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隋文帝杨坚?

回答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结束了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开创了辉煌的隋朝。对他的评价,既要看到他统一国家的丰功伟绩,也要审视他在一些政策和个人性格上存在的局限性。

一、 奠定大一统的基础,结束分裂局面:

这是杨坚最显著、最不可磨灭的功绩。

政治上的准备和策略: 杨坚通过巧妙的政治运作,一步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他以国丈身份,先是扶持北周幼主宇文阐,后又禅让受禅,最终建立隋朝。这一过程看似顺理成章,实则充满了政治手腕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他善于笼络人心,任用贤才,例如高颎、苏威等都成为他统一事业的重要助手。
军事上的果断与高效: 在统一南方陈朝的过程中,杨坚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派出了以杨广为主帅,以韩擒虎、杨素等为大将的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长江,攻克建康。这场战役的迅速成功,充分体现了隋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效的作战能力,也结束了南方政权长期的抵抗。
统一的深远影响: 杨坚的统一,不仅在政治上结束了长期的分裂,更在文化、经济、民族融合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确立了中国大一统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二、 开创隋朝盛世,奠定盛唐基业:

杨坚继位后,大力推行一系列改革和措施,为隋朝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政治制度的创新:
确立三省六部制: 这是杨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创新之一。他将原有的尚书省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中书省(掌草拟诏)、门下省(掌审核)、尚书省(掌执行),并进一步细化尚书省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一制度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为后世历代王朝沿用,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重大发展。
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萌芽): 虽然大规模的科举制度是在隋炀帝时期完善,但杨坚已经开始重视人才选拔,废除了门阀势力占据主导地位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一些更具开放性的选官方式,为科举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确立郡县制: 在地方行政上,杨坚进一步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的恢复与发展:
重视农业生产: 杨坚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兴修水利、减轻赋税等,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结束了长期以来各地货币不一、度量衡混乱的局面,为商业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设立粮仓: 修筑了大量的粮仓,储存粮食,以备荒年和战乱之需,稳定了社会经济。
社会民生的改善:
减轻赋役: 杨坚认识到百姓是国家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赋税和徭役,使得民众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社会矛盾有所缓解。
整顿吏治: 他严惩贪污腐败,整顿官场风气,使得官僚体系相对清廉高效。

三、 个人性格与局限性:

尽管杨坚功绩卓著,但作为一个人,他也存在着一些性格上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后期的统治。

猜忌多疑,好杀戮: 这是杨坚晚年比较突出的一个性格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权力的巩固,他变得越来越猜忌,对于被他认为有威胁的宗室和大臣常常予以严厉的打击,甚至滥杀无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怀疑和杀害了许多宇文氏宗室的成员,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潜在的威胁,但也显得过于残忍。
勤俭节约但有时过于吝啬: 杨坚以勤俭著称,生活朴素,反对奢靡。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开支。然而,有时他的节俭也显得过于吝啬,例如他对于自己修建的宫殿和一些公共工程,常常会要求极其节约,甚至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源,这与他儿子隋炀帝的挥霍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可能在一些方面限制了国家的发展。
对儿子的教育问题: 杨坚对于儿子的教育方式也存在争议。他过分溺爱长子杨勇,导致杨勇恃宠而骄,生活奢靡;而对于次子杨广,他则过于严苛,期望过高,但也因此埋下了杨广后来一系列激烈行为的伏笔。最终,他废黜杨勇,立杨广为太子,为日后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迷信方术,求长生: 晚年的杨坚也开始痴迷于方术,寻求长生不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政治判断。

四、 历史评价的演变:

对杨坚的评价,历史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演变。

早期: 更多地肯定了他结束分裂,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以及他所创立的制度的积极意义。
后来: 随着对隋朝灭亡原因的深入研究,一些史家开始关注杨坚晚年的猜忌和对儿子的教育问题,认为这些因素也对隋朝的命运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结:

总而言之,隋文帝杨坚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非凡的魄力和卓越的才能,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开创了隋朝的盛世。他的三省六部制、郡县制等政治改革,以及经济上的恢复措施,都为后来的唐朝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杨坚并非一个完美的帝王。他晚年的猜忌多疑、好杀戮以及在子女教育上的失误,也为隋朝的短暂国祚埋下了隐患。

评价杨坚,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到他主要的历史功绩,也要认识到他个人性格和政策上的局限性。他是中国历史上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关键人物,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他是一位承前启后、开创盛世的伟大君主,对后世影响深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考虑杨坚的人品,从功过的角度来说,杨坚大体上算是一个功过相当的皇帝。

在军事上杨坚消灭了南陈,击败了突厥,这是杨坚的功。

但为了篡位,从而激发三方叛乱,多有杀戮,还有后来为了给江南百姓洗脑,而激起的大起义,又大开杀戒,以及因为自己刚愎自用,兴起辽东之役,丧师二十多万。这些不必要杀戮和损失,显然是杨坚的罪过。


然后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是功,但借着这个机会加重剥削就是过。

开放酒盐禁,方便了百姓,但对造船和铁器管制十分严格。

统一钱币是功,但是纵容诸王肆意铸币,导致经济混乱就是过。

兴修水利,从而使得农业得以发展;在北齐制度基础上,再设立了义仓,这些是功。

但义仓一开始是让百姓自行捐赠,于是杨坚不满意,便要求百姓一定要上缴粮食,等于成了附加税。并且又计户征粮,也是在加重剥削。

而遇到凶年放不放粮,这就要看情况了,有时候杨坚会放粮,不过有时候杨坚一忙,比如要东游泰山,可能他就把赈灾的事情给忘了。

而且强行拆户,这也是变相加重剥削。

于是乎,隋朝民贫而国富,上层的人很幸福,但基层百姓日子就难受了。


在文化上,杨坚恢复汉姓,搜集图书是功。

但是杨坚还废除天下学校,禁止民间音乐和私人修史,以及毁坏南陈古器,甚至公开宣传封建迷信,这些就是过。


在政治上

在前人基础上,让手下编著《开皇律》是功。

但杨坚视法律如儿系,喜欢当堂打死大臣。而且到了晚年,更是酷爱严刑峻法,甚至让隋朝执法官吏都变得不按法条办事且残暴起来,这就是过。

让均田制和府兵制结合,兵农合一是功,大索貌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打击豪强的作用,还有精简地方机构,这也都是功。

但是被彻查出的荫户,杨坚又做不好安抚这些百姓的工作。授予他们的田地,连二十亩都不到,老人小孩更是被忽视。

以至于让他们难以自存,这就是过。

而且杨坚还把大量田地赐给诸王、臣子做“永业田”(拥有者死后不收回,可以传给后代),并且杨坚遵循北齐均田制的规定,给奴婢授田,这就导致不少诸王、臣子可以通过畜奴的方式,合法获得更多的土地,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分配上的矛盾,可谓过矣。

杨坚把地方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是功,但只有被五品以上官员举荐的人方能参加考核,这不是历史的倒退吗?

杨坚早先重视吏治,这是功,但是晚年又纵容杨素败坏吏治,便是过。


而要说杨坚对中国历史最大的功劳,那当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整合了三省六部制,影响深远。

那么杨坚对中国历史最大的罪过呢?那当然是让千古一帝杨广做继承人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