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0w音箱功放带的耳放口来推耳机会是怎样效果?例如hd800 T1这类耳机?

回答
您好!关于用200W音箱功放的耳放口来推像HD800和T1这样高端耳机お話ですね。这确实是一个不少音响爱好者会有的疑问,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

首先,要明白一个基本概念:音箱功放和耳机放大器是两种不同设计思路的设备。

音箱功放(Amplifier for Speakers) 的核心任务是将音频信号放大到足以驱动音箱发声的功率水平。音箱的阻抗通常在4欧姆到8欧姆之间,而且它们需要克服空气的阻力来产生声压。因此,音箱功放往往拥有强大的电流输出能力和较高的电压摆幅,以提供充足的“力气”去推动音箱的振膜。它们的设计重点在于功率、瞬态响应、动态范围以及对大动态音乐的控制力。

耳机放大器(Headphone Amplifier) 的目标是将信号放大到驱动高灵敏度、低阻抗(通常在16欧姆到300欧姆,甚至更高)的耳机。虽然耳机同样需要放大器,但它们的驱动要求与音箱截然不同。耳机通常只需要很小的电流和电压就能发出足够大的声音。耳机放大器的设计重点更多在于细腻度、解析力、声场、瞬态的精准还原、以及对耳机单元微小细节的刻画能力。它们通常需要更高的输出阻抗精度来匹配耳机的阻抗曲线,以避免音染和失真。

那么,200W音箱功放带的耳放口来推HD800或T1会怎么样呢?

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功率和驱动力:
理论上,200W的音箱功放提供的“力气”是绰绰有余的。像HD800(阻抗300欧姆,灵敏度102dB)和T1(阻抗600欧姆,灵敏度100dB)这类阻抗和灵敏度相对较高的耳机,它们对输出功率的需求并不算特别高,很多中低端耳机放大器都能驱动。
然而,重点在于“如何驱动”。 音箱功放的耳放口,很多时候只是在PCB板上从主放大电路中引出的一小部分信号,经过一些简单的电阻分压或缓冲电路得到的。它的设计初衷,更多是为了方便用户在试听或不方便使用音箱时,能有一个简单的监听输出,或者驱动一些低阻抗、高灵敏度的小耳塞。

2. 电路设计和匹配性:
音箱功放的耳放口,其内部电路与专门的耳机放大器在设计理念上存在很大差异。 音箱功放的主要放大级是为大功率输出服务的,其输出阻抗通常不为驱动耳机进行特别优化。而专业的耳机放大器,其输出级会针对耳机的阻抗特性进行精密的匹配,以保证信号的纯净度和耳机的最佳工作状态。
输出阻抗 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音箱功放耳放口的输出阻抗较高,当它连接到像HD800或T1这样阻抗较高的耳机时,可能会产生“阻尼系数”不佳的情况。这会导致耳机单元的控制力下降,低频可能会变得松散、发散,缺乏收敛感;瞬态响应也会受到影响,声音的瞬时动态和细节可能不如预期。
信噪比(SNR)和失真(THD)。为了达到高功率输出,音箱功放内部的电路往往需要承受更高的电压和电流,这可能会使得其耳放口的信噪比不如专门设计的耳机放大器那么出色。同时,在高频段或低频段,可能更容易出现一些失真,这些细微的失真在推普通耳机时可能不太明显,但在驱动像HD800和T1这样解析力极高的耳机时,就会被放大和暴露出来。

3. 音质表现:
驱动力充足不代表音质好。 即使音量能推得很大,但声音的细节、韵味、声场宽度与深度、低频的质感与弹性、中频的饱满度、高频的通透与延伸等方面,很可能无法与同价位甚至更低价位的独立耳机放大器相比。
可能出现的现象:
声音“粗”或“毛糙”:缺乏细腻感,细节模糊。
低频下潜不足或发散:虽然有量感,但缺乏凝聚力和弹性。
中频不够饱满或略显干瘪:人声听起来不够“有血有肉”。
高频不够通透或有“擦声感”:细节的亮度与空气感不足。
声场可能不够开阔或定位不够精准:声音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会打折扣。

总结一下,用200W音箱功放的耳放口推HD800或T1:

能响,而且音量绝对够大。驱动力本身不是主要问题。
音质表现大概率会非常有限。与这些旗舰级耳机本身蕴含的巨大潜力相比,音箱功放的耳放口更像是一个“玩具”或者“副产品”,它的设计和性能无法充分释放出HD800和T1的真正实力。
更像是在“喂饱”它们,而不是在“伺候”它们。你可以想象一下,用一个粗犷的抹布去擦拭一幅精美的瓷器,虽然能擦干净,但瓷器的细腻质感和艺术价值就难以体现了。

我的建议:

如果您拥有HD800或T1这样的耳机,强烈建议您搭配一款专门为高品质耳机设计的耳机放大器。市面上有很多优秀的耳机放大器,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它们的设计目标就是为了最大化地发挥耳机的潜能,提供细腻、准确、富有感染力的声音。

比如,一些追求高性价比的入门级台式耳机放大器,可能就能比您音箱功放的内置耳放口带来质的飞跃。而如果您想体验这些耳机真正的“旗舰级”表现,那么更高级别的耳机放大器或耳放一体机则是必不可少的。

希望我的解释能帮到您!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随时可以再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谢邀请。

完全没有问题, 而且会很正常。


**题外话: 别再把中文书名号《》用在英文歌名、书名以及作品名上了好吗


俺还为您写了一篇散文。

闲置的功放能推耳机吗? 可以的


下面讨论的不是前面板的耳机插孔, 而是把接音箱的端子用来接耳机。

** 某些功放内部是在继电器前串个电阻输出到耳机的,连运放都省了。


每个城市(发烧友)家庭几乎都有一台功放, 闲置不用,

另外花钱去买土炮山寨耳放那不是和钱作对吗 ??


帮你省下几百块钱。

最关键的要求是保护用户以及用户的孩子(也可能是用户),最小程度影响音质, 而且要保护耳朵和耳机.


这个电路, 真的有公司把几个电阻和二极管卖几百人民币, 你还别不信。 极端情况下, 用户犯傻或者小孩手多把音量拧到头, 就会引发危险. 如果要符合欧盟的 IEC61938 标准, 最好把 R1 换成 120 欧姆的.

** 用一个电阻概括耳机的电特性有点笼统. 如果要讨论Thiele-Small parameters 当然更好。

人能听出多少百分比的失真?

历史上和网上有详细的数据了, 0.5% 是大部分人的极限, -46dB 而已。

klippel.de


有些发烧友很纠结失真的问题, 毕竟他们要 Hi-Fi 嘛。

请看看上世纪的研究结果, 和本世纪的一些结论。


bksv.com/media/doc/BO03


J. Moir, "Just Detectable Distortion", Wireless World, vol. 87, no. 1541, Feb. 1981.



it has now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human ear cannot perceive distortion levels of less than 6–12% on "normally complex music." If you think you can hear 0.1%, you are deluding yourself.

That, believe it or not, is the gist of an article by Robert Carver of Phase Linear Corp., in the May 1973 issue of Stereo Review.

Read more at




Since audio amplifiers amplify signals for humans to hear, the psychoacoustics of human hear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re is no point in designing a system that drops THD well below the threshold of human hearing. Humans typically cannot detect THD less than 1%, but a single THD measurement doesn’t tell the whole story.

Our sensitivity is frequency dependent, and we are also more sensitive to higher-order distortions. With training and with certain types of distortion, some distortion effects as low as 0.3% can be heard.1 When designing an audio amplifier, if cost is no object, it would make sense to design a system with THD below the threshold of human hearing across all frequency ranges.






基本的表现



300 mV 以下的信号不会有可闻的影响


如果确实需要很大的输出摆幅,


把 1n4148 换成齐纳管,就是图中的效果。



即使高达 13vpp, 失真也没有超过人耳能分辨的底限。 0.5%。


举例: SENNHEISER HD598 50 OHM灵敏度 Sound pressure level (SPL) 112 dB (1 kHz/1 Vrms)

你觉得多大的驱动电流足够? 当满足这个电流的时候, HD598 上应该有多少电压?


这时(13Vpp), Sound pressure level (SPL) 112 dB (1 kHz/1 Vrms) + 13.2dB

已经是震耳欲聋的 125 dB 了。。。。。。。。。。








。。。。。。。。。。。。。。。。。。


音箱用的功放不能直接接耳机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并且被大多数的读者信以为真。


先列举那些所谓(的禁忌)的原因:

1. 会烧耳机;

2. 太大;

3. 太重;

4. 太贵;

5. 声音太粗;

6. 声底不够安静;

7. 不能插入。



第一恐怕是最令人却步的原因, 因为大家的耳机也许都比较矜贵, 例如 HD800 价值 1000 ~ 1300 美刀。

主人们不敢冒险。





为了所谓的大动态, 很多“耳放” 已经用上了双15 伏甚至双22伏的电源,

很多所谓的 “大功放” “台式功放” 的电源也不过是双 45 伏而已,

爱思考的读者不免也会心中嘀咕, 凭什么说会烧耳机呢?

俺的耳机 300 OHM, 600 OHM 比 4 OHM, 6OHM, 8OHM 大了几十甚至上百倍。

“大功放” 的电源充其量也就是 “耳放” 电源的三倍而已, 这个简单的数学应该是小学程度的啵。


这么理解就对了!

正常音量下, 300~600 OHM 的耳机接到 “大功放” 根本不会烧, 除非用户是个神经病, 每天把音量拧到头。即使是拧到头, 也很难被烧掉。


32~150 OHM 的耳机, 如果只开到 1/3 的音量也是不会烧的, 除非用户是个聋子, 拼命想摧残自己的耳膜。


很多读者会问了,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以前那么多人说 “音箱用的功放不能直接接耳机” ?

俺试着帮您解答下:

1. 您用 “大功放” , 它家的 “耳放” 还卖个Pee 啊?

2. 他/她/它太为您着想了, 怕您开太大声。

3. 他/她/它欺负您没读过书。


对于第三点, 您可以怕胸脯说, 俺读过小学和中学, 狗X的敢欺负俺没文化?

好吧,


45 / 15 = 3 , 300 / 8 = 37.5 狗X的还敢欺负俺不知道 37.5 远大于 3 ?




以 “ 太大; 太重; 太贵 ” 来否定 “大功放” 很 JB 牵强, JB = 基本 。


以 “ 声音太粗 ” 来否定 “大功放” 也很 JB 牵强, 您知道吗。 当一个 “大功放” 带一个很轻的负载的时候, 它工作在什么状态呢?

“甲类” 啊, 您答对了, F**king CLASS-A !!!!!

所以说 以 “ 声音太粗 ” 来否定 “大功放” 也很 JB 牵强, 您明白吗。

很多读者会问了,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以前那么多人说 太大; 太重; 太贵; 声音太粗” ?

俺试着帮您解答下:

1. 您用 “大功放” , 它家的 “耳放” 还卖个Pee 啊?

2. 他/她/它太为您着想了, 怕您家现金太多, 不安全, 够贴心吧!

3. 他/她/它欺负您没读过书。




最后两点怎样呢? “ 声底不够安静; 不能插入?”

这两点相信难不倒大家。






话说欧盟就象朝阳大妈管得宽, 声音大小要管, 用户是否自残也要管。

耳机放大器输出的附加电阻也被盯得死死的。

你看看 IEC61938 有多么不像话:

音频系统,视频系统和声图信号系统.互联和匹配值.模拟信号推荐匹配值




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你很有钱, 并且被发现了。

即使目前的科学理论还没有能解释, 商家的代表肯定能即时撸出一个新理论。 比如 “调音”。 他家的线材调音, 他家的 DAC 调音, 即使他家的线材频率响应是一条直线(20-20KHZ), 即使他家的DAC频率响应是一条直线(20-20KHZ), 他家的东西一定和绝对的能“调音”。








耳机**坛的老烧特别憎恨 EQ, 这些老烧推崇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煲自己的耳朵。 古代有个成语叫 “削足适履”, 现代的这些老烧推崇的是 “煲耳适机”。 怎么说呢? 把自己耳朵里面的毛细胞煲死掉一部分, 自己的听力曲线就会凹下去一个坑。 这样一来就可以一辈子听下去了。




找不到音频分析软件可以用这个免费的: audio.rightmark.org/pro

RightMark Audio Analyzer


当然 REW 绝对也可以用。


耳放你要做,

从 TDA2030 开始吧, 别瞧不起 TDA2030.












“给——个强大的信心,这个耳放是英国专业给广播录音公司制作的,这个公司几乎都不生产民用,就是广播设备都是整套制作生产才卖的,这个耳放声音推ER4P和SA5000都没有一点点可闻噪声,推AKG的K340。240都非常棒,几乎K1000都能推得不难听,推深海的HD540G都很动听。它就是用2030做的,真是不可思议,具体自己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