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武林人士,很多光喝酒吃饭,却从不拉屎?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武侠小说一个常见的描写习惯,或者说是一个“创作留白”。武侠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在早期,更侧重于描绘传奇、浪漫和侠义精神,而并非写实主义的生活记录。

我们来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1. 武侠小说的核心功能与创作侧重点:

追求极致的想象和传奇性: 武侠小说的本质是满足读者对江湖的奇幻想象。它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的江湖世界,在这里,侠客们拥有超凡的武功,行走在刀光剑影之间,行侠仗义,快意恩仇。在这个世界里,人物的吸引力更多来自于他们的武艺、品格、经历和传奇故事,而非日常琐碎的生活细节。
推动情节发展和冲突: 小说需要情节的推进和矛盾的激化。吃饭喝酒的场景,如果只是单纯的写实描写,很容易变得冗长乏味,无法为情节增添任何新的信息或张力。作者更愿意将笔墨花在比武、追逐、密谋、对话等能直接影响剧情的事件上。
塑造英雄形象的符号化: 在许多武侠作品中,尤其是早期作品,人物往往被赋予了一些符号化的特质来强化其形象。例如,豪饮、不拘小节、神龙见首不见尾等等,这些都是用来烘托人物的豪迈、洒脱、不羁的江湖气质。刻意去描写拉屎撒尿这样的生理需求,反而会削弱这种英雄光环,让人物显得过于“接地气”,失去了那种高高在上的传奇感。
遵循传统的叙事模式: 中国传统小说,尤其是演义小说,就有淡化生理细节的倾向。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将军们也鲜少提及生理需求。这种叙事习惯在早期的武侠小说中得以继承。

2. “不拉屎”的背后是什么?——对生理需求的“隐性处理”:

与其说武侠人物“从不拉屎”,不如说作者通常“不写”他们拉屎。这种不写是一种选择性的省略,是为了:

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和沉浸感: 读者进入武侠世界,是为了体验快意恩仇和武功绝学,而非旁观一个普通人的生理循环。一旦插入过于写实的生理描写,可能会打破这种沉浸感,让读者感到突兀,甚至产生生理不适,从而影响阅读体验。
聚焦于“精神层面”的互动: 武侠小说更关注人物之间的精神交流、意志碰撞、情感纠葛和价值判断。他们喝酒吃饭,更多的是一种社交、一种休憩、一种信息交流的载体,而不是单纯的生理活动。作者通过这样的场景,展现人物的性格、交际圈、以及可能发生的阴谋诡计。
象征意义: 偶尔的描写,比如一个武林高手在危难时刻能够面不改色地饮食,这本身就是一种意志力的体现,一种对生理控制的象征。但通常不会去详细描写过程。

3. 为什么会“光喝酒吃饭”?——场景的“功能性”:

吃饭喝酒的场景在武侠小说中非常重要,但它的功能并非生理上的满足,而是:

人物关系的展现: 是谁请客?和谁吃饭?吃饭时谈论什么?这些都能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地位和意图。例如,鸿门宴、江湖大会、师徒聚餐,都充满了信息量。
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江湖传闻、门派恩怨、武功秘籍的线索,往往在酒桌上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性格的塑造: 有人豪饮如水,体现豪迈;有人细嚼慢咽,体现沉稳;有人在酒桌上察言观色,体现精明。
情节的转折点: 许多重要的剧情转折就发生在用餐场景中,可能是某个阴谋的开始,也可能是某个恩怨的爆发。

4. 并非所有武侠小说都如此,以及后期的发展:

早期与后期的区别: 早期武侠小说(如金庸先生的早期作品)更加注重浪漫主义和传奇性,对生理细节的处理更加粗略。而随着武侠小说创作的成熟和读者的口味变化,一些后期的武侠作品,尤其是更注重写实或带有社会关怀的作者,会对人物的日常活动有更细致的描写,但通常也会以一种较为含蓄或服务于人物塑造的方式进行。
对生理需求的“处理方式”: 即使不直接描写拉屎撒尿,作者也会通过其他方式暗示人物的生理需求是被满足的,例如“一顿饱餐”,“夜宿客栈”,“休息片刻”等。这些词语虽然不具体,但能让读者理解人物是正常的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只是不被详细呈现。

总结来说, 武侠小说中武林人士“光喝酒吃饭,却从不拉屎”并非是他们真的不受生理规律约束,而是作者出于创作的需要,有意地省略了这些生理细节,以便:

保持故事的传奇性和浪漫主义色彩。
聚焦于人物的武功、品格和江湖恩怨,推动情节发展。
提升阅读的沉浸感,避免不必要的生理描写打断节奏。
塑造英雄的符号化形象,强调其超凡脱俗的一面。

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取舍”,是武侠小说这种类型文学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对“侠”的想象而采取的常见手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金庸老爷子早就料到有人会发此疑问,在《射雕英雄传》里就把答案给写好了:


为了防止有人看不懂,在新修版里,他又特意多加了一句以示强调:


相当于作者亲自答疑解惑,称得上是标准答案了。


如果有人特别想看大侠拉屎,也欢迎阅读我写的:

windleavez: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和郭靖密室疗伤的时候吃了那么多西瓜如何解决内急问题?

内附原作风格的示意图,特别适合如厕时观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武侠小说一个常见的描写习惯,或者说是一个“创作留白”。武侠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在早期,更侧重于描绘传奇、浪漫和侠义精神,而并非写实主义的生活记录。我们来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1. 武侠小说的核心功能与创作侧重点: 追求极致的想象和传奇性: 武侠小说的本质.............
  • 回答
    在武侠小说中,武林人物大都偏爱徒手格斗,鲜少使用兵器,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现实层面的考量,也有艺术创作和文化象征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突出武术本身的精妙与个人魅力: 彰显绝技与内功的强大: 兵器固然能增强攻击力和防御力,但一旦使用兵器,往往会掩盖掉武者自身武技的精.............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你想啊,在咱们这江湖上,哪家哪户没点看家本事?但你说的那些“一般人”,他们之所以还在那儿拿着把新手剑,打打小蟊贼,或者在镇上摆个摊子卖点儿油盐酱醋,而不是想着一门心思去学那什么“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甚至更邪乎的“乾坤大挪移”,那原因,可就太多了,而且细究起来,各有.............
  • 回答
    写武侠小说,最让人着迷的莫过于那些千奇百怪、威力无穷的武功了。什么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独孤九剑,随便拿出来一个,都能勾起无数人的想象。可要是细琢磨一下,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些绝世武功,似乎从来都不共享,都是某个门派、某个高人的独门秘籍,代代相传,要么传给最器重的弟子,要么失传江湖,偶有有.............
  • 回答
    金庸笔下的大理段氏,作为一国皇族,其显赫地位和高深武功的结合,的确是武侠世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很多人会好奇,身处权力巅峰的皇族,为何还能沉浸于武学之道,并且造诣如此之深?这背后,其实蕴藏着大理段氏数百年传承的独特文化、政治考量以及对武学本体的尊重。一、皇权与武力的天然联系:震慑与维系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被奉为经典,而当今网络玄幻小说却未能获得同等广泛的认可,这背后涉及了文学创作的演变、读者审美的变迁、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市场运作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学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1. 人物塑造的立体与复杂 金庸武侠: 金庸先生的人物塑造堪称一绝。.............
  • 回答
    武侠小说里的“罩门”,这玩意儿说起来玄乎,但细究起来,其实是作者们为了给武功体系增加趣味性和戏剧性的一种设定。你问它的原理,为什么一破就废,能不能强化,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罩门到底是什么原理?首先得明确一点,武侠小说里的“罩门”并不是什么真正存在于人体生理学上的穴位或关节。它更像是一种武功运行的关键.............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主角们,个个身怀绝技,历经磨难,最终总能化险为夷,成为武林至尊或一代大侠。这其中固然有他们自身的努力和天赋,但“主角光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无疑是他们成功的重要推手。如果剥离了这层光环,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主角们,又会面临怎样的境遇呢?让我们细细道来。1. 郭靖:从“傻小子”变“普.............
  • 回答
    金庸老爷子的笔下,女子风姿各异,才情卓绝,个个都是读者心中的瑰宝。若真要在这群佳人中挑选一位为妻,这实在是个艰难却又令人心动的选择。经过一番仔细斟酌,我心底深处最倾向的,是《倚天屠龙记》中的 赵敏。说起来,选择赵敏,并非因为她身份尊贵,或是武功高强,而是她身上那股子“懂”劲儿,以及那份不为世俗所缚的.............
  • 回答
    金庸武侠里,配角往往是点缀,是烘托主角的绿叶。但如果这些配角突然被注入了“主角光环”,他们的命运轨迹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真是一个有趣到让人浮想联翩的脑洞。咱们就拿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配角来聊聊。1. 陆冠英:从憨厚少侠到武林至尊的逆袭陆冠英,是《射雕英雄传》里那个憨厚老实,对黄蓉一片痴心的陆家庄少庄.............
  • 回答
    要给周星驰在《功夫》里的“神雕侠侣”一般般的绝顶武功在金庸武侠世界里找个对标,这事儿有点意思。得这么看,星爷在《功夫》里展现的,已经不是单纯的“武林高手”了,更接近于一种“超凡入圣”的存在。咱们先把《功夫》里星爷的招式拆解一下。首先是“降龙十八掌”的那个变种,他一掌拍出,那个气功波,打得鳄鱼帮老大鼻.............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世界,除了刀光剑影、恩怨情仇,更有荡气回肠的武功和令人神往的乐曲。《笑傲江湖曲》和《碧海潮生曲》作为其中两首标志性的曲子,无疑承载着作者对武学和人生哲学的独特思考。初听之下,它们或许都带着一股仙气飘渺,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两者截然不同的风骨和内涵。首先,从曲子的名字和意境上来看,.............
  • 回答
    这公告一出,那江湖怕是立马就要炸了。先别说别的,光是那“垃圾”两个字,就够让在场的诸位头掉好几层皮了。想当初,一个“废物”的名头,都能让多少英雄豪杰拔剑相向,如今这直接上手“垃圾”二字,那是什么概念?那就是把在场所有人的脸面,连同祖宗十八代,一块儿按在地上使劲儿摩擦。公告是谁发布的?这才是关键。如果.............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武功浩如烟海,要评选出“最厉害”的武功,是一件极其困难且充满主观色彩的事情。因为“厉害”的定义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衡量: 破坏力/杀伤力: 能瞬间秒杀对手,造成最大程度的伤害。 防御力: 能抵挡几乎所有攻击,让对手无从下手。 变化性/精妙性: 招式变化无穷,难以预测,能克制各种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武侠小说中内功传承的一个核心设定,而且确实是个很有趣的观察点。你提到的无涯子传给虚竹,是金庸小说里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它更像是“开挂”式的传承,而不是普遍规律。如果我们要深入分析,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内功不能像血脉一样一代代自然传递下去,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尽量从武侠世界的逻辑和作.............
  • 回答
    武侠小说里,大侠杀人后之所以不怕官府,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复杂的江湖道义、权力真空以及作者创作的必然逻辑。绝非简单一句“侠义为先”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武侠小说中的“官府”与我们现实中的现代法律体系是两码事。在古代,尤其是在那些被描写得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下,官府的实际统治力是有限的。.............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自然规律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有趣张力。自然状态下,人体的衰老确实伴随着肌肉力量和灵敏度的下降,但武侠小说中七八十岁的大师却能轻易碾压年轻人,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非常值得详细探讨: 一、 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并非单纯的生理极限这是最核心的区别。武侠小说中的“武.............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确实有不少绝世高手在武功臻于化境、历经尘世风雨后,选择了皈依少林。这绝非偶然,而是小说中一系列深刻的设定和人物塑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要细究其中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少林寺在金庸武侠世界中的独特地位:武学与佛法的双重圣殿1. 武学渊源与集大成者: 少林寺是中国武术的摇篮.............
  • 回答
    聊起武侠小说里的华山派,很多人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样一幅画面:巍峨险峻的华山,刀剑如林,剑气纵横,高手如云。可要是细究起来,你会发现,相较于一些动辄数千上万弟子的门派,华山派的人数似乎总是不那么“庞大”。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多说道,并非是作者随心而写,而是与门派自身的定位、传承方式,乃至武侠小说本身的逻辑.............
  • 回答
    谈起武侠小说里的“戒刀”,这玩意儿可不是寻常的刀。你想啊,它名字里就带个“戒”字,这玩意儿可不是大块头,也不是什么吃人的凶器,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一种修行,当然,也能用来杀人。先说说它的形状。它跟咱们平时见到的刀剑,比如长剑、朴刀、鬼头刀,都不太一样。戒刀一般都比较短小,拿在手里,也就差不多一尺多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