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愿意把娃丢在农村吗?

回答


关于将孩子留在农村或城市的问题,需要从多维度分析利弊,避免简单化的判断。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话题:



一、农村生活的潜在优势
1. 自然环境与健康
农村地区空气清新,远离城市污染,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更多,有助于身心健康。
田园生活可能培养孩子与土地的联系,增强对自然生态的认知。

2. 社区关系与归属感
农村社区通常以家庭为单位,邻里关系紧密,孩子可能更容易形成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
传统习俗和家庭观念可能更强调集体主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早接触家庭责任。

3. 低成本生活
农村生活成本(如住房、教育)普遍低于城市,可能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农村地区可能有更多自给自足的资源,如种植、养殖等,降低生活依赖性。

4. 文化传承与传统教育
农村保留了更多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孩子可能更早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农耕教育”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意识,但需注意教育资源的匮乏。



二、农村生活的挑战与风险
1. 教育资源的局限性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可能不完善,尤其在高年级阶段,缺乏专业教师和教学设备。
城市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升学率和职业技能培养,农村孩子可能面临“学而优则仕”的压力。

2. 医疗与安全问题
基层医疗资源有限,大病或紧急情况可能需要前往城市,交通不便可能增加风险。
农村地区犯罪率、交通安全问题(如农用机械事故)可能高于城市。

3. 就业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外出打工或迁居城市是常见现象,可能导致“空心村”现象。
高等教育机会集中于城市,农村孩子可能面临“读书无用论”的现实困境。

4. 心理与社交压力
部分农村家庭仍存在“重男轻女”等观念,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城市化进程导致农村与城市的文化冲突,孩子可能在成长中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



三、城乡差异的现实选择
1. 经济条件决定选择
若家庭经济能力有限,可能更倾向于将孩子留在农村,以减轻负担。
若家庭收入较高,可能更愿意投入资源让孩子接受城市教育。

2.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
城市教育更注重竞争性,适合追求升学或职业发展的家庭。
农村教育可能更强调品德培养和实践能力,适合重视传统价值观的家庭。

3. 孩子的个性与需求
喜欢自然、独立、注重家庭关系的孩子可能更适合农村环境。
倾向于城市生活、追求多样化体验的孩子可能需要城市资源。

4. 政策与社会支持
国家近年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农村教育质量有所提升。
农村地区可能因政策优惠(如乡村振兴、扶贫)获得发展机会,但需长期观察。



四、如何平衡城乡选择?
1. “城乡结合”模式
部分农村地区与城市有交通便利(如高铁、高速公路),孩子可定期往返城市接受教育,同时在农村生活。
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2. 教育与生活分离
孩子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接受教育(如寄宿制学校或线上课程),但需家庭承担较高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3. 家庭与社会支持
父母需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避免因“教育焦虑”而盲目选择。
社会应减少对农村的偏见,认可农村生活的价值,避免“城市中心主义”。



五、结论:没有绝对答案,关键在适配性
农村生活:适合注重自然、传统、低成本的家庭,但需直面教育资源和医疗的局限。
城市生活:适合追求优质教育、职业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家庭,但需承担经济和心理压力。
最终选择应基于家庭的经济能力、孩子的性格特点、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对城乡差异的客观认知。

重要的是,无论选择哪条路,父母都应为孩子提供爱与支持,而非简单地“丢”在农村或城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愿意。

我是山东姑娘嫁到江西。结婚十年了。到了江西才知道,原来这个地方的居民之所以穷是有道理的,请原谅我用穷这个字,其实这个字还不是很准确,应该是那种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心态,尤其在父辈,这个思想更严重。

在我们山东老家,就像我爸妈包括周边的人,都是那种活到老干到老的人,只要能动就不会在家吃白饭,如果有哪家人天天在家窝着不赚钱,打牌喝酒还好吃,那绝对是村里茶余饭后的谈资,要被人耻笑的。我从小是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父母也是勤劳节俭的人,我的观念里也是勤劳致富,即使富不起来,那我也努力拼了一把,怨不得人。然而到了江西我才知道,人还可以这样活,关键是人家这样潇洒的活也没饿着,刷新了我的三观。

在老公老家,不管村子大小,总有一两个小店,这个和我老家不同,我老家的小店都是卖居家必用的日用品,或者走亲访友的礼品之类,而江西这边是5毛钱一包的各式辣条,1元一包的各式鸡爪,鸭脖,火腿肠,还有山寨版的5毛一板各式奶片,还有烟……当然最显眼的是,面积不大的小店,必不可少的是肯定会有两台麻将机,一年四季,不分早晚,不分男女老少,店里都是人来人往,四个人打麻将,周围站一圈围观的人,年底愈加人多,多的时候都挤不进去,即使农忙,干完了农活,也要赶在晚上坐上桌玩几把。生二胎的时候有幸在家呆了半年,把村里的生活状况也看了个遍。基本就是吃过早饭,爷爷奶奶们带着孙子孙女去小店,为防止孩子吵闹,影响他们打麻将,就给孩子五毛钱一块钱的,买两包辣条,让孩子自己在门口玩,管他孩子搞得邋遢还是整洁,只要不吵就行,两包不够就四包……他们只要一上桌,通常就是一整天,午饭都不吃的,孩子饿了就买桶泡面,那么小的孩子,也不带着睡午觉,有意识一点的就把孩子放回家睡午觉,孩子睡了,他就出来再打,有时孩子在家醒了哭,哭多久都不知道……更有一个妈妈,还在月子里,就带着宝宝出来打麻将,屋小,人多,环境嘈杂,还有很多抽烟的……宝宝那么小放在推车里,饿了就抱起来,一只手抱孩子喂奶,一只手打麻将……看到这真实无语了。到了礼拜天,小学生都在家了,店里更热闹了,孩子和大人都围在桌边看麻将,比学习认真多了。人说小赌怡情,这不是怡情,这是小赌成瘾啊。

看他们打麻将一下输个几十几百的不心疼,可给孙儿买点吃的又那么扣扣搜搜,甚至学校自愿购买一些课外学习用品都不舍的掏钱,宁可放在赌桌上。

实在理解不了他们的思想,这是在摧毁下一代。自己不长进,也要让后辈走自己的路吗?孩子天天跟着你们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耳濡目染的能好到哪里去,为什么会有孟母三迁,就是因为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父辈不懂,难道孩子的爸爸妈妈也不懂吗?孩子如果没培养好,这个好,不是说他有多大出息,上多好的大学,最起码能有个正确的三观吧,你们在外地赚个千百万又有啥用?总有一天会被嚯嚯完。

我不想我的孩子以后是个赌鬼,即使怡情,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怡情,读书,绘画 ,旅游,运动……总有一个可以让你怡情,不会就是麻将。所以即使一直带在身边艰难的挣扎着生活,但在我看来都还未来可期。虽然公婆不好这一口,但是他们也天天往小店跑,除了围观,还有就是聊八卦,那里是十里八乡情报集中地。他们不会讨论今天有啥收获,明天有啥愿望,活在当下就好。也不会考虑子女负担重,自己趁着有能力多扶持一把,即使赚点自己的养老钱,那也是减轻了子女压力。如果村里有一个闲不下来,天天干活赚钱的人,他们就回冷嘲热讽的说人家傻,说钱赚那么多干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自己不上进,也见不得别人好,这就是他们的村风。我不排斥农村,也不鄙视农村,我也是农村娃,我讨厌的是这种风气。

是你,你会愿意吗?

user avatar

我们家两个娃在快三岁的时候,放乡下父母带了一年,小孩0-3岁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孩子其实是在和父母关系稳定后才离开的,而且我每个月都会回乡下探望。所以接回来后,和父母并无生疏感。

放乡下的一年,要说变化,好像性格更开朗了,带着两个娃从村头走到村尾,不管认不认识,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是很主动的一路打招呼。只要别人抱以友善的笑容,这俩娃就主动打招呼,所以挺讨人喜欢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乡下是熟人社会,看到谁家有小孩,都会打招呼,娃们在这种熟悉友善的环境也会变得很主动和外界交流。

以前带在身边时,因为和外面的人交流不多,社交不够,导致带出去娃们和别的娃打交道时,都是怯生生的。在乡下呆了一年多,整个人开朗很多。那些把乡下说得那么恐怖的,我挺好奇他们到底有没有过这种乡下放养的经历?还是因为他们农村的原生家庭极其恶劣?

user avatar

我表妹,一胎两岁的时候因各种原因把娃送回了老家,当时想的是等娃开始上学了就把娃接回来,还小应该影响不大。

可是,三个月想娃想的不行回去看娃,快到家的时候一帮小孩在路边干仗,豆丁大点,那个口吐芬芳……其中一个小孩简直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那种的,一番国骂,对面一群小孩都骂不过,她当时想的是这要是她的小孩她得把腿打断,走近的时候瞟了一眼,我去,这个黑不溜秋,脏不兮兮,一身痞子气无可抵挡的小崽子可不就是她之前白白嫩嫩,文明礼貌的大儿子嘛!

她说她当时就感觉一道晴天霹雳,万万没想到仅仅三个月她的娃就判若两人,她两年的教育抵不过在农村的三个月!第二天,她就把娃带走了,现在,娃已经三年级了,书法,绘画,街舞,英语口语一级棒!

我想说的是,不要低估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尤其是小孩子,一个成年人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也会被环境同化,更别说正处于模仿和学习阶段的小孩子。

所以,能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就不要留在农村,当你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成为更优秀的宝贝,你会觉得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