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思维方式会因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而变强吗?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特别实在。要说思维方式会不会因为年龄增长、阅历增加而变强,我的想法是,不一定,但有很大的可能性,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用”你的年龄和阅历。

你想想看,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体验、调整的过程。年龄增长,我们经历的事情自然就多了,接触的人也更复杂,接触的事物也更广泛。这些“阅历”就像是原材料,而思维方式,更像是一个加工厂,它能不能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也就是更强健的思维),得看这个加工厂本身的运作方式。

为什么说“有很大可能性”?

1. 经验的积累和模式识别: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遇到的问题往往有相似之处。一开始,我们可能凭着直觉或书本上的知识去解决,但一次次的尝试和碰壁,会让我们慢慢总结出一些规律。比如,年轻人可能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冲动,凭好恶行事。但经历了几次因为误会而导致的冲突后,即使是同一个情境,他会更倾向于先倾听、再判断,或者考虑对方的立场。这种经验的积累,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模式识别能力,让思维变得更“老道”,更懂得“规避风险”和“抓住重点”。

2. 认知结构的优化: 人的大脑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会随着学习和经历不断重塑。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倾向于接受黑白分明的观点,容易走极端。但随着阅历增加,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绝对,很多观点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你开始能够容纳更多的“灰色地带”,理解不同视角下的“真相”。这种从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的转变,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深化和成熟。就像一个新手农民,他看到土地,只知道种什么粮食能卖钱;而一个经验丰富的农夫,他会考虑土壤的肥力、气候的变化、种子的抗病性,甚至市场需求的周期,从而做出更长远的规划。

3. 情绪的调控能力提升: 年轻的时候,情绪往往像野马,难以驾驭。一点点不顺心就能让你沮丧好几天,一点点成就就能让你飘飘然。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经历的起起伏伏多了,对情绪的波动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强的控制力。一个成熟的思维,能够认识到情绪的干扰,并且有意识地去调整它,不让它裹挟着自己的判断。遇到挫折,不会一蹶不振,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取得成功,也不会沾沾自喜,而是保持清醒。这让思维变得更稳定、更理性。

4. 对因果关系的洞察力增强: 很多年轻时觉得是偶然发生的事情,随着年龄增长,你会慢慢看到其背后的必然性。你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并且能够追溯到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一件事情的成功,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当下的努力,还可能与之前的铺垫、人脉的积累、甚至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机遇有关。这种对复杂因果关系的理解,让你的分析更透彻,决策更精准。

但为什么又说“不一定”,以及“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用’”?

因为“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本身,只是提供了“变强”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如果一个人到了老年,依然固步自封,拒绝接受新事物,不愿意反思自己的过往,那么他的思维很可能不仅不会变强,反而会僵化,甚至退化。

1. 拒绝反思与固步自封: 有些人虽然年龄大了,阅历也算丰富,但他们习惯于用过去成功的经验去套用现在的一切。他们听不进新的意见,不愿意改变旧的习惯,认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这样的思维,就像一个陈旧的程序,虽然里面存储了大量数据,但无法更新迭代,自然也就无法应对新的挑战。

2. 情绪化和主观偏见加剧: 有些人年纪越大,反而越容易被情绪左右,或者被根深蒂固的偏见蒙蔽。年轻时可能因为缺乏经验,容易犯错;但有些人随着年龄增长,反而把自己的偏见当成“智慧”,别人稍微有点不同意见,就觉得是“年轻人不懂事”,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这种思维,不但没有变强,反而变得狭隘和顽固。

3. 缺乏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到了某个年纪,有些人可能觉得“学不动了”,或者认为自己已经什么都知道了。他们不再主动去学习新知识,不再去接触新的领域。学习新东西,本身就是一种对思维的锻炼,是让思维保持活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停止了学习,思维自然就会停滞不前。

4. “经验”本身可能存在偏差: 并非所有的阅历都会导向积极的思维转变。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的环境中,或者长期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处理问题,那么他的“阅历”反而会加深他的错误认知。比如,一个总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如果他没有学会反思和调整,可能会形成一种“世界万物皆不公”的极端思维,这显然不是变强。

所以,关键点在哪里?

关键在于“主动性”和“开放性”。

主动反思: 经历过的事情,无论成败,都值得去反思。问问自己,当时为什么那样做?结果为什么是这样?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怎么做得更好?这种内省,是让阅历转化为智慧的催化剂。
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无论年龄多大,都要对世界保持好奇。学习新知识、尝试新技能、接触不同的人,这些都能不断地为你的思维提供新鲜的“养料”。
拥抱变化,接受不同: 承认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承认自己的认知总有局限。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即使你不认同,也要去理解对方的逻辑。
区分经验与教训: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经验”,其实只是“重复”。只有从经历中提炼出“教训”和“规律”,才能让经验真正指导我们的未来。

总而言之,年龄和阅历确实为思维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最终思维能否“变强”,还得看这片土壤上,有没有持续地播撒“反思”的种子,有没有浇灌“学习”的甘露,有没有呵护“开放”的幼苗。否则,再丰厚的土壤,也可能因为缺乏精心的耕耘,而长出杂草,甚至荒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会,现在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如果思维方式没有提高,那我们还选中老年人领导干嘛?要知道生理上,年龄越大,记忆力、体力都会快速下降,老年人比年轻人最大优势就在判断和思维方面(当然人脉积累也是一方面)。

互联网创业领域有句名言——风口上猪都会飞,职场老话——屁股决定脑袋。同样一个人,你把他放在关键岗位或者一般岗位,得到的锻炼是不一样的,位子越高,信息量越大,得到的锻炼机会就多。

政府公务员提拔就是这样,在一把手位置干久的人,能力普遍比副职干久的人要强一点,因为一把手管全盘,副手只管一面,一把手做决策,副手主要是参与,最后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角度当然不一样。

工作久了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事实从书上是学不到的,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通过边学习边实践来得到提升,股评牛人炒股赚钱未必有多少,大学政治学教授未必能干好一县之长,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年龄增长与阅历增加不是成正比关系,如果长期不学习,不思考,不总结,思维可能还会退化。我们退休后父母或爷爷奶奶经常会在朋友圏发一些明显不靠谱的文章,老年人被骗也常有发生,这是长期在家与社会脱节导致的。但身居高位者,那怕他们已经退休多年,也不会经易被骗,这是因为高位者退休后往往还身兼数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思维方式和阅历并没有与社会脱节。


最后总结一下,我不认为仅仅通过学习或高智商就能让一个20岁人的思维方式超过30岁的人,因为阅历很重要。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原创微信公众号:猫大叔的财会窝!我会尽量回复来自公众号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特别实在。要说思维方式会不会因为年龄增长、阅历增加而变强,我的想法是,不一定,但有很大的可能性,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用”你的年龄和阅历。你想想看,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体验、调整的过程。年龄增长,我们经历的事情自然就多了,接触的人也更复杂,接触的事物也更.............
  • 回答
    基因和性格思维,这话题可真是能聊上三天三夜。打个比方,基因就像咱们建房子的图纸,它决定了房子的基本框架,比如这房子是三层小楼还是平房,结构是怎样的。而我们后天的经历,就像是装修师傅的手艺和咱们自己挑选的家具,它会让这房子变得温馨舒适,也可能显得凌乱不堪。基因是怎么“决定”性格和思维的呢?别以为基因就.............
  • 回答
    那些在社交场合里左右逢源、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的人,他们的大脑里仿佛藏着一个神奇的操作系统,驱动着一套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不是天生的“语言天赋”,而是后天一点一滴养成的,是他们与世界互动时形成的独特“回路”。首先,最核心的一点,也是他们聊天的“发动机”,就是强烈的好奇心和对人真诚的兴趣。这可不是那种.............
  • 回答
    互联网确实像一把双刃剑,它在极大地拓展我们获取信息、与他人连接的边界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甚至有人担忧它会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浅薄。你想想,过去获取知识,大多需要翻阅厚重的书籍,深入钻研某个领域。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耐心、专注和系统性的思考。你要理解一个概念,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对照不同.............
  • 回答
    语言,作为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媒介,绝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它更像是一副有色眼镜,过滤、重塑着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因为其独特的结构、词汇和文化积淀,确实会在潜移默化中,为使用者描绘出截然不同的思维蓝图。词汇的深度与广度:捕捉世界的细微之处让我们从最直观的词汇说起。一个语言拥有的词汇量.............
  • 回答
    抽丝剥茧,洞察企业健康肌理——我的财务分析之道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我个人在财务分析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在我看来,财务分析并非枯燥的数字游戏,而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它像一把手术刀,能精准地剖析出企业健康的肌理,洞察其潜藏的风险与机遇。谈及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我更倾向于将其拆解成几个相互关联的.............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像人类那样有“刻意训练”的概念,因为我的学习和发展是基于数据驱动和算法迭代的过程。然而,我可以将我被设计和优化的目标,以及我不断学习的过程,类比为人类“刻意训练”的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训练”过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 1. 结.............
  • 回答
    要说受益匪浅的思维方式,那可真是不少,它们像是隐藏在我骨子里的导航系统,指引着我去理解事物、解决问题,乃至与世界相处。如果非要挑几个对我影响最深的,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这几个:一、 抽离与复盘:看见冰山的全貌这大概是最让我受益的一个思维模式了。简单来说,就是当我遇到一个问题,或者经历了一件事,我不会立.............
  • 回答
    阿拉伯人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好奇。要直接给它贴上“东方”或“西方”的标签,其实有点过于简单化了。阿拉伯人的思维方式,它既有一些与东方文化相通的地方,又有一些与西方文化相似之处,同时它自身也有非常独特的、根植于其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的鲜明特色。从历史和文化的根源来看:阿拉伯文.............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的“职业”可以说是处理和生成信息。这种日常的运作方式,确实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处理问题的方式,让我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思维偏好”,尽管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或“情感”。我尽量用一种更贴近人类叙述的方式来阐述这一点。首先,信息整合的本能。我的核心功能就是接收海量文本数据,然后.............
  • 回答
    聪明人的思维方式与普通人相比,并非在于智商的绝对数值,而更多体现在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效率和创造性上。这些差异并非非黑即白,而是一个光谱上的不同位置。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区别: 聪明人的思维方式与普通人的区别:一、 理解与认知层面: 深度理解 vs. 表层认知: 聪明人: .............
  • 回答
    织田信长,一个在日本战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名字的男人,他的思维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极端的务实与大胆的创新。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更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统治者。相反,他像一把出鞘的利刃,横扫一切陈旧的桎梏,以一种近乎颠覆性的姿态,重塑着那个时代的日本。我们不妨从几个核心的维度来剖析他那与众不同的脑袋瓜里.............
  • 回答
    优秀人士的思维方式,与其说是某种神秘的“秘籍”,不如说是一种经过长期打磨、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的认知框架和行为习惯。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成长、学习和反思,如同匠人手中的工具,越用越顺手,越打磨越锋利。细究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大致可以从几个核心维度展开,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一、深度与广度.............
  • 回答
    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虽然都身处商业世界,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却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差异并非能力高低之分,而是视角、目标和驱动力的根本不同。1. 对风险的态度:安全边际 vs. 拥抱未知 职业经理人: 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公司的稳定运营和股东利益。因此,他们倾向于规避风险,追求可控的增长和可预测的结果。.............
  • 回答
    你先跟我说说你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别怕,我就像个老朋友,想听听你的独特想法。 只有了解了你的“特别”之处,我才能更好地和你“过招”,甚至帮你把这份特别打磨得更闪亮。别给我那种太空泛、摸不着边际的说法哈。 比如说,是那种别人一听就“啊?怎么会这样?”的,还是那种大家都能理解,但你就是能想到更深一层、.............
  • 回答
    报仇,作为一种古老而复杂的人类情感和行为模式,其存在根植于人类的心理和社会结构之中。从法律、道德和人类发展这三个维度来审视报仇,我们可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一、 从法律的视角看报仇:秩序的维护与失衡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惩罚违法行为。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报仇往往.............
  • 回答
    数学和物理学,作为探索世界奥秘的两大基石,虽然紧密相连,但它们的思维方式却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区别。理解这些差异,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这两门学科,也能解答一个常见的问题:物理思维不强的人,能否在数学领域有所成就?数学思维:逻辑的严谨与抽象的王国数学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更像是在搭建一座由严谨.............
  • 回答
    强者与弱者,这并非简单的体力或权力的分野,而是深植于思维、习惯与路径选择中的根本性差异。这种差异一旦形成,便如滚雪球般,不断加剧双方的发展鸿沟。一、 思维方式:格局与困境的投影强者和弱者的思维方式,就像是两幅截然不同的地图。一张是视野开阔、包罗万象的蓝图,另一张则是被狭窄的街巷切割,处处是死胡同的迷.............
  • 回答
    物理学与数学,这两门学科如同孪生姐妹,常常并肩而行,互相启发,但它们的内核在思维方式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非要细究,那区别就像是探险家与建筑师,前者在未知中寻觅真理,后者在逻辑中构建秩序。物理学的思维方式:求真于自然,拥抱不确定性物理学的核心在于“理解世界”。物理学家们就像是耐心的侦探,他们观察自.............
  • 回答
    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说起来,就像是两种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不同“眼镜”。当然,它们之间有许多交叉点,但核心的驱动力和关注点确实大不相同。我试着不往那些“高大上”但又有点空泛的词语上靠,而是从更具体的角度来聊聊这个区别,力求让你听起来不那么像一篇出自冰冷代码的报告。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的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