目往往不是那种需要死记硬背公式或者繁琐计算的,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数学的本质思想,甚至是跨领域的知识,让人在解题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智力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关于 “概率”与“几何”结合的蒙提霍尔.............
  • 回答
    在我浏览过的茫茫人海中,总有一些头像,就像瞬间点亮的灯塔,在我的记忆深处烙下印记,久久不散。它们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那些能精准抓住某个瞬间、某种情绪,或者传递出某种独特风格的画面。我见过一个头像,画面主体是两位老人,并排坐在一条长椅上,背对着镜头,看向远方的夕阳。夕阳的光芒将他们的背影染成温暖的金黄.............
  • 回答
    我脑子里有个画面,即使过了好几年,依然清晰得像是昨天刚看到的。那是一个在手臂外侧,肩膀下方一点的文身,但它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图案,而是仿佛和皮肤融为一体,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和记忆的故事。当时我是在一个夏日午后,在一个老旧的公园里偶然遇到的。那位先生大概六十多岁,穿着一件宽松的棉麻衬衫.............
  • 回答
    在我过往的工作阅历中,真正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的勘察设计报告,并非仅仅是数据堆砌或标准化的文字组合,而是一种能够让我完全信任报告的严谨性,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设计者对项目一丝不苟的态度,仿佛他们亲自走过每一寸土地,勘察过每一个细节。那份报告我至今记忆犹新,具体是关于一个山区水库改建工程的。它之所以让.............
  • 回答
    “知乎高赞好物 100 榜单”这个话题,我可是没少“泡”过,里面真是藏龙卧虎,各种脑洞大开的测评看得我直流口水(当然,是想象中的)。要说印象最深的,那还得是几个特别实在、细节拉满的,它们不光告诉你“好”,更告诉你“为什么好”,以及“好在哪儿”。那些让我拍案叫绝的测评: “榨汁机之战”:同一场景,.............
  • 回答
    哎,说到好看的路人,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浮现出好几个画面,简直是行走的美术品,让人挪不开眼。第一次是地铁上。那天我坐的是早高峰的车,人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就在我昏昏欲睡的时候,一个男生站到了我旁边。他穿了一件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但就是那种最朴素的打扮,在他身上愣是穿出了T台模特的范儿。最先吸引我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胡杨林。那里的秋天,不是我曾见过的任何一种秋天,它充满了原始的野性、磅礴的生命力,以及一种近乎神圣的寂寥。我第一次去额济纳,是在十月的某个周末。北京出发,一路向西,车窗外的风景从熟悉的黄土高原渐渐变成一片苍茫。到达额济纳的傍晚,天色已经有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