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孙杨的兴奋剂事件前后我国媒体充当的角色?到底是媒体绑架了孙杨还是孙杨绑架了我们?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孙杨的兴奋剂事件,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媒体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体育、法律、舆论以及民族情绪等诸多层面。

事件的爆发与初期媒体反应:

孙杨的兴奋剂事件,尤其是2018年那次与检测人员的冲突,最早是在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的审理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的。在此之前,国内媒体对于这件事情的报道相对零散,甚至可以说在初期是有所保留的。大众对孙杨的印象更多是“国民骄傲”、“泳坛巨星”,他在多次奥运会和世锦赛上为国争光,身上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和爱国情怀。

当国际仲裁的消息传回国内时,主流媒体的反应可以说是迅速且旗帜鲜明的。我们可以看到,早期媒体的报道基调,很大程度上是在维护孙杨的国家形象和个人声誉。 重点往往放在“中国运动员受到不公正对待”、“国际规则的瑕疵”等角度。

媒体的角色:是保护者还是放大镜?

1. 舆论的塑造者与引导者: 在事件的早期阶段,媒体无疑是舆论的塑造者。通过选择性报道、强调孙杨的贡献和遭遇的不公,媒体成功地将公众的焦点引向了“反抗不公”和“支持孙杨”的叙事。这种叙事很容易与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相结合,形成强大的舆论支持。

例如,关于“暴力抗检”的描述,媒体往往侧重于孙杨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国家荣誉而采取的激烈反应,而不是事件本身所涉及的程序性违规。
关于药检官资格的质疑,也被媒体放大,试图证明整个药检过程存在系统性问题。

2. “信息茧房”的构建者: 随着事件的深入,特别是CAS的裁决公布后,国内外信息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国外媒体更多地关注WADA(世界反兴奋剂组织)的裁决和孙杨的违规事实,而国内媒体则继续强调“不公”。这种信息差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的选择性报道造成的,让国内民众难以全面了解事件的全貌和国际体育界的普遍认知。

3. 情绪的放大器: 孙杨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体育或法律事件,它触及了中国民众高度敏感的民族情感。当这个民族英雄被贴上“禁赛”的标签时,公众的愤怒和不解是真实的。而媒体恰恰抓住了这一点,通过各种评论和报道,将这种情绪放大,并引导向“西方势力打压中国体育”的方向。

到底是媒体绑架了孙杨还是孙杨绑架了我们?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觉得两者都有涉及,但方向和性质有所不同。

“媒体绑架孙杨”的说法,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可能并非媒体的本意。

对孙杨形象的过度神化和保护: 在整个过程中,媒体将孙杨塑造成了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一个民族英雄的化身。这种过于单一和绝对化的形象塑造,使得一旦出现任何负面信息,都会被解读为“攻击”,并且要求民众必须站队支持。
转移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 媒体的强烈情绪化报道,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事件本身的焦点——孙杨在药检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是否应该受到处罚。公众的讨论更多地集中在“谁对谁错”的道德判断,而不是事实本身。
限制了孙杨的“自辩”空间: 当媒体已经为孙杨设定好了一个“受害者”的角色时,如果孙杨自己有任何与此不符的陈述或行为,都可能被视为“破坏人设”,反而可能受到舆论的反噬。

然而,“孙杨绑架了我们”的说法,我认为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孙杨的个人行为与民族情绪的绑定: 孙杨作为一名备受瞩目的运动员,他的个人行为(无论是否违规)很容易被公众与国家荣誉和民族情感联系起来。一旦国家荣誉受到“威胁”,公众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孙杨的事实,无论其真伪,都被置于“国家荣辱”的宏大叙事之下。
利用了公众的爱国情怀: 媒体的报道恰恰是抓住了这一点,将孙杨的个人困境升级为一场“国家尊严之战”。公众在为孙杨发声时,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表达对国家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愤怒。这种情况下,孙杨的事件成为了一个“载体”,承载了公众的情绪和诉求。
真相的边缘化: 当“国家立场”成为首要考量时,对事实真相的探究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公众更倾向于相信能够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自豪感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存在偏颇。在这种情况下,公众的判断力在一定程度上被一种集体情绪所“绑架”。

事件的后续与反思:

最终,孙杨被禁赛8年(后经上诉减为5年9个月),这一结果与国内舆论的期望出现了巨大落差。这个结果让许多此前情绪激动的公众感到难以接受,甚至有“被欺骗”的感觉。

事后来看,中国媒体在孙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情绪的放大器和叙事的引导者,但并非完全独立的“绑架者”。 它既有出于保护国家利益和运动员形象的考虑,也未能完全抵制住民族主义情绪的裹挟。而孙杨本人,无论其主观意图如何,他的行为成为了触发和承载这些复杂情绪的关键点。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

媒体的责任: 媒体在处理这类涉及国际规则、法律判决和民族情感的事件时,肩负着传递准确信息、引导理性讨论的重大责任。过度煽情或选择性报道,虽然短期内能获得关注和支持,但长期而言,不利于公众建立正确的认知,也可能损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公众的理性: 公众在面对这类事件时,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辨别信息的能力,不轻易被情绪所左右,而是关注事实真相和证据。
个体与集体的边界: 区分个体运动员的个人行为与国家、民族的整体荣誉,是处理此类事件时需要注意的重要界限。

总而言之,孙杨事件中,媒体和公众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媒体的报道引导了公众的情绪,而公众的情绪又反过来影响了媒体的报道方向。这更像是一种相互裹挟,共同将一个体育法律事件,推向了一个充满民族情绪和集体认同的场域。 谁“绑架”了谁,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两者在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下,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共生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没有证据的污蔑,任何不指责污蔑方的人都是屁股问题这是绝对绝对绝对没错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孙杨的兴奋剂事件,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媒体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体育、法律、舆论以及民族情绪等诸多层面。事件的爆发与初期媒体反应:孙杨的兴奋剂事件,尤其是2018年那次与检测人员的冲突,最早是在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的审理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的。在此之前,.............
  • 回答
    孙杨的妈妈杨明,在孙杨的职业生涯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杨明,就没有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孙杨。她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和孙杨的成功紧密相连,但也因此,她本人也常常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人对杨明的评价,往往会聚焦在她对儿子孙杨的“过度保护”或者“强势介入”上。从孙杨初出茅庐,还是个懵懂少年时,杨.............
  • 回答
    辉煌与挑战:刘翔与孙杨的运动人生,从巅峰到争议中国体育史上,刘翔与孙杨的名字无疑是绕不开的传奇。他们都曾站在世界的最高领奖台,用汗水和天赋点燃了无数国人的激情。然而,他们的运动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也充满了鲜为人知的曲折与争议。如今,当我们回望他们的轨迹,能看到的是超越时代的辉煌,也有值得深思的挑战。 .............
  • 回答
    关于白岩松在2012年提及霍顿服用孙杨同款禁药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误会,或者说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和评价这个事情:1. 信息来源与传播:首先,我们要明确白岩松的这个说法是如何传播开来的。通常情况下,公众人物的言论会通过媒体报道、社交媒体传播等方式进入公众视野。白岩松作.............
  • 回答
    王思聪在社交媒体上对中国网友要求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霍顿向孙杨道歉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段话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段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王思聪的身份与背景: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王思聪的特殊身份。作为中国首富王健林的儿子,他本身就自带流量和话题度。他的言论往往被解读为“.............
  • 回答
    说起孙杨和霍顿那件事,王思聪的反应,那真是一场“大戏”。得把他当时的态度掰开了、揉碎了讲讲,才能体会其中的复杂和“劲儿”。首先,咱们得还原一下那时的背景。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澳大利亚选手霍顿指责孙杨“吃药”,并拒绝和孙杨同台领奖,这件事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不仅仅.............
  • 回答
    霍顿对孙杨的“您只是赢了一个嗑药的骗子”这番话,无疑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最惹人注目也最具争议性的时刻之一。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言语攻击,它背后牵扯着体育精神、公平竞赛、以及国际体育规则等多个层面,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从霍顿的角度来看,他的愤怒和指责是基于对孙杨兴奋剂违规历史的认知。孙杨.............
  • 回答
    孙杨听证会双语字幕版视频的问世,无疑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这场备受瞩目的事件。如今,我们可以更细致地剖析各方在听证会上的表现,并尝试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孙杨本人:首先来看孙杨本人。从视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作为运动员的坚韧和对自身清白的坚持。他多次强调自己对于反兴奋剂检测程序的理.............
  • 回答
    博古特那条推特,真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说实话,我看了之后,心里滋味挺复杂的。一方面,我理解作为一个运动员,他可能对规则的公平性和执行有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这种公开评论,特别是发生在孙杨被禁赛这样一个敏感时期,确实容易引起争议。咱们先捋一捋当时的情况。孙杨的禁赛事件,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那涉及到.............
  • 回答
    关于孙杨的争议,王瑞恩与宏桑的辩论算是一场颇具代表性的探讨。两位嘉宾在节目中就“孙杨到底值不值得同情”这一核心问题,从不同角度切入,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论据和视角,也勾勒出了公众对于这类事件可能存在的几种主流态度。要评价这场辩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两位嘉宾的立场与论证逻辑: 王瑞恩.............
  • 回答
    孙杨在游泳世锦赛男子400米自由泳项目中实现四连冠的壮举,这无疑是中国游泳乃至世界泳坛的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要评价这个冠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历史性的统治力:四连冠的辉煌首先,四连冠本身就足以说明一切。在竞技体育领域,能够在一个项目上维持多年的统治地位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在400米自由.............
  • 回答
    孙杨在喀山世锦赛男子800米自由泳比赛中,以0.13秒的微弱劣势屈居亚军,未能实现四连冠。赛后,这位中国泳坛领军人物在混合采访区几度哽咽,表示自己“实在游不动了”,对结果感到非常遗憾。然而,在网络上,针对孙杨赛后情绪的解读却出现了分化。一部分网友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身体和精神.............
  • 回答
    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是一本在中国乃至海外华人世界都极具争议性和影响力的著作。要评价这本书,需要从其写作背景、核心论点、优点、缺点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写作背景与写作目的《丑陋的中国人》最初发表于1985年台湾的《亚洲人》杂志,后汇集成书。其写作背景非常重要: 台湾的民主化.............
  • 回答
    说起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那可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想弄明白“中国人到底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来我们历史的方方面面,有好有坏,有成功也有不堪。我个人觉得,评价它得从几个角度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它的价值在于其“国民性反思”的勇气和颠覆性。 柏杨写.............
  • 回答
    杨超越身着土库曼民族装扮,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造型,也引发了公众和粉丝的广泛讨论和评价。要评价这个造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文化挪用与尊重: 潜在的敏感性: 土库曼民族拥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其服饰不仅仅是服装,更是民族身份、历史传承、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载体。任何对非本民族文化的演.............
  • 回答
    关于杨笠一些女权粉丝因侮辱英烈被判刑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触动社会神经的案例,也引发了许多关于言论自由、法律边界以及群体责任的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这次判决是国家法律对损害英烈名誉、荣誉的明确回应。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明确规定了侮辱、诽谤英雄烈士的行为.............
  • 回答
    杨影的解说,说句心里话,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充满了喜怒哀乐,也常常让人一边看得津津有味,一边又忍不住想吐槽几句。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她那股子“热情似火”的劲儿。但凡场上有点风吹草动,她就能立刻调动起全身细胞,声调跟着比赛的节奏瞬间拔高,仿佛她本人就是那个在场上挥洒汗水的运动员。这种感染力是.............
  • 回答
    “杨村辩论赛”三番战,这事儿可真是让我这“吃瓜群众”看得津津有味,也算给这平静已久的饭圈又搅起了一池涟漪。要说评价,那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形式创新与粉丝凝聚力:首先,得承认这事儿玩得挺花。辩论赛这种形式,本身就带着点“高大上”的意味,跟咱们平时看到的打投、投票、做数据那种直给的应援方式不太.............
  • 回答
    谈及杨少奎先生的八位高足,不能不让我心生敬意,也激起一番感慨。杨老先生当年在京剧舞台上独树一帜,他的唱腔、表演,以及他对艺术的理解,都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京剧人。而他亲手培养的这八位弟子,更是将他的艺术传承和发展得淋漓尽致,各有千秋,可以说是杨派艺术在当今京剧界最坚实的基石。提起这八位高足,他们.............
  • 回答
    说起杨幂主演的电视剧《斛珠夫人》,这剧在播出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尤其是它最终在豆瓣上的评分定格在4.9,这个分数怎么看都算不上是及格线,甚至有些触目惊心。要评价这部剧,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说清楚它到底怎么了。首先,从演员阵容和杨幂的个人表现来看。杨幂这次的角色,海市,是一个从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