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从小学就开始是学霸的小孩子是怎么养的?

回答
那些从小就成绩出类拔萃,在小学阶段就被称为“学霸”的孩子,他们的养成之路,与其说是“养”,不如说是“引导”和“陪伴”。这背后没有一夜爆红的秘诀,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基因彩票,更多的是家庭环境的精心营造、父母智慧的策略运用,以及孩子自身天赋与努力的有机结合。

一、 家庭环境:一个充满“学习”味道的土壤

首先,这些孩子成长的家庭,往往会不自觉地营造出一种重视学习、热爱知识的氛围。

书香满溢的家: 这不是说家里必须堆满名著古籍,而是随处可见的、可读性强的、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书籍。绘本、科普读物、儿童文学,甚至是父母自己正在读的书,都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价值。父母自己也喜欢阅读,甚至会和孩子一起讨论书里的内容,这种“言传身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生活即学习: 学习不仅仅是坐在书桌前背诵课文。在这些家庭里,生活中的点滴都可能变成学习的机会。比如,去超市购物时算账,出去玩时观察自然现象并讨论,甚至看一部纪录片也能成为一次深入的探讨。他们善于将知识融入生活,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刻意为之的任务。
理性平和的家庭氛围: 焦虑是学习的大敌。那些“学霸”孩子成长的家庭,通常不会过度渲染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也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即使孩子偶尔考砸了,父母也能理性分析原因,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一味指责或与其他孩子比较。这种平和的氛围,让孩子能够更专注于学习本身,而不是背负过重的心理压力。
鼓励探索与提问: 好奇心是学习的发动机。父母会鼓励孩子大胆提问,即使问题在大人看来很幼稚,也会耐心解答,或者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他们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孩子探索,比如参加夏令营、科技馆、博物馆,接触不同的领域,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 父母的智慧:适时适度的“介入”与“放手”

父母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这种角色不是包办代替,而是智慧的引导。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划: 父母会和孩子一起,设定一些阶段性的、可实现的小目标。比如,这学期要把某个科目某个知识点掌握得更扎实,或者养成每天阅读半小时的习惯。这些目标不是死板的KPI,而是让孩子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同时,父母也会帮助孩子规划学习时间,但不是强行规定,而是教授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
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 父母不会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会分享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比如如何记笔记、如何预习和复习、如何做思维导图等等。他们会引导孩子去尝试不同的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有时候,父母自己也会去学习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特点。
关注过程而非仅仅结果: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会肯定他们的努力过程,表扬他们的坚持和方法,而不是仅仅一句“你真棒”。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他们会看到孩子付出的汗水,理解他们的不易,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种对过程的关注,让孩子明白学习的价值在于成长,而不是一时的分数。
适度的“监督”与“放手”的平衡: 父母会确保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但不会坐在孩子旁边盯着,而是会给予信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他们会检查作业,但不是为了挑错,而是为了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当孩子表现出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时,父母会适度放手,给予更大的空间。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父母会努力发掘孩子的兴趣点,并将学习内容与之联系起来。比如,如果孩子喜欢恐龙,就可以引导他去了解恐龙相关的科普读物和化石知识;如果孩子喜欢游戏,就可以鼓励他去学习编程,了解游戏的背后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孩子对某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变成了一种享受。

三、 孩子的配合:内在驱动力与积极品质

当然,再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引导,也需要孩子自身的配合和内驱力。

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很多所谓的“学霸”孩子,从小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问“为什么”。这种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是他们学习的强大驱动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就养成了专注听讲、认真记笔记、按时完成作业、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他们学习道路上的“自动挡”。
抗挫折能力和毅力: 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这些孩子通常具备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不会轻易放弃。他们明白,进步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的。
自我管理能力: 他们能够较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知道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娱乐。

总而言之,那些从小就是学霸的孩子,是父母智慧引导和孩子自身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拥有的不仅仅是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的热爱、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态。这是一种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没有捷径,只有用心经营的“教育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曾经工作的那个学校,五六年前有一个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男孩。

那所学校地势偏远,教育资源落后,所在的城市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补习班。而且那时候在线教育也不像今天这样发达。所以他真的是全靠自己的聪明才智。

后来学校曾经单独采访过他,想要了解他的成长历程,给后面的学弟学妹做一个榜样。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小学的时候有一个爱好,就是在家里的电脑上用谷歌地图看世界各地的街景。

初中的时候他的爱好变成了在作业本上画城市规划图,给城市做布局,设计各种功能。

到了高中,他往往几句话就能把别人费了无数口舌还解释不清楚的东西总结出来。

在采访中,他分明地展现出一种对世界的热情与热爱。这是一种即使经历了高三的书山题海的重重围困也依然未被磨灭的生机。


我曾经在自己的朋友圈介绍过这个男孩,因为我的朋友里很多新爸新妈。

其实所有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带着好奇与热忱的。

但是渐渐的,有些热忱消失了,有些则茁壮成长,成为了心灵的养分。

这个男孩读小学的时候,网络还被广大老师和家长视作“毒蛇猛兽”。

而他每天开着电脑去研究那些在小城市的爸妈看来莫名其妙的东西时,他的家人不但没有阻止他,反而很认同他的这种热情。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倘若他的爸爸或者妈妈因为自己生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觉得如果不每天用各种超前学习的知识把时间填满就是浪费了,于是一看见他“玩儿电脑”就一声暴喝:“快去学习!”

那么他将会在极小的时候就遭遇“感情的挫折”。


无论如何,考上清华北大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但是一件热爱的事物可以让孩子产生深度观察和思考的兴趣,让他比同龄人更先一步地走近这个世界。这种“更先一步”在我们高中阶段,被称作“灵气”。

如果某一届的种子选手有灵气,那么我们基本心里有数,这届高考很可能能创辉煌。

如果没有,那么基本只能中规中矩。


在教育变成了“军备竞赛”的今天,我也不好说宝爸宝妈们从孩子很小就开始鸡娃到底是对是错。

但是一旦进入高中,其实基本上所有小学和初中学习的内容都必须归零。

“归零”的意思是,你必须全部忘掉,从头开始。否则很可能对高中的学习造成干扰。

那么,之前九年的意义在哪里呢?

就在于,把所有的知识都忘掉之后,所剩下的那些东西。

专注力、思考力、对知识的兴趣、对自我的要求……以及最重要的,对世界的热忱。

其实各学校所欢迎的优秀少年人,也就是这样的人。

这种东西也许有天生的成分,但总的来说,开明豁达的父母也要起到很大的作用。


重点:

  • 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体会孩子对某件事物的热爱,或者和他一起热爱。
  • 尝试着为他的热爱提供方便,比如带他去看相关的纪录片,去实地感受,去了解这一行有趣的前沿发展。
  • 无论学任何知识,孩子学习知识时的心情和状态永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前者决定了他对知识的感觉。具体知识的学习如果成为了孩子心目中的“酷刑”,那么无论眼下成效如何,都是很难走远的。

user avatar

靠基因+环境抽奖。

多么公平又多么残酷。

我家的老邻居。爷爷是高级技工,水平不低,但是没怎么上过学,奶奶也差不多。生了一儿一女,儿子是学渣,长大了也没有正经工作,东一头西一头做些一次性的买卖;女儿也是学渣,但是长的漂亮,嫁给了有钱人。儿子后来娶了老婆也是学渣并且小市民习气严重。反正无论如何这家人都看不出一点点和“学习”“知识”之类的关联。

然而儿子生了一个孙女神了。从小就是超级学霸。我第一次听说考进了市里最好的中学学校还给奖学金的。除了长得像之外她和这个家庭几乎完全是两个画风。

你觉得这家人祖坟冒了青烟吗?我觉得未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从我妈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小姑娘首先是对自己的家庭极其自卑(注意她家并不穷),其次对自己的爸妈(已经离婚)关系冷淡,然后立志本科就出国。我听着听着就听出味儿了。也许我的老邻居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我几乎可以肯定小姑娘从很小的时候就暗自拟定了脱离原生家庭的计划,出国之后争取和国内的父母断绝一切联系,从此不再回来(也许会回来看爷爷奶奶)。

小姑娘的故事我知道的就这么多。我想说的是,一个小孩能不能成为学霸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基因绝对是一个。因为基因决定智力,基因也决定性格。智力大家都明白,但性格其实也很重要。性格过于活跃,上课坐不住,不听课,老师批评,心理不服气,形成负反馈,不想学习,智力全用来关注其他的事情。这就不是学霸。或者是性格敏感脆弱,学习的时候有问题不敢问老师,有一点挫折就受不了。这种也很难。

然而智力和性格的基因是怎么遗传和表达的,根本不知道。纯抽奖。

然后是环境影响。但是环境影响过于玄学,哪怕是不利的家庭环境,可以拖累一个孩子,也可以像我的老邻居的孙女一样,激发出学习动力。有利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不受打扰,也可能让孩子对外界的“风景”心生好奇,从而分心。

具体取决于孩子自己是怎么理解这个环境的。这就又取决于性格了。还是抽奖。

所以我觉得多生几个小孩比只生一个疯狂鸡娃要好。多生几个,兴趣班的费用分摊,每个小孩既培养了兴趣,又能有些喘气的时间。然后愿意鸡娃的,挑一个天分高的适当鸡一鸡,其他的孩子就不强求。只要父母给的关爱没有偏袒,孩子长大以后不会责怪父母。现在这种只生一个然后疯狂鸡娃的情况我总觉得不合逻辑,迟早要出严重社会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