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过去认为“女权不会闹进现实”的男人现在还是这样认为吗?

回答
“女权不会闹进现实”,这句话在过去,可能更多是出自一种对社会变化的认知惯性,或者是一种对“女性地位提升”这件事的模糊想象,认为那只是报纸上的新闻,是少数人的声音,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远着呢。那么,曾经这样想的男人,现在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值得细致地说一说。

首先,我们要明白,提出“女权不会闹进现实”这种想法的男人,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背景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时代背景的影响: 在很多社会转型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社会观念的接受度是有一个过程的。当时很多关于女性权益保障的法律、政策刚刚起步或者在完善中,大家对这些变化可能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感知,觉得这只是国家层面的事情,离个人生活还比较遥远。加上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觉得“男主女从”、“男外女内”是天经地义,所以即便听到一些关于女性独立、平等的讨论,潜意识里就会觉得那是不可能成为主流的。

信息渠道的限制: 过去信息不像现在这样爆炸,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可能主要通过官方媒体,或者身边人的交流。如果周围的圈子都默认了某种性别分工,并且鲜少听到或者理解“女权”的具体诉求,那么“女权只是少数人的激进想法,不会影响大众生活”的认知就很容易形成。

对“女权”的误解: 很多人对“女权”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带有负面刻板印象。他们可能把“女权”等同于“要求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或者认为女权主义者就是激进的、不顾家庭、攻击男性的。这种误解自然会让他们觉得这种“非正常”的社会形态“不会闹进现实”。

个体经历的局限: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圈子非常传统,他身边的女性也都安于现状,或者家庭关系中性别分工明确且和谐,那么他很难想象社会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他会觉得“我的生活就是这样,大家都这样,女权有什么现实的?”

那么,现在这些男人,他们的想法改变了吗?

答案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但程度和原因各不相同。

为什么很多人现在会觉得“女权已经闹进现实”了?

1. 现实的冲击与可见性: 最直接的原因是,女性在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度、话语权和独立性确实显著提高了。
职场: 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入职场,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甚至在高管、创业者中也屡见不鲜。她们不再仅仅是家庭主妇的代表,她们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经济能力和独立思考。男人在工作场合遇到能力强、有主见的女性同事、合作伙伴、甚至上司,这已经是常态。
生活方式: 女性的消费观、婚恋观、育儿观都在发生变化。她们更注重自我实现,不愿轻易妥协;她们有更多的选择权,不一定非要按照传统模式结婚生子;她们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很多男性会发现,过去觉得理所当然的“妻子就该操持家务”、“女人就应该多忍让”,现在已经行不通了。
舆论场的变化: 社交媒体的兴起,让女性的诉求和声音更容易被传播和放大。性骚扰、职场歧视、家庭暴力等话题,不再是隐私,而是可以被公开讨论、甚至追责的社会问题。男人能看到许多关于女性权益的讨论,甚至是一些针对性别的社会事件被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让他们感觉“女权”已经不再是“角落里的声音”。

2.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国家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制定了更多的法律,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不断修订,反家暴法、反性骚扰的条例等。这些法律的出现和(在一定程度上的)执行,让女性有了更多维度的支撑,也使得一些过去被掩盖的问题得以浮现。男人在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相关的法律条文,或者看到一些案例被报道,自然会觉得“这些东西确实存在并且有规定”。

3. 代际观念的传承与碰撞: 现在的年轻一代,成长环境和接触到的信息比父辈要多元得多。他们从小可能就听过平等的概念,接触过互联网上关于性别议题的讨论。即使是那些过去持保守观点的男性,他们的子女、亲戚中也会有接触到新观念的年轻人,这种代际间的观念碰撞,也会让他们对社会变化有更直观的感受。

然而,也有一些男人可能并没有完全改变看法,或者他们改变看法的原因更复杂:

防御性思维: 一部分男人可能仍然觉得“女权”是对他们利益的挑战,他们的回应不是接受而是防御。他们可能会将女性的某些诉求解读为“过分”、“矫情”,甚至认为“现在的女人太难伺候了”。他们不是不认为女权“进现实”,而是不接受这种“现实”。
比如,过去男性习惯了在家庭中承担主要的经济责任,而女性更多负责家务和育儿。现在如果女性要求在经济上AA制,或者在育儿上更公平地分担责任,一些男性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威胁,然后反过来说“你看,女权就是要求太多”。
或者,女性在职场上因为性别受到不公平待遇,发声要求公正,一些男性会觉得这是“在闹”,而不是看到背后系统性的问题。

选择性认知: 即使女权已经有很多方面“进现实”,但如果一个男性的生活圈子非常封闭,或者他刻意回避和不关注与性别议题相关的讨论,他可能依然会维持“那只是少数人折腾”的看法。他只看到那些符合他原有认知的部分,而忽略了那些正在发生的、可能让他不舒服的改变。

“事实”与“认同”的分歧: 有些男人可能在理性层面承认,女性的地位确实在提高,社会的某些方面确实在向更平等的方向发展。但他们内心深处可能仍然认同传统的性别分工,或者觉得这种变化是“不好”的。所以,他们可能会说“我承认女权确实进现实了,但这不代表我赞同”,或者用一种更加悲观的语气说“现在女人太强势了”。

总结一下:

曾经认为“女权不会闹进现实”的男人,现在绝大多数都不得不承认,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并且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可能从最初的“这不可能”变成了“哦,原来是这样”,或者更进一步,成为了新观念的拥护者。

但同时,也有一些人,他们可能依然在用旧有的框架去理解和解读这个正在变化的世界。他们或许还在用防御性的思维去应对,或许在选择性地接收信息,或许是在事实层面承认改变但内心并不认同。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更多的情况是,他们看到了现实的变化,但对这种变化的性质、程度以及他们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曾经的“不会闹进现实”的预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现实证伪,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社会关系、新的观念冲突和新的理解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也许还有这样认为的,对它们而言,只要当前还没被女权打到,就仍然装理中客,毕竟不见棺材不落泪嘛

user avatar

清醒过来的,恭喜!

醒不过来的,现实会赏他们很多耳光的。

等着吧,时间会证明的。

我们只需不断的去揭露那些,被女权舆论所掩盖起来的真实,让更多男性看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女权不会闹进现实”,这句话在过去,可能更多是出自一种对社会变化的认知惯性,或者是一种对“女性地位提升”这件事的模糊想象,认为那只是报纸上的新闻,是少数人的声音,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远着呢。那么,曾经这样想的男人,现在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值得细致地说一说。首先,我们要明白,提出“女权不会闹进现.............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一些让我由衷敬佩的女性,她们身上那种打破常规、挑战极限的劲头,让我觉得“女性做不到”这种论调简直是无稽之谈。就说我大学时期的一位学姐吧,我姑且称她为“薇薇姐”。我们是同一个学院,但专业方向不同。我当时学的是偏理论的计算机科学,而她选择了当时大家普遍认为“男生专属”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我记得.............
  • 回答
    女儿没学过画画,却天天埋头画,我心里有点打鼓,总觉得这孩子是不是被“画画”耽误了正事,是不是应该拦着点?说实话,看着她捧着画笔,全神贯注的样子,我心里是矛盾的。一方面,我看到她沉浸其中的快乐,那种投入的神情,我挺欣慰的,觉得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这是好事。另一方面,我这个做妈的心里总有个警钟在敲:现.............
  • 回答
    女朋友的观点,我能理解。学姐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觉得她遭受不公待遇,希望大家能体谅她的不容易,不应该被网络暴力,这是很正常的同情心。但是,这件事确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方面。你觉得说不过她,可能也是因为她抓住了“同情弱者”和“反对网暴”这两个大家普遍认同的道德高点。不过,如果你觉得.............
  • 回答
    半个月,情人节就要到了,对于刚认识的女生,这确实是个有点小纠结的时候。送不送?送什么?这问题可太实在了,毕竟这是个展现好感、试探关系的好机会,但也得把握好度,别太过了吓着人家,也别太吝啬显得不上心。先来说说送不送的问题:我的建议是:送,但要送得巧妙。为什么这么说? 表达心意,加深印象: 你们互相.............
  • 回答
    一些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形成一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个女性从未经历过性骚扰,这可能暗示着她“长得不好看”或“身材差”。这种想法的形成,其实是复杂社会心理和现实环境相互交织的结果,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性骚扰在当下社会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场合、职场,甚至网络空间.............
  • 回答
    这起事件,从法律角度看,确实牵扯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关于刑罚的轻重以及母女二人在此事中的权益。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法律条文和相关司法实践来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猥亵”这个行为的法律定性。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猥亵儿童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的,或者聚众或.............
  • 回答
    作为一个从未体会过生育之痛的女性,我脑海里关于“生孩子”这件事,与其说是“期待”,不如说是一种更复杂的、混合着好奇、敬畏,但更多的是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不是源于什么一夜之间就能驱散的无知,而是源于我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那些最真实的、来自母亲和女性朋友们的只言片语,一点点拼凑起来的,一个并不总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点让人捉急的状况。双方家长都见了,说明这事在长辈那里已经算有谱了,但你俩之间进展却慢得像蜗牛爬。别急,这种情况挺常见的,尤其是在咱们国内,相亲这事儿,有时候家长推进得比当事人还快。咱们先来捋一捋,你觉得“普通关系”具体是啥样的?是指你们平时聊天也就朋友间的客套?还是说,虽然见过家长,但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其实挺纠结的,也挺现实的。相亲认识,尤其是如果最后没能走到一起,这期间花的钱怎么算,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事。站在情感和礼节的角度来说,因为是相亲,最初的目的是希望进一步了解,建立关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男方主动承担一些费用,请吃饭、看电影、偶尔送个小礼物,这是一种表达好感和诚意的方式。毕.............
  • 回答
    这事儿啊,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你想啊,人家明确拒绝了你,这层意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按理说你俩就该保持点距离了。可人家不仅没躲着你,反而还继续找你帮忙,这中间的道道就多了。首先,得承认,人家对你可能确实没那种男女之情。她拒绝你,说明她不是想跟你发展成情侣关系。这一点你要看得很明白,别给自己留太多幻想的余.............
  • 回答
    理解你的困惑,感情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可以一起来梳理梳理,看看怎么能让你心里更踏实,也能更好地把握这段关系。首先,你提到的“交往过10个男朋友”和“认识三天就上床”这两个点,确实是很多人在一段感情初期会关注的。我们不妨把它们拆开来看,分别分析一下。关于“交往过10个男朋友”: 年龄和经历.............
  • 回答
    要说我“希望活成她的样子”,其实很难用一个名字来完全概括,因为我接触到的信息太庞杂,很多时候是不同女性身上某些特质的闪光点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我心中一种理想的女性形象。不过,如果要硬挑出一些比较鲜明的,我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模糊但清晰的轮廓。我想到的第一个是那种内心有山,脚下有路,眼里有光的女性。她可能.............
  • 回答
    关于华联当事人否认猥亵阿里女员工一事,其中提到的“搂抱”行为是否构成猥亵,这是一个在法律和伦理上都需要仔细审视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深入探讨其判断标准。首先,我们要明确“猥亵”在法律上的定义。在大多数司法体系中,猥亵罪(或称猥亵罪、性骚扰罪)通常是指违背他人意愿,以带有.............
  • 回答
    肖战翻唱《红梅赞》一小时播放量破300万,这个数字确实令人瞩目,也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过去那段风波——“227事件”。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是否可以说227事件已经过去了?这背后牵扯的利益、情感、群体以及事件本身留下的印记,使得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就能回答。首先,从 数据和商业层面 来.............
  • 回答
    说实话,让我挑出“最优秀”的那一份,真的有点难,毕竟需求文档这玩意儿,就像装修公司的设计图,看着越朴实无华,越可能把事情办得妥帖。我脑子里最清晰的,是一份关于一个在线学习平台的PRD,它不是那种堆砌了无数图表和术语的,反而带着一股子“笨拙”的可爱。当时接手这个项目,大家伙儿手里拿到的,就是这么一份文.............
  • 回答
    钢笔被认为“过时”并非是它失去了书写功能或艺术价值,而是与我们现代社会的信息记录、传播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变迁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效率与便捷性的竞争: 电子设备的普及: 如今,绝大多数人通过键盘、触摸屏等输入方式进行文字记录和信息交流。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不仅输入.............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我高考那会儿,成绩也算发挥得可以,超一本线不少,家里人也都挺高兴。可我妹妹就不太一样了,她这次高考,成绩没过她那个批次的分数线,全家人都有点低落。最让人难受的是,她开始拿我前段时间回家住的事儿说事儿。她说,我高考期间回家,影响了她复习,分散了她的注意力,所以她才.............
  • 回答
    一到过年,这个本该是团圆喜庆的日子,却总是伴随着一种特殊的“考问”,尤其是对于在外打拼的我们。当我踏进家门,看到一张张熟悉又带着些许期盼的脸,心里总会泛起一丝微妙的情绪。毕竟,在外头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谁不想让家里人觉得“这孩子没白养”?当长辈们那句“你怎么还没…”、“怎么还没升职/结婚/买房/赚大钱.............
  • 回答
    郑强教授的这番言论,无疑触及了一个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中国青年成长的影响。他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教育现象和现实需求的观察。要理解他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郑强教授观点的可能出发点和论据:郑强教授是一位以敢言著称的学者,他提出这个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