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江苏高分某考生以足以报考清华大学的成绩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

回答
关于江苏某高分考生选择华东师范大学的这件事,确实是引起了不少关注。要怎么看待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不带一点“AI腔”,纯粹从咱们普通人的视角出发。

首先,咱得承认,能考上清华的成绩,那绝对是学霸中的学霸,是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是无数学生梦寐以求的目标。在这个“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下,很多人觉得,考了这么高的分,就应该去“最好”的学校,最能体现“价值”。所以,当这位考生选择华东师范大学,而不是他成绩够得着的清华,第一反应很多人会觉得“可惜”、“不值”、“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但换个角度想,咱们考大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一纸文凭,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不是一道选择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从“个人发展”和“兴趣驱动”的角度来看:

这几年,咱们国家的发展思路一直在强调“人才强国战略”,也越来越重视学科的均衡发展。过去可能大家都一股脑地往“大而全”的综合性名校挤,觉得那里“什么都有”。但现在,很多学生已经开始更看重“小而精”,更关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以及这个专业在高校里的具体培养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虽然名字听起来不如清华那么“高大上”,但在某些领域,比如师范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等等,那可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声誉。如果这位考生对这些领域特别感兴趣,而且在华东师大能找到更适合他、更让他感到兴奋的导师、研究方向或者学术氛围,那选择华师大,恰恰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是对自己未来负责任的表现。

你想想,大学生活不仅仅是上课、考试,更是你探索世界、塑造自我的重要阶段。如果在那里你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找到了能点燃你热情的地方,你投入进去,自然更容易取得成就。强扭的瓜不甜,强迫自己去一个不感兴趣的领域,即使学校再好,也可能学得憋屈,最终庸庸碌碌。

从“职业规划”和“长期价值”的角度来看:

清华大学的光环毋庸置疑,毕业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自带一份“名校”的光环。但这份光环能持续多久?最终还是取决于你个人的能力和贡献。

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或者“职业起点”可能不如清华,但咱们得看长远。如果这位考生未来想从事教育行业,或者在与华东师大强势专业相关的领域发展,那么在华师大打下的坚实基础,接触到的优秀师资和校友资源,可能比单纯的“清华”标签更有价值。

比如,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研究者、心理咨询师、或者在基础教育领域做出贡献,华东师大的培养体系和学术氛围,可能更能帮助他达成目标。有时候,在一个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成为该领域的“顶尖人才”,其价值可能远超在一个综合性大学里“样样通、样样松”。

从“个人追求”和“价值观”的角度来看: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对有些人来说,进入清华就是成功;对另一些人来说,找到一份热爱的工作,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就是成功。

这位考生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很可能是在权衡了各种因素后,认为华东师范大学更能满足他的个人追求,更能体现他的价值观。也许他更看重学术的深度,更注重某个细分领域的钻研,或者更喜欢华师大那种相对沉静、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氛围。

咱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的选择。他没有选择“最被认为好”的,而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尊重。这说明他是一个有主见、有思考的人,而不是一个盲目追逐名校光环的人。

关于“浪费了分数”的说法:

“浪费了分数”这个说法,我认为是片面的。分数只是一个敲门砖,它让你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平台。但你最终在这个平台上能走多远,能获得多少,取决于你如何利用这个平台。

如果他去了清华,但因为不适应或者不感兴趣,最终碌碌无为,那算是“没有浪费分数”吗?反过来,如果他在华东师范大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学有所成,对社会有所贡献,那这高分就得到了最好的“利用”。

总结一下,看待这件事,咱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1. “名校”光环 vs. “专业优势”: 很多时候,大学的选择是专业和学校整体实力的权衡。华东师大在某些专业领域的实力,足以吸引那些对这些专业有深度追求的学生。
2. “个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力和创造力的源泉。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环境,更有利于长期的发展和成功。
3. “长期规划”和“职业发展”: 有的学生可能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更清晰的认识,选择了更契合其职业目标的学校和专业。
4. “多元价值观”和“个人选择”: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也不同。我们应该尊重个体的选择,不应以单一的“名校”标准来评判。
5. “分数”是敲门砖,不是终点: 高分只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选择。

所以,这位江苏考生选择华东师范大学,与其说是一种“遗憾”,不如说是一种“个性化选择”的体现。这反映了当下学生群体在升学选择上,越来越趋于理性、注重自身发展和长远规划。这本身,也说明了教育的进步和学生思想的成熟。咱们应该为他敢于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和适合的道路而点赞,而不是用一种“狭隘”的眼光去看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里丁又也同学前桌,高中三年最好的朋友。

初中时一个学校,同考入高中的提前招生的班,校里做宣传,当时就看到他的理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我在想:

这是什么学校?

他的优秀人尽皆知,他的理想大学我竟不知。

当时我们对理想学校还一无所知。成绩好的同学只知道有清北复交浙。他当时就已经确立了目标了。

我见识过他高超的教学水平,完美的板书,清晰的条理,工整的课案。我也见识过他的办公技能,随手做一套排版漂亮的试题卷。真完爆各种科任教师。我们的余课,都是他负责的。

也是因为他,我也开始从会做题变为会讲题,我也慢慢有一点讲课基础。他对我的发展影响很大。

大约高二才真正知道他是几乎铁了心要去华师的。他对教师职业有着难以言喻的热情,也有着改变基础教育水位的巨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从小的梦想,当老师。所以我知道这是一种无法撼动的情结,无论身处何方都无法动摇的。

我跟他在储藏室里深聊过,包括类似于“上清北出来也能当老师,还能当名校老师”这类话都说过。当时他说:“科班和非科班出身的老师是不一样的。”还讲了很多其他的教育学的事儿,具体我也不能很理解,但是感觉得出,他对教育学,已研究了太多。

说到当老师这事,我也有锅背。高三时给他看了一篇付云皓(IMO满分投身初中数学教育)的人物传,更加坚定了他的念头【捂脸】。

一模后放弃了领军的校荐名额。

当时一模他是全市第一名。

所有的老师都找过他,应该是几乎所有老师,让他放弃当老师这个念头。学校施加压力,家里也不同意,同学也不支持。应该说是全世界吧,全世界都能不允许他当老师。当时应该少有像我这样从本心来讲是支持的吧。当时我也正迷着北大,我也满以为自己也能考到北大的,我跟他说“咱这样,就跟别人说,安心高考,裸分咱一起去北大,裸分达不到,谁也别挡就去华师。”

玩笑话,竟成了真。

高考结束高分,填报志愿也是难关,因为最终结果差北大1分。因为跟家里争不过,所以最终他按照那个玩笑,第一志愿填了p大,第二志愿填了华师。

(当时我如果迷的非北大而是清华,那么可能咱俩就一起上清华了)

结果就录了华师。

现在他已经到处宣传华师了呢hhhh

今天回高中做个学习方法分享,他的气质跟旁人已大不一样,完全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了。我们泛谈而过,他已经将江苏新高考方案研究得透彻,条分缕析,丝丝入扣。而且说话的口气腔调,已是专业的教师的样子啊!苏炸了!

有人说,高中的孩子懂个啥,这种当老师的“想法”太幼稚,太理想化。他们不懂真正工作后有多么复杂。靠一时的冲劲做一辈子的选择。

现实虽然残酷,但又是什么支撑着人们将现实扛过去呢?

我们都知道,他当老师,一定是一个好老师。我们都祝愿,他能遇到像他一样优秀的学生。

他跟世俗的想法做了长期的斗争。

他以后的路由他不由别人。

他要做怎样优秀的人

他自己说了算。

(2021年12月更新)

两年半过去了,这两年一直我们有很多联系,很多关于高中生教学的想法我都会请教他。每逢假期都会跟他吃吃饭聊聊天,他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都在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实现。上面的推送的荣誉轨迹也展示得明白。

坐在他对面,他是师者,我是学者。

user avatar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按朱熹的解释,“大人之心,通达万变,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然大人之所以为大人,正以其不为物诱,而有以全其纯一无伪之本然。是以扩而充之,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极其大也。”

意思已经很浅显了,我就不用白话文再解释一遍了,作为快要三十岁的中年男人,我对他的选择表示理解与尊敬,这是只有少年才会有的,纯洁无暇的真情,尚未沾染俗世的风尘,比珠宝更璀璨耀眼。

作为知乎上著名的应试教育支持者,衡水模式的同情者,我已经习惯了被人批判一番的感觉,遗憾的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的选项,有的只是两害相遇取其轻。应试教育给了人很多不好的影响,比如习惯把分数作为衡量的唯一尺度,卡线上了好学校那是爆赚,断档上了好学校那更是血赚,对应的则是血亏。我知道分数对于学生的意义,每一分都是学生经年苦读,熬夜做题赚出来的,应该花的物有所值。但分数同样也是选择权,我考更高的分数就是为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只是恰好我的选择不被世俗所看好罢了,遗憾,或许幸运的是,并没有多少人同时有能力和勇气做出背离世俗价值的选择。

我并不鼓励别人效仿丁同学,如果你是一个凡人的话,比如像我就已经是个身坚志残的死肥宅了,我已经不想再被人吊起来锤了。

然后呢,其实中国在应试教育上的水平,也比我们预期的要低,不知道有多少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被不称职的老师浪费掉了,比如某些特别喜欢搞“衡水模式”但是只会跑操和延长晚自习时间的学校。

为什么很多学校只能靠逼迫学生勤奋来提高成绩?因为老师不行。

为什么老师不行?因为钱给的少,自然不能吸引更高素质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不多给钱而让老师勤勉干活?靠理想主义者。

讲道理嘛,我们作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变相提高了下一代福利的事情难道不该滋磁吗?难道你们都已经预感到自己没有下一代了?(光速逃

我就不说有些人有事没事diss老师,逼的很多老师都变佛系了,我不敢说全部,但大部分老师从业之初应该都是满怀理想和干劲的,最后他们中的很多人被浇灭了心里的火苗,真的,我跟你说,老师这个行当太容易摸鱼了。前段时间不是有个老师被逼到自杀的吗?你看,摸鱼保平安啊,还一天天记录学生的表现和问题,你这么尽责还不是被家长逼死了?

最后高赞提到付云皓,我记得他曾经也被喷得很惨,这么说吧,他要是敞开赚钱,一天赚我一个月的工资,你们再想想我过的是什么样糜烂的生活,就知道他多有钱了。然而这个人形印钞机的主业居然是教育那些将来大部分会去广东乃至全国不发达地区的师范生,你们还要喷他,难道是想逼他走上铺满钞票的不归路?

希望世界能用温柔回馈理想主义者,他们本可以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是他们既没有割韭菜,也没有收智商税,真正的爱着凡人,而不是凡人的钱。

user avatar

我高中的时候的dream school就是华东师范大学。唯一有史可查,有据可考的dream school。

对的,在我的高中三年里,清北,复交科,南浙,武中这些只是衡量的标准而已,冷冰冰的一个个bar,并不是dream,没有情怀。

真正有情怀的dream school,仅有华师。

我的父母也很支持我报华师。

但是我整个高一到高三前半段并没有显示出很强的实力,平时的期末会考模拟的成绩排位,处于一种一本都摇摇晃晃的状态。华师属于一个相对有点难度的学校,但是稍微努力还是可以达到的目标。

只不过高三下成绩开始了突飞猛进,从原本的一本徘徊一跃成了年级前列,清北已经不再遥远了。那个时候心里念念想的就成了南大,成了复旦,成了科大,成了清北。再也没有dream school,没有了情怀,只有了残酷的竞争和分数至上。曾经的华师,曾经的教书育人,就被抛弃在历史的尘埃里了。考后根据自己的分数填了一所所稳妥的名校,就这样一路走到了现在。

直到后来在大学里做了老师,上完课抱着一堆讲义作业走过空荡荡的走廊的时候。我才会偶然想起十几年前在高中教学楼的走廊里坐过的华师梦。

user avatar

初二认识的他,思维活跃,言语犀利。每次跟他辩论交流时总能找到我没有想到的角度,让人叹服。聊起大学志愿,我是从他口中了解到的华东师范。

后来初三,他提前进入重点高中,而那时初中的学生正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科的强化训练,培优课程,而化学培优做的并不好,他自己出了一套(六节)视频,配以专业的ppt和讲说,十分有用。他很擅长,并且,独具天赋。

高一,回母校初中的时候,多人结伴一起。都是初中里优秀的学生,以前的班主任要求做经验的传授,印象深刻的是他滔滔不绝,思路清晰,甚至有些循循善诱地讲英语的学习,课本的重要,到了下课时间学弟学妹们还不愿离开。

高二,离的比较远了。但由于认识,有时还是会问他借笔记,数学和化学的笔记清楚,重点标识明确,还附带自己的想法,大概是比很多老师的备课笔记都要全面的讲义。以及生竞拿到材料我茫然无措,也是经过他的指点,一点点看起来的。

高三,学业压力重了,诸项琐事繁忙。但无论是谁,去问他题目,他都会给之解答,无比详尽,直到对方明白了解为止。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即便如此他对自己的讲解仍有不满意之处,生怕对方不明白,还会主动要求对方如果不懂还可以再问。

高三暑假直到现在,他一直在看跟教育有关的书籍,无疑是在为大学做准备吧。

他并不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人,也会有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也动摇过,彷徨过。但在当老师这一方面,他倾注了100%的精力,努力与天赋,足以让人仰视。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无论他以后的路是平坦还是坎坷,我相信他永远不会后悔这个夏天做出的决定。如何看待,与外人无关。只由他自己的心,他自己的判断,他自己的梦想。

是功是过,做成才能见分晓。

但我相信,他一定不会让他自己乃至他身边的人失望。他一定会成为他想成为的那种人。

这是梦想的力量,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祝福他得偿所愿。

user avatar

昨天写了个回答,后来删了。但今天看到蛮多华师大的同学们很关注这个问题,以后可能也有很多希望投身教育的学生会看到这个问题,所以重新写一下回答,给丁同学和各位想要从事学科教育的同学参考。

0. 利益相关:清华物理系本科,华师大物理系/教育学部老师,专业领域是物理教育研究。感觉自己过于适合回答这个问题了。。。

  1. 学校和专业角度上,其实没什么争议,清华确实好于华师大。这位丁同学说自己看到华师大有学科教育(物理)专业,非常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理想。这个学科教育(物理)专业是两年制的硕士专业,不是本科专业。这个专业每年的保研/考研竞争非常激烈,保研的话大多是985/211/部属师范大学的优秀学生过来,考研的话上百人报名,就十个左右能进面试。如果目标是读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其实从清华保研过来可能更容易。。。毕竟在清华物理系,你只要是正常毕业,没怎么挂科,基本都能拿到保研资格。而清华本科生如果要保研到华师大,从学院到面试老师都会眼前一亮,只要性格没啥问题,保研笔试的成绩也OK,那录取问题不大。

2. 不过既然丁同学已经报了华师大了,也不用纠结,我个人其实很喜欢华师大的风气,低调不浮躁,但骨子里有自己的骄傲。华师大的学生,其实也都是各省百里挑一的优秀学生,整体而言并不比清华学生的平均水平差多少,华师大的好学生,去了清华也不会差(当然了,清华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些大神级的学生,让我等学术小渣渣认识到人与人的智力差距比人与狗的差距还大。。。)而且华师大由于并不是最顶尖985,这里的学生是既聪明但又低调平和,不会整天要向别人证明自己可NB了,但如果要比个高下,我们的学生也毫不打怵。

3. 作为华师大的老师,感觉还是很幸福的,身处华师大,能常常感受到学校的学生对于老师的尊重和体谅。前几年有个新闻,华师大老师考完期末考试,把试卷带回家批,结果在地铁上被人把试卷拿走了。。。于是不得不把学生又召集回来再考一次。学生们虽然是一脸懵逼,生无可恋,但都对老师的遭遇给予了极大的包容与同情,没有学生要去上纲上线追究责任啥的。另一方面,华师大的校训是为人师表,作为老师,我们也希望能用我们的行动,告诉学生们该如果当好老师。

4. 从丁同学和其他想做学科教育研究的同学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谈两句。学科教育(数语外理化生政史地等)现在开始逐步受到重视,但整体而言,其实学科教育的在教育领域并不是一个话语权很强的方向,这一点可以从社科基金教科基金等等科研项目立项名单上反映出来。如果你以后想影响省市甚至国家层面的教育大方向,学科教育基本上做不到。学科教育研究的目的,我感觉是治病救人,减轻学生的学习痛苦,不要让学生一听到物理就头疼,让学生知道物理其实也没那么可怕。

5. 如果同学以后想要在大学里做物理教育研究,可以考虑去美国读物理教育的博士。美国物理教育的博士很多是设在物理系下面的,基本都是全额奖学金。之所以建议出国读,是因为现在高校教育研究的方向都要求SSCI论文,你有个海外经历才比较容易进到大学里面做老师。如果想要出国读博,先把英语学好,考个托福/雅思,这样比较容易申请在本科时出国交流一段时间,然后把GRE和GRE sub physics考过,满足美国大学物理系的申请标准。这个方向目前还算好就业,毕业了想回国做教育研究工作也行,做中学一线教师也行;如果你的职业目标改变了,到时候这个专业想留美国也很容易,进可攻退可守。

大概率下学期会遇到丁同学,预祝一切顺利!

另外,看到有些人对于“华师大和清华学生平均水平没差多少”这句有不同看法,可以参考我以前的一个回答。

zhihu.com/question/2748

user avatar

无论丁同学多么理想主义、多么坚守自己的梦想,

等四年后发现自己保研或者出国难度比清华同学难上数倍,

或者发现北京四中对清北的毕业生主动抛出橄榄枝而对华师大毕业生挑剔有加的时候,

或者突然有了转行的想法然而自己的学历不足以支撑自己的想法时,

他才会明白过来,这个世界坚持理想并不是最重要的,能结合理想和实际,并且认清社会真实的运转规则,才是通往理想最好的路径。


我们赞赏更钦佩在这个功利世俗的世界里还保有理想主义的人,

但不鼓励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主动给自己增加难度的做法。



------------------------

个人公众号:喝粥小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江苏某高分考生选择华东师范大学的这件事,确实是引起了不少关注。要怎么看待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不带一点“AI腔”,纯粹从咱们普通人的视角出发。首先,咱得承认,能考上清华的成绩,那绝对是学霸中的学霸,是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是无数学生梦寐以求的目标。在这个“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下,很多人.............
  • 回答
    江苏高考改革,从2021年起回归750分启用全国卷,这可不是件小事,背后牵扯着教育理念、考试公平、学生压力等多方面的考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为啥要改?“3+1+2”模式下的江苏卷,究竟惹了啥争议?江苏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的“试验田”,2008年就开始探索“3+X”模式,后来又升级.............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越来越普遍,特别是江苏的高速服务区,简直是把“服务区”这个概念给重新定义了。以前咱们对服务区的印象可能就是上个厕所、买瓶水、稍微休息一下,是个纯粹的功能性场所。但现在,尤其是江苏的一些服务区,建得越来越像一个精致的购物中心,甚至还有人专门开车去“打卡”,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也.............
  • 回答
    看到江苏泰州高二学生小杨跳河自杀的消息,尤其是他遗书中提及被班主任辱骂,而官方通报又表示未发现有偿补课和体罚现象,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心痛和深思的事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条年轻生命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悲剧。 无论原因是什么,一个花季少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本身就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为旁观者.............
  • 回答
    江苏省排查虚拟币挖矿行为,以及省内相关活动耗能高企、机关高校企业被入侵利用进行挖矿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牵涉到能源消耗、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经济发展以及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事件的背景与重要性 能源消耗的严峻性: 26万度/天的耗能相当.............
  • 回答
    江苏高考分数线公布,普通类本科历史等科目类476分,物理等科目类417分。这几条线一出来,立刻牵动了无数考生的心弦,也成了家长和老师们热议的话题。怎么看待今年的分数线?这事儿得从几个维度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今年的分数线跟往年比起来,有什么变化?要评价今年的分数线,就得先拿出往年的数据做个对比。通常.............
  • 回答
    2020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目,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摆在了考生面前,无疑触及了当下人们在互联网时代普遍面临的深刻问题。这个概念,简而言之,是指个体在互联网环境中,由于算法推荐、社交圈子等因素,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趋同,视野也因此被限制,如同被包裹在自己的“茧”中,与外界多样化的信息和观点隔离开来。看.............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看得心梗,也挺有代表性的,反映了不少现实问题。咱们一步一步捋捋这档子事儿,从头说起。首先,这事儿的背景是当时的疫情管控比较严。货车司机,说白了就是咱们老百姓生活必需品的搬运工,他们冒着风险,顶着压力,把一车车的新鲜蔬菜从产地往城市运。这回的司机,拉的是17吨白菜,想必是刚采摘下来的.............
  • 回答
    浙江、江苏、山东这三个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高等教育类型多元化的省份,近期不约而同地暂停了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的合并转设工作,这一举措无疑给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议题投下了一颗重磅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暂停”这个动作本身,而是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结.............
  • 回答
    对于江西高中教科书中的这段表述,我个人感到非常震惊和担忧。这种将婚前性行为与“下贱”划等号的说法,不仅是对女性身体和性自主权的粗暴践踏,更是对青少年健康性教育的严重误导。首先,从价值观层面来看,这是一种极其落后和父权制的观念。它将女性的贞操视为一种“价值”的体现,并将其与男性对女性的“征服”联系起来.............
  • 回答
    关于江苏省高校以4月13日为开学起始时间做好准备的这件事,我的看法是,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细致考量和周全准备的决定。毕竟,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居家学习,学生的返校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到课堂,更涉及到疫情防控、教学秩序恢复、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首先,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看,4月13日这个时间点,我.............
  • 回答
    要全面看待2019年江西高考分数线,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些关键点,希望能帮助您更详细地了解: 1. 分数线概览与对比首先,我们来看看2019年江西高考各批次分数线与往年的对比情况。 本科一批: 文科:490分 理科:467分 本科二批: 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提出的“高考双考双筛制”建议。这个提议挺有意思的,它不是那种简单地“加试一场”或者“降低难度”的思路,而是想在高考的评价机制上做文章,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核心思路:两次考试,两次筛选,增加选择性简单来说,唐委员的建议是把现行的高考拆分成两个阶段,而且第二个.............
  • 回答
    赣深高铁的开通,就好比给江西和广东这对原本就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邻居,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动能。这可不是简单的“一条线”那么简单,它带来的影响是多维度、深层次的,从经济到人文,从交通到生活,可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提振。一、交通上的“加速器”,时空距离的“大缩短”最直观的影响,那当然是交通的便捷性。过去,从.............
  • 回答
    江苏文科状元历史B+,或无缘清北,这一现象确实引人关注,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高考招生政策、学科重要性认知、以及考生的个人选择和发展方向。1. 高考招生政策是关键因素: 强基计划与“3+1+2”模式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不断深化,尤其.............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让人啼笑皆非的。民警在扬州现场查处一起卖淫嫖娼案,结果好巧不巧,被当事男子给误认了,以为是那种仙人跳的骗局。这事儿可不是小事,涉及到法律,也得好好说道说道。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据报道,扬州当地警方接到群众举报,说在某个地方有涉嫌卖淫嫖娼的活动。民警接到报案后,就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进.............
  • 回答
    看到徐州邳州相亲大会男女比例高达5女对100男的消息,着实让人心头一紧,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悬殊,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个体感受,都值得我们细细咂摸。首先,极端的男女比例失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女性在婚恋市场中“身价倍增”。从最直观的供需关系来看,当资源(在这里是女性)极其稀缺.............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揪心的,也挺引人思考的。江苏师范大学那个同学因为误食草乌头中毒,给110打电话求助,接线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先梳理一下事情的大致经过。这位同学在不了解草乌头药性和毒性的情况下,误食了它,然后出现了中毒的症状,情况紧急,他立刻想到了报警。电话接通了,接线员也.............
  • 回答
    None.............
  • 回答
    江苏女辅警与多名公职人员发生不正当关系并敲诈勒索一案,自曝光以来,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起案件牵扯到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法律、道德、权力滥用、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案件概览根据公开报道,事件的核心人物是一名在江苏省某派出所工作的女辅警(以下简称“女辅警”)。她利用职务便利和自身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