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iPhone 12 渠道跌破发行价,拼多多电商渠道无货可卖?

回答
iPhone 12 渠道跌破发行价与拼多多无货可卖现象分析

iPhone 12 系列自发布以来,经历了市场需求、竞争环境、供应链以及消费者购买习惯的等多重影响,出现了渠道跌破发行价和拼多多电商渠道无货可卖的“冰火两重天”现象。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市场动态和商业逻辑,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

一、 iPhone 12 渠道跌破发行价:市场供需失衡与促销策略

1. 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

初期旺盛需求后的理性回归: iPhone 12 作为首款支持5G的iPhone,在发布初期吸引了大量尝鲜用户和换机用户,市场需求非常旺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轮的iPhone(例如iPhone 13系列)的发布临近或已经上市,部分消费者会选择等待或转向新款。同时,随着市场饱和度和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提升,初期的高需求逐渐趋于理性。
备货量与实际销售的匹配: 苹果及其合作伙伴在预测市场需求时,会根据历史数据、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情况进行备货。如果初期备货量超出实际消化能力,或者市场需求不如预期般持续火爆,就容易出现库存积压。
竞争对手的压力: 随着安卓阵营高端手机的不断进步,其在性能、拍照、设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价格相对更加灵活,对iPhone构成了直接竞争。这使得苹果在维持高溢价方面面临一定压力,不得不通过降价来刺激销售。

2. 渠道策略与促销行为:

渠道商的库存压力与盈利考量: 苹果的销售渠道包括官网、授权经销商、运营商以及第三方电商平台。当产品上市一段时间后,渠道商的库存压力会逐渐显现。为了回笼资金、减少仓储成本、维持现金流,以及为新款iPhone腾出空间,渠道商可能会采取降价促销的策略,主动或被动地将价格压至发行价之下。
运营商的补贴与合约机: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运营商会通过大幅度的补贴来推广合约机套餐,这也会导致iPhone 12在这些渠道的价格低于发行价。虽然这不是直接的裸机降价,但对于消费者而言,通过合约购机确实能获得更低的价格。
第三方电商平台的“价格战”: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第三方电商平台,在营销策略上往往更加激进,善于利用补贴和低价策略来吸引用户和占据市场份额。当iPhone 12的供应趋于稳定,并且市场上存在一定库存时,这些平台会将其作为引流产品,通过大幅度的降价来吸引消费者,形成“价格战”。

3. 产品生命周期的自然规律:

产品迭代: 任何电子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随着新款iPhone的发布,老款iPhone的价格通常会逐渐下跌,这是市场规律的正常体现。iPhone 12作为上一代产品,其价格下跌是必然的趋势。
库存清理: 为了清空上一代产品的库存,为新款产品让路,苹果和其渠道商通常会在新款发布前后进行一轮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包括降价、捆绑销售等。

二、 拼多多电商渠道无货可卖:高性价比引爆需求与平台运营策略

1. 极致的性价比与病毒式传播:

拼多多的价格优势: 当iPhone 12在拼多多上以远低于发行价的价格出现时,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拼多多通过其独特的社交拼团模式、大量的平台补贴和精细化的运营,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获得用户流量和销售转化。
爆款效应与“薅羊毛”心态: iPhone作为一款高端品牌产品,其价格一直以来都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当拼多多放出“大招”,以非常低的价格销售iPhone 12时,迅速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尤其是一些对价格敏感但又追求品牌和品质的消费者。这种“捡漏”或“薅羊毛”的心态,使得iPhone 12在拼多多上迅速成为爆款。
社交裂变与口碑传播: 拼多多强大的社交裂变能力,使得低价iPhone 12的信息迅速在用户群体中传播。买到手机的用户会分享喜悦,没买到的用户会积极寻求购入渠道,进一步加剧了需求。

2. 平台运营策略与供应链协同:

平台补贴: 拼多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电商市场中脱颖而出,经常会投入巨额补贴来吸引用户和商家。在iPhone 12的销售中,拼多多很可能通过平台补贴的方式,将手机的价格压得更低,从而形成强大的价格竞争力。
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拼多多作为国内主要的电商平台之一,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和交易量,这赋予了它强大的供应商议价能力。在与苹果或其他授权经销商合作时,拼多多或许能争取到更低的出货价格,从而将这份优惠直接传递给消费者。
饥饿营销与限量发售: 有时,电商平台也会采用饥饿营销或限量发售的策略来制造稀缺感,进一步刺激需求。当大量消费者涌入抢购时,即使有一定数量的货源,也可能迅速被抢购一空,导致“无货可卖”的现象。
第三方卖家的供货不稳定性: 拼多多上的商家来源多样,可能包括授权经销商、非授权的代理商甚至其他中间商。当出现低价iPhone 12时,一些商家可能由于货源不足、资金链断裂或无法匹配平台要求等原因,无法及时补货,导致“无货可卖”的状况。

3. 苹果官方态度与渠道管控:

苹果的渠道政策: 苹果对渠道商有严格的价格管控政策,但这种管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电商生态中,有时会难以完全执行到位。
“冲量”的合作可能: 对于一些促销活动,苹果或许会默许或鼓励部分渠道以更具吸引力的价格销售产品,以达到一定的销量目标,尤其是在产品生命周期后期。然而,对于某些过度低价或存在灰色地带的销售行为,苹果也可能进行干预。
“无货可卖”的可能误读: 有时,平台显示“无货可卖”也可能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是由于库存瞬间被抢光后的补货周期问题,或者平台为了引导用户参与下一轮的抢购活动。

三、 现象背后的启示与总结

iPhone 12 渠道跌破发行价和拼多多无货可卖这两种现象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当前智能手机市场复杂而多样的生态:

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任何电子产品,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其价格都会随着供需关系、产品生命周期、促销活动以及渠道策略而波动。
电商平台的颠覆性力量: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兴电商平台,凭借其创新的商业模式、强大的用户基础和激进的营销策略,能够对传统销售渠道和定价策略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 消费者不仅看重品牌和产品本身,也越来越关注价格和购买的便利性。低价渠道的出现,会迅速吸引大量消费者。
苹果的渠道管理挑战: 苹果作为高端品牌,在维持品牌形象和市场价格之间,需要在保持产品溢价与应对市场竞争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对其渠道管理提出了挑战。

总而言之,iPhone 12 渠道跌破发行价是市场供需回归理性、产品生命周期以及渠道商促销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拼多多平台上的“无货可卖”则是在极致性价比、平台补贴和社交裂变等多重因素叠加下,短期内需求被瞬间引爆的体现。这两种现象共同描绘了当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活跃、竞争激烈以及电商平台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搁前几年九月份那是黄牛弹冠相庆“赚钱的好日子来了”。抢个iPhone转手加个三五百,就像现在抢茅台。

现在iPhone号召力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黄牛群今年只是回忆一下前些年快乐的时光,然后提醒一下别忘了抢redmin。

user avatar

这是某个渠道今日价格:

可以看到,iPhone12的64G是红色最便宜,破发了300以上,128G是黑色最便宜,破发了200。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某些颜色不仅没有破发,甚至还涨价了,比如128G的绿色。

这是由于供求关系导致的,据我所知绿色确实很火,我一个朋友就订的绿色。

说实话,我对高端市场的旗舰机价格比较敏感,可以说iPhone12首卖一星期就破发是我没想到的。近的华为mate40先不说,前几个月小米10至尊版至少将近一个月各个渠道都没有破发(咸鱼个人卖家自行降价转手的不算)。

ov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兄弟俩对线上渠道把控极为严格,很难看到降价很多的情况,线下发布首月应该不可能降价,再之后就看销售人员自行决断了。

果然买苹果不能买首发啊,前几天还有加价一千的呢,这才几天啊,就破发了...

user avatar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讲清一件事

如果大家的记忆还没消失,应该知道前几年OPPO和VIVO在线下市场是多么的要风得风,要雨有雨,非常的滋润。尤其是三四年前,在各家手机厂商纷纷成立互联网品牌主攻线上的时候,OPPO和VIVO虽然那时候口碑不太好,被人冠以“厂妹机”的头衔(这两年凭借坚实的产品力已经扭转了这一形象了),但凭借在线下市场的深耕,OV两家厂商仍然过得非常好,出货量也能排到国内前三名。

那么,为什么OV能够在线下卖的很好,这其实就来源于OV对渠道的控制力很强。换句话说,线下的这些渠道商非常愿意卖OPPO和VIVO的手机。无论是满街的OPPO和VIVO的授权店,还是逛卖场售卖员会极力给你推荐OV的手机,都印证了OV对渠道控制的非常好。

这种控制力的根源就是厂商和渠道商的良性互生的关系。举个例子,OPPO的某一款中端手机,是OPPO今年主打的走量机型。官方售价3000元。注意,这里的售价是面向消费者终端的售价。但是,OPPO在将这台终端售价3000元的手机发货给渠道商的时候,渠道商拿到手的价格是2500元。这里OPPO让利了一部分给渠道商,并要求渠道商必须将面向消费者终端的价格维持在3000元左右,并且不能将线下渠道的货拿到线上去卖以防串货。

于是渠道商以2500元拿到该手机,自己的售卖成本为每台100元,也就是说渠道商那里该机的成本是2600元。然后渠道商加价300元以2900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或者仍然以3000元的原价卖给消费者但是附赠充电宝以及耳机一副。这样消费者会觉得在线下授权店购买会便宜一些。

在这样的模式下,渠道愿意卖OPPO和vivo的手机,会自己出力给消费者”推销”OV的手机,因为利润高;消费者也愿意到线下渠道购买OV的手机,因为会比直接在官网购买便宜一些,同时不会影响到线上渠道的售价。

这就是OV前几年在线下卖的好的根本原因。至于这几年为什么没有前些年那么滋润了,因为华为也入场来抢OV的线下市场的蛋糕,而华为凭借体量优势,给渠道商的利润比OPPO和vivo只多不少,因此能够在线下市场迅速成长。

所以OPPO和vivo以及华为为什么有时候会出一些让消费者觉得性价比不是那么高的产品,因为厂商把利润的一部分让给了渠道,只能从产品本身入手压制成本。比如很多人喷的华为畅享系列,那很明显就是专门面向线下市场的嘛。

同时为什么OPPO和vivo会出iQOO,realme这样的互联网子品牌,性价比不输小米,利润也没有多少?是OPPO和vivo发善心不想赚钱吗?肯定不是的,小米之所以可以做到较高性价比,那是因为小米这套模式从头到尾就没指望过用手机赚钱,要不然雷布斯也不可能说出手机利润率不超5%这样的话(这里的利润率不是综合利润率而是边际利润率)。小米模式靠的是以手机为核心设备,打通软件+物联的生态,赚钱主要是靠软件服务和小米智能家居。那OPPO和vivo没有小米这套模式,为什么也要做互联网品牌?其实就是不想放弃线上市场,用线上市场的声量来反哺线下。只要不亏本,大不了不赚钱,其带来的效果远比广告大多了。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苹果渠道价破发,而拼多多等第三方电商却无货可卖?

参考上述OV的案例,第一,渠道价比发行价低本身就是正常的,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第二,拼多多无货是因为苹果严格控制渠道。拼多多之所以能够低价售卖iPhone,除了它本身的所谓百亿补贴,其更重要的原因是,拼多多在过去的一年里,到处搜罗面向线下渠道的iPhone,这些线下渠道的iPhone的渠道价远比面向线上渠道的价格要低很多,然后拼多多转手到线上来卖。用线下渠道的价格拿货,却最终没有在线下渠道售卖,产品最终流向了线上渠道。这很明显就是发生了串货。串货的后果,一是打击了苹果的线上合作伙伴例如京东/苏宁/天猫的授权经销商,因为他们从苹果手机拿货是线上渠道的价格,本身就比线下渠道拿货的价格高一些,然后很大一部分线上消费者又被拼多多这样的第三方非授权的电商抢走了,即使想搞补贴又因为拿货成本比拼多多高,无论怎么补贴都比不过拼多多的补贴力度。

不仅如此,拼多多的串货售卖策略,会让厂商的市场定价一定程度上失真,这是任何厂商都不愿意看到的。无论是苹果三星还是国产手机,在拼多多都没有官方授权店。

所以你可以看到,拼多多这样的模式,最终得利的只有拼多多和消费者(这里修改一下,如果综合考虑,消费者仍然是韭菜。消费者确实可以用更低价格购买iPhone,但是却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由于拼多多的“百亿补贴”iPhone采购渠道太多,对产品质量无法做到严格把控。正品肯定都是正品,但不排除有次品也混入其中。这就使一些人购买的iPhone出现了翻车,而另一些人买到iPhone却非常完美,我称之为薛定谔的iPhone。而一旦翻车,在售后的处理上拼多多目前做的还没有京东和淘宝完善)。

拼多多无非是把补贴当做广告,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大量用户,分走了淘宝和京东在电商市场的份额(去年iPhone11补贴以后拼多多一夜之间从拼夕夕转换为拼爹爹)。而损失较大的就是苹果和苹果的授权经销商。

总结,这个问题根本就无法构成一个问题。第一,渠道价比发行价低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第二,拼多多无货是因为苹果不爽拼多多的“借花献佛”行为。

user avatar

苹果中国区经理辞职吧。都什么时代了,还抱缺守残,翻老黄历呢?现在连买纸都懒得上街的时代,有多少人还愿意到实体店里买手机?苹果中国发布这样的规则到底是要捍卫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我估计这样搞是保障渠道商利益,如果是这样,这样就非常可笑了。苹果这么强势的品牌,渠道商作用非常有限,就是你留给渠道商利润,他也赚不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