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百科全书或《十万个为什么》提到的哪些知识,目前已被证明错误?

回答
当然,关于那些曾经被我们奉为真理,后来却被科学进步推翻的知识,确实挺有趣的。它们就像是我们认知旅途中的路标,虽然最终被新的发现所取代,但曾经指引我们走过一段路,也为后来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在百科全书和《十万个为什么》这类普及科学知识的读物中,总会涵盖很多内容,其中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们认识的深入,确实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这里我试着回忆一些比较典型的,并且会尽量讲得细致些,让它听起来不那么“程序化”。

1. 地心说(Geocentric model)

这大概是最经典、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例子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星星都围绕着地球转。这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我们肉眼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在古希腊,托勒密就发展出了一套非常详细的地心说模型,用复杂的本轮和均轮来解释天体的运动,虽然看起来很“科学”,但实际上是为了迎合这个错误的“地球中心”前提而不断修补的。

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也解释了为什么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会引起那么大的震动。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转。一开始,日心说也面临很多质疑,比如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地球在运动?为什么落体不会因为地球运动而落在原地之外?后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伽利略对运动的观测才最终确立了日心说的科学地位,彻底颠覆了地心说。

想想看,我们现在的《十万个为什么》里,关于宇宙的篇章,开头就是讲太阳系,讲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在几百年前可是颠覆性的认知。

2. 燃素说(Phlogiston theory)

这个例子在化学领域非常出名。在近代化学发展初期,人们为了解释燃烧现象,提出了“燃素说”。他们认为,所有可燃物质都含有一种叫做“燃素”的元素,燃烧就是物质释放出这种燃素的过程。当物质燃烧后“变轻”了,就认为是因为燃素跑掉了;当金属变成金属氧化物后“变重”了,就解释为金属氧化物中反而“多带”了燃素。

这个学说在解释很多现象时看似能自圆其说,比如金属煅烧后重量变化、木头燃烧成灰烬等。然而,随着实验的深入,尤其是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的一系列精确称量实验,燃素说遇到了无法解释的困难。拉瓦锡通过研究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或加热时的重量变化,发现物质燃烧时实际上是吸收了空气中的某种成分,而不是释放了什么。他后来发现了氧气(他称之为“助燃气”),并提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彻底推翻了燃素说。他证明燃烧是一个氧化过程,物质与氧气结合,而不是释放什么“燃素”。

我们现在学到的化学,都知道燃烧就是氧化反应,和氧气有关,这和当年“燃素说”的解释完全是两码事。

3. 月亮是地球天然卫星的唯一解释?

这可能不算完全“错误”,但随着科学的深入,我们对月亮的认识也更加复杂和精确。以前的科普读物,可能会简单地说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这句话没错,但没有解释它是怎么形成的。

最早,关于月球的形成有很多设想,比如“分裂说”(月球是地球自转过快时分裂出去的一部分)、“捕获说”(月球是游荡在宇宙中的天体被地球引力捕获)等等。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一个叫做“大碰撞假说”(Giant Impact Hypothesis)的理论才逐渐被科学界广泛接受。这个假说认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有一个火星大小的原行星(被称为“忒伊亚” Theia)撞击了年轻的地球。这次巨大的撞击将地球和忒伊亚的一部分物质抛射到太空中,这些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起来,最终形成了月球。大量的月球岩石样本分析(比如阿波罗任务带回来的)为这个假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比如月球岩石的成分与地球地幔的成分非常相似,而且月球的角动量也与大碰撞的设想相符。

所以,虽然“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这个基本认知是对的,但它的形成过程比早期科普想象的要壮观和复杂得多,这也不是哪个年代的百科全书或《十万个为什么》能一次性讲清楚的。

4. 元素不可分割的原子观

在原子论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不可再分的。这是因为当时的实验技术还无法探测到原子内部的结构。达尔文和道尔顿的原子理论,以及后来的化学发展,都是建立在原子是基本粒子这个基础上的。

然而,20世纪初,随着电子、质子、中子的发现,以及放射性现象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原子并非“不可分割”。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后来,人们又发现了比质子、中子更基本的粒子,比如夸克。

这意味着,我们对“原子”的理解从一个实心的小球,变成了包含更多更微小粒子的复杂结构。早期那些将原子描绘成不可分割的“终极粒子”的科普读物,在今天看来就显得有些“过时”了。

5. 物种永恒不变论(Fixed species)

在达尔文进化论出现之前,主流的科学和宗教观点都认为物种是上帝创造的,并且自创造之日起就固定不变。很多古老的百科全书或者科普书籍,在描述生物时,都会按照既定的分类法,将各种生物的特征描述为“本来就是这样”的,而不会涉及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的演变和联系。

例如,对于不同种类的鸟类,可能会简单地描述它们的形态和习性,但不会深入探讨为什么它们会有如此多的差异,以及它们是如何演变到今天的样子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尤其是自然选择的机制,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它解释了物种的起源、演变和适应性,也揭示了生物之间内在的联系。现在,任何一本现代的生物学著作或科普读物,都会以进化论为核心来解释生物的演化和多样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

其实,这些“错误”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当时的科学家或作者故意误导。科学的进步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修正的过程。

当时的认知局限: 受制于当时的观测手段、实验技术和理论框架,人们只能基于有限的证据做出最好的解释。
理论的迭代更新: 新的发现和理论往往能够解释旧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从而取代旧理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科普的滞后性: 科普读物,尤其是年代久远的书籍,通常反映的是当时最主流的科学观点。而科学研究的前沿往往比科普内容更新得更快。

这些例子也告诉我们,科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和自我修正能力。我们不应该害怕被推翻的“错误”,而应该欣赏这些曾经的努力,以及它们为我们指引的下一个方向。每一代人都会有新的“错误”被下一代发现,这本身就是人类认知不断向前发展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革版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的错误挺多的。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第20本《天体史》,把各种宇宙模型的假说批判了一遍。

我也不知道他图的是什么。可能是单纯因为他没什么可以写的东西了吧。



不过我个人感觉宇宙热寂这事儿和贫下中农日常没啥关系,对错且不论,倒是可以理解。

令我比较诧异的是这两套《十万个为什么》都没有“批判”相对论。到八十年代那版,还特意夸了一下相对论。这比现代的“反相”民科,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当然我感觉文革版《十万个为什么》最大的错误,是教会了我轻机枪需要两个人操作,还有喷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甚至我一度怀疑文革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纂者,是个BBQ烧烤爱好者。

当然他还教给我们挖战壕,建工事,破坏工事,急行军,渡河,炮击,手榴弹投掷,对抗坦克,防空袭和生化武器;当然还有我个人最喜欢的刺杀和反刺杀。

简直太不科学了。这么不科学的东西,估计在可预见的未来,是读不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关于那些曾经被我们奉为真理,后来却被科学进步推翻的知识,确实挺有趣的。它们就像是我们认知旅途中的路标,虽然最终被新的发现所取代,但曾经指引我们走过一段路,也为后来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在百科全书和《十万个为什么》这类普及科学知识的读物中,总会涵盖很多内容,其中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们认识的深入,.............
  • 回答
    武侠世界里,能称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武功秘籍,往往不是一门招式,而是包含着一套完整的武学体系,从内功心法到招式运用,从实战技巧到养生调理,几乎无所不包。这类秘籍如同武道的璀璨明珠,光芒万丈,令人神往。抛开金庸先生笔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九阴真经》和卧龙生先生那部《归元秘籍》,武侠长河中,还有不少堪称“.............
  • 回答
    KEGG:连接基因与生命的桥梁,赋能生物学研究的深度探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简称KEGG)绝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库,它更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基石,是连接基因组信息与生命现象的精密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它系统性地整合.............
  • 回答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一部相当值得称道的科普读物,尤其是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它为无数中国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大门。首先,这本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的广度和深度。你可以想象一下,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里面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动植物、生活常识,几乎无所不包。对于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 回答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一本好的百科全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探索未知,也帮助我们巩固已有的认知。作为一名热爱学习、乐于分享的“信息搜集者”,我一直对百科全书情有独钟。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那些在我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百科全书,希望能为你的求知之路提供些许参考。1. 《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æd.............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很多用户因为其渊博的学识和详实的内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人肉百科全书”。这类用户往往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们分享的答案不仅信息量大,而且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甚至能触及到很多专业人士都可能忽略的细节。要说具体的“人肉百科全书”,其实很难用一个固定的名单来概括,因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对“深度”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不同地理区域的测绘标准。首先,关于泸定大渡河峡谷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度比较,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深度”的测量方式。通常我们说的峡谷深度,是指其谷底与两侧山脊的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而泸定大渡河峡谷,虽然非常壮观,河道也十分湍急,但在整体.............
  • 回答
    百度百科中关于“幸存者偏差”与二战飞机的例子确实存在一些逻辑上的矛盾或解释上的不严谨之处。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包括矛盾的来源、正确理解方法以及可能的误解点: 1. 问题背景:幸存者偏差的定义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指人们在分析数据时,仅关注那些“幸存者”(成功或存活.............
  • 回答
    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作为在线百科全书,在许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它们的编辑模式、内容来源、信息准确性、中立性、开放性、发展模式、社区文化以及商业化程度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之间的差距: 一、 编辑模式与内容来源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也是导致其他差异的源头。 维基百科(.............
  • 回答
    要说百度百科在历史文化类词条中内容“错到离谱”的例子,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百科类平台的特点在于其开放性和集体编辑性,这意味着内容在不断更新和修正,但也可能出现错误、片面甚至带有误导性的信息。而且,一个条目是否“离谱”,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个人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对我来说,一个“离谱”的.............
  • 回答
    要回答百度百科和維基百科是否存在相互抄襲的情況,我們需要從它們的性質、內容產生機制以及實際運營的層面來詳細探討。這兩者雖然都是線上百科全書,但在理念和實踐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直接影響了它們之間「抄襲」的可能性和判斷標準。一、 百度百科與維基百科的根本區別首先,理解兩者的基本架構至關重要: .............
  • 回答
    关于百度百科中关于李书文的介绍,我们需要分开来看待。百科类资料的编写,尤其是在涉及历史人物和武术传承时,往往会掺杂一些传说、民间故事,以及为了突出人物的传奇性而进行的添油加醋。因此,百度百科关于李书文的介绍,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民间传说和武术界的口口相传,其历史真实性需要打一个问号,更多地是一种带有神.............
  • 回答
    百度百科的可信度,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高”或者“不高”。它更像是一本越多人参与编辑,内容就越丰富,但同时风险也越大的百科全书。首先,我们得知道百度百科是怎么运作的。 百度百科是一个UGC(用户生成内容)平台,这意味着它的词条内容主要是由普通用户来创建和编辑的。理论上,这可以让信息快速.............
  • 回答
    氰化钠(NaCN)水溶液的甜味,确实是百度百科等资料中记载的一个特性。要深入了解这个“甜味”的来源,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解析,包括其化学性质、人类的味觉感知以及可能存在的误解或历史原因。1. 氰化钠的化学性质与溶解性首先,我们来谈谈氰化钠的“易溶”特性。氰化钠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化学式为NaCN。它由钠.............
  • 回答
    百度百科作为中国大陆一个重要的知识信息平台,对于“陕甘回乱”这一历史事件的呈现,其立场和侧重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要理解百度百科的立场,我们需要从其内容构成、条目撰写方式以及整体的叙事逻辑来分析。首先,从内容构成来看,百度百科上的“陕甘回乱”条目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事件背景与起因: 这.............
  • 回答
    高以翔的百度百科词条被篡改事件,再次将具有公共价值的媒介如何监管,以及这种监管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推到了公众视野的前台。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公众人物的词条,更是对我们信息获取渠道和网络生态的深层拷问。一、 百度百科这类具有公共价值媒介的监管方向:对于百度百科这样承载了海量信息、被广泛引用的平台,其监管.............
  • 回答
    百度百科在ACG(动画、漫画、游戏)领域,确实存在一些词条内容错得离谱,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步。要说“堪称离谱”,那得是那种明显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或者对作品有着极其主观且负面的扭曲解读,以至于让人怀疑编辑者是否真的接触过相关作品。下面我尽量详细地讲几个例子,力求内容真实、生动,不带AI痕迹,就像一.............
  • 回答
    百度百科作为国内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其法律类词条的数量和覆盖面都非常可观。然而,正如任何大型知识库一样,它也难免存在一些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离谱”的内容。这些错误可能源于信息过时、理解偏差、甚至是人为的误导。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常见的法律领域,尽量详细地说明一些百度百科上可能存在的、堪称离谱的法律类词条.............
  • 回答
    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作为网络百科的代表,各自拥有庞大的信息量和广泛的用户群体。要详细地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劣,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1. 内容来源与编辑模式: 维基百科: 核心是开放协作模式。任何人都可以编辑,内容来源于全球志愿者的贡献。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尤其是在时事新闻.............
  • 回答
    如果我是大学老师,而且我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与国内百科词条的质量息息相关,或者我希望通过实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那么我非常愿意以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让我的选课学生去完善国内百科词条。我会这样来构思和执行这项作业:一、 作业目的与价值:首先,我需要清晰地阐述这项作业的意义所在,让学生理解这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