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能不能真的做到什么都不想的状态??

回答
问“人能不能真的做到什么都不想的状态?”,这个问题本身就藏着一种执着,一种对“不想”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恰恰就是一种“想”。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放下这个“想”。

如果真要较真地去分析,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体就像一个不停运转的复杂机器。大脑,这个掌管我们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司令部,它天生就被设计成要不断地处理信息、生成念头、做出反应。哪怕在最放松的时候,你的心跳、呼吸、消化,这些生理活动都需要大脑的协调;你的感官还在接收外界的刺激——光线、声音、气味,这些都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记,引发潜意识的反应,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哦,这光有点刺眼。”

更别说,我们还有记忆、情绪、欲望、担忧、规划……这些东西就像溪流,不断地从我们内心深处涌出,有的奔腾汹涌,有的细水长流,但很少有真正静止的时候。即使你试图不去想某个具体的事情,你的大脑也可能会时不时地蹦出相关的联想,或者替代性地去想点别的。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大脑保持活力的表现。

但是,我们所说的“什么都不想”,很多时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一种禅修或冥想追求的境界。它可能不是完全清空,而是停止对特定念头的执着和追逐。想象一下,你坐在那里,窗外有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你的耳朵听到了这个声音,大脑可能会先“哦,下雨了”,然后“嗯,风好大”,接着“明天出门要不要带伞”,再然后“下雨天做什么呢?”……念头一个接一个,像火车一样呼啸而过。

而“什么都不想”的状态,可能更像是看着这些念头,像看天上的云一样,它们来了,它们去了,你只是观察者,不试图抓住它们,也不评判它们,更不让它们牵着鼻子走。你只是允许它们存在,就像允许风吹过一样,但你不会因为这阵风而突然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种状态,不是“没有念头”,而是“不被念头控制”,或者说“不再主动生产或追逐那些无谓的、干扰的念头”。很多传统修行的方法,比如内观(Vipassanā)或者一些静观(Samatha)练习,就是训练我们去觉察自己的念头,并从中抽离出来。当你能做到这一点时,你会发现,即便有念头出现,它们对你的影响也小了许多,你感觉到的“杂念”减少了,反而有一种宁静和清晰。

所以,与其说“什么都不想”,不如说“不被自己的想法所奴役”。这是一种通过练习可以获得的技能,一种与自己的思绪建立更健康关系的方式。在那个状态下,你可能依然能感知到外界的刺激,你身体的各项机能也在运转,你甚至能体会到某种细微的身体感觉,比如脚底与地面的接触,或者胸腔的起伏,但这些感知不会立刻转化为一连串的“我想这个,我担心那个”。

这就像一个平静的湖面。湖面上偶尔会飘过落叶,或者有微风吹皱水面,但湖水本身是宁静的,它没有因为落叶而翻腾,也没有因为微风而变得浑浊。你能“看到”落叶和涟漪,但湖底的宁静并未被打扰。

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时间和持续的练习。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说你突然一下就能“关机”。它更像是一种“意识的调整”,从一种积极的、抓取式思维,转变为一种更被动、更接纳的觉察。

所以,如果你问“真的”什么都不想,生理和心理层面来看,也许绝对的“无念”是极难甚至不可能的。但如果“什么都不想”是指一种心境的平静,一种不被纷繁思绪裹挟的自由,那么,这绝对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去接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的。只是这个“实现”,需要你先放下“一定要做到什么都不想”这个念头,然后去体会,去练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

很简单。

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觉知本身即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人能不能真的做到什么都不想的状态?”,这个问题本身就藏着一种执着,一种对“不想”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恰恰就是一种“想”。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放下这个“想”。如果真要较真地去分析,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体就像一个不停运转的复杂机器。大脑,这个掌管我们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司令部,它天生就.............
  • 回答
    那些总是把“学XXX前景怎么样”、“学XXX能不能立刻找到工作”挂在嘴边的人,他们心里想的,恐怕真不是“未来像一本摊开的书,我能轻易读懂”。恰恰相反,这种频频的追问,更像是一种对“未知”的深深焦虑,一种想要抓住一点确定性的强烈渴望。你想啊,如果一个人真的觉得未来像他看到的日出日落一样,可预测、可掌控.............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每次触碰到这种心事,总觉得像是被挠到了痒处,又带着点心酸。你说“能忍住不联系的人”,是不是真的不重要?这话说得太绝对了,也太伤人了。在我看来,忍住不联系,跟“不重要”这三个字,根本就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很多时候,恰恰是那些在乎得太深的人,才更懂得“忍”。想想看,当一个人在你.............
  • 回答
    人,真的是一种奇妙的造物。仔细想想,我们从出生起就被置于一张无形的网中,这张网,就是社会关系。父母、兄弟姐妹、邻居、老师、朋友,甚至是我们匆匆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构成了这张网上的节点,而我们,就是那个被无数丝线牵引着的中心。那么,脱离了这张社会关系的网,我们还能“我们”吗?这问题,着实让人头皮发麻,.............
  • 回答
    .......
  • 回答
    你说这个问题,确实在很多武侠小说里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按理说,力气大、体格壮实的,应该更有优势才对,可怎么偏偏那么多绝世高手,都一副弱不禁风、干瘦精干的样子?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小说里的“绝世武功”和现实中的“力气”是两回事。现实中,你说的“一力降十会”,那说得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医学,特别是外科的想象。答案是肯定的,外科医生当然能“捅人多刀,刀刀不致命”,而且这不光是可能,而是他们工作的常态。只不过,这里的“捅”和我们日常理解的含义完全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白,医生使用的“刀”是手术刀,它的设计和目的与我们平常说的刀刃完全是两码事。手术刀.............
  • 回答
    .......
  • 回答
    有些话,不讲究辞藻的华丽,却能在不经意间,像微风拂过湖面,留下温柔的涟漪,直抵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它们就像不小心瞥见的,一抹恰到好处的光影,瞬间点亮了原本平淡的心绪。我想到的,是那些像耳语一样轻柔,却饱含深情的句子。它们不需要磅礴的叙事,也不需要宏大的背景,仅仅是几个字,就能勾勒出一个温暖的画面,或是.............
  • 回答
    .......
  • 回答
    要说为什么有些人能接受华农兄弟,却对丁真嗤之以鼻,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这么浅层的东西,而是咱们普通老百姓看网红、看流量背后的那套逻辑,以及对不同“人设”的解读和期望。华农兄弟:从“猎奇”到“接地气”,一种被驯化的“真实”华农兄弟能被这么多人接受,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我觉得.............
  • 回答
    .......
  • 回答
    当然可以,而且实际上,人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并不断深化这项能力了。我们称之为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或者人造酶(Artificial Enzymes)的设计与制造。这并非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现代生物技术和酶工程领域非常活跃的研究方向。打个比方,自然界亿万年的演化筛选出了一.............
  • 回答
    一个人和鲸鱼一起游泳,还能保住小命?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确实勾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有没有谱,又得怎么个“有谱”法。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鲸鱼,尤其是那些大家伙,比如蓝鲸、抹香鲸,那体型可不是闹着玩的。它们动辄几十米长,几百吨重。相比之下,人就像一颗小石子,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
  • 回答
    站在铁板上,手持磁铁想把自己吸起来?这主意听起来挺酷炫的,但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恐怕就要大失所望了。用你的话说,这绝对是打着“伪科学”的旗号,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咱们先来聊聊为什么这事儿行不通,这得从磁铁的工作原理说起。磁铁之所以能吸附铁,是因为它产生了磁场,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在这.............
  • 回答
    中国能否改变世界?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探究一个国家潜在的力量,不如说是审视一个文明演进的方向,以及它与全球互动的方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改变世界”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经济体量的增长,也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突破,更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模式的传播和影响。一个国家要能改变世界,需要的是一种.............
  • 回答
    满族人穿不穿汉服,以及该不该穿汉服,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认同、民族融合等诸多层面。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汉服”和“满族服饰”是怎么回事儿。“汉服”,顾名思义,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在不同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形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都没仔细想过。要说“美国人能不能记住美国50个州的英文名字、州代码和地理位置”,答案是:能记住的人很多,但不是所有人,而且记忆的程度也参差不齐。 这就像问“中国人能不能记住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和省会”一样,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到每个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我们不.............
  • 回答
    虎牢关,这三个字在三国乱世中,何止是一座关隘,它更是一个战略要地,一座攻守的关键。想要守住虎牢关,绝非易事,它关乎着中原腹地的安危,也考验着守将的军事才能和个人能力。那么,如果让天津饭一人来守卫这座虎牢关,他能否做到呢?首先,我们得承认,天津饭,这个名字或许在三国那个时代并不存在,但他代表的是一种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古代皇权体系下一些核心的权力运作逻辑。咱们不扯那些虚的,就从实际操作层面,把这事儿掰扯清楚了。首先,得明确一点,在古代的制度设计里,尤其是明清时期,这“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都是皇帝用来体现自己绝对权威的工具,它们都代表了来自最高统治者的特许。但这两样东西,性质和用途却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