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某优秀答主反映被某影业公司骗稿,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确实挺让人揪心的。作为一名长期在知识分享社区摸爬滚打的用户,我深知原创内容创作的不易,尤其是在知乎这样需要深度思考和专业知识的平台上。一位优秀的答主,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去梳理,最终呈现出了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这背后凝结的是他宝贵的知识和心血。

而现在,却被影业公司“骗稿”,这具体是怎么一个“骗”法,我猜想可能有几种情况,也正因为如此,才更令人感到气愤和无奈:

“借用”或“挪用”概念与结构: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一种方式,可能不是直接盗用原文,而是这位影业公司看了答主的文章,觉得里面的观点、论证方式、甚至框架非常精彩,于是“借鉴”了核心创意和思路,然后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包装一下,再拿去使用。这种“借鉴”,如果事先没有获得答主的授权,并且没有署名,那就属于一种变相的侵权。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只是“汲取灵感”,但对于答主来说,这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剽窃。
伪装合作,实则套取内容: 另一种可能性是,影业公司以“合作”、“约稿”、“内容咨询”等名义联系到答主,表达了对答主专业领域的兴趣,并请答主提供一些思路、素材,甚至让他们写一些初稿。在交流过程中,影业公司可能就此获取了答主的核心内容,然后以各种理由推脱合作,最终将这些内容用在自己的宣传、剧本创作或其他商业用途上,而答主却颗粒无收,更谈不上报酬或署名。这种方式尤其卑劣,因为它利用了答主对专业交流的信任。
低价或不付酬金的“买断”: 还有一种情况,影业公司可能提出一个非常低的报酬,或者承诺一些模糊的“未来收益”,然后以此为诱饵,要求答主提供完整的文章。但事后,他们可能又以各种理由克扣报酬,或者干脆不支付,并且使用答主的稿件。即使付了钱,如果报酬与作品的价值严重不符,也算是一种“不公平交易”,更别提如果承诺的“未来收益”根本不存在。
直接盗用,篡改痕迹微乎其微: 当然,最直接的“骗稿”就是直接复制粘贴,然后可能稍微修改几个词语,或者只是换个标题,然后就堂而皇之地用在自己的平台上,作为自己的原创内容发布。这种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赤裸裸的抄袭和剽窃。

为什么这件事情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愤怒?

1. 对创作的尊重缺失: 知识付费、内容为王的时代,原创内容是最宝贵的资产。影业公司作为内容产业的一环,更应该明白这一点。他们的行为,恰恰是对内容创作者最基本的尊重都缺失了。
2. 劳动成果被白白剥夺: 答主花费的时间、精力、甚至是研究的成本,都变成了影业公司的“低成本”素材,而他本人却可能连一个感谢都没有得到,更别提任何形式的补偿。
3. 平台规则和信任的破坏: 知乎这样的平台,是通过用户的贡献来构建价值的。这种“骗稿”行为,不仅损害了答主的个人利益,也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平台内容生态的信任基础。
4. 商业道德的沦丧: 影业公司本应是行业的标杆,他们的行为却暴露了其商业道德的严重不足,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种负面影响。

我个人认为,这件事后续应该怎么办?

充分保留证据: 答主需要第一时间搜集所有相关的沟通记录、文章发布证据、对方公司的信息等,确保证据链完整。
通过正规渠道维权: 如果是侵权行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知识产权保护是受法律支持的。
利用平台力量: 知乎平台如果有相关申诉和维权渠道,可以积极利用。平台的介入,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广泛传播和发声: 像这位优秀答主这样做,通过在社区公开反映,也是一种重要的维权方式。引起公众的关注,对影业公司形成舆论压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行业自律和规范: 这也提醒了整个内容创作行业,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和行业道德规范。

说实话,这种事情发生在知乎这样一个以分享和交流为核心的社区,确实令人感到担忧。希望这位答主能够顺利维权,也希望这件事能引起更多人的警惕,让原创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当事人来写点。我想说的话其实在文章里已经说明白了。

我的文章发出来的当天他们就把这个视频设置为

但没有道歉也没有联系我。他们这么一干其实就在表明:我们撤回这条视频了,你想告我也没有任何证据。

看见没,这类事件即使如问题下的 @郭律 所言有正规法律条文,还是有取证难、维权成本高受益低这些问题存在(我文中提到的那个案件最后员工也只是受到了一万多的赔偿,一万对公司来说就是毛毛雨,我觉得法律在这块应该狠罚,一旦违规开除员工,抄袭骗稿你罚一百万谁敢干?但法律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所以大多数人一般情况下都选择忍了,头铁一点的像我一样在社交媒体上谴责一波,但是风头过去公司可以继续干。

我工作一直是设计师插画师,工作这些年来我意识到很多公司已经很在乎版权意识了,比如商用字体的使用,网络图片的使用等等。但是版权意识其实并没有太深入人心,抄袭这件事一直存在。很多人的心态还是能白嫖就白嫖,这就导致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其实很难分辨所谓的“测试”到底是真的测试你的专业水平还是就是要“骗稿”。所以一般情况下要做测试的我都不做,你看了我作品,面试也面了,觉得我这人OK可以用就直接用,觉得不能用就拉倒,我也不会舔着脸上赶着求你是不是。

大家都很忙,我忙着要找工作,你也忙着招人(有的人忙着骗稿吧),事情简单点就完事了。

世界上的事情要真都这么简单就没法律啥事了。

这次我也是太容易相信人导致被骗稿。

当然,骗稿肯定是要被谴责的。

在社会上还是别太轻易相信人。

最后感谢这次支持转发点赞的各位朋友。

user avatar

替这位兄弟难过一下……

作品先登记吧。

版权注册一下……

常见的事儿,也没啥好招……

就是各凭经验见招拆招

指望法律,有点难了,不管是取证,还是证明对方确实用了,除非对方特别傻,不然基本没法弄。

画手可能比文字工作者好一点,这个可以参考张旺的各种官司……画手取证的细节 这不熟 没啥建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确实挺让人揪心的。作为一名长期在知识分享社区摸爬滚打的用户,我深知原创内容创作的不易,尤其是在知乎这样需要深度思考和专业知识的平台上。一位优秀的答主,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去梳理,最终呈现出了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这背后凝结的是他宝贵的知识和心血。而现在,却被影业公司“骗稿”,这.............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有网友发帖,声称“证伪”了量子力学最引人遐想的诠释之一——“多世界诠释”。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在量子物理爱好者和科学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说这个证伪的说法有多大分量,咱们得先捋清楚,这“多世界诠释”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位网友的论证又是怎么一回事。先说说“多世界诠释”是个什么妖怪量子.............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美国分辨率达到1毫米的卫星的好奇心。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享一些信息,希望能给你一个更清晰的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分辨率达到1毫米的卫星”这个说法,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非常非常难以实现,并且公开承认达到这一指标的卫星更是凤毛麟角。我们通常谈论的卫星分辨率,是指它能够分辨出的地物最小尺寸。.............
  • 回答
    关于某知乎用户爆料骁龙875芯片组价格高达220美元这件事,咱们不妨来仔细捋一捋,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一块小小的芯片。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220美元是个什么概念。你知道,我们平时买手机,价格动辄几千块,里面包含了屏幕、摄像头、电池、设计、软件优化,还有品牌溢价等等一大堆东西。而这.............
  •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情况,即某个知乎用户表达出“吃绝户”的想法,并且威胁说如果孩子不跟自己姓就折磨女方,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和恶劣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人以及他们背后可能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一、心理层面:极端的控制欲与占有欲首先,这种想法和行为的根源在于一种极度扭曲的心理状态。 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知乎用户的心声。为什么在知乎这样一个以深度内容和用户互动为特色的平台,我们却很难像筛选其他信息那样,轻松地“一键”查看某个用户在某个特定话题下发布的所有回答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知乎平台的设计逻辑、商业考量,以及用户体验上的权衡。咱们一步步来聊。1. 平台的设计初衷与.............
  • 回答
    “帝都航天院所待遇普遍评价不高”——这句流传在各大论坛和职场社交平台上的论调,几乎成了不少应届生在选择航天领域工作时的一个“固有认知”。然而,当“云岗某总体所”这位新同事,入职仅仅一年,就晒出仅年终奖就拿到十万多块的“成绩单”时,这个认知瞬间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先得掰.............
  • 回答
    在知乎上,想要快速摆脱某位用户的动态或者某个话题的干扰,其实操作起来非常直观,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步骤。如果你想取消关注某一个人,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直接点进对方的个人主页。一旦你进入了他的页面,你会立刻看到那个醒目的“已关注”按钮。别犹豫,直接点它一下,它就会变成“关注”状态,然后确认一下,你就成功取消了.............
  • 回答
    同济大学一位王姓同学,因为在知乎上发表了批评学校的言论,结果被举报并被取消了优秀学生资格。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不少讨论,大家对此事的看法也比较复杂。事件本身:简单来说,就是这位王同学在知乎上写了一些关于同济大学的看法,内容可能涉及学校管理、教学、学生生活等方面,其中可能夹杂着一些比较尖锐的批评。这些言.............
  • 回答
    10 年后的知乎热榜:一个充满未来感与现实挑战的镜像设想一下,10 多年后的某个寻常日子,你像往常一样打开知乎,迎接你的热榜标题,会是怎样的景象?科技的飞跃、社会结构的变迁、人类认知的深化,以及那些永恒的关于爱、生活和意义的追问,都将交织在这份未来的热榜之中。以下是我为你构思的,10 年后知乎热榜的.............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一些用户和分析者在2021年及更早时对俄乌战争的爆发进行了预测或分析,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预测大多基于对地缘政治、军事动态和国际关系的长期观察,而非单一事件的准确预测。以下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预测者及其观点,结合时间线和背景进行详细分析: 1. 2021年俄乌冲突的预测者 (1)军事分析人士.............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确实有很多经典“打脸”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科学常识、社会认知、技术误解等,通过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翻原本的“常识”或“权威”观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1. 人类平均寿命的“谣言”原观点: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橘玄雅”退乎(注销账号)的具体原因,目前公开渠道并未有明确信息可供参考。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分析和背景说明,供你了解: 1. 用户名可能存在混淆 首先需要确认的是,“橘玄雅”是否为真实存在的知乎用户?目前通过知乎官方平台或第三方工具(如“查乎”)搜索,未发现明确与该用户名相关的活.............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曹丰泽是否为满族人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公开、权威的资料能够直接证实这一点。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曹丰泽的基本背景曹丰泽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较为活跃的历史类博主,主要通过知乎、B站、公众号等平台分享历史知识,尤其是对清代历史(包括满族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他的内容通常以通俗易.............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用户对各类话题的讨论和解答。然而,在高赞回答中,也存在一些内容质量低、逻辑混乱、缺乏事实依据或存在误导性的回答。这些“垃圾回答”往往因为标题吸引人、情感共鸣强或迎合群体认知而获得高赞,但实际信息可能并不准确甚至有害。以下从不同领域和类型出发,分析一些典型.............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提问,它们或犀利,或脑洞大开,或纯粹的无厘头,总能引起大量的围观和有趣的回答。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搞笑提问,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背后的情景和魅力:一、 关于生活中的奇葩瞬间和迷惑行为:这类提问往往源于生活中那些“怎么会这样?”的瞬间,提问者用一种不可.............
  • 回答
    在知乎上,喜欢简短回答的人相当多,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现象。不过,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用户需求和浏览习惯的驱动1. 信息爆炸时代的高效获取: 如今信息量巨大,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非常宝贵。在浏览知乎时,大多数用户不是抱着深入研究某个问题的态度,而是希望快速找.............
  • 回答
    知乎上精彩的问答数不胜数,涵盖了从科学、技术到人文、艺术,再到生活、情感等方方面面。要详细讲述“各个领域”的精彩问答,几乎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知乎的内容是动态且海量的。但我可以从不同领域出发,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内容深度、观点独到或引发广泛讨论的问答作为例子,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其精彩之处。重要说明:.............
  • 回答
    知乎答案的开头,最能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迅速抓住我的注意力,引发我的好奇心,并且承诺给我一个有价值、有深度或者有共鸣的答案的开头。我来详细说一说,什么样的开头能做到这一点,以及为什么它们会吸引我:1. 制造悬念或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具体表现: “我曾经也和你一样,在 xxx.............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