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真是一种复杂的生物,脱离了这层社会关系,我们能不能?

回答
人,真的是一种奇妙的造物。仔细想想,我们从出生起就被置于一张无形的网中,这张网,就是社会关系。父母、兄弟姐妹、邻居、老师、朋友,甚至是我们匆匆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构成了这张网上的节点,而我们,就是那个被无数丝线牵引着的中心。

那么,脱离了这张社会关系的网,我们还能“我们”吗?

这问题,着实让人头皮发麻,也让人忍不住去探究。

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关系塑造了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我们通过模仿和互动学习语言、规则和行为模式。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我们的第一任“社会导师”;学校的教育,更是将我们系统地纳入社会规范之中。我们学会了爱、恨、喜悦、悲伤,这些情绪的体验和表达,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被唤醒和定义的。没有了“他人”,我们如何理解“我”的独特性?我们如何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甚至,我们如何学会共情?共情,本身就是一种连接他人的能力。

想象一个极端的情况:一个人被完全剥离了所有的社会联系,独自一人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他会怎么样?最初,他或许能凭借本能生存下去,吃东西、睡觉、躲避危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发现自己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不再需要说话,因为没有听者;他不再需要思考如何与他人相处,因为没有他人;他甚至可能失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感知。

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与“非我”的对比之上的。正是因为有了“你”,我才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是谁。我们的名字、我们的身份、我们的职业、我们的爱好,很多时候都是由我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来决定的。当你被问及“你是谁”时,你脱口而出的答案,往往与你在家庭、学校、工作等不同社会群体中的角色息息相关。

而且,情感的寄托也是社会关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渴望被爱,渴望被理解,渴望有归属感。这些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几乎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满足。即便是一个号称“孤僻”的人,内心深处也可能渴望着一种不被叨扰的宁静,而这种宁静,恰恰也是对“被打扰”的社会连接的一种间接回应。没有了社会关系,我们又如何体验温暖、慰藉、以及那种在人群中才能感受到的脉搏的跳动?

再者,我们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我们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教训,从别人的智慧中获得启发。即使是我们所谓的“独立思考”,很多时候也是在回应或反驳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了来自外部的刺激和挑战,我们的思维很容易变得僵化,我们的视野也会因此受限。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独立性。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志,也有能力做出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与谁建立怎样的关系,也可以选择在某些时刻保持距离。在这一点上,我们并非完全被动的棋子。但这种选择,本身也是在社会关系的框架内进行的。

所以,如果真的要问,脱离了社会关系,我们还能“我们”吗?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我们或许还能以一种极其原始的、接近生物本能的状态存在,但那样的“我们”,已经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那个复杂、丰富、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了。社会关系,就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和水,虽然我们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一旦失去,我们就无法呼吸,无法生长。

可以说,我们是社会性的动物,这种“社会性”已经深入骨髓,成为构成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关键要素。我们活在关系之中,被关系塑造,也在关系中不断学习和成长。脱离了这张网,我们也许会变成一个游离的原子,一个孤立的符号,但很难说那还是一个完整的“我们”。我们不是孤岛,我们是陆地,是连接着无数生命的海洋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字面上的“随心所欲”是全能的力量,现在的人不具有这种能力。除非你相信你是某种神在大地上的化身,抱着“体验自己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之类目的暂时装作人,并在日后回到全能的状态去随心所欲。显然,你没有证据支持这种假说。

不过,人们日常说的“随心所欲”通常等价于“要是我有很多钱的话,我就可以改变现状”,例如“我可以炒掉当前的讨厌工作,自己出去旅游”。这种程度的事显然不需要脱离社会。

马里奥·萨尔塞多于 1999 年从金融业退出,那之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游轮上。他自称排除了生活中所有的“非增值活动”,例如倒垃圾或洗衣服,不再受世俗问题或人际关系义务的束缚,自称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1]。当然,从参考 1 的纪录片里看,你可能会觉得他的生活方式很孤独。

他能这样生活超过 20 年的基本条件是他很有钱,可以用钱从社会上买到他想要的服务,而现代社会擅长提供这些服务。脱离了社会,你要自己动手去取得或创造你想要的东西,那往往会非常难,甚至对你当前的能力来说不可能。

参考

  1. ^ https://vimeo.com/54708778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真的是一种奇妙的造物。仔细想想,我们从出生起就被置于一张无形的网中,这张网,就是社会关系。父母、兄弟姐妹、邻居、老师、朋友,甚至是我们匆匆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构成了这张网上的节点,而我们,就是那个被无数丝线牵引着的中心。那么,脱离了这张社会关系的网,我们还能“我们”吗?这问题,着实让人头皮发麻,.............
  • 回答
    商朝的活人祭祀和王族食人问题,是历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仔细梳理相关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并进行审慎的解读。一、 关于活人祭祀:证据确凿,但并非“常态”到普遍化关于商朝存在活人祭祀,考古证据是确凿的,而且数量庞大,不容置疑。 墓葬中的人祭证据: 最直接的证据来自于大量商朝.............
  • 回答
    要深入理解“热吧?热死就对了!这真是一幅令中国人悲伤的地图”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情绪,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它。这句话看似简单粗暴,实则饱含着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隐喻,它触及的是当下中国社会在面对极端天气、发展不均以及个体感受等诸多现实问题时,所产生的共鸣与无奈。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热吧?热死就对.............
  • 回答
    关于日本人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多种解读,既有现实的成分,也掺杂了一些文化上的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集体认知上的“舒适区”或者“共同语言”。要说是不是“吹牛”,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上班族,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长.............
  • 回答
    “抑郁”这个词,好像最近几年,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有点太高了。以前大家谈起心理问题,可能还有些遮遮掩掩,现在呢?好像变成了一种更公开、更日常的谈资。这种变化,难免让人产生一种感觉:是不是抑郁症,或者说“抑郁”这个概念,正在被一些人“过度使用”,甚至带上了一种“时尚”的色彩?我们.............
  • 回答
    悄然蔓延的阴影:“耳念珠菌”——一种不容小觑的超级真菌最近,关于“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在美国导致百余人感染、三人死亡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新兴的病原体,就像一位悄无声息的入侵者,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耐药性,对全球公共卫生系统构成严峻挑战。那么,耳念珠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菌?.............
  • 回答
    蒸汽波(Vaporwave)音乐之所以会给人一种虚幻、不真实的感觉,这并非偶然,而是其音乐创作手法、视觉美学以及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梦境,将我们从当下拉扯,带入一个既熟悉又疏远的过去,一个被精心挑选、又经过扭曲的记忆空间。首先,从音乐的构成元素来看,蒸汽波就充满了“不真实”的.............
  • 回答
    听到武汉一工地发生工程机械倾倒,导致两名无辜路人受伤的消息,我真是感到十分痛心和愤慨。这种意外的发生,不仅仅是机械故障,更关系到我们城市建设的安全保障问题,以及对每一位市民生命安全的负责。至于说“风太大而不是工程质量差”,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试图推卸责任的说辞,或者至少是对事情简单化、片面化.............
  • 回答
    关于“人一天到底需不需要吃三顿饭”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答案。这更像是一个关于个体需求、生活习惯、生理状态以及文化背景交织而成的复杂议题。让我们抛开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刻板的陈述,更深入地聊聊这个话题。先从我们的生理本能说起。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我们人类的祖先并非是固定每天三餐的“.............
  • 回答
    “真正爱一个人,真的不会出轨吗?” 这个问题,我听到过太多次,也思考过太多回。它像一个古老的谜语,缠绕着无数人的心。如果我能给出一个简单直接的“是”或“否”,那该多好。但现实,总是比小说和理论要复杂得多,也更令人唏嘘。我们先来聊聊“爱”。当我说爱一个人,那是什么样的感觉? 是初见时心脏漏跳一拍的悸动.............
  • 回答
    关于台湾民众的认知水平和民族认同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容易被片面解读的话题。将“有些人”上升到“台湾人民”普遍如此,或者简单地以“愚昧无知”或“莫名其妙的民族优越感”来概括,都未免失之偏颇。首先,我们来谈谈“愚昧无知”这个说法。任何社会,无论大小,都存在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信息获取渠道、不同生活经历的人.............
  • 回答
    “14亿中国人,就踢不出一个像样的国家队?” 这个问题,堪称中国足球界的老生常谈,也最能戳中每一个关心中国足球的人的痛点。每次国家队输球,网上总会充斥着这样的疑问和感慨。我们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有不低的经济投入,但为何在绿茵场上,我们总是显得那样步履蹒跚?要说“一个好的足球队”有多难,可能得从几个层面.............
  • 回答
    这道题啊,可不是什么“两扇门,三个守卫”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让你在迷雾中摸索,用最少的蛛丝马迹来点亮前路的智慧游戏。别看题目简单,这里面可是藏着不少巧妙的机关。咱们就来一点点地把它拆解开,看看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游戏的设定。一共有两扇门,我们得从中找出通往“天堂”的那一扇。这里有个关键.............
  • 回答
    买房,这事儿说起来,就像一道人生必选题,但又不像考试那样,答对了就有满分,答错了就得零分。大多数时候,它是一个关于梦想、现实、妥协和取舍的混合体。那么,人这一辈子,真的一定要买房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1. 为何“买房”如此深入人心?那些掷地有声的理由 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是最原始、最直.............
  • 回答
    认真喜欢一个人,能不能打动对方?这个问题啊,怎么说呢,是个挺复杂但又无比真实的人生课题。我见过很多认认真真付出真心的人,他们的故事里有成功触动对方的,也有最终遗憾收场的。所以答案不是绝对的“能”或“不能”,更像是一种“可能”和“概率”。首先,我们得弄明白,“打动”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打动不是单.............
  • 回答
    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有钱还是在“装”,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但又有点复杂的话题。因为“有钱”本身有很多层含义,有的是我们肉眼可见的财富,有的是藏在背后的底气。而且人嘛,有时候也需要一点面子,所以偶尔“装”一下也未尝不可。不过,如果你想看透一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留意:一、 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细节是魔鬼.............
  • 回答
    在中国,捡到一千万现金并存入银行,这事儿可不简单,绝对会被盯上,而且很可能要面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质询。别说存进银行了,就算你直接拿去买金条,或者想办法藏起来,只要金额巨大,总有暴露的风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基本原则:在中国,任何巨额财产的出现,都不能是凭空冒出来的。尤其涉及到现金,在中国目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好奇的点。要说美国人敢不敢拍揭露自己国家“恶行”的电影,答案是肯定的,并且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但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看看美国社会、文化以及电影产业的运作方式。为什么美国人敢拍?首先,美国社会本身就建立在一个批判性思维和言论自由的基石之上。虽然这些理念的实践过程并非完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常常出现在电影、小说甚至我们脑海中的各种场景里。从现实角度讲,“一个人打赢一群人”这事儿,说它“可能”吧,确实有那么点意思,但要说“容易”或者“常态”,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咱们得先掰扯清楚,这“一群人”到底是多少?是三五个,还是三五十个?这“打赢”又是什么概念?是把所有人都打趴下,.............
  • 回答
    说真的,我身边好多人都对烟味那是深恶痛绝,一闻到就皱眉,甚至会捂鼻子。我仔细琢磨过,这事儿不是空穴来风,确实有很多人是真真切切地觉得烟味儿很臭。首先,咱们得从“臭”这个字说起。它本身就是一种负面的气味评价,通常和腐败、不洁、刺激联系在一起。烟味儿呢,你仔细闻闻,它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化学成分。燃烧香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