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某网友证伪了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有网友发帖,声称“证伪”了量子力学最引人遐想的诠释之一——“多世界诠释”。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在量子物理爱好者和科学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说这个证伪的说法有多大分量,咱们得先捋清楚,这“多世界诠释”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位网友的论证又是怎么一回事。

先说说“多世界诠释”是个什么妖怪

量子力学这门学科,从它诞生之初就充满了神秘和反直觉的特质。最让人挠头的一个现象就是“叠加态”。比如说,一个电子,在咱们观测它之前,它可能同时处于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状态,比如同时朝上和朝下自旋,或者同时在两个不同的位置。这就像一个硬币,在空中飞舞的时候,它既不是正面也不是反面,而是同时拥有这两种可能性。

但是,一旦我们去观测它,比如说测量它的自旋,那这个电子就会突然“塌缩”到其中一个确定的状态,要么是朝上,要么是朝下。这时,它就不再是叠加态了。这个“塌缩”的过程,一直让物理学家们感到困惑,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也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发生的。

“多世界诠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MWI)就是休·埃弗雷特三世(Hugh Everett III)在1957年提出的一个试图解决这个“塌缩”问题的想法。他的核心观点是:根本就没有什么“塌缩”!

那问题来了,既然没有塌缩,那我们观测到的那个确定的状态是从哪里来的呢?埃弗雷特说,当一个量子系统处于叠加态,而我们去观测它时,宇宙并没有选择其中一种状态,而是分裂了。也就是说,每次观测,整个宇宙都会分裂成无数个平行的宇宙,每个宇宙对应着叠加态中的一种可能性。

举个例子,还是那个电子的自旋。当你在观测它的时候,宇宙就分裂成了两个:

一个宇宙: 你观测到的电子是朝上的。
另一个宇宙: 你观测到的电子是朝下的。

而你作为观测者,也同样分裂了,你的一部分存在于那个电子朝上的宇宙,另一部分存在于那个电子朝下的宇宙。对于身处其中任何一个宇宙的你来说,你只会感受到一种确定的结果,并且确信这就是唯一的现实。

所以,“多世界诠释”就像一个超级大电影,里面的每个场景都真实存在,只是你只身处其中一个。这种想法非常吸引人,因为它避免了“测量问题”中的“塌缩”这个难以解释的假定,而且从数学上来说,它也相当优雅,直接从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推导出来,不需要额外增加什么“公设”。

那么,这位知乎网友的“证伪”是怎么回事?

要说“证伪”量子力学的某个诠释,这可是个了不得的大事。在科学界,尤其是基础物理学领域,一个诠释是否被“证伪”,通常需要经过严谨的数学推导和实验检验。理论物理学家们对各种诠释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大多数关于“多世界诠释”的讨论都集中在哲学层面,或者是在一些非常抽象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

我仔细看了一下知乎上这位网友的帖子(我假设您是指最近引起讨论的那篇),他的论证核心似乎是围绕着“概率”展开的。

“多世界诠释”的一个难点在于解释量子力学中出现的概率性。按理说,如果每次观测都分裂成无数个宇宙,每个宇宙都对应一种结果,那这些结果出现的概率又该如何理解?为什么我们观测到某个结果的概率符合量子力学方程给出的概率值(比如波函数模长的平方)?

传统的“多世界诠释”认为,这种概率性是“主观的”或者说是一种“不完全信息”的表现。也就是说,对于身处某个特定世界中的观测者来说,他无法知道自己处于哪个“分支”,因此只能从“概率”的角度来理解。有些人认为,这里的概率是一种“主观置信度”,或者更像是“经济学中的理性人”那种概念,是一种决策工具。

这位网友的论证,可能就是从这个概率的解释入手,认为“多世界诠释”在解释概率性时,无法给出客观的、可检验的理由来支持其预测的概率值,或者说,他的论证认为,“多世界诠释”对概率的解释是自相矛盾的,或者说,它引入了某种难以接受的数学或者逻辑上的“瑕疵”。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一个电子自旋向上和向下的概率分别是 $p$ 和 $1p$。在“多世界诠释”里,这意味着宇宙分裂成两个,一个里电子是向上的,一个里电子是向下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些“世界”中的“数量”或者“权重”上,恰好对应着量子力学预言的概率 $p$ 和 $1p$?简单地说,如果宇宙分裂成了100个,其中99个电子是向上的,1个是向下的,那我们测到向上的概率就是99%?如果分裂成10000个,9999个向上,1个向下,概率就是99.99%?那么这个“分裂的数量”是怎么来的?

如果这位网友的论证能够证明,“多世界诠释”在数学上无法自洽地导出量子力学的概率规则,或者说,它需要引入一些额外的、无法从核心理论推导出来的假设来解释概率,那么这确实是“多世界诠释”的一个重大挑战。

为什么说“证伪”这个词需要慎重?

在科学上,“证伪”通常意味着:

1. 理论预言了某个现象。
2.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的现象不符。

对于量子力学的各种诠释,很多时候它们在预测可观测结果方面是等效的。也就是说,无论你采用“哥本哈根诠释”、“多世界诠释”还是其他什么诠释,当你进行同一个实验时,你会得到相同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都遵循量子力学数学形式给出的概率分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很难通过“实验证伪”的方式来区分不同的诠释。它们更像是同一套数学语言的不同“翻译版本”或者“哲学解读”。你选择哪一个,更多是看你觉得哪个更“自然”、“更有道理”或者“更能避免其他问题”。

因此,如果这位网友的“证伪”是通过纯粹的数学或逻辑论证来完成的,而不是通过提出一个新的、可实验检验的预测,那么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发现了‘多世界诠释’在数学上或逻辑上的某个内在困难/矛盾/不完备之处”,而不是直接“证伪了”。

这种发现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能推动理论物理学家们更深入地思考“多世界诠释”的根基,或者发现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失效。但是,要说“证伪”了整个“多世界诠释”,并且使得它不再是一种可行的量子力学解释,还需要更多学界内部的检验和讨论。

知乎上的讨论是怎样的?

通常在知乎上出现这种“证伪”的帖子,都会引发大量的关注和辩论。可能的情况是:

支持者: 觉得这位网友的逻辑严谨,论证有力,找到了“多世界诠释”的根本弱点,认为这是量子力学解释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反对者/质疑者: 可能会认为这位网友对“多世界诠释”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在数学推导上存在错误,或者忽略了某些关键的反驳点。他们可能会引用其他物理学家的观点,或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反驳。
围观者: 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这个话题太烧脑,但对量子力学充满好奇,会跟随讨论,学习新的知识。

这种讨论的氛围往往比较活跃,也可能比较“激烈”,因为涉及到的是基础物理学的核心问题,而且牵扯到很多物理学家的现有认知。

总结一下:

如果知乎网友的论证确实找到了“多世界诠释”在解释量子概率方面无法自洽或存在逻辑漏洞的证据,那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贡献,值得深入研究。但这并不等同于对整个“多世界诠释”的“证伪”,因为它可能依然是一种在其他方面(比如避免塌缩)保持着吸引力的解释,而且其他诠释也各有其难以解决的问题。最终是否能被普遍接受为“证伪”的结论,还需要整个物理学界的长期审视和检验。

这类讨论本身就体现了科学探索的魅力,即使是看似成熟的理论,也总有被质疑和深入探讨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是:

如何看待知乎某网友证伪了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

先说我的看法:

@魔王

同学的确有强答的嫌疑,但是在知乎这个量子力学的三流网站上 其实这样的答案比比皆是...(比如我的这个答案),所以还是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了。

很多程度上说知乎在量子力学下的低票答案(注意是低票答案) 的质量显著低于量子力学贴吧普通帖子。 高票答案往往和量子力学贴吧的精华帖类似(或者更优) , 关于这一点是个人看法,不撕。

但是,知乎作为一个分享知识(knowledge ) 经验( experience )和见解( opinion ) 的地方,发表任何言论都是没有问题的,无论政治正确,政治错误,只要是原创的理论和想法都可以发表答案,最终会得到其他人的投票支持或者反对。 魔王的这个答案我的确是反对的(稍后会给出解释),但是也比本问题下根本不回答光顾着批判一番显示优越性的要强。 至少在引发别人思想这个角度上来说,某些答案可以让人通过思考得到一个更接近真理的想法,而本问题下诸位的答案则不能。 具体情况在下文的私货中解释。

(同理,秀优越是各位答主的自由,但是我认为你们的答案都没有帮助也是我的自由,谢谢)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我认为魔王的答案是错的。

本答案建立在

广义相对性原理

条件下

引用 答案原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魔王

链接:

如何理解平行宇宙? - 魔王的回答

来源:知乎

你认为你走岔道时选择了左边,就会产生一个平行宇宙你走了右边,你掷一个色子,就会产生6个平行宇宙?你好伟大啊,全宇宙围着你转啊?太主观了。

这个结论其实才是主观的:你不能因为“你觉得世界不围着你转”,就得到结论“世界的确不围着你转”,如果你真的觉得“世界不围着你转”的话,你需要给出严格的证明过程。

实际上,在电子过双缝的时候,我们就创造了两个平行宇宙(或者说,更严谨的说法是这个宇宙“分裂” (split ,这里引用Hugh Everett,即多世界解释作者的原词)成为了两个),每一个基本粒子都会有不同的自旋,选择不同的路径,所以每一秒钟就会有无限多个平行宇宙分裂出来,而每一次观测就相当于对这一个平行宇宙进行了一次选择,这两种量子态,或许叠加,或许不叠加,所以每一个瞬间,宇宙都会为每一个粒子准备若干个平行宇宙,所以每一个瞬间,都有无数个平行宇宙产生。

其次,原答案中提到:

再开个脑洞,“有或没有平行宇宙”也是一个不确定性或者分支的话,假设我们这个世界是有平行宇宙存在的,那么按照平行宇宙的原理,另外肯存在一个平行世界是没有平行宇宙存在的。那么悖论看出来了吗? 某个平行宇宙里不存在平行宇宙。

这是混淆了粒子的运动状态和物理规律的概念,在多世界理论中

波函数从未坍缩,而只是世界和观测者本身进入了叠加态
(引用自《上帝掷骰子吗?》241页,曹天元著)

这和广义相对性原理并不矛盾。而实际上,物理定律是不会随着平行宇宙的建立而改变的,换句话说,在每一个世界里,牛顿定律F=ma均存在,c,h,G等宇宙常数也都不会改变,只是粒子的状态变化了。 换句话说,另一个平行宇宙之中可能根本没有地球,甚至没有太阳系,但是所有的理论和我们现在的理论是一致的,因为物理规律是不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的。

多世界解释是一个理论,是不会随着其他平行宇宙的建立而推翻的。我们只能说“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人类认为多世界理论是错的” ,或者“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多世界理论还没有被提出”,但是人类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不代表他是错的,对吧?

牛顿在15世纪发现万有引力,不代表万有引力在15世纪才出现。

对魔王的答案分析到此结束。

但是退一步讲,平行世界理论(多世界解释)一定是正确的吗?

我们知道,真命题一定需要具备”可证伪性“ 即如果一个命题不可能被证伪,那么这个命题就不构成真命题

多世界解释的可证伪性是什么呢?目前我还没有想到,希望有明白的朋友对我科普,在此谢过。

我唯一能找到的资料就只有这个了

在他(德义奇)的著作中,德义奇愤愤不平的请求那些不相信MWI(多世界解释)的人解释这个事实:如果不是把(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同时放在10e500个宇宙中进行的话,它哪里来的资源可以进行如此惊人的计算。
(引用自《上帝掷骰子吗?》267页,曹天元著,括号内文字是我为了便于理解添加的)

--------------------------------------------------------------以下为私货-------------------------------------------------

无意贬低

@魔王

这位用户,实际上我也赞同过若干次他的答案,虽然有一部分有些偏激,但是总的来说答得还比较认真。

知乎(或者说任何网站上)都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不发声永远不会说错话,但是也永远无法为别人提供任何帮助。 每一次的发言,每一次的提问,只要是自己心中所想(而不是像某大V做了软广还匿名黑别人)都应该值得鼓励,因为这样的言论或许可以帮助到某些人,或许可以引发某些人的思考。强答并不可怕,无脑点赞才可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有网友发帖,声称“证伪”了量子力学最引人遐想的诠释之一——“多世界诠释”。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在量子物理爱好者和科学圈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说这个证伪的说法有多大分量,咱们得先捋清楚,这“多世界诠释”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位网友的论证又是怎么一回事。先说说“多世界诠释”是个什么妖怪量子.............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炸开了锅,在知乎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作为一个科研机构,其官方账号通过知乎给一名提问者发“警告信”,这事儿本身就挺让人意外的,更别说信里说的内容了。事件的起因简单来说,事情的开端是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大致内容是关于“巴基斯坦学生欺骗中国女性,散播淫秽物品至海外.............
  • 回答
    关于某知乎用户爆料骁龙875芯片组价格高达220美元这件事,咱们不妨来仔细捋一捋,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一块小小的芯片。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220美元是个什么概念。你知道,我们平时买手机,价格动辄几千块,里面包含了屏幕、摄像头、电池、设计、软件优化,还有品牌溢价等等一大堆东西。而这.............
  •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情况,即某个知乎用户表达出“吃绝户”的想法,并且威胁说如果孩子不跟自己姓就折磨女方,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和恶劣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人以及他们背后可能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一、心理层面:极端的控制欲与占有欲首先,这种想法和行为的根源在于一种极度扭曲的心理状态。 强.............
  • 回答
    “帝都航天院所待遇普遍评价不高”——这句流传在各大论坛和职场社交平台上的论调,几乎成了不少应届生在选择航天领域工作时的一个“固有认知”。然而,当“云岗某总体所”这位新同事,入职仅仅一年,就晒出仅年终奖就拿到十万多块的“成绩单”时,这个认知瞬间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先得掰.............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林盛儿”在2014年和2019年前后言论的迥异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深入剖析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要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有温度的视角来展开。首先,我们要理解“林盛儿”这个ID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语境。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动态的.............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