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小型化: 从 iPhone X 到 iPhone 11 系列,苹果一直在努力缩小 Face ID 和前置摄像头所需的传感器模组。虽然缩小了,但依然需要一个区域来容纳它们。 屏下技术传闻: 业界一直在传言苹果正在研发屏下摄像头、屏下 Face ID 传感器等技术。如果这些技术能够成熟并大规模应用,那么理论上就可以完全取消刘海了。 其他厂商的探索: 那个时期,已经有不少安卓厂商开始尝试屏下摄像头或者通过升降式摄像头等方式实现真正的全面屏。虽然这些方案各有优劣,但它们确实给市场带来了一种“未来已来”的信号,也让大家对苹果的做法产生了更多期待。
如果是“无刘海”设计,那会是怎么样的?
这个问题就得开始畅想了。如果苹果真的能做到完全无刘海,那么最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
1. 屏下摄像头 + 屏下 Face ID: 这是最“理想化”也是最颠覆性的方案。也就是说,前置摄像头和构成 Face ID 的所有传感器,包括点阵投影器、泛光感应原深感摄像头等,都集成在屏幕下方。这样一来,屏幕就是一块完整的、不被任何打断的显示区域。 技术挑战: 这也是最难实现的技术。屏下摄像头的成像质量、以及 Face ID 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都是巨大的挑战。早期屏下摄像头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屏幕下方区域可能出现明显的“磨砂感”或者成像效果打折扣。同样,Face ID 的可靠性也需要保证。
2. 挖孔屏(Punchhole display): 这是当时安卓阵营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案,就是用一个非常小的圆形或胶囊形开孔来放置前置摄像头。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屏占比,同时相对屏下技术来说,技术成熟度更高,对摄像头成像和 Face ID 的影响也更小(如果苹果依然坚持 Face ID 的话)。 如果苹果采用挖孔屏: 这可能会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毕竟苹果一向是自己技术的引领者,而不是追随者。但也有可能苹果认为这是当下在保证用户体验前提下,实现高屏占比的最佳折衷方案。不过,如果苹果真的要做,它很可能会在开孔的设计上做到极致的简洁和优雅,甚至会尝试将其隐藏起来(比如通过软件算法在特定场景下“隐藏”开孔)。
3. 屏下 Face ID + 屏幕顶部边框隐藏摄像头(不太可能): 另一种想象是 Face ID 的传感器全部隐藏在屏幕下方,但前置摄像头可能仍然集成在屏幕上方一个极窄的边框里。但这同样无法做到完全的“无刘海”,只是边框进一步收窄。
技术成熟度不够: 最根本的原因很可能是屏下摄像头和屏下 Face ID 技术在那时还没有达到苹果想要的“用户体验”和“可靠性”标准。苹果在产品上市前一定会经过极其严格的测试,任何可能影响用户体验的短板都会被无限放大。 Face ID 的复杂性: Face ID 的安全性高度依赖于其硬件模组,这些模组不仅包含摄像头,还有点阵投影器等精密器件。要将所有这些完全隐藏到屏幕下方,并且保证其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技术难度非常大。 成本和良品率: 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伴随着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初期较低的良品率,这可能会导致产品售价过高,或者产能不足。 用户习惯和品牌形象: 虽然很多人期待改变,但刘海设计已经成为 iPhone 的一个标志性元素。苹果在做出重大改变时,也会考虑用户是否已经适应,以及这种改变是否符合其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