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让很多知名影评人来参与电影拍摄,是否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内电影水平?

回答
让许多知名影评人参与电影拍摄,理论上存在提高国内电影水平的潜力,但并非一定如此,而且这条道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影评人的优势、劣势,以及他们参与电影拍摄的具体形式和可能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影评人的优势及其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知名影评人之所以知名,往往是因为他们具备以下特质,这些特质在理论上能够对电影拍摄产生积极作用:

1. 深厚的电影理论知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精通电影语言: 影评人经过长期观影和分析,对镜头语言、叙事结构、剪辑节奏、色彩运用、声音设计等方面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能够识别出优秀电影的精髓,也能指出技术和艺术上的瑕疵。
对观众心理和市场趋势的洞察: 优秀的影评人不仅关注艺术本身,也深谙观众的喜好和观影心理,甚至能捕捉到电影市场正在兴起的潮流。
跨文化视野: 许多知名影评人有海外观影和学习的经历,能够将国际先进的电影理念和实践经验带入国内创作。

如何体现在拍摄中:
剧本打磨: 影评人可以参与剧本的结构、人物弧光、对话的精炼性等方面提出专业意见,帮助创作者构建更具吸引力和深度的故事。
叙事节奏的把握: 在前期策划和后期剪辑阶段,影评人可以从观众体验的角度,为导演提供关于节奏、情绪铺垫和高潮设置的建议。
视觉和听觉风格的建议: 影评人可以与摄影指导、美术指导、录音指导等沟通,就电影的整体风格、色彩基调、配乐风格等提出具有艺术性的指导。
角色塑造的深度: 影评人可以帮助编剧和导演挖掘角色内心世界,使其更加丰满立体。

2. 批判性思维和客观评价能力:
识别陈词滥调和模仿痕迹: 影评人擅长辨别作品的原创性,能指出哪些情节、桥段或表达方式是陈旧的、缺乏新意的,或者是在模仿其他优秀作品而未能形成自身特色。
从观众视角出发的建设性批评: 他们习惯于站在观众的角度去审视电影,能够预判观众可能产生的共鸣或不适,并提出改进建议。

如何体现在拍摄中:
避免“自嗨式”创作: 影评人的参与有助于提醒创作者不要过度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而忽略了观众是否能理解和接受。
发现创作中的盲点: 创作者往往会陷入创作惯性或对自己的作品过于自信,影评人的客观视角能帮助他们发现潜在的不足。

3. 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
与导演、编剧、演员等建立联系: 许多影评人本身就是电影行业的“观察者”和“连接者”,他们可能与许多有才华的电影人有着良好的关系,可以帮助引进优秀人才。
对行业生态的理解: 他们了解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知道如何协调不同部门的工作,以及可能遇到的行业瓶颈。

如何体现在拍摄中:
组建更优的创作团队: 通过人脉,影评人可能推荐有潜力的年轻编剧、摄影师、剪辑师,甚至优秀的演员。
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在复杂的电影制作过程中,协调不同部门的意见至关重要,影评人可以扮演一个“桥梁”角色。

二、影评人参与电影拍摄的具体形式和潜在的挑战:

影评人参与电影拍摄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但每种形式都伴随着挑战:

1. 作为顾问或艺术指导:
形式: 在剧本创作、前期筹备、后期剪辑等关键阶段,影评人提供意见和建议,但不直接参与具体执行。
潜在优势: 能够充分发挥影评人的专业知识,同时避免他们直接操盘的风险。
潜在挑战:
意见的采纳程度: 导演拥有最终决定权,影评人的意见能否被有效采纳是关键。如果意见被忽视,参与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隔靴搔痒”: 影评人可能难以完全理解执行层面的具体困难和权衡,提出的建议可能不具备可操作性。
责任划分不清: 如果电影最终效果不佳,责任的归属可能变得模糊。

2. 作为编剧或联合编剧:
形式: 影评人直接参与剧本的撰写工作。
潜在优势: 可以将影评人对故事的敏感性和对叙事的理解直接转化为剧本的文字。
潜在挑战:
从分析到创作的跨越: 评论电影和创作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能。影评人擅长分析,但不一定擅长从零开始构建故事、塑造人物和写出有张力的对话。许多成功的影评人难以成为成功的编剧。
对市场和观众的“隔阂”: 虽然影评人理解观众,但他们毕竟不是创作团队的一员,可能无法像长期与观众打交道的创作者那样准确地感知市场动态和受众的即时反应。
个人风格的固化: 影评人可能过于强调自己推崇的某种艺术风格,导致剧本缺乏市场接受度或普适性。

3. 作为制片人或监制:
形式: 影评人负责项目的整体把控、资源整合、艺术方向的把握。
潜在优势: 能够从宏观层面为电影保驾护航,确保艺术性和市场性的平衡。
潜在挑战:
商业运作的复杂性: 制片人需要处理预算、融资、宣传、发行等一系列复杂的商业运作,这与影评人的传统领域相去甚远。
与资方的博弈: 影评人可能更看重艺术表达,而资方更关注商业回报,两者之间的协调需要极高的情商和商务能力。
承担巨大风险: 制片人需要承担项目的盈亏风险,这对于习惯于评价他人作品的影评人来说,压力巨大。

4. 作为导演:
形式: 影评人直接执导电影。
潜在优势: 将其对电影语言的理解直接付诸实践,实现自己的艺术构想。
潜在挑战:
导演的综合能力: 导演需要调动所有部门,处理无数细节,具备强大的沟通、领导、决策和审美能力。影评人的视角可能只集中在某些方面。
学习曲线的陡峭: 从影评人到导演,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并非所有影评人都能适应从“评价者”到“创作者”的身份转变。
经验的局限性: 即使理论再扎实,缺乏实际的现场经验也可能导致作品在执行层面出现问题。

三、提高国内电影水平的根本途径:

即使影评人能带来一些积极影响,但要真正提高国内电影水平,还需要更系统和根本性的努力:

1. 培养优秀的创作者队伍:
专业院校的教育质量: 提升电影学院的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扎实功底的编剧、导演、摄影、剪辑等专业人才。
人才的涌现和成长机制: 建立鼓励新人涌现的平台和机制,提供创作实践机会,容忍试错。
行业内的良性竞争和交流: 促进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影创作,形成健康的行业生态。

2. 优化电影产业环境:
健康的审查机制: 确保创作的自由度和艺术家的表达空间,鼓励多元化的题材和风格。
合理的市场引导和支持: 为优秀电影提供良好的发行渠道和宣传支持,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粗制滥造的影片充斥市场。
知识产权保护: 保护电影创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原创。

3. 提升观众的鉴赏能力:
普及电影知识: 通过影评、电影节、观影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观众去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电影。
形成健康的口碑传播: 让观众的评价真正影响电影的票房和市场。

结论:

让许多知名影评人参与电影拍摄,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内电影水平,特别是通过其专业的艺术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行业洞察,在剧本打磨、叙事节奏、风格把控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然而,这并非一个必然结果,甚至可能效果有限,并且充满了挑战。 影评人与创作者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技能鸿沟和思维模式差异。将影评人的专业性成功转化为电影拍摄的实际生产力,需要精心的机制设计、明确的权责划分,以及影评人自身能否成功实现角色的跨越。

更重要的是,提高电影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依赖于整个电影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包括创作者的培养、产业环境的优化以及观众鉴赏能力的提升。影评人的参与可以成为其中一个有益的补充,但绝非万能的“灵丹妙药”。如果简单地将影评人推向创作一线,而没有充分的准备和支持,反而可能因为能力不匹配而适得其反,甚至伤害影评人自身的声誉和电影的质量。

因此,影评人的参与应是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的,例如以顾问、监制等形式参与,发挥其“智囊团”的作用,而不是盲目地让他们取代专业的创作者。同时,也要认识到,真正高质量的电影,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有才华、有经验且懂创作的专业团队来完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事儿其实在电影史上不是没有先例,就拿现在的世界电影来说,常年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小·克莱伯·门多萨(代表作《巴克劳》、《水瓶座》),还有拍出了《踏血寻梅》的翁子光,最早都是影评人出身。


但如果要说影评人转型导演最成功的的,肯定就要数法国新浪潮的五虎将了,他们不仅转型导演极为成功,法国新浪潮对于世界电影史的发展,甚至是现今视频创作者的拍摄剪辑思路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做了个视频,简单讲述了下我自己的观点。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8556089626386432


对于长期泡B站的你们来讲,一定对于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剪辑方式并不陌生。

那我们换个思路,如果是这样的呢?






以上的这些剪辑手法,都可以统称为跳切


套用电影书籍中的理论,跳切是打破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必要内容,特有的一种剪辑手法。


简单地说,一件事情的完成逻辑本应是ABCDEF,省去中间步骤,只呈现ADF,就是跳切。







而刚刚你们看到的那个黑白电影片段,是来自一部距今整整60年的法国电影,《精疲力尽》。那也是跳切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前。





那么,一部60年前的老电影,是如何影响现今的视频创作者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懂,电影视听语言是如何发展的。


作为第七艺术,电影的历史到现在也不过125年,即便是往前追溯到爱迪生发明摄影术,也超不过130年。


那么,最早期的电影是什么样的呢?





固定机位,中景镜头,普通场景之间需要严格按照发生顺序转换。简单来说,早期的电影就像是舞台剧的转录,我们现今所见的一切电影语言都还未被发明出来。

直到1903年的《火车大劫案》,导演埃德温·鲍特在这部电影中奠定了一个沿袭至今的电影语法——蒙太奇,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剪辑。





他将不在一个空间的,但又同时发生的事情相互交叉的剪辑在一起,向全世界证明,即便不加解释,观众也可以在脑中自行将这些画面构成连贯的逻辑。这种技法被称为交叉剪辑。


备受影迷追捧的诺兰就是交叉剪辑的忠实拥趸,在《敦刻尔克》中,他将时间尺度不同的三个空间剪辑在一起,完美的将一周、一天、一小时的三条故事线糅杂起来,把交叉剪辑玩出了花





看,每一个现在被发扬光大的电影技巧,都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每一个被我们日常化,默认化的电影、视频语言,在被创立时都是伟大的创举。

我们还是说回跳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在法国,电影工业已经日趋成熟。不过,二战的打响打乱了这一切。1946年时任法国总理布卢姆为了还清二战时欠美国的高额债务,签订了《布卢姆-伯恩斯协定》





全面打开好莱坞电影的引进,使得当时好莱坞大片在法国院线的票房占比达到了7成以上。

被抢了蛋糕的法国电影人为了争夺回自己的本土市场,2年后逼迫政府废除了协定,与此同时为了对抗当时已经进入大制片厂制度的好莱坞大片,法国电影开始走向了精致化和大片场化的倾向。





什么是精致化和大片场化呢?追求巨大的摄影棚,精致的服化道,巨星演员坐镇,大IP古典名著改编的剧本。最关键的,是电影技巧上面的“标准化”和“流程化”。

那时候的电影技法已经有了一套被称之为“正确的”的剪辑理论。


比如在1956年版本的《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拯救完艾斯米兰达之后的那场戏,卡西莫多用小刀割开艾斯米兰达手上的绳索,就需要在中间拍出一个刀是从哪里、怎么拿到的补充镜头。





这样的拍法无疑是冗余,无聊的,但当时的电影人,为了稳定的产出质量和票房,几乎无一例外的选择了遵循这套理论。

所以,当一个29岁的年轻人,在影片中运用了这样的剪辑方法,




无疑是打破了被所有人墨守的成规。



这个年轻人叫让·吕克·戈达尔





说来也有意思,跳切的发明也算是一件趣事,由于是新人导演拉不到投资,戈达尔拍摄《精疲力竭》时候的预算只有40万法郎,底片长度也只有正常影片的一半,跳切只是他用来对付这种窘境的办法。


也就是这样的巧合,成为了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影像革命“法国新浪潮”的标志。





新浪潮运动始于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影迷,他们对彼时流水线化生产的法国影片嗤之以鼻。在他们中间,以杂志《电影手册》的五位影评人最为激进





戈达尔也是其中一员,他们大骂毫无创新,遵规守矩的精致影像,推崇真正有“作者”创新思维的导演,包括希区柯克,和拍出了《公民凯恩》的奥逊·威尔斯。







到了50年代末,这些之前只会操舞笔杆子的“影评人”,自己拿起了摄影机,用极低的成本,轻便的设备,走上巴黎街头,用最原始也是最轻盈的方法,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为什么叫新浪潮?就是因为这些年轻电影人所拍摄出来的影片拥有不羁的样貌,就像绝无定型,也不修边幅的浪潮一样,向那些陈旧的、死板的、无聊的“老”电影发起冲击。

这无疑是电影史上最炙热,最激动人心的一个时期。





《精疲力竭》虽不是最早诞生的新浪潮电影,但绝对是最能概括新浪潮思想的一部电影。





影片一开头就显得让人摸不到头脑,在一段混乱的剪辑之后,主角米歇尔偷了一辆福特轿车开往巴黎,随后用大段的车内视角展现了米歇尔的自言自语,声音和画面也不遵循同步原则





然后米歇尔遭到警察的追捕,几个镜头之后,他枪杀了警察,紧接着逃亡。





这也便是新浪潮的一大特点,角色的塑造经常出现无因果的行为,完全的随性,和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四百击》中那个著名的海滩跟拍,推焦最后定格在安托万迷茫的脸上,就是最好的例子。





回到我们视频开头的那个问题,一部60年前的老电影,是如何影响现今的视频创作者的呢?


当然了,我相信不会所有人都是看了戈达尔的电影,才有了现在这些剪辑灵感的,但戈达尔的创举无疑影响了后代的电影人,



后代的电影人又影响了更多的电影人




当这样的剪辑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升级,发扬,成为了一种默认的,我们习以为常的剪辑技巧。


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炫酷,却又感觉好像没什么问题的剪辑。





最重要的是,像我们这样的视频创作者,就和1960年的戈达尔一样,充满着创作的热情,但又没有那么昂贵的设备以及人工去支撑自己的想法,在剪辑上的小心思,就是一种“土法炼钢”一样的,提升自己视频质感的举措。

每一个领域都会有不断打破规则的人,他们所做出来的作品或许当时不被大众理解。









但也就是这些不愿墨守成规的人,哺育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最后触及到我们这些视频创作者。





当然,还有屏幕前的你。

新浪潮的故事还没讲完,特吕弗在拍出了《祖与占》之后顺应了大片场的诱惑,他的倒戈也让戈达尔和他彻底决裂





李维特拍起了更鲜有人关注的超级长片





而五人里面年纪最大,拍摄处女作最晚的侯麦,在1980年代用中产阶级虚无的爱情观,到达了自己创作生涯的最巅峰。




戈达尔呢?



他在1968年之后彻底与曾经的自己“闹掰”了,不止一次的说《精疲力竭》是他最差的作品,走向了更加极端的电影语言革命,到了90岁的高龄,还在前年拍出了新作《影像之书》,在这部电影中拼凑了上百部电影、书籍、真实新闻报道等的影像、文字资料,阐述着自己对于“影响和语言”的思考。





你问我能看懂吗?


当然不能。


但我想,这时的戈达尔或许就像125年前的卢米埃尔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着对于影像的革命,或许后世的创作者就能在其中提炼出精髓,将其变成被大众所接受的事物。




回到当下,我在撰写这篇稿子的4月8日的前一天晚上,已经90岁高龄的戈达尔在Ins上进行了一场直播,已经有十几年没有过公开露面的老头,透过小小的iPhone前置镜头,和全世界问好。




那些只在电影史书中读到过他的名字的年轻影迷,涌入直播间,以各种语言、方式和他进行交流,同框截图留念。





在他身后摆着的,是新片的剧本材料,90岁的他依旧还在不停的创作。

环顾四周,与他同时代涌现的新浪潮同僚们都已凋零


只剩下这个头发稀疏的老头子,用举重若轻但又排山倒海的意念


孤独的在日内瓦思考着电影的未来。




如果喜欢本期视频和文章,点赞,或分享给你的朋友都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谢谢。

user avatar

不能。

比如你乎著名影评人、最高指导者黄继新同志的亲密战友罗登带导演所拍摄的《断片之险途夺宝》。

“所有批评不得的东西,我都不敢看”警告.jpg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