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

回答
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是一本在中国乃至海外华人世界都极具争议性和影响力的著作。要评价这本书,需要从其写作背景、核心论点、优点、缺点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写作背景与写作目的

《丑陋的中国人》最初发表于1985年台湾的《亚洲人》杂志,后汇集成书。其写作背景非常重要:

台湾的民主化进程: 当时台湾正经历从威权统治向民主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对国民党政府的批判,以及对台湾社会自身问题的反思,是当时重要的思潮。
对国民性批判的延续: 在中国文化圈中,从鲁迅开始就存在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旨在揭示民族的弱点以求进步。《丑陋的中国人》可以看作是这一传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延续和发展。
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柏杨本人有在大陆和台湾的成长经历,以及被国民党政府长期监禁的经历。这些经历塑造了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的批判。他希望通过揭示中国人的“丑陋”,来唤醒国人,促使他们反思并改变。

二、 核心论点:揭示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丑陋”特质

柏杨在书中列举并深刻剖析了中国人身上他认为普遍存在的“丑陋”特质,主要包括:

酱缸文化(Mouldy Culture / Sauce Jar Culture): 这是柏杨最为核心和最具代表性的概念。他将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个充满了发酵、腐败的酱缸,认为其中充斥着不公平、压迫、等级森严、人身依附等负面因素。这个酱缸不断地制造和复制着中国人身上的“丑陋”,难以自拔。
自大与自卑并存: 柏杨认为中国人一方面对自身文化拥有极大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又在面对西方文明时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并试图用虚假的民族主义来掩盖这种自卑。
愚忠与愚孝: 他批判中国人对权力者盲目的忠诚(愚忠)以及对父母不加辨别的孝顺(愚孝),认为这些都阻碍了个人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发展。
自私与缺乏公德: 柏杨尖锐地指出中国人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以及在公共场合和群体生活中缺乏基本的公德心。
嫉妒与互相倾轧: 他认为中国人在看到他人成功时,往往不是祝福而是嫉妒,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打压和排挤。
集体主义的扭曲: 柏杨批评中国式的集体主义并非基于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是基于对个体自由的压抑和对权威的服从。
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他认为中国人长期以来被灌输统一的思想,习惯于接受而非质疑,缺乏独立判断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 柏杨对“中国人”这个身份的定义和认同感到困惑和担忧,他认为一些所谓的“中国特色”实际上是阻碍进步的文化糟粕。

三、 优点:深刻的批判精神与警醒作用

尽管争议巨大,但《丑陋的中国人》的优点也十分明显:

直率而尖锐的批判: 柏杨以极其直率、毫不留情的语言,揭露了许多中国人不愿面对或习以为常的社会弊病。这种“刮骨疗毒”式的批判,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警醒作用。
引发深刻的反思: 这本书迫使读者(尤其是中国人)去审视自身的文化、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思考“我们为何如此?”这一根本性问题。它为中国社会自上而下的反思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柏杨并非全盘否定中国文化,而是批判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糟粕。他所提出的“酱缸文化”是一个形象而有力的隐喻,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文化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因素。
对人性弱点的洞察: 许多柏杨所描述的“丑陋”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但他在中国语境下将其具象化,并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显得尤为突出。
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特定历史时期,这种尖锐的批判为推动社会思想解放、鼓励独立思考、促进民主化进程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 缺点与争议之处

然而,《丑陋的中国人》也因此备受争议,其缺点和争议点主要在于:

以偏概全与过度负面: 最为普遍的批评是,柏杨的描述存在以偏概全的倾向。他将一些在特定时代、特定群体中存在的现象,上升到“所有中国人”的普遍特征,给人的感受过于负面和压抑。许多读者认为他忽视了中国人身上同样存在的优点,如勤劳、智慧、坚韧、善良等。
缺乏具体的实证研究: 许多论述更多是基于作者的个人观察、感受和推断,而非严谨的社会学、历史学实证研究。这使得其论点在科学性和客观性上受到质疑。
语言风格的极端化: 柏杨的语言风格非常激烈、情绪化,有时甚至显得刻薄和攻击性。这种极端化的语言虽然有其震撼力,但也可能导致部分读者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理性沟通和反思。
将文化与国民性简单等同: 有批评认为,柏杨在论述中将某些文化现象直接等同于国民性,而未能充分考虑文化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并且随着时代而演变。
是否“制造”了民族自卑感? 一些人认为,这本书的流行,尤其是在海外,无意中加剧了部分海外华人对自身民族的否定和自卑感,对国家形象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对“中国人”的界定模糊: 当时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中国人”这个群体本身就非常复杂。将所有这些复杂性简化为一套单一的“丑陋”标签,可能显得过于粗糙。

五、 深远影响与历史地位

无论如何评价,《丑陋的中国人》都无疑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思想启蒙的催化剂: 在特定时期,它确实成为了许多人思想启蒙的催化剂,鼓励了对社会现实和自身文化的批判性思考。
“中国模式”讨论的早期视角: 在后来的“中国模式”和“中国崛起”的讨论中,柏杨的批判仍然是重要的参照系之一,提醒人们关注中国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和社会隐患。
影响了数代华人: 这本书在华人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影响了许多读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是那些身处海外的华人,对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反思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为一种“批评的艺术”: 柏杨的写作方式,虽然有争议,但作为一种以批判为核心的“文学/思想作品”,其勇气和力度值得关注。
历史的“镜子”: 即使其论点存在片面性,但《丑陋的中国人》仍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一些令人尴尬和痛心的问题,促使人们正视并试图改变。

总结

对《丑陋的中国人》的评价,不能脱离其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是一本充满争议但又不可忽视的著作。

从其写作目的和警醒作用来看, 柏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语言,成功地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存在弊端的深刻反思,具有重要的思想解放意义。
从其论述的严谨性和普遍性来看, 存在以偏概全、过度负面等批评,其论点更多是基于作者的观察和感受,而非完全的客观实证。

因此,更合理的评价是:《丑陋的中国人》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社会文化批判著作,它以其尖锐的笔触揭示了中国文化和国民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激发民族反思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其论述的片面性和极端化的语言也使其在客观性和科学性上存在不足。读者在阅读时,既要肯定其批判的勇气和警醒的价值,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辨证地看待其论点。

这本书的生命力在于它提出的问题至今仍具有讨论价值,而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社会持续面临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案例:房顶漏了,大家都在等着别人去补,最后没人去补。

哈丁(Hardin):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这就是“公地悲剧”。
哈丁于1968年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公地的悲剧》论文。

奥尔森(Olson):当集体规模足够大时,容易出现集体成员不作为等待“搭便车”的现象。
奥尔森于1965年完成《集体行动的逻辑》著作。

纳什(Nash):博弈的纳什均衡落于“每个人都不作为”这个点时,理性博弈的结果必然如此。
纳什成为博弈论的重要开创者,并因此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奥斯特罗姆(Ostrom):楼上三位说得都很有道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主张“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
奥斯特罗姆成印第安纳学派代表人物,并因此获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柏杨: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懒惰、贪婪,中国人自古如此!!
柏杨将此说收入《丑陋的中国人》

哈丁、奥尔森、纳什、奥斯特罗姆:你TM在说啥??



案例:路人摔倒了,很多路人不去扶。

拉塔尼( Latane )和达内(Darley):1964年在美国发生过类似的Kitty Genovese事件,我们通过对这个事件的详细研究,发现了“责任分散效应”。

巴格拉斯(Berglas)和琼斯(Jones):我们发现每个人做出消极选择时都存在极力给自己找借口的心理倾向,我们将其定义为“自我妨碍”。

达内(Darley):继“责任分散效应”后,我又做了“慈善的撒马利亚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现实中大部分喊着口号号召拒绝冷漠帮助他人的人,现实中也不会这样去做。

以上三种理论被收入《社会心理学教程》,被诸多心理学研究领域引用。

柏杨: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冷漠、自私,中国人自古如此!!
柏杨将此说收入《丑陋的中国人》

拉塔尼、达内、巴格拉斯、琼斯:你TM在说啥??


柏杨所处的年代,由于世界学术水平、信息化水平,以及其所处时代的教育水平所限,写出这样逻辑混乱的书也算情有可原。

但今天不用你费尽亲自做研究,动动手指就能在网络上找到前人理论文献的时代,如果还像某国师一样将柏杨的书奉为圣经的,那就只能认为是学识太浅。

user avatar

这本书感觉营养匮乏,逻辑混乱,甚至有些病态。

同样的还有《中国人史纲》。

同样,柏杨的《异域》等作品也体现出人物脸谱化,逻辑紊乱等特征,但是可读性还是不错的。

总体来说,柏杨的作品只能当做文学作品来读,千万不能上升到思想哲学之类的领域。

主要还是作者本身太依赖生活经验,缺乏理性思辩有关。

柏杨所谓的丑陋,我相信是出自他心底的,行文的诚意是足够的。

但是这些丑陋,也是全人类的共性。

柏杨的探索,就好像是在河滩里,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捡到一块普通的鹅卵石。

也许真是不幸。

user avatar

柏杨这本书,虽然不敢说堪比鲁迅,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价值也很高。

看了知乎几个批驳《丑陋的中国》人的答案,感觉到一种自负,剥离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去解读一本这样的著作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按照今人的立场去阅读,就好像你是一个现代北方少数民族同胞去读岳飞的《满江红》,想不开读得憋屈无比,感到很不和谐,这岂不是笑话?我其实很诧异在知乎这么一个号称平均素质较高的社区,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没有几个人点出来。

可见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丑陋的中国人》里的种种其实离我们的生活还不够遥远,书里批判的劣根,很多人还做不到像看待几百年前的历史一样心平气和。

至于知乎上这些驴唇不对马嘴的辩驳,首先是关于到底是人性的锅还是中国人劣根性的锅。

各位,劣根性本意就是指不良习性,拿来和人性做类比是不是超维度打击啊?用人性弱点的普适性论证劣根性也具有普适性?这是概念性错误,语文不合格。作为一种习性,根源上脱离不了人性的弱点,但是也深受一个地区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生存环境,自然会塑造不同的习性和文化,说劣根性具有经济基础特异性、时间特异性、地域特异性是毫无毛病的。

中国人的劣根性也是人性弱点在特定环境下造成的,在不同的经济水平下,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形成具有时空特异性的不良现象。如果说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劣根性,根源上是基于同样的人性弱点,这没问题。但如果说都是放诸四海而皆有的,那才很不正常。我们不能一谈光辉灿烂的文明就用上“独一无二”,一谈劣根性就“放之四海而皆有”。

其次是关于这本书到底能不能如实反映问题。《丑陋的中国人》成书的年代,有很重要的时代背景。国外的大气候而言,80年代是一个自由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年代,这波浪潮的高潮就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各个地区之间相互交流的频率和愿望达到了当时而言的历史顶峰。从国内的小气候而言,正是台湾省经济起飞的那个激情年代,社会分化剧烈,阶层之间的距离迅速拉大。在这种社会变革速度赶不上世界潮流的背景下,出现对变革滞后的社会文化面向猛烈的批判不但必要,而且是合理的。正如同鲁迅的年代和鲁迅的关系一样。这本书一出现就席卷台湾,接下来是大陆,声势浩大,足以体现出当时的民众在这一波全球化浪潮潮头浪尖和台湾自身社会形态剧变节点上面临的困惑和文化变革需要。

同一时期,大陆也没有闲着,比如在央视播出的一些纪录片和政论节目,现在知乎上也许有些人持批判态度,在那个时候却社会认同度不低,掀起了一股文化反思的思潮,影响深远。应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现实需要,在一个迷茫、剧变、机遇和危险并存的年代和社会里,这就是一群特别关心这个民族和国家命运的人发出的呐喊。这样的书实际上不但有现实指导意义,有思想价值,还很有文史研究价值。

《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真正具有指导意义滞后于台湾一些,因为大陆的90年代才进入类似台湾80年代的经济起飞状态。很多不良现象也如同被台湾同胞预言一般冒出来。我们才发现,哦,原来两岸真是一家亲,该走的路抄不了捷径。

如果现在你再去台湾,和台湾年轻人描绘《丑陋的中国人》里描写的那个台湾社会,他们会瞪大眼睛表示惊讶,表示这不可能,这绝对是只有大陆才会有的事情,这可能是大陆人抹黑台湾。这就已经是对于历史完全失去了感知能力。这些年轻人和这个答案下面的一些答主其实是一样的,用自己的个人经历去判断事物,不会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丑陋的中国人》里批判的劣根性和相关社会现象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只不过从一线城市被压缩到了三线城市和城镇、农村地区。许多在一线二线城市长大的,已经30多岁、为人父母的知乎er基本上可能都没有体会过这些劣根性,因此做出批评《丑陋的中国人》的姿态也很正常。但是不要忘记,中产阶级在中国还是绝对的少数派,柏杨书里的现象实际上并不难找。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这几年,钟摆效应之下,反全球化的右翼浪潮也是全球性的。自由主义和文化反思在这种语境下不讨喜,很正常,但是用这种立场去批判一本出发点和现实意义都积极的作品,很不明智。

user avatar

正在读这本书,想想柏杨为什么写这本书

书中多次表露,他不是为了骂中国,而是希望国人警醒。不要像印第安人那样固步自封,最终任他人鱼肉。

这本书无非告诫中国人要开放眼界思路,不要崇古,要抛弃官场文化,要团结,要与世界接轨。如此种种,都是那么爱之深责之切。

柏杨有点儿太急切了,他渴望将自己的感悟传递给中国人。然而,正如他书中所言,没有审美的人,你把美放在他面前,他只会视而不见!柏杨留美博士,游历数国,他有他的见识,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懂多国语言,多种观念。所以往往不知所云。

柏杨老先生传递着胡适老先生的实用主义精神,他崇洋而不媚外,无非是国外的一切有他的先进性,他推崇。他不屑于崇古,无非先古有名无实。

胡适老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大部分是糟粕。就是这样的糟粕,它内心自卑,只能通过自傲来平衡,别人一说它怎么了,就一定要反击,一定要赢。酱缸太厚了。

user avatar

书中很多观点我也不敢赞同,我觉得意义更多的是体现在他以一种很直接的方法让大家进行反思。

user avatar
我上次(一九八一年)来美国,住在一个在大学教书的朋友家里,谈得头头是道,天文地理,怎么样救国等等。
第二天我说:“我要到张三那儿去一下。”他一听是张三,就眼冒不屑的火光,我说:“你送我去一下吧!”他说:“我不送,你自己去好了。”
都在美国学校教书,都是从一个家乡来的,竟不能互相容忍,那还讲什么理性?
所以中国人的窝里斗,是一项严重的特征。


柏杨白住了朋友的房子,已经给人家添了许多麻烦,还要蹭车。

蹭车不成,就把人家写进文章批判……

问题是,你打个出租车不就行了?

怎么就上升到中国人窝里斗了呢?

既然人家是个大学教师,又不是车夫,完全有理由拒载。知识分子有自己的思想,完全可以讨厌一个人,他没错啊。

柏杨竟然觉得人家不对,这个脑洞真是理解不能。


我换个事情说话,你就知道柏杨的逻辑多荒诞了:

第二天我说:“我要给阵雨点个赞。”他一听是阵雨,就眼冒不屑的火光,我说:“你给发个链接吧!”他说:“我不发,你自己去找好了。”
都在知乎灌水,都是一个祖国的同胞,竟不能互相容忍,那还讲什么理性?
所以中国人的窝里斗,是一项严重的特征。

看,你不给赞还拉黑本来是正常操作,按照柏杨的逻辑,“拉黑”、“反对”这两个功能真的很劣根性啊,还是全体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不荒唐吗?反对有什么错,大不了咱们撕逼!

如果评论区有杠精,我大不了怼回去,或者一笑了之。

如果大家都回复:“哎呀,你说的真对啊!说的真有道理啊!”没有反对的,我肯定马上卸了这个APP。


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不知道我们自己的丑陋。---柏杨

这句话有理,他自己就是例子。感觉文学家研究社会问题,跟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大不一样。

他们的优势是,文字功底好,表达能力很强大。但是所讲的问题并非本专业。

于是就会不断把各种现象罗列出来,通过脑补、臆断,随意批判一下,不肯深入的分析到底谁对谁错,根源又是什么。

低级文人的特点是跟着情绪走,凭个人高兴说话。自以为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而不自知。他们与科学家是完全相反的。

再看这个:

人口问题是很重要的,如果中国要想强大,人口一定要拼命减少。
有句话说: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馍。馍,就是馒头、面包。
在过去的时代,人多的确好干活。而现在呢,人口多了没有用,一百个人不如一个计算机(笑声)。
人少好吃馍,这句话倒是一个很简单的真理。
以各位的家庭收入,养两三个孩子,还能够维持中等以上的生活,如果一下子你不小心,生了两百个孩子,生活怎么维持下去呢(哄堂大笑)。
生活费、学费、衣服费等,用什么开支?中国人口太多,贫穷太深,官场太厚,竞争太厉害,这些原因使我们中国人呈现一种现象:就是脏、乱、吵,和永不止息的内斗(笑声)。

柏杨对于自己看不惯的现象,是不是先是罗列一番,然后凭脑补随便给个原因,再开开玩笑,随便给个解决方案?

根据很多例子来看,是这样的。

但是这样做没用,只是写出来热闹,实际上没价值。

你看看,上面这段话说的是:中国人口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这是许多专业学者汇集起来群策群力,做了许多调查研究,都不一定敢说大话的课题。

他是一个文人,没有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背景,也不肯自己学习。写了文章,随随便便就下结论,肯定不能服人。

只有思维简单的小白和拿这些问题当做娱乐的人才会捧场,这就很没意思:很热闹,很有趣,很没用。


就像是一场文字杂耍,可以放松身心,娱乐大众,然而娱乐终究是娱乐。至少这种态度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

user avatar

二战后不应该有国民性/民族性这种纳粹思想。

user avatar

《丑陋的中华民国人》

user avatar

@马浩宁 的回答真的是让许多人多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我就此思考的是,其实之所以别的国家会有许多学者去从更科学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我们出一个柏杨还很多人去追捧还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

就像知乎上有很多情感类的回答,比如有一个好兄弟/闺蜜是什么样的体验。下面有许多超高票回答全都是我有个一兄弟/闺蜜,不管我怎么对他,他一直都在默默为我付出,我出来闯荡,没工夫照顾家里父母,没事儿,他偷偷给照顾了,父母生病了,他提前去看过了,我破产了,他把买房子的钱给我了,他自己有个什么忙都不麻烦我,甚至自己结婚了怕我忙,没时间回来,也不通知我,也不问我要份子钱,这才是真兄弟啊!反正就是不管我怎么样,你得先做出表率,你得先不计回报地对我好,这些回答总之就是在说一件事,我旁边有个默默为我服务的奴才般的朋友,那才叫兄弟。

反过来,如果我帮了你一次忙,结果有一次哥们有困难了,你没照顾上,后来也没来解释,那你就是忘恩负义,千刀万剐的小人,枉我曾经当你是个兄弟。尽管有可能你帮人家那忙不算什么,人家之后也回报你了,但是有一次没合你的意,你就开始瞬间忘掉别人对你的好,想起来当年他饿肚子的时候,你给了他一个馒头。

这种回答能得到这么高的认同,一方面是对那个有奉献精神的奴才兄弟的点赞,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做不到那样,但是你们也不必因为自己做不到那样而惭愧,因为那样的关系是不正常的,升米恩斗米仇,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在于你扯得那些无偿付出,做朋友本质上讲也是利益的交换,一个没有任何利益交集的人靠过去的感情,最多就是我和闰土的结局。另一方面就是感叹自己身边为啥没有一个这么给力的兄弟呢,我劝你们刚才别惭愧的同时,现在也劝你们不要有这个奢望,因为这不可能,所有你得到的过分的好处,有一天都会加倍被索取走。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是当年给老干部服务的司机和保卫员,老干部退休后都还得被他们推到各个饭局上去骗钱。

我说这么多和柏杨有什么关系呢,我就是有那么一个时期忽然就想到,柏杨有可能也是这么一个人,他也是想,别人都那么丑陋,怎么就没有一个有大公无私精神的人呢?实际上他忘了,人人都是这个样子,不是人的错。

而为什么柏杨的书还有那么多人在推崇呢,我想说的就是,那些我有一个奴才兄弟/闺蜜的帖子有那么多人点赞,他们的心理和推崇柏杨的书的人的心理都一样,反正都是赖别人,跟我没关系。

user avatar

这书就是卖个书名,内容一塌糊涂,不值一提。我曾经怀着崇敬的心情在旧书摊上买了一本,回去翻翻我就丢垃圾桶了。喷的像我这种最激进的后70后都接受不了,而且是没有基本常识和逻辑的胡喷,基本就是瞎扯淡。我可以封他为网络喷子的鼻祖,反正都一个德行。全书准确说就是一个愤青在骂街。

user avatar

没什么好评价的

能把这本书当成鸡汤素材已经够蠢的了

能把这本书当成历史干货到处招摇的反皇汉圣斗士,那就是蠢上加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是一本在中国乃至海外华人世界都极具争议性和影响力的著作。要评价这本书,需要从其写作背景、核心论点、优点、缺点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写作背景与写作目的《丑陋的中国人》最初发表于1985年台湾的《亚洲人》杂志,后汇集成书。其写作背景非常重要: 台湾的民主化.............
  • 回答
    说起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那可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想弄明白“中国人到底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来我们历史的方方面面,有好有坏,有成功也有不堪。我个人觉得,评价它得从几个角度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它的价值在于其“国民性反思”的勇气和颠覆性。 柏杨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孙杨的兴奋剂事件,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媒体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体育、法律、舆论以及民族情绪等诸多层面。事件的爆发与初期媒体反应:孙杨的兴奋剂事件,尤其是2018年那次与检测人员的冲突,最早是在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的审理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的。在此之前,.............
  • 回答
    孙杨的妈妈杨明,在孙杨的职业生涯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杨明,就没有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孙杨。她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和孙杨的成功紧密相连,但也因此,她本人也常常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人对杨明的评价,往往会聚焦在她对儿子孙杨的“过度保护”或者“强势介入”上。从孙杨初出茅庐,还是个懵懂少年时,杨.............
  • 回答
    杨超越身着土库曼民族装扮,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造型,也引发了公众和粉丝的广泛讨论和评价。要评价这个造型,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文化挪用与尊重: 潜在的敏感性: 土库曼民族拥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其服饰不仅仅是服装,更是民族身份、历史传承、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载体。任何对非本民族文化的演.............
  • 回答
    关于杨笠一些女权粉丝因侮辱英烈被判刑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触动社会神经的案例,也引发了许多关于言论自由、法律边界以及群体责任的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这次判决是国家法律对损害英烈名誉、荣誉的明确回应。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明确规定了侮辱、诽谤英雄烈士的行为.............
  • 回答
    杨影的解说,说句心里话,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充满了喜怒哀乐,也常常让人一边看得津津有味,一边又忍不住想吐槽几句。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她那股子“热情似火”的劲儿。但凡场上有点风吹草动,她就能立刻调动起全身细胞,声调跟着比赛的节奏瞬间拔高,仿佛她本人就是那个在场上挥洒汗水的运动员。这种感染力是.............
  • 回答
    “杨村辩论赛”三番战,这事儿可真是让我这“吃瓜群众”看得津津有味,也算给这平静已久的饭圈又搅起了一池涟漪。要说评价,那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形式创新与粉丝凝聚力:首先,得承认这事儿玩得挺花。辩论赛这种形式,本身就带着点“高大上”的意味,跟咱们平时看到的打投、投票、做数据那种直给的应援方式不太.............
  • 回答
    谈及杨少奎先生的八位高足,不能不让我心生敬意,也激起一番感慨。杨老先生当年在京剧舞台上独树一帜,他的唱腔、表演,以及他对艺术的理解,都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京剧人。而他亲手培养的这八位弟子,更是将他的艺术传承和发展得淋漓尽致,各有千秋,可以说是杨派艺术在当今京剧界最坚实的基石。提起这八位高足,他们.............
  • 回答
    说起杨幂主演的电视剧《斛珠夫人》,这剧在播出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尤其是它最终在豆瓣上的评分定格在4.9,这个分数怎么看都算不上是及格线,甚至有些触目惊心。要评价这部剧,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才能说清楚它到底怎么了。首先,从演员阵容和杨幂的个人表现来看。杨幂这次的角色,海市,是一个从少.............
  • 回答
    杨超导演的《长江图》这部电影,绝对不是那种看完能轻松“下饭”的作品,它更像是一杯需要细品才能咂摸出味道的陈年老酒,或者说,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忧伤的现代长卷。第一次看的时候,你可能会被它缓慢的节奏和抽象的意象弄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一旦你沉浸进去,那种独特的韵味就会像长江水一样,缓缓渗透到你的骨子里。要评.............
  • 回答
    对于杨永信及其“临界点”电休克疗法,精神科界普遍持有审慎甚至批评的态度。尽管杨永信声称其疗法能有效治疗网络成瘾,并在其“网戒中心”取得了“成功”,但主流精神医学界普遍认为其做法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科学依据,且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主要的批评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科学依据和循证医学证据: .............
  • 回答
    说起杨超越的粉丝圈子,大家可能会想到各种各样的词汇,比如“村花”、“锦鲤”、“打投大军”、“数据女工”等等。这些标签,多多少少都贴在了“杨村”这个群体身上。如果用“现阶段”来形容,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很精准。因为杨超越本人和她的粉丝群体,都在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要评价“现阶段”的杨村,不能脱离杨.............
  • 回答
    “急先锋”这部电影,说实话,看完之后留给我的印象挺复杂的。首先,作为一部动作片,它的核心卖点就是成龙大哥。成龙的动作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华语动作片的金字招牌,这一点在《急先锋》里还是有所体现的。那些经典的、硬桥硬马的打斗,那种实打实的拳脚功夫,确实能勾起不少观众对成龙黄金时代的怀念。你可以看到他为了完成.............
  • 回答
    关于杨笠被任命为“舍得智慧人物”的说法,目前并未有官方或权威渠道发布相关消息,因此这一信息可能存在误解或误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1. 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官方未发布声明:目前舍得酒业(中国国酒集团旗下的白酒品牌)官网、社交媒体及公开新闻中,均未提及杨笠与舍得酒业有合作或“智慧人物”.............
  • 回答
    《且听凤鸣》啊,这戏嘛,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我刚看完,感觉嘛,就是那种,嗯,怎么说呢,挺“杨超越”的一部剧。先说说这剧最吸引我的地方,当然是杨超越本人。她的颜值还是在线的,特别是古装扮相,挺灵动的。在这部剧里,她演的是一个穿越到游戏里,然后失忆了的女主角凤舞。杨超越的表演风格嘛,一直都是比较自然的,.............
  • 回答
    说到刘亦菲和杨超越的颜值,这俩名字一摆出来,可以说是自带流量和讨论度。要评价她们俩的颜值,得从不同的维度去细品,因为大众审美嘛,总是有那么点殊途同归,也有那么点百花齐放。先说刘亦菲。天生丽质,自带仙气。 提起刘亦菲,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词就是“神仙姐姐”。这个称号不是白来的,很大程度上源于她早.............
  • 回答
    《炙热的我们》第六期,一个让观众又爱又恨的舞台,一群怀揣梦想的追梦人。当最后一个团体表演结束,当所有的表演者都沉浸在比赛的压力和情感的释放中时,一个身影却显得格外特别——杨超越。在那一刻,许多人都哭了。有的是因为比赛结果的遗憾,有的是因为队友之间的默契和牺牲,有的是因为对舞台的热爱和不舍。那是一种集.............
  • 回答
    .......
  • 回答
    说起杨超越在《创造101》里的表现,那真是太有意思了,像一部跌宕起伏的言情剧,让人又爱又恨,又哭又笑。刚开始,她是怎么进场的?大家还记得吗?一头标志性的粉色头发,长相倒是挺漂亮的,但业务能力……emmm,怎么说呢,就像是那个班里,从来不怎么学习,但总能在考试前一天临时抱佛脚,而且还能蒙对几道题,成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