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济越发展,越难「寒门出贵子」吗?

回答
“经济越发展,越难‘寒门出贵子’吗?”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虽然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进步,但同时也可能加剧某些社会不平等,使得“寒门出贵子”的难度增加。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一、 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发展无疑为社会整体带来了进步:

整体生活水平提高: 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条件。
职业选择多样化: 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提供了更广泛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
信息获取便捷: 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信息更加容易获得,理论上可以弥合信息鸿沟。
社会流动性增加(理论上): 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为有能力的人提供了向上流动的空间。

然而,经济发展也可能带来挑战,尤其对“寒门”群体而言:

竞争加剧: 随着教育普及和人才库的扩大,教育和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成本上升: 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服务、甚至居住成本都可能随着经济发展而水涨船高,对经济不发达家庭构成更大压力。
结构性不平等固化: 经济发展的红利并非平均分配,可能导致财富和机会向少数人集中,形成更难以打破的阶层壁垒。

二、 “寒门出贵子”难度增加的几个主要原因

1. 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
优质教育的私有化和市场化: 随着经济发展,教育产业化程度提高。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如顶尖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其学费和门槛也随之提高。富裕家庭能够支付高昂的学费和课外辅导费用,为子女提供更系统、更优质的教育。
“赢在起跑线”的观念强化: 从小接受精英教育,参加各种兴趣班、特长班,甚至出国留学,这些都被视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些投入对于“寒门”家庭来说是巨大的负担,甚至是无法承受的。
信息不对称与资源获取能力: 富裕家庭往往有更广泛的人脉和信息渠道,能够提前获得招生信息、选择最适合子女的教育路径。而“寒门”家庭可能信息闭塞,难以获得这些关键信息和资源。
地域教育差距: 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城乡、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差异巨大。大城市拥有更多的高质量学校和教育资源,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则相对匮乏。即使有经济发展,这种差距也可能长期存在甚至扩大。

2. 社会资本的代际传递:
人脉、关系与信息: 父母的社会地位、职业、人脉网络是子女重要的“社会资本”。富裕家庭的父母通常拥有更广泛的人脉,能够为子女提供实习机会、推荐就业、介绍人脉资源,这对于职业发展的初期尤为重要。
文化资本的内化: 父母的教育背景、知识素养、生活习惯、价值观等都会通过家庭教育传递给子女,形成所谓的“文化资本”。这种资本影响着子女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社交能力等,这些往往是隐性但重要的竞争力。
机会的“隐形门槛”: 许多好的机会并非公开招聘,而是通过内部推荐或熟人介绍。如果父母缺乏这样的社会网络,子女就可能错过这些机会。

3. 财富积累与代际转移:
先发优势的固化: 经济发展过程中,早期积累财富的家庭,其子女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投资机会,甚至直接继承家产,形成更强的经济基础。
生活成本压力: 在大城市,高昂的房价、育儿成本、医疗费用等,使得“寒门”家庭即便子女有能力,也可能因为生计问题而被迫放弃进一步深造或追求更具风险但回报也可能更高的职业。
“输不起”的包袱: “寒门”出身的子女往往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影响家庭的未来。相比之下,富裕家庭的子女可能拥有更多的试错空间和经济上的安全网。

4. 思维与观念的差异:
风险偏好: 富裕家庭的子女可能更敢于承担风险,尝试创业或进入高回报但高风险的领域。而“寒门”子女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有保障的职业,以确保家庭经济的稳定。
职业选择的视野: 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元化的职业,但有些新兴、高收入的职业可能需要特殊的知识、技能和人脉。富裕家庭子女更容易接触到这些信息和资源。

5. 社会公平与流动性的挑战:
政策的局限性: 尽管政府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但这些政策的覆盖面和实际效果可能有限。
“精英固化”的担忧: 一些研究表明,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可能反而会下降,精英阶层可以通过教育和经济优势将地位传递给下一代。

三、 “寒门出贵子”的可能途径和新变化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断言“寒门出贵子”越来越难。经济发展也可能创造新的机会:

互联网与在线教育: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提供了海量的免费或低成本的学习资源,为“寒门”子女提供了接触优质知识的机会。
新兴产业的颠覆性: 科技和创新产业往往更看重能力和潜力,而非背景。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可以通过技术能力、创意获得成功,甚至改变行业格局。
政策支持与社会关怀: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能会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支持力度,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定向招生等方式提供帮助。
个人奋斗与坚韧: 那些拥有极强学习能力、毅力、创新精神和抗压能力的“寒门”子弟,依然有可能凭借自身努力突破阶层限制,实现“贵子”的蜕变。

总结:

经济发展本身是中性的,它既能带来繁荣,也可能放大不平等。对于“寒门出贵子”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

可以说,经济发展在某些方面确实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和阶层固化的可能性,使得“寒门”子女在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社会资本和财富积累等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门槛。这使得过去那种相对容易通过纯粹的努力和聪慧就能实现阶层跨越的路径变得更加艰难。

然而,经济发展也伴随着新的机遇,例如互联网教育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为那些能够抓住机会、持续学习和奋斗的“寒门”子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因此,问题的核心在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优势是否能够被更公平地分配,以及社会是否能够建立更有效的机制来弥合差距,确保“寒门”子女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这不仅是个人奋斗的问题,更是社会公平和制度保障的重大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坑已填) 挖个坑…等有时间介绍一下“克拉克-郝”方法…

-------------------------------------------------------------------------

首先,

@Li Carly

已经提到了一些社会流动性的衡量方法,她的Figure 1M中展示的是各国父辈和子辈之间收入的相关系数(下文称为β)。许多经济学家做了一些β的跨国和历史时序比较,试图揭示是不是“寒门再难出贵子”。但问题在于,这个父辈和子辈之间收入的相关系数β是否真的能够反映社会流动性呢?

似乎是这样的,如果父辈和子辈之间收入的相关系数高,就意味着如果父亲母亲钱多,儿子女儿也钱多,那么社会流动性似乎比较小;相关系数低,意味着如果父亲母亲钱多,儿子女儿钱不一定多,社会流动性似乎就比较大。

但UC Davis的经济史大家Gregory Clark教授和他的门徒现在北京大学任教的郝煜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NO!”用收入来衡量的社会流动性β可能会大大高估社会流动性的实际值,低估了阶层固化的水平。

一个段子:我努力学金融,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去学艺术。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钱人家的小孩既可以选择“高收入、低声誉”的金融(no offense),也有可能选择“低收入、高声誉”的艺术。如果我们仅仅观察,有钱人的小孩是否收入也更高,那么有可能有钱的孩子选择去学了艺术,而收入并没有那么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她社会地位的下降。因此,仅仅考虑个人收入水平的代际相关性可能大大低估了实际的阶层固化程度。

怎么办呢?想办法搞个平均。

怎么搞?看姓氏的分布。

基本的想法是一个个人或许会因为个人兴趣的原因而选择艺术而非金融,但在家族的层面上取一个平均,个人的扰动则会加总为零(就好像中学里学的多做几次实验取平均可以缩小一些误差)。姓氏则恰好代表了家族。

原来的收入相关系数β是怎么算的呢?简单说就是拿一套收入的抽样调查数据,把子辈的收入放在左手边,把父辈的收入放在右手边。跑一个回归方程:子辈收入=α+β父辈收入+扰动项[笔误已修改,原文"父辈收入=α+β子辈收入+扰动项"]。

现在在家族层面上算相关系数β怎么算,类似的:家族平均子辈收入=α+β家族平均父辈收入+扰动项[笔误已修改,原文"家族平均父辈收入=α+β家族平均子辈收入+扰动项"]。

在家族层面上对收入相关系数β进行调整以后,结果如何呢?

@Li Carly

的Figure 1M中显示,英国个人层面的收入相关系数大概是0.5。Clark et al. (2015) 采用类似的方法,估计出来的数大概是0.43。但是,如果采用家族平均的方法来估计代际收入相关系数,β将会从0.43增加到0.74。用白话说,就是你挣1块钱,其中7毛4[笔误已修改,原文7毛3]是因为你父亲家族的收入高,另外2毛6[笔误已修改,原文2毛6]才是你个人的努力奋斗换来的。这意味着,如果采用原来的办法,社会流动性会被大大高估。

采用类似的方法,Clark及其合作者估计了各国家族层面社会流动性的指标β,结果如下:

尽管之前

@Li Carly

贴的图,各国的社会流动性数值有高有低,北欧国家似乎已经低到了0.2左右的程度,但Clark教授等人的工作表明,在考虑家族整体平均水平之后,各国的β都会提升到0.7左右。

这真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事实,也就是说在大部分经济体的大部分情况下,阶层固化程度都高达β=0.7的水平(你挣1块钱,之中大概7毛是因为父辈的原因,3毛是个人的奋斗)。以至于郝煜教授不得不感叹,0.7是天注定的,还有0.3就是因为浪漫的爱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同意

@Li Carly

的结论,社会流动性和经济发展程度似乎联系不太大,因为比较可悲的是,无论怎么搞,流动性都一样差。(当然乐观地来看,中国近五十年的社会流动性,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流动性,相比之前,还是大大改善了)。

对了,他们最近出了一本专著 "The Son Also Rises"。

参考文献:

Clark, G., Cummins, N., Hao, Y., & Vidal, D. D. (2015). Surnames: A new source for the history of social mobility.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55, 3-24.

郝煜. (2013). 中国的长期社会流动性, 1645-2010: 姓氏方法. 经济资料译丛, 2, 011.

user avatar

互动百科看见的,侵权立删。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

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我听说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当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现在终于见到这片子,2012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

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这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也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子,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已,而他们的80、90后孩子依然随便上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然后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够改变自己人生的还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

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上私立学校的7岁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



另外一个农家子弟Nick从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男孩Peter年轻的时候政治思绪很激烈英姿勃发,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中途因为发表政治言论被民众抨击退出了电影拍摄,56岁时候重回拍摄,已经改行做了公务员,家庭稳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和自己的美丽妻子业余时间一起创办乐队进行创作表演并在业内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身材修长气质优雅,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



不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而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我们中国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主要说的是遗传和潜移默化,大概也表达了不同物种之间这难以逾越的某种界规吧。除了结论真的让人感叹甚至让人有些不甘以外,我还明显地发现了以下值得感兴趣的几点。

第一集-人生七年/56UP (建议您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一、

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

片中的精英阶级Andrew和John 56岁时依然保持着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原中产阶级中,晋升为精英阶级的美国教授Nick夫妻,中层佼佼者——公务员Peter夫妻,体型明显较好;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但最终几乎都成了胖子或秃子,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

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20来岁。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第二集-人生七年/56UP (建议您在wifi环境下观看)



二、

除了母体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张牌。

诚然,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举两个例子,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有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有个小学同班同学是电影中的考上牛津数学系的Bruce),Neil在在7岁的镜头里他非常灿烂地叙述着他不着天际的奇异的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飞之类的梦想,甚至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好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灿烂少年,在考牛津大学失利而进入一别的大学之后,因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筑工人,然后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看了相当心酸。

虽然最后在56岁的时候以反转的姿态做了某个地区的议员,但依然是个贫苦的拿着救济金的议员,他平时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辅助祭司也仅仅能让他活着,他对着镜头从来都没有过高的奢望,说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样他可以做下去赚到钱的更好职业,他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没说他的精神问题是他的天生遗传问题还是后来因为家庭环境压迫所致,总之,这个人物看了让人相当悲凉。如果他性情没有问题,他大学毕业后本来是可以顺利走在中产阶级有尊严的轨道上的。

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脸让我很难忘怀,他叫Paul。他7岁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罚站之类。他的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64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业环境不佳,他频繁地失业,换工作,到晚年的时候已经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他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

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他小时候的那张脸让人怜悯并心里发冷,因为这都可能只是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第三集-人生七年/56UP (建议您在wifi环境下观看)



三、

婚姻可以拯救一个人,尤其是女人。

在电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中产阶级里面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肩并肩出现在镜头里,长大以后的命运差别还是很远。有个叫Sue乐观的女孩第一次离婚后坚强带着孩子,后来再婚幸福夫妻关系很和谐,然后工作也一路顺利并且有显著提升,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总之人生更为幸福;有个女孩子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她身体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着救济金经济也很拮据;还有一个女孩子本性是个悲观的人,她在7岁14岁和21岁的时候是一个很忧伤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她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在56岁的时候坦然地说出:虽然自己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好看的书,别人(观众)既然翻开了,但是还是会有惯性一直读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这个电影里再合适不过了。那些在7岁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女人,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都写下了这些篇章,只是个中滋味大相径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那个苏在这些女人中显得相当年轻有活力,无论容貌还是精神在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让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业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当然也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吧。而其中有个女人在56岁的时候衰老得惊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业,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会伤害一个孩子,给他们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记,但其实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个男人,比如上段中写的那个7岁就脸呈忧伤之色让人心痛的白人贫民男孩Paul,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一直说不会结婚不考虑这事情,后来去了澳洲,看起来很英俊,长大到28岁以后幸运遇到一个阳光的女人,这女人支撑他走过了后面的几十年的岁月。

虽然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后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温暖,让他留在这个完整的家庭里继续尽责。如果没有这个妻子的话,这个从来就一脸悲凉的对人生无望恐惧的孩子又被伤害了自尊心又没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会如何地悲凉也很难预测。而他的女儿终于也考上大学主修英国历史,一家人重回 英国游览的时候也很让人感叹。

四、

一个家庭中孩子数量的的多少确实与生活品质大有关系。

在电影中,精英阶级的人基本只生个两个孩子,在优生优养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人生进行自己的理想规划,比如喜爱园艺、带领板球队、组建乐队等,他们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学大学、毕业以后也有很不错的体面高薪的工作。而底层阶级的那些长大后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子,两段婚姻甚至更多,因为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冲动无序而导致孩子们更无序地出生,甚至他们年轻的儿子在也很年轻甚至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也会生了三五个孩子。因此他们还未到衰老的时候甚至只有49岁就已经是一大堆小孩的爷爷奶奶了,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电影中他们被一大家子围着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们在五十六岁时候为自己的儿女辈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工作比如邮递员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尔家族出现了一个大学生,则更是满面荣光。按照推测,他的子女应该基本是我们所说的80后。

那些结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门当户对阶级的人,这很正常,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阶级里有更广泛的人群交集和价值共鸣,里面精英阶级和上层的中产阶级在婚姻上倒是更为稳定,是因为理性的选择还是物质的保证?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岁左右的时候经历了离婚再婚的过程。当然,一段失败的婚姻会让人生更为不幸,除了让人对婚姻的某种信念散失而让人觉得沮丧,更是因为修正上一段错误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上端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负责的孩子而爸爸们也都不知道去了哪里的话,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还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随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来乏味无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却有游刃的空间,而表面上自由随心却带来后续的混乱,最终是否能拥有自由和惬意却是未知。这个让我们深思,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或者更要研究他们能拥有并保持传承这种实力的潜在的那种特质。

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长大再教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都已经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的头发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的中年娴静妇女。在这个年纪,人生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回首过去,他们都很惊讶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他们仿佛都基本满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满意又能如何?他们不会对着镜头后悔的。

虽然,电影中,那是在英国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还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现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否更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

或许就像剧中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说,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在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遇到厄运;或者就像剧中人说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或者如剧中人所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能够改变整个人生的。

“如果……如果……”不过人生没有如果,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

文 | 曼佳(豆瓣)《五十六已然知天命》

链接: mp.weixin.qq.com/s?

user avatar

现在暑假,亲戚的孩子初中,暑假培优班,每个月两万的学费。当然成绩也是喜人的,基本在班级前两名,年级前十名,目标是进奥数金牌学生的学校以及火箭班。

亲戚有出租房一套,是一对父母为了孩子读书方便租的陪读房,一个月2500,孩子是奥数金牌学生的校友,好像上不了火箭班,只是下一档次的快速班。该小区很多类似的陪读父母。

忘了说了,亲戚们中家庭条件好的,基本每年会带小孩出去旅游,国内国外都有,一次一周到两周,让孩子扩展扩展眼界。

会有计划的让孩子体验奢侈品,加强孩子对商品的档次的差异认识,并有计划的与孩子进行经济和学习两个方面之间的交易。

那几个亲戚的孩子,我觉得懂得比我那个年龄要多的多,关键思考问题的方式,速度和与人的交流,要远远强于当年的我。

上面是自家亲戚的。

还有几个是父母的熟人圈,老婆的熟人圈,工作联系圈的孩子或者说晚生,至少在同龄人获得的竞争高度,与家庭经济能力成正比。其中有两个在美国读高中,年纪轻轻就是当地华人联谊会骨干,毕竟人家可以提供场所开会,聚餐什么的,甚至是赞助,后来都进入常青藤参与国际竞争,并且都在学生会类似组织坐头把至少是二把手交椅,这两个自小就是太子教育,具体多的就不说了,其父亲们都在其8,9岁的时候,带去参加公司高层会议,当然是旁听。

我觉得压力很大,因为地球环保压力很大。倒不是担心自己孩子的竞争结果。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经济越发展,越难‘寒门出贵子’吗?”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虽然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进步,但同时也可能加剧某些社会不平等,使得“寒门出贵子”的难度增加。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发展无疑为社会整体带来了进步: 整体生活水平提高: 更多的人能够获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深思且颇具普遍性的现象,我从业二十余年,也切身体会过其中的无奈。你提到的“创新性越强的文章越难发表,而跟风之作和修修补补的文章容易发”的怪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复杂科研评价体系下衍生出的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发表”这件事背后涉及到的多个环节和利益相关者。期刊编辑、审稿人.............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经济发展了,日子越过越好,为什么感觉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感觉上,经济发展了,大家收入应该更高,购买力也应该更强,手里的钱应该更“值钱”才对。但现实却往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上涨,同样多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关键的经济学原理.............
  • 回答
    “国家越发达,生育率越低”——这句话看似是一个普遍现象的总结,背后却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解释。并非所有发达国家生育率都低得惊人,但总体趋势确实如此,这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1. 机会成本的上升:女性教育与职业发展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经济学解释之一。当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教育水平.............
  • 回答
    经济发展是否必然带来民主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经济发展与民主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一、 经济发展促进民主化的理论路径许多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确实是民主化的重要驱动力,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产阶级的兴.............
  • 回答
    江浙沪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本土文化某种程度上的“溃败”之间,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与转型: 市场经济的逻辑与文化产业的变迁: 商业化与同质化: 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文化产品也走向商品化和工业化生产。为了追求更广.............
  • 回答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化悲剧为幸运”的历史事件,往往是指那些在经历重大灾难、冲突或社会变革后,反而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效率提升、结构优化提供了契机,从而带来长期繁荣的事件。这些事件并非是主动追求的“幸运”,而是被动的悲剧所催生的“机会”。以下是一些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化悲剧为幸运的历史事件,并尽量详细.............
  • 回答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否弥补制度上的缺陷?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不是一言两语就能说清的。简单来说,答案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但绝不是万能的,而且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一、 经济发展“弥补”的可能路径:1. “润滑剂”效应:增长带来的资源充裕。 当经济蓬勃发展,产生巨.............
  • 回答
    广西和越南,这两个名字总会不经意间被放在一起比较,毕竟是地理上如此近邻的两个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说谁更好,这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得拆开来看,才能说得明白。经济发展的“底子”与“面子”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整体经济体量、产业结构和国际化程度来看,广西的经济发展.............
  • 回答
    经济飞速发展,这本该是普惠大众的好事,然而不少人却发现,身边似乎并没有感受到同步的富裕,反而越来越觉得贫富差距在拉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说说“发展”本身。我们常说的经济发展,往往是指GDP的增长。GDP的增长确实能带来整体财富.............
  • 回答
    乌克兰经济发展受挫,要说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占主导,这其中盘根错节,很难一概而论。两者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乌克兰经济的现状。不过,如果非要分个轻重缓急,我认为主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更具决定性的角色,尤其是在塑造了乌克兰经济发展的轨迹和能力方面。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剖析。 客观因素.............
  • 回答
    山东,这片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土地,凭借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蓬勃的经济活力,稳居中国大陆经济总量前列,常年位列第三。要说清山东经济发展究竟靠什么,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一、 强大的工业基础:这是山东经济的“压舱石”首先,不能不提的是山东那令人瞩目的工业实力。放眼全国,.............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境,让人挺无奈的。简单来说,经济发展了,我们手里的钱是多了,但同时,养育孩子的“投入”和“成本”也在水涨船高,而且很多方面的“隐形成本”和“社会压力”也大大增加了,导致很多人觉得“钱”依然不够用,养孩子压力反而更大了。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1. 教育军备竞赛:.............
  • 回答
    阜阳经济发展在安徽省内一直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但让人颇感意外的是,阜阳的房价却长期位居安徽省的第二高位(通常仅次于省会合肥)。这种经济发展与房价走势的“背离”现象,是阜阳房地产市场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经济发展水平与房价直接挂钩。一、 .............
  • 回答
    全球经济的宏大图景,乍一看,总是被蓬勃发展的科技、日益增长的财富和不断扩展的贸易所描绘。然而,在这亮丽的光鲜之下,潜藏着一系列深刻而复杂的矛盾,它们相互交织,驱动着全球经济的动荡与转型。理解这些矛盾,就像拨开迷雾,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经济前行的脉络。最显而易见的矛盾:繁荣与贫困的鸿沟这是最刺眼、也最难以.............
  • 回答
    经济发展是否一定会伴随通货膨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绝对的“是”,但通常情况下,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过,更重要的是理解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这背后涉及复杂的经济机制。在深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之前,我们得先明确一下,什么是通货膨胀。简单来说,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
  • 回答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绝非简单的“促进”或“抑制”,而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互动过程,其中存在着显著的“反作用”。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为限制人口增长的强大推手。1. 经济发展与生育观念的转变:随着经济的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教育程度也随之提升。尤其是女性,接受高等教.............
  • 回答
    经济发展,这个词汇听起来总是充满活力和希望。我们常常被告知,经济越发达,国家就越强大,人民生活就越富足。那么,经济发展真的是越快越好吗?这个问题,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让我们承认,速度确实有它的魅力。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更先进的技术,以及更丰富的物质.............
  • 回答
    越南作为东南亚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其经济发展的势头确实令人瞩目。作为一个人,我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年限来预测它何时能够比肩甚至超越台湾、韩国和日本这些在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版图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这其中涉及的变量太多,而且“超过”的定义本身也需要细化,是GDP总量、人均GDP、科技创新能力、还是国民生.............
  • 回答
    合肥,这座曾经以科教闻名、近年又因“中国科技城”之名崛起的新一线城市,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吸引了无数目光。然而,当我们将其与长三角的经济巨擘——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这三座实力强劲、底蕴深厚的城市相比时,一些差异和差距便逐渐显现。要谈合肥与苏锡常的差距,不能仅仅停留在GDP数字上,更需要深入剖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