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冬泳不会失温,甘肃马拉松会因为失温出这么大的问题?

回答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冬泳和甘肃马拉松的失温事件,看似都是与低温有关,但背后的原因和关键点却大相径庭。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首先,咱们说说冬泳。

冬泳这事儿,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大冷天跳进冰水里,怎么可能不会失温?其实,冬泳者之所以能“挺住”,不是他们不怕冷,而是他们有一套非常成熟且科学的应对机制,以及身体本身经过长期训练产生的适应性。

1. 循序渐进的训练与适应: 这是最最关键的一点。没有哪个冬泳爱好者是突然心血来潮就跳进冰河的。他们通常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夏天开始下水,然后秋天继续,慢慢适应水温的下降。身体在反复的低温刺激下,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血管收缩与舒张的调节能力增强: 当身体接触到冷水时,皮肤表面的血管会迅速收缩,将血液输送到身体核心,保护重要脏器。长期的冬泳训练让这种反应更灵敏,收缩和舒张的调节更有效。
基础代谢率提高: 为了维持体温,身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经过训练,冬泳者的基础代谢率会比普通人更高,这意味着他们身体产热的能力更强。
抗寒能力增强: 身体会建立起更有效的保温机制,比如更快的颤抖(产热)反应,以及对寒冷信号的“脱敏”和适应。
心理适应: 心理上的准备也至关重要。冬泳者知道接下来会做什么,也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种心理上的稳定能显著减轻身体的应激反应。

2. 严格的流程与自我管理:
下水前热身: 冬泳者在下水前会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让身体的温度升高,血液循环加快,为下水做准备。这就像给发动机预热一样。
下水时间控制: 冬泳者不会在水中待太久。刚开始可能只泡一两分钟,随着经验增加,也只会比普通人多待几分钟,绝不是长时间浸泡。时间控制是避免失温的重中之重。
即时出水与保暖: 从水中出来后,他们会立刻用毛巾擦干身体,穿上保暖衣物,喝点热饮,进行进一步的热身活动。这个“出水后的快速回暖”环节,和下水一样重要。
结伴而行与互相监督: 冬泳通常是集体活动,大家互相照应,一旦有人出现不适,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

3. 对环境的了解: 冬泳者通常会选择相对熟悉且安全的水域,并了解当天的水温、天气情况。他们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活动。

简而言之,冬泳者不怕冷,而是他们训练有素,懂如何与寒冷“玩游戏”。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严格遵守一套安全操作流程,所以他们能够在低温环境下保持核心体温,不至于失温。

再来看看甘肃马拉松。

甘肃马拉松失温事件,这是一场悲剧,它暴露了在极限户外运动中,风险评估和应急准备的严重不足。与冬泳者那种“主动选择、受控训练、小范围实验”的模式不同,马拉松选手面临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挑战:

1. 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变化: 甘肃那场比赛的地理位置(黄河石林地貌)本就属于高海拔、气候多变的地区。比赛当天,原本预报的是中度降温,但实际情况是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强对流天气。短时间内,气温骤降、狂风、冰雹、冻雨(或夹杂雪)接踵而至。这种天气的突变程度,远远超出了大多数选手的预料和准备。

2. 户外运动的暴露性: 马拉松是一项长距离、高强度的户外运动。选手们穿着相对轻便的运动服装,一旦遇上恶劣天气,身体裸露在外的面积很大,散热非常快。即使是耐力再好的运动员,在这种暴露性和极端天气叠加的情况下,也难以依靠自身产热来维持体温。

3. 选手准备与认知不足:
服装装备的局限性: 尽管有部分选手为应对低温准备了防风外套等,但面对突如其来的“寒流包围战”,这些装备的保暖和防湿效果是有限的。运动服湿了之后,其保暖性会大大降低,反而可能成为“负资产”。
对极端天气的预估不足: 很多选手是根据赛前天气预报来准备的,并没有料到会遇到如此极端的天气变化。他们更多的是准备应对“冷”,而不是“极端寒潮+大风+湿冷”。
科学知识的普遍性: 相比于专业的冬泳爱好者,普通马拉松选手对“失温”的科学认知和预防手段可能不那么深入和具体。他们知道冷,但可能不清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失温会以多快的速度发生,以及在失温初期应该如何应对。

4. 赛事组织与应急机制的缺失或失效:
风险评估不充分: 赛事组织方在赛前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风险评估得不够充分,或者尽管评估了,但启动的预案级别不足。例如,在天气已经明显恶化时,未能及时做出取消比赛、改变赛道或提供充足保暖补给的决定。
应急保障不到位: 在比赛进行过程中,当极端天气出现时,沿途的补给站和医疗救援点可能未能及时提供有效的保暖和救助。救援力量可能因天气原因无法快速到达,或者到达后发现选手情况已经非常危急。
信息传递不畅: 选手可能没有收到来自赛事方关于天气急剧变化和应对措施的及时、明确的指令。

为什么冬泳不会(轻易)失温,而甘肃马拉松会失温?

根本原因在于:

冬泳是“人适应环境”,而马拉松是“人被环境击溃”。 冬泳者通过长期训练,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理能够适应低温,是在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他们是“主动迎击寒冷”,并懂得全身而退。
甘肃马拉松则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超出现有准备范围的“天气灾难”中进行的。 选手们是被动暴露在极端环境下的,身体的产热能力和保暖能力在如此迅速且猛烈的温度下降、风力增加和潮湿环境下,很快就被击穿。而且,赛事组织和应急体系未能有效应对这场“天气突变”,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你可以这样理解:冬泳者是在一个恒温箱里(通过训练调控),小心翼翼地体验一小会儿冰水;而甘肃马拉松选手则是在一个本该有良好天气预报的户外,突然被卷进了一个瞬间变成了冰窖的风暴中心,而且身边没有足够的暖炉和及时赶到的救援队。

所以,两件事看似都和“冷”有关,但性质和关键点完全不同。一个是有准备的挑战,一个是意外的灾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冬泳感觉不对可以马上回到温暖的房间里。

甘肃马拉松失温没有地方可以去。

user avatar
(我一开始说我很生气。是因为这是一个很悲伤的事情,21个生命。我不愿意有人蹭这样的热度。我也很反感抖音上很多人各种说三道四。我偶尔的写下这些东西,我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些人,他们是热爱跑步,热爱越野,热爱生命,他们了解这项运动的风险,也做了各种准备,但是这次各种因素在一起,酿成这么严重事故。
无论从那个方面,都让人痛心。我说我生气,是因为我觉得有人蹭热度,但我愿意不懂得人去了解这些运动,了解这些知识。)

知乎的传统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问问题以前,动动手指头,搜索一下。可以避免好多低级问题。

1,冬泳会失温。而且非常严重。冬泳的游泳时间要求很严,掌握不好就会出事。

大部分冬泳爱好者,从秋天就开始有目的的进行冬泳训练。天气是一天一天凉下来的。每天保持冬泳的人,很清楚自己在水里能呆多久。

冬泳有个时间的简单计算方法,水温在零上几度,就游几分钟。

很多时候,大家看的视频,那种在江面上凿开冰面下水的,下去一圈就会上来了,一分钟可能都不到。

还有,冬泳的人,你见过瘦骨嶙峋的没有?

具体你去看 @反逆的狮峰 的回答。看这位大哥的体型,厚实的胸背,粗壮的大腿。有肌肉,也有一定得皮下脂肪层,这才能抗住冬泳的严寒。

2,白银越野是什么情况。

下雨,大风,市区风速到了七级,山区可能更高。部分路段出现了冰雹。

看时间节点

10点44,摄影团队在cp2服务点看到梁晶带领第一集团通过。

这时候开始下雨。



2点40,摄影团队乘车抵达cp4,按计划迎接第一集团。但是没有等到。摄影师从cp4逆行了4公里,遇见了第一个选手。

傍晚7点,消防队员到达cp4,开始搜救。这之前,蓝天救援队的队员已经开始搜寻队员。


消防队员在搜寻中发现很多选手迷路。因为大风刮走了提前在路上设置的路标。


你们算时间,上午11点起风,下雨。

19点开始消防队员搜救。这期间,遇难的选手在冷风雨中是怎样的煎熬七八个小时。

实际上,摄影团队在cp4逆行遇见第一个选手的时候,就得知后面有人出现了失温。也就是大部分的选手,出事都在12点到14点左右这段时间,大部分都在cp3附近。这期间如果能及时得到消息进行救援,也不至于这么悲痛。

但是,恰恰这个cp3补给点,因为位置在山上,这次没有安排补给,只有两名打卡人员。这时候选手即便已经意识到失温危险,想到退赛,这已经是进退维谷了。

附上一个参赛选手的自述。你可以看到,放羊大叔救他们的窑洞,距离cp3只有一两公里。参赛选手也知道cp3没有补给,只有打卡。但是cp4距离cp3很近,而且有补给。

她在放羊大叔的窑洞缓和之后,下午4点左右,发现风小了,雨基本停了。决定继续比赛,去cp3。到达cp3,工作人员还很热情的接待她,在cp4,她补充了足够的吃喝,一直跑到cp6,也就是快70公里的地方。工作人员才通知比赛终止。说明出事时候cp3和cp4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得到出事的消息。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知道低温的可怕,但并不知道最可怕的是低温下的强风暴雨

这两个的组合,可以比常规低温环境,让人体热量流失的速度加快10倍。


为了让大家更形象的理解,不妨用数据对比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人体能够产生的热量有多少:

在活动量低的情况下,人体新陈代谢率为,低温状态会让人体新陈代谢提升%。

根据许文生氏公式:体表面积( m2 ) =0.0061 ×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可得,170cm,60kg的人类表面积为: 1.65m^2。

那么在安静少动的状态下,人体新陈代谢总功率为:

我们再来看看,人体热量流失的情况:

人体散热的方式很多,例如:对外热辐射、流体(空气/水)对流散热、呼吸和皮肤蒸发散热。

呼吸流失的热量最高也只有总热量的1/10[1],而低温状态下皮肤散热更少。

所以,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

对外热辐射

流体(空气/水)对流散热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物体对外的辐射通量(单位面积对外的辐射功率)为:

  • 为辐射系数,人体穿着极少衣服,在淋雨的状态下的热量辐射,几乎可以完全按照黑体辐射处理, 取值为1。
  • 为斯特藩-玻尔兹曼常量,取值 , 为热力学温度。

人体损失的辐射热量,等于向外热辐射减去接受到的热辐射,即:

已知人体皮肤温度为33℃,那么人体在0℃状态的热辐射功率为:

对流的热量散失,需要两方面来考虑:

  • 1、躲雨状态下,身体主要散热是空气对流散热。

空气对人体的自然对流系数: [2]

0℃时,

根据,牛顿冷却定律, ,A为人体表面积。

可得,人体自然对流散热功率为:

加上前面计算出来的自然热辐射,得到人体总散热高达494W

扣除人体新陈代谢持续产生的热量,还有361W左右。这是人体所含总热量持续损失的功率。

  • 2、强淋雨状态下,身体主要散热是水的对流散热。

水的自然对流系数为200~1000W/S^2K,强对流超过1000W/S^2K以上。

强暴雨状态下,虽然水的流速快,但也非完全包裹人体,也有少量衣物,我们用500W/S^2K的平均值来计算。

淋雨面积,按1/3人体表面积。

那么,得到热量损失的功率为:

也就是说,在暴雨状态下,人体流失的总功率可高达近1万W,其它的热量流失连这个零头都不到。

接下来看看,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下,究竟能坚持多久。

人体出现严重失温,核心温度是在32℃以下。但考虑到手脚等温度更低,平均温度实际已经降低了10℃左右。

人体比热容与水相当,那么严重失温前,损失的热量为:

由于相对于总温差,到失温时的温度变化并不大,不妨把功率损失看作恒定。

那么,在没有继续淋雨的状态下,严重失温前,经历的时间为:

,也即1个小时56分钟。

也就是说,人体在0℃,穿着夏天衣服,全身湿透的状态下,在没有给予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最多只能坚持2个小时左右。

  • 即便考虑温度降低,对外散热更低的情况,也就多坚持一个小时左右。但如果把呼吸散热和蒸发散热也考虑在内,时间又会更短。综合考虑的话,能坚持的时间,还是在2小时左右。

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到10℃时,可以坚持的时间是3~5个小时。当然根据体质、脂肪比例和厚度的不同,有的人可能坚持得更久一些。但马拉松跑者,大多是瘦子。

然而上面探讨的是在避风的情况下,那些马拉松选遭遇了大风。

在大风的情况下,空气对流系数可高达,是自然对流的5~25倍。

人体热量流失速度也升高5~25倍。

这些选手在大风中,坚持到严重失温前的时间仅仅只有5~20分钟。

是的,你没有看错,在完全没有保护的状态下,大风最快可以让人体在5分钟严重失温。

再来看看淋暴雨的情况:

由前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选手们严重失温前的时间:

也即,4分38秒。

也就是说,在0℃低温,持续暴雨的状态下,人体甚至连5分钟的时间不到,就严重失温了。

可以想象,不少运动员,跑着跑着发现自己跑不动了,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找到一个避雨的地方,就已经倒在地上了。

可能这里,大家有一个疑问,人体跑步的状态下不是可以产生更多的热量吗?

高素质的运动员,有没有可能坚持更久?

人体行走状态下,新陈代谢的确可以翻倍。但相对于流失的热量,太小了。更何况要持续运动,必然无法避免持续淋雨。

我们假想一下,一位最高素质的运动员,在暴雨来临时,依旧在高负荷运动。

他身体产生的热量可高达静止状态下的5倍,也即达到了600~700W左右。

但是,这个热量比起0℃暴雨带走的1万W实在是太小了。

即便温度是10℃,强暴雨让人体流失的热量功率也高达6000W。

这一位最高素质的运动员,产生的热量依旧只是流失热量的1/10。

哪怕10℃的极端天气下,无保护状态下,顶尖运动员失温的时间也在10分钟以内。

也就是说在极端天气下,高素质运动员和普通人几乎没有多大差别。

  • 我们再对比一下冬泳的数据:

10℃~14℃冬泳,要求游泳距离100~500米,通常10多分钟。

10℃以下冬泳,游泳距离和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通常每降低1℃,相应降低1分钟的游泳时间或者10米的距离。

0℃的环境下,建议的冬泳时间为1分钟。

正是因为体温流失速度过快,冬泳才有严格的距离和时间规定。但哪怕如此,冬泳发生意外的也并不少。


最后,通过本回答的计算数据,给大家给出一点点的建议:

当环境温度低于15℃之后,如果全身湿透又保暖不够(甚至裸露),想要单纯依靠运动给人体升温是极其困难的。能躲雨的就尽量躲雨,能避风的就尽量避风,能科学复温的就尽量科学复温。

当低于10℃之后,同样全身湿透无保暖,靠运动升温的念头想都不要想!哪怕你是自己领域最厉害的运动员。

你可能会说,不是有人在南极裸奔过吗?

但那是在无风全身干燥的情况下。

0℃强风裸奔带走的热量,可以比-40℃裸奔带走的热量高出5倍。

0℃落在冰水里带走的热量,可以比-40℃裸奔带走的热量高出10倍。

强风和暴水,是低温环境下的最致命的。

不仅仅是体育运动,任何户外活动的人,都应该对它们有所警醒。


最后为所有去世的运运动员默哀。

希望以后的各种户外赛事,务必考虑到低温环境下的恶劣天气。

参考

  1. ^ 魏润柏. 人体与环境热交换计算方法[J]. 人类工效学, 1995, 001(002):39-42.
  2. ^ 王艳, 王艳, 龙恩深,等. 人体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理论研究[C].全国通风技术学术年会. 中国建筑学会, 2015.
user avatar

首先冬泳的人本来夏天就在江里游泳,然后一直游到秋天、冬天。并不是突然冬天就去冬泳,或者每年只有冬天去游泳。都是一年四季的。

其次,冬泳一般有个原则是1度1分钟,也就是水温只有1度的时候,游1分钟就上来;5度的时候,就游5分钟。


我在松花江最低的水温游过10度的,但是也才游了5分钟,松花江在盛夏的水温经常都不到15度。

以松花江流域来说,野泳/冬泳场江边一般都会有座休息用的房子,里面的炕都可暖和了!!都是一块块柈子,我还跟着别人往炕道加过柈子。


另外,越野跑这次事故,他们都是湿冷的衣服溻(tá)在身上,跟冬泳是完全不同的,实际上冬泳如果周边没有(女)人,很多人都会选择裸泳,因为穿着泳裤就会是冰水贴在身上,也是很不爽。

一般冬泳就算穿着泳裤,上岸进屋也会马上脱掉,把水擦干,然后在炕上烘烤自己,之后在屋里举举哑铃,稍微出点汗,再擦干,然后穿衣服。

跑马拉松的选手,体型精瘦,刚好又是对寒冷最没有抵抗力的。各种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令人心痛的悲剧。

user avatar

时间长短问题,冬天经常看到有那些冬泳协会的在河里游泳,但是他们只在水里呆了半个小时左右,然后就上来暖和了,周围有人看着,棉大衣都有。你要他呆两个小时试试。

user avatar

我在8℃的水里游过,没下水时,脚踩水是扎脚的感觉。

入水后,应激反应,感觉身体会发热。

但是只能持续几分钟,别人说我的嘴唇是发黑的。

我游泳这个环境是可控的,并不是冬泳,出水后气温是高的,有二十多℃,海边。

而甘肃那天是啥情况?

不仅气温低,还伴随大风,体感温度怕不是零下十几℃吧?

这种体感温度下,没有御寒衣物,不失温才是怪事。

单纯的接近零度,无风,剧烈运动是可以穿很少的衣物的,我冬天爬长城也就是穿个T恤,不冷,好吧,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这个不够剧烈。

看报道,很多人穿的实在太少了。

气温在一天内是可以变化接近30℃的。我在上中学时,在五大连池,就遇到过早上2℃,中午30℃的温度变化。

在20多年前,参与过一次京郊穿越,龙门涧到灵山。领队领错路了,我们不得不在山里过了一夜,本来预计当天下午就到的,东西都在车上。

那天晚上,靠着拆山上的一个木屋烧火才熬过去。早上是4℃,8月的北京郊区山里,中午又热得不行,30多℃,我们自然穿的都不多。

这也就是人多,可以挤着取暖,能烧火(估计现在山里不让了),无风,不然也出事了。

user avatar

冬泳一般一分钟以内,你以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