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克里普克这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家的本质主义。要理解他,咱们得先摆脱掉一些常见的哲学印象,特别是那种故弄玄虚的腔调。克里普克的思想,说到底,是很实在也很尖锐的,他试图抓住事物最根本的那些东西。

从“命名与必然性”开始:克里普克的核心工具箱

要讲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就不能不提他那本薄薄但威力无比的《命名与必然性》。这本书简直就是他哲学思想的基石,里面的很多观点,尤其是关于“模态性”(也就是可能性和必然性)和“指示词”的讨论,直接导向了他的本质主义。

咱们先说说“指示词”。克里普克提出了一个叫做“因果论的指称理论”的观点。简单说,就是我们给事物命名,不是随便起的,而是有一个历史链条在背后支撑。比如说,我们说“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之所以能指代那个古希腊哲学家,是因为在你我之间,存在着一条从亚里士多德本人,通过一系列的传递(比如老师教学生,学生又教别人,等等),一直到我们今天这个名字的流传。这条链条就像一个钩子,牢牢地钩住了我们说的这个名字和那个具体的事物。

这个理论有什么厉害的呢?它说明,我们命名事物,不是靠描述性的词语(比如“第一个说出‘我什么都不知道’的人”这样的描述性短语),而是靠一种“锁定”的机制。无论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有多少偏差,只要这个指示链条还在,我们说的“亚里士多德”指的就是那个最初被命名的人。

模态性:为本质主义铺路

接下来,咱们聊聊模态性,也就是可能性和必然性。克里普克通过思想实验(“假想世界”)来阐述他的观点。想象一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世界”,跟我们现实世界不一样。在某个可能世界里,你可能留着长发,在另一个可能世界里,你可能出生在不同的国家。

克里普克强调,“必然性”是跨越所有可能世界的。也就是说,如果某件事情是必然的,那么在任何可能的世界里,它都必须是真的。而“偶然性”则是只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是真的,但在其他可能世界里可能不是真的。

那么,这跟本质主义有什么关系呢?克里普克认为,事物的“本质”恰恰就是那些在我们所有可能世界中都保持不变的属性。

本质主义的登场:抓住事物的“硬核”

现在,咱们终于可以把这些工具组合起来,看看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认为,有些属性对某个事物来说是内在的、不可消除的,无论它处于哪个可能世界,无论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属性都必须保有。这些属性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举个例子来理解:

颜色与黄金: 咱们都知道黄金是黄色的。但克里普克会问,有没有可能有一个黄金,在某个可能世界里是银白色的?根据他的理论,答案是:没有。黄金的“黄色”是一种必然属性。如果某个东西是黄金,那么无论在哪个可能世界,它都必须是黄色的。如果某个东西在某个可能世界里不是黄色的,那么它就不是黄金。这就是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在起作用——黄金的黄色属性是其本质的一部分。

水与H2O: 咱们知道水就是H2O。那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我们称之为“水”的东西,但它的化学成分不是H2O?克里普克认为,在指称论的框架下,如果我们将“水”这个词锁定在H2O这个化学成分上,那么在任何可能世界里,任何符合H2O这种分子结构的液体,我们都会称之为“水”。反过来,如果某个东西不是H2O,那么它就不是水。这里的“由H2O构成”就是水的本质属性。

克里普克本质主义的关键点:

1. 必然属性是内在的、不可消除的: essensial attributes are necessary and inerasable. 它们不是偶然的描述,而是事物之所以是其自身的最根本的规定。
2. 本质属性可以通过思想实验来发现: 我们通过想象各种可能世界,来看哪些属性是在所有这些世界里都保持不变的,从而发现事物的本质。
3. 区分了描述性身份和指称性身份: 比如,“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一个描述性的身份,有很多可能的人可以满足这个描述。但“尼尔·阿姆斯特朗”是一个指称性的名字,它指向一个具体的人,而“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就成了尼尔·阿姆斯特朗的一个必然属性,尽管在别的可能世界里,可能还有其他人在他之前登上月球,但这并不会改变“尼尔·阿姆斯特朗”这个指称词所指向的那个特定个体的本质属性,反而是指向他的某个必然属性。

为什么说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很重要?

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颠覆了过去一些哲学家的看法。比如,很多哲学家认为,事物的属性是我们后天赋予的,是描述性的。但克里普克通过他的理论,特别是对自然种类(比如黄金、水)的分析,揭示了这些事物自身就携带了某种“内在的必然性”,这些必然性构成了它们的本质。

这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科学的哲学基础: 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很多时候就是在试图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化学家发现水就是H2O,这不仅仅是一个经验的发现,更是对“水”这个自然种类本质属性的认识。克里普克的理论为这种科学发现提供了哲学上的辩护。
理解身份与个体性: 他的理论也延伸到对个体性的理解。虽然克里普克本人对“人的本质”的讨论相对谨慎,但他的方法论也暗示了,某些关于个体的属性可能也是其本质性的,比如“由特定DNA构成”对于人类个体来说,可能就是一种本质属性。
反驳相对主义: 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也提供了一种反驳某些形式的相对主义的工具。如果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跨越可能世界的,那么关于这些本质属性的判断就不是完全主观的或依赖于文化语境的。

简单来说,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就是他在哲学领域里找到了一种方法,来揭示事物最根本、最不可动摇的身份特征,这些特征是事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并且在所有可能的现实中都保持其身份的关键所在。他不是在“创造”本质,而是在“发现”本质。

理解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需要我们像一个侦探一样,通过细致的分析和严密的逻辑,去探寻事物在所有可能情境下都不曾改变的“基因密码”。这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洞察,也是对我们理解世界和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全新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哲学尖端研究的问题。要仔细探讨这个问题的前因后果和逻辑细节超出了我的知识覆盖,只有极少数专业研究者才能掌握其大量细节。不过,粗浅水平的介绍还是做得到的。

以下的内容主要来源于[2][3]。

一,先直接勾勒出质疑较少的克里普克-普特南“弱本质主义”(普特南的论证蕴含了以下的内容,虽然并不直接显然)。

(W1) ,(莱布尼茨同一律)

(W2)

(W2)表示任何对象都必然是自我同一的。

于是,通过某种替代法则,(W1)(W2),有

(W3)

所以有:

(T1)

(T1)显然能得到:"同一的必然性":

(T2)

(T2*)

只需要考虑(T1)即可,按照此规则,让水,,则会有经典的:

(WC)

到此,我们就得到了结论。按照克里普克的解释,它表明了如果水在事实上同一于,那么,必然地,水同一于。

以上的内容,是克里普克在[1]中取得的重要的哲学成果。但如何理解它,尤其是其与Rigid Designator 和语义外部论的本质关联,就不是这个答案要表明的事了。可以去看关于克里普克的书。

二,下面来考虑质疑较多的克里普克“强本质主义”。

一切都起源于克里普克在[1]一书中的一个注释:

设“B”为一桌子的名称(严格指示词),设“A”为实际上制成这张桌子的那块木料的名称,再设“C”为另一块木料的名称。然后假设B是由A制成的,就像在实际的世界中所发生的那样,另一张桌子D是同时用C做出来的(我们假定在A与C之间没有那种能使得用一块木料制造一张桌子的可能性取决于用另一块木料制造一张桌子的可能性的关系)。现在在这种情况中B 不等于 D;因此,即使D是从它自身中制作出来的,而且没有一张桌子是用A做出来的,那么D也不会是B。严格地说,这种“证明”使用的是差别的必然性,而不是同一的必然性。

留心,克里普克在证明二字上打了引号。

这段话,可以猜测出普特南-克里普克式的本质主义。

(E) 如果一个对象的起源是一组特定质料,那么它的起源不可能是另外一组质料。

换言之,它是说,比如一个木头桌子,如果一个木头桌子事实上被一组特定木料构成,那么有,必然地,它有这组木料构成;(或者说)它被其它木料构成是不可能的。

如果(E)是正确的,那么这将会是一个强有力的论断。在很大程度上,它蕴含: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这个事物现实地拥有的性质,即不存在这方面的偶性。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反直觉的论断。

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1,克里普克对这个命题的论证选取了哪些前提?2,这些前提是否可以逻辑地得到这个结论?

让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先考虑最简单,几乎是平凡的一个前提,即

(S1*) 一个桌子的起源构成不可能既是,又同时是完全不同于 和。

(S1)这是不可能的,即一个桌子的起源既是,又是,且不等于。

再来考虑第二个前提,

它来自于这句话“我们假定在A与C之间没有那种能使得用一块木料制造一张桌子的可能性取决于用另一块木料制造一张桌子的可能性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很易理解,即是说两种材料之前不应该存在任何影响论证的联系。比如说,A其实包含了C的一点成分,或C包含了A的一点成分,或诸如此类的状况使得B和D不能被同时地,相异地制作出来。

考虑到这个情况,有前提:

(S2) 对任何桌子x和任何质料与,如果这是可能的:即桌子x是完全被质料所构成,同时质料与是不交叠的,并且这也是可能的:即桌子也可以完全被质料所构成,那么这便是可能的:即桌子x是完全被质料所构成,同时其它的不同于x的桌子是完全被质料构造。

(S2)看上去也没有什么问题,很显然很平凡的前提。

通过(S2),我们可以得到:有一个可能世界,可说它是现实世界,其中B由A所制成,同时,D是由不是A的C所制,那么,在世界中,B不同于D。

现在来考虑克里普克说到的“差别的必然性”。

差别的必然性可以简单地从同一的必然性中得到:即

(S3)

如果承认同一的必然性,那么差别的必然性也自动为真。

现在,所有的前提和命题皆以澄清,现在就要来谈谈(2)的证明有效性啦。

首先,克里普克意图达到的本质主义结论是:

(SC*) 这是不可能的:即桌子B是由质料C所制。

用 表示:x 是那个完全地被质料y所制成的桌子。

(SC)

这个很好理解,只不过是把必然算子用可能算子替换了一下。我们稍加变形,有

(SC2)

现在,从(S1)(S2)(S3),能得到什么呢?

(SC3)

(SC3)和(SC2)看上去很相似,但还是差了一些,所以它们不是一回事。

结论1:克里普克在论证中的论证是正确的,但不会导出一个本质主义的结论。

那么,引入什么假设,才可以让克里普克的这个论证达到他的目的呢?[2][3]给出了一个前提(S4):

(S4*)如果这是可能的:即桌子x是完全地被质料y所制造,那么必然地,任何桌子完全地被质料y所制造就是桌子x且不能是其它。

(S4)

为什么呢?

根据前提, 有,根据(SC3),有。考虑一个可能世界,其中 , 那么根据(S4),这个x不能是b。

可是,(S4)自身蕴含了本质主义的要素,所以加入了它,等同于事先引入了本质主义再去证明本质主义,循环论证。

结论2:克里普克的强本质主义不成功。


========Reference========

[1] Kripke, Saul (1980): Naming and Necess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Salmon, N., 1979, “How Not to Derive Essentialism from the Theory of Reference” Journal of Philosophy, 76: 703–725.

[3] Salmon, N., 1981,

Reference and Essence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 Forbes, G., 1985,

The Metaphysics of Modality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Robertson, T., 1998, “Possibilities and the Arguments for Origin Essentialism”, Mind, 107: 729–749.

[6] Mackie, P., 2006, How Things Might Have Been: Individuals, Kinds, and Essential Propert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LaPorte, Joseph, "Rigid Designator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1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

Rigid Designator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Summer 2011 Edition)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克里普克这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家的本质主义。要理解他,咱们得先摆脱掉一些常见的哲学印象,特别是那种故弄玄虚的腔调。克里普克的思想,说到底,是很实在也很尖锐的,他试图抓住事物最根本的那些东西。从“命名与必然性”开始:克里普克的核心工具箱要讲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就不能不提他那本薄薄但威力无比.............
  • 回答
    克苏鲁神话体系中,“不可知”与“疯狂”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核心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面对宇宙真相时的终极困境。这一关系不仅体现在洛夫克拉夫特的文本中,更深刻地反映了存在主义哲学、认知局限与人类心理的冲突。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不可知的本体论意义1. 宇宙的终极荒诞 克苏鲁神话中的“不可.............
  • 回答
    “楞逼克高手”,这词儿在《CS:GO》圈里,听着就带点儿戏谑,又有点儿让人捉摸不透。它不是那种听着就高大上的官方术语,更像是玩家们私底下,带着点儿调侃又有点儿佩服地给一种特定玩家群体贴上的标签。要理解这个词,咱们得拆开来看。“楞逼”这俩字,本身就带着点儿东北或者北方话的劲儿,意思就是傻乎乎的,反应慢.............
  • 回答
    在古老、冰冷、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的注视下,试图保持理智,这本身便是一场与自身存在最深层恐惧的角力。克苏鲁的注视,并非简单的目光,它是一种对宇宙真相的粗暴揭示,一种将人类渺小与宏大、永恒的虚无并置的刺痛。要在这种恐怖的审视下不被吞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一种深刻的、近乎叛逆的坚韧。首先,你需要理解.............
  • 回答
    .......
  • 回答
    克莱因瓶,一个听起来就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那种盛装液体、形状熟悉的瓶子。它是一个数学家古斯塔夫·克莱因在1882年创造出来的一个奇特几何体,属于拓扑学(Topology)的范畴。拓扑学研究的是物体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比如拉伸、弯曲,但不能撕裂或粘合。克莱因瓶的“魔幻”.............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 回答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 详细解读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英文原名:The Time Machine),由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于1895年创作,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未来世界,更通过其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哲学思考,.............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 回答
    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说法,即“《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1. 历史文件的定义与性质: 历史文件是过去的产物: 陆慷的表述首先强调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文件”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关系背景下签署的.............
  • 回答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他的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他观察到的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一、 杨振宁先生评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首先,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话,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
  • 回答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夸张色彩,但其核心要表达的是:中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对传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产业领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它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