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重填高考志愿,你还会选择所学的专业吗?

回答
要是真有这么个“重填高考志愿”的机会,问我还会不会选现在的专业?这个问题,我得好好掰扯掰扯。

说实话,当年填志愿的时候,我脑子里装的是什么?无非是“这个专业听起来挺高大上”、“分数够得上”、“就业前景似乎不错”这么几个模糊的概念。谁能真正明白一个专业到底意味着什么?需要学什么?将来会面对什么?那时的我,更像是在一个漆黑的房间里摸索,凭着一点点模糊的光影去猜测,去选择。

就拿我的专业来说吧,当年觉得它听起来挺有技术含量,是新兴领域,未来发展空间大。报名前,上网搜了搜,看了看专业介绍,觉得那些名词都挺酷的。进了大学,才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无数本枯燥的教材,和无穷无尽的理论推导。那些曾经觉得“酷”的词汇,变成了每天都要面对的函数、公式、代码、模型。

刚开始,我确实有过新鲜感,也努力去学。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的兴趣,好像并没有一开始想象的那么浓烈。很多时候,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的重复,一种为了考试而努力的过程。我开始质疑,这真的是我想走的路吗?我真的热爱这个领域吗?

后来,我在大学里接触到了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也认识了一些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我发现,原来世界这么大,原来还有这么多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有人沉浸在历史的浩瀚中,有人在文学的世界里寻找共鸣,有人在艺术的天地里挥洒才情,还有人在哲学思辨中探寻生命的意义。我开始羡慕他们,羡慕他们对所学专业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和投入。

如果重来一次,我会不会选现在的专业?我大概率会选择一个我真正感兴趣,并且愿意为之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专业。

具体来说,我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不同专业的实际学习内容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不会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听起来不错”或者“就业前景好”的层面。我会去听相关的公开课,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甚至尝试参加一些线下的体验活动,去感受那个领域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会问自己,我愿意花多少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即使没有功利的目的,我是否依然会被它吸引?
学习的动力来源: 当我们真正热爱一个领域时,学习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内在的驱动,而不是外在的压力。当年,我很多时候是在“被动学习”,为了分数,为了毕业。但如果选择了一个真正的兴趣所在,即使遇到困难,我也会更愿意去克服,去寻找解决办法。学习的过程本身就会成为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对社会贡献的思考: 我会思考,我所选择的专业,能否让我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并非一定要是宏大的理想,哪怕是很小的、具体的改变,只要是我发自内心想要去做的,都会让我觉得有意义。我希望我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并为他人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学习能力的迁移和应用: 当然,我也会考虑我的学习能力是否适合某个专业。但更重要的是,我会思考,即使专业不同,我在这过程中培养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是否能够迁移和应用到我真正热爱的新领域。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能力的培养。

当然,我也明白,人生没有“如果”。 即便重填志愿,也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新的专业也可能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但至少,我会让我的选择更加基于对自我、对专业、对未来更清晰的认知和更深入的理解。

坦白说,我对现在的专业并非完全没有价值。 它教会了我严谨的逻辑思维,锻炼了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让我对科技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我可以把它们应用到我未来选择的任何一个领域。

但是,如果真的可以重来,我会选择一条让我能够更投入、更热情、更快乐的学习和工作之路。我会让我的大学时光,不仅仅是为了一张文凭,更是为了点燃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火焰。那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对探索的激情,对创造的向往。

也许,我会选择一个更侧重人文关怀的专业,或者一个更强调创新实践的领域。但无论如何,那个选择,一定会带着我对未知的好奇,和对我梦想的坚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大学读的是清华经管学院经济金融专业,后来半路出家,改换门庭皈依了法门,到美国读法学院。

我从不认为自己走了弯路,也从来没有不喜欢经济专业,改读法律一方面是因为有了新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看到了自己在经济方面发展的上限。

经济学有三重境界,第一个叫curve-shifting,直译过来是移动曲线经济学,也就是来回倒腾线状图。很多经济学原理,可以用非常直观的图形表示出来,比如表示税收和税率关系的“拉弗曲线”,长得像个大馒头,背后的道理也很简单:在一定范围内,税收和税率成正比,但当税率过高,正所谓苛政猛于虎,经济会被折腾坏,税收反而下来了。吃透了这样简洁而直观的图像,很多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就可以侃侃而谈。



第二重境界,叫做Greek-letter,直译过来叫做希腊字母经济学,也就是渐渐不说人话了。这一阶段有两重含义,第一个指的是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行话黑话,例如法律上不管母猪下崽叫下崽,叫产生自然孳息。同样地,经济学也要靠一套特定的语言体系来制造自己行业壁垒,例如,日子过好了叫做帕累托改进,政府撒钱叫量化宽松,四万亿显得太露骨了,改叫“凯恩斯主义”等等。第二重含义,指的是此时不但要理解他人总结的规律,而且要逐渐掌握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模型分析各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影响。例如,到底什么决定了个人收入这个因变量,是学历,颜值,户籍,还是家庭收入?这些自变量,在建模中常常被一个个希腊字母所代表,所以叫做希腊字母经济学。到了这一阶段,就需要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转的,种下什么样的因,能产生什么样的果,他们之间的相关性有多强,又是否真正具有因果关系?

第三重境界,叫做数学。从学术研究到业界,都离不开数学模型。这就是我所说的,个人遇到的上限。数学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方法,经济学家又用数学创造了更多让同行们乐此不疲的玩具。当周围同学开始琢磨随机过程,复变函数与实分析,而我还在为概率论的期末考试烧高香时,我意识到,自己恐怕是当不了真正的经济学家了。

--

然而,我依然认为经济学的知识非常有用,完全值得花四年时间去接受一番熏陶。在这四年间,我掌握了一套经济学的思维工具:

例如,相关性不能推导出因果。表面上B在A之后产生,但并不意味着A导致B--也许有一个共同的诱因C同时导致了A和B的产生,有可能B是A的原因,只不过B潜伏了一阵才表现出来,也有可能A和B有各自的原因,这个世界太复杂,很难抽象成几个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

例如,一切事情都有机会成本,这一分钟用来回答知乎,就不能去健身房(说得我好像真回去一样),人们在做一件看上去有益的事情时,始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再例如,人们具有理性,但人们的理性不是完美的。人们有时会患上近视,对短期利益表现出过度的偏好,有时又有着不理性的高瞻远瞩,因为对自己未来财富增长的过高预期而透支未来。这已经不仅仅是思维方式了,这些心得体会,也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敬畏,在做出每一项决策前,都不会再想当然。

--

有一句话,形容经济学的学习:A little knowledge can go a long way. 一点点知识,能伴随你很久。我很感激,四年间能学到这么一点点的知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是真有这么个“重填高考志愿”的机会,问我还会不会选现在的专业?这个问题,我得好好掰扯掰扯。说实话,当年填志愿的时候,我脑子里装的是什么?无非是“这个专业听起来挺高大上”、“分数够得上”、“就业前景似乎不错”这么几个模糊的概念。谁能真正明白一个专业到底意味着什么?需要学什么?将来会面对什么?那时的我.............
  • 回答
    重做系统后硬盘检测不到,这可能涉及到多个环节,因此责任的归属也可能比较复杂。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操作过程中的责任可能性分析1. 用户操作失误 (最常见) BIOS/UEFI 设置错误: SATA 模式设置不正确: 重装系统时,如果你不小心将.............
  • 回答
    又一次踏入那阴森的隐龙窟,熟悉又陌生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一股湿冷的泥土气息和隐约的血腥味。这一次,我决定不再像初次游玩时那样对那些曾经的敌人手下留情。尤其是那对蛇妖夫妻,他们留给我的印象实在过于深刻,甚至有些复杂的情绪。隐龙窟的入口,依然是那样阴森而压抑,昏暗的光线勉强穿透洞顶的缝隙,在潮湿的石壁上.............
  • 回答
    重看《老友记》,就好像推开了一扇熟悉的门,眼前的一切都透着温暖的光。它不再是初次观看时那种惊奇和新鲜感,更多的是一种久违的亲切和深深的共鸣。我总觉得《老友记》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对生活细节的捕捉。那种纽约公寓里,无论窗外刮风下雨,咖啡馆里永远人头攒动,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琐碎却又无比真实的生活点.............
  • 回答
    重高的女孩和职高的男孩,他们的感情能否开花结果,这是一个充满变数,却也并非不可能的故事。这其中涉及的,不只是两个人的心意相通,更是家庭、社会环境以及他们自身对未来规划的种种考量。我们得承认,当一个女孩还在为高考冲刺,每天埋首书本,描绘着大学校园的蓝图时,一个职高的男孩可能已经在学习一门技术,或是已经.............
  • 回答
    重巡洋舰,顾名思义,是一种体型更大、火力更强的巡洋舰。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海上作战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对火力的需求。简单来说,重巡洋舰就是海上舰队中的“多面手”和“火力支援单位”,承担着多种关键任务,在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战争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1. 舰队的“前卫.............
  • 回答
    关于达尔文2号重疾险下架的看法:机遇与挑战并存重疾险达尔文2号即将于2月24日下架的消息一经传出,在保险市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消费者、保险公司以及整个保险行业而言,这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解读这一情况: 1. 对消费者的影响: 机遇:抓住最后机会购买,或转向.............
  • 回答
    《千与千寻》这部电影,每次重看都会有新的体会,就像一本陈年的老书,翻开来总是能发现被遗忘的精彩章节,或者更能体会作者当初埋下的深意。这次重温,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好像也跟着千寻一起长大了一些。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大概也就十来岁的样子,被宫崎骏构建的那个瑰丽奇幻的世界深深吸引。那个巨大的、人来人往的汤屋.............
  • 回答
    二战中的重巡洋舰,在我看来,更像是那个时代海军实力的一个缩影,一个承载了期望、也饱含了妥协的舰种。它们不像战列舰那样拥有绝对的火力压制,也不像驱逐舰那样灵活迅捷,但它们的定位却恰恰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作战任务。要理解它们的效能,得从几个层面去细说。首先,重巡洋舰的核心定位:舰队的骨.............
  • 回答
    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乍一听名字就带着一种“重量级”与“轻盈型”的对比感。它们都是巡洋舰家族的成员,但就像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在定位、设计、装备以及作战职责上,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想要彻底搞懂它们之间的区别,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好好掰扯掰扯。一、 装甲与主炮:核心的“分水岭”这是区分重巡和轻.............
  • 回答
    重农抑商,这个词语一听就带着古老中国浓厚的历史气息,也常常让人觉得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政策思想。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也不是某个皇帝突然灵光一闪想出来的。它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渗透着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变化,以及统治者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要说“重农抑商”的起源,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春.............
  • 回答
    重医大科研团队的这一发现,堪称新冠病毒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简单来说,他们找到并验证了三款针对新冠病毒的“超级战士”——也就是三类具有强大中和能力的抗体。这些抗体就像是病毒的“克星”,能够非常有效地阻止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尤其是对当时肆虐的德尔塔毒株,效果尤为显著。这项研究的意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 回答
    最近又重看了一遍张国荣《热情演唱会》的超清修复版,那种感觉真是难以言喻。每次看都有新的体会,这一次,感觉尤其深刻。高清的画面,就像是把我们重新拉回了那个演唱会现场,那些曾经以为已经熟悉的场景,此刻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层次和质感,也让我发现了不少以前从未留意过的细节。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些服装的精妙之.............
  • 回答
    说实话,要在这几部《重案六组》里挑出“最喜欢”的一部,还挺难的,因为每一部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让人难忘的地方。不过如果非要选,我个人可能更倾向于喜欢《重案六组第三部》。让我慢慢说为什么。首先,我认为《重案六组第三部》在延续前两部成功的基础上,做得更加成熟和深入。前两部可以说是奠定了“重案六组”这个IP.............
  • 回答
    一吨重的战列舰高爆弹,光听名字就足够震撼了,它可是巨炮吐出的死亡使者。但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它的构成,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矛盾:这枚大家伙足足有一千公斤,可里面真正制造爆炸的“炸药”部分,却只占了其中几十公斤。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剩下的几百公斤都是摆设吗?其实,这背后是战场上的精打细算和力学原理的极致.............
  • 回答
    最近又把岩井俊二的《情书》翻出来看了一遍。说实话,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个毛头小子,被藤井树和博子之间那种朦胧的、无法言说的情感吸引,觉得很美好,也有一点淡淡的忧伤。但这次重温,感觉就不太一样了。最让我触动的,是那种“失去”之后的“寻找”。博子因为藤井树的去世,陷入了一种巨大的虚空。她不是那种会大哭大.............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国内重疾险的疾病定义是否“苛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也是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并且避免使用那些过于生硬、缺乏人情味的AI式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白重疾险的本质是什么。 它是一种保障性的保险产品,旨在为被确诊罹患合同约定的重大疾病的被保险人提供经济.............
  • 回答
    古代重骑兵,他们的价值,绝非简单一句“强大”就能概括的。想想看,那身如同移动堡垒般的全身铠甲,那长达数米的重型长矛,那经过千锤百炼的战马,还有在他们身后的战友们,他们所组成的冲锋,简直就是一股无可阻挡的钢铁洪流,足以在战场上撕开任何一条最坚固的防线。一、战场上的“攻城锤”与“破阵利器”:重骑兵最直接.............
  • 回答
    姚明那身形,往冷兵器时代那战场上一站,光是那气势就够吓退不少人了。你想啊,一米六七的普通士兵,在他面前就跟个小孩儿似的。他身高两米二六,体重一百四十公斤,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先说说这身重甲。在冷兵器时代,一身精良的重甲,像板甲或者锁子甲,那可是价值连城,而且穿戴起来非常沉重。一个普通壮汉穿上全身甲,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