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李定国1655年被刺杀,国主能否成就大业?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一个能让历史的车轮发生巨大偏移的假设。李定国,这位被誉为“大明最后的名将”,他在南明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举足轻重。如果他在1655年被刺杀,那么,南明的命运,以及“国主”能否成就大业,其可能性和路径,都会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

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更深入地探讨这个假设。

1655年的南明:风雨飘摇,奄奄一息

到了1655年,南明永历朝已经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和内耗。

政治上,永历帝虽然是顺治年间相对稳定的一位皇帝,但他的权威始终受到朝中各派势力的掣肘,尤其是以瞿式耩、马吉祥等为首的权臣,以及地方上的藩王势力,都让朝政充满了不稳定因素。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拥立之争,以及对北方清朝的策略分歧,都严重削弱了南明的抵抗能力。
军事上,南明朝廷已经失去了大部分领土,退守西南。虽然李定国在前方浴血奋战,屡屡重创清军,例如他在1652年攻克Guilin,1653年攻占Hengzhou,1654年击败清军主力,甚至一度威胁到清朝在南方的统治根基,但他毕竟孤军深入,后勤补给困难,朝廷也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更要命的是,1655年,南明朝廷的军事实力已经捉襟见肘,许多地方部队已然溃散或被清军收编。
经济上,连年的战乱使得南方经济遭受重创,朝廷财政枯竭,无力支撑大规模的军队开拔和后勤保障。

李定国在1655年的关键作用

在这个时刻,李定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军事支柱:他是南明朝廷手中最锋利的武器,是唯一能与清军主力正面抗衡的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其战略眼光和带兵能力,是南明能够坚持下去的关键。
2. 政治稳定剂:尽管朝堂混乱,但李定国在前方为国征战,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也给那些妄图投降清朝或者内斗的势力以顾忌。他的声望和号召力,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南明仅存的力量。
3. 战略方向:李定国一直坚持的是“联明抗清”的策略,目标明确,就是驱逐清朝,恢复汉家江山。他的军事行动,虽然屡屡面临困境,但至少代表着一种不屈的抵抗精神和战略方向。

如果李定国在1655年被刺杀,南明将面临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1655年,这位战无不胜的定国公,在某个关键时刻,因为政治阴谋、内部背叛,或者甚至是意外(比如一次针对他的刺杀行动),就此陨落。这对于南明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之上再补一刀。

1. 军事上的崩塌:
失去主心骨:李定国一旦被刺杀,南明将立刻失去其最倚重的军事统帅。虽然还有其他将领,比如甘辉(虽然他已经在1652年战死),但论军事才能和威望,都无法与李定国比肩。
士气低落:他的死,对前线士气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士兵们会感到失去依靠,继续作战的动力将大大减弱。
战略瘫痪:李定国所指挥的部队,很可能会陷入混乱,甚至溃散。他所谋划的下一步行动,无论是什么,都将无法实施。清军会抓住这个绝佳的机会,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南方残余的抵抗力量。

2. 政治上的彻底瓦解:
权臣得势:李定国是制约朝中那些不忠诚、投机分子的一道屏障。他一旦死去,那些权臣如瞿式耩、马吉祥等人,将更加肆无忌惮,更容易推行投降政策,或者进一步架空永历帝。
永历帝的无力:永历帝本身就没有强大的实力和威望,一旦失去了李定国这样一位有力的支持者和军事依靠,他将更加孤立无援,完全沦为傀儡。
投降潮的加速:没有了李定国的威慑和抵抗,南方剩余的官员和将领,很可能大规模地选择投降清朝,南明的抵抗体系将加速崩溃。

“国主”能否成就大业?

这里所谓的“国主”,毫无疑问是指永历皇帝朱由榔。在李定国于1655年被刺杀的假设下,永历皇帝成就大业的可能性,可以说微乎其微,几乎为零。

没有了李定国,就没有了“如果”:李定国是那个时期南明政权最后的军事支柱和战略希望。没有了他,南明的军事力量将无法维持,更谈不上反攻和收复失地。
政治基础的彻底动摇:永历朝的统治基础本来就非常脆弱,依靠的就是对清朝的抵抗。一旦抵抗的旗帜倒下,朝廷内部的腐败、内斗和投降倾向就会彻底暴露,朝廷将无法维持。
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1655年,清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已经基本巩固。他们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稳定的财政支持和统一的指挥系统。而南明则是一个四分五裂、内耗严重、财政枯竭的政权。即便李定国尚在,要“成就大业”,也已是举步维艰。没有了他,更是天方夜谭。

可能的发展路径

如果李定国在1655年被刺杀,南明很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1. 迅速溃败:李定国阵亡的消息会传来,前线部队可能瞬间瓦解。
2. 政治失控: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会白热化,投降派会占据上风。
3. 清军加速进攻:清朝会抓住这个机会,调集重兵,全力追剿剩余的南明残部。
4. 永历帝的结局:永历帝很可能不会像历史上那样,还能坚持到1662年。他可能会在不久后被清军捕获,或者被朝中权臣献给清朝。

历史的“大业”是什么?

“成就大业”,对于当时的南明而言,其最基本的定义就是能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也就是成功地将清朝赶出中国,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

在李定国被刺杀的假设下,这一目标将彻底落空。南明政权将迅速灭亡,中国将继续处于清朝的统治之下。

所以,结论是:

如果李定国在1655年被刺杀,国主(永历皇帝朱由榔)几乎没有可能成就大业。

李定国的存在,是南明苟延残喘、顽强抵抗的关键。他的死,将直接导致南明军事力量的崩溃和政治上的彻底瓦解,使得任何“成就大业”的可能性都化为泡影。南明政权很可能在那一年或之后不久,就彻底走向灭亡。历史的洪流,在没有了这位悍将的引领和支撑后,将会更加迅速地将这个残破的政权淹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个人看法——如果安西王在永历九年意外身死,那么秦王殿下还是有些(虽然不大,可也不小)可能肃清万里、齐总八荒的。

下面具体说说,1655年的局势,仍然处于孙国主(好吧,我知道正式一些的说法是“秦国主”)组织1652年大反攻进而引发主力会战之后的相持状态。中间1653、1654年孙可望、钱谦益相互联络企图发动会师长江的作战,结果因为刘文秀、郑成功等人消极态度而化为泡影,只是实现了常德之战和张名振、张煌言三入长江的小规模作战。1654年李定国也倾尽全力发动了新会之战,企图联络郑成功会攻广东,但是郑成功正忙于一面和满清谈判一面在闽、粤沿海“征收”粮饷等活动,对广东方面只是在1654年十月下旬派林察、周瑞率数万人从铜山出发支援,林察十二月十五日方到虎门附近,此时李定国主力已经战败,郑军徘徊数月征粮后返回。

到1655年秋冬,满清方面,以洪承畴为五省经略统辖襄阳至梧州的十余万绿营兵在一线防御南明各军,并且还在日益增加兵力,派阿尔津出征替换陈泰所部回京,世子济度统兵在福建征剿郑成功,尚耿二汉王在广东防备李定国再度东出,吴三桂在汉中驻防防备川南明军北上。南明方面,孙可望的秦藩明军主力集中于贵州、湘西南,川南、云南只有部分守备军队。孙可望在听闻李定国有去安龙“救驾”的迹象之后,派部将刘镇国、关有才驻田州阻截,后又派大将白文选于十月前往安龙,欲将永历接去贵阳严密看管。李定国的主力三万人左右自1654年新会战败后一直在南宁修整,至本年春夏,李定国因东取广东无望,决定利用1652年接到的“救驾密诏”,出兵安龙救出永历夺取云南。郑成功趁闽浙清军机动兵力集中于福建的时机,放弃被自己“预征”了近十年田赋银的漳州、泉州各县,派兵南出潮州,北进舟山。

具体看示意图:

这里面有不少脑补成分,但总兵力差的不多,兵力数字来源:《顺治实录》、《明清史料》、洪承畴等当事人及各类相关人员的奏疏、私人著述等。

如果1655年冬李定国意外身亡,历史在这个节点转向,那么下一步,永历会被孙可望押回身边严密看管,以西营为主体的秦藩明军基本上会服从孙的指挥,而非像历史上在李定国手下那样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满清方面迫于财政压力,其大举进攻的时间不会晚于历史上太久,其进攻兵力也不会多余历史上多尼、罗托、赵布泰、吴三桂、洪承畴的军队规模——十余万人太多,而秦藩明军由于新兴势力财政简洁、支付实物的特点,财政状态要好得多。

对这两点,我详细解释一下。

从西营四将军退入云南以来,孙可望一直致力于集中权力,张献忠晚期的西军主要分为张自领的御营和孙、李、刘、艾四义子长期统领、监护的各十余营,其中御营提督王尚礼首先被孙笼络,从流传记载和文物看,王尚礼基本是效忠于孙的,艾能奇意外身死后其部下后提督冯双礼被孙拉拢,刘文秀部下的前提督白文选被调往湖南战场脱离了刘的指挥,在保宁之战大败后刘也被解除兵权,从常德之战时孙可望对刘文秀授予、解除兵权都很顺利来看,孙可望对刘文秀旧部掌握比较得当。到1655年,除了李定国的大约四万人的直属部队,孙对主要是西营系统出身的秦藩明军可以说做到了切实掌握,大权独揽,西军出身诸将(尤其是面对满清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大体服从孙可望的,少数心怀不满的前明军将领又势单力孤,只要没有李定国挑头儿并且把永历这面大旗抓在手里,内部的变乱可能性不太大。李定国击败孙可望之后属于推倒从来,需要再进行一次这种集权过程,而李在这方面的能力又极差,所以历史上经过孙、李内战,李定国对非直属部队处置失当、刘文秀兵权再次被夺的一系列动荡,李定国指挥的西营系统诸军,在清军大举进攻面前表现极差,几乎不经激战(只有李定国的主力在双河口与满清南路军赵布泰部发生过短暂正面交战)就丢失了贵州、云南,直到磨盘山之战,李定国只剩直属部队,才发挥出真实的战斗力水平。

满清的财政情况在1654年之后急剧恶化,1654年去除存留、解运部寺、军饷等固定支出后理论盈余尚有二百六十万两,1655年已经变为赤字二百五十多万两,1656年赤字四百四十多万两,至1661年赤字(在地方存留项被压至极低的情况下)已经达到五百七十万余万两。

满清的财政收入在顺治十年以后大致在二千八百余万两(另有主要供应北京的米麦豆等六百多万石)范围,而军费从1653年湖南前线陷入对峙开始,因各省绿营及北京八旗兵大规模出征湖南等地长期驻扎而激增,1654年军费达一千四百余万两,到1656年鄂、湘、桂前线兵力初步到位时,军费达二千一百余万两左右,至1659年满清十余万大军占领云南时达三千万两以上,1660年更是高达三千七百多万两。

在这种局面下,满清势必不能长期对峙,在1656年的进攻计划搁浅后,至迟到1657年左右也会急于发动进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满清入关接收前明军政力量的同时也接收了前明的王朝晚期习性,完全雇佣化的军队依赖白银军饷,顺治初期增加军饷后,维持一名绿营兵驻防本省每年大约需银二十几两(除军饷外,马乾、月粮也多用白银支付),如果出省作战,因行装银、盐菜金、出征行粮及战地采购、转运等因素,维持一名绿营兵每年需银数量是平时的大约两、三倍甚至更多,八旗兵在顺治初开始发粮饷后(维持费大致两倍于绿营)情况与此类似。

而孙可望的秦藩明军,由于孙极出色的治理能力,以超高征收,雇佣代替劳役,用粮食支付军饷(士兵及家口月支粮八、九斗左右),器械、衣物实行供给制的方式,在云南、川南、贵州、湘西南十余万顷(其中云南约八、九万顷)耕地的基础上维持二十余万大军,尚能使民间保持“物阜民安”的状态。个人估计秦藩明军的岁入大约在粮六、七百万石(初期征收率在百分之四、五十,后来有所下降),银数十至百余万两(主要是盐课、商税等)。当然这里有云贵特殊情况的因素——云南的耕地主要集中在昆明、大理周边,并且绝大多数掌握在沐氏勋庄和卫所系统手中,其他缙绅地主手中的耕地只占少数,便于没收之后改造,但是以孙可望表现出来的治理能力,即使进入民田占大多数的湖广、江南地区,在其施政之下,当地民生和所能提供的收入基本上会大大好于满清治下。

附:满清财政数字。

顺治十一年 “今约计北直、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南、陕西、湖广、江西、福建、广东十一省。原额地丁银三千一百六十四万五千六百六十八两有奇。内除荒亡蠲免银六百三十九万四千两零。地方存留银八百三十七万一千六百九十六两零。起解各部寺银二百零七万六千八十六两零。该臣部项下银一千四百八十万三千八百八十四两零。内拨给十一年分各省镇兵饷银一千一百五十一万八千四百两零。应解臣部银三百二十八万五千四百八十两零。又应找拨陕西、广东、湖广等处、兵饷银一百八十万两。又王公文武满汉官兵俸饷银一百九十万一千一百两零。计不敷银四十一万五千六百两零。此外有盐课关税银共二百七十二万四百两零。又会议裁扣工食等银二十九万九千八百两零。除补前项不敷银数外。止应剩银二百六十万四千六百两零。"——户部奏

顺治十二年 “徵银二千二百万五千九百五十四两有奇(含存留,解送部寺)。米麦豆、五百七十六万八千七百一十三石八斗有奇。草四百六十二万九千三百一十六束。中茶八万六千七百七十八篦。行盐四百九万八千一百三十八引。徵课银二百二十三万一千九百四十两有奇。”——实录数字

“入数比出数缺额二百五十六万有奇”——户部尚书戴明说

顺治十三年 “徵银二千二百八万九千六百九十六两三钱(含存留,解送部寺)。米、麦、豆、五百八十一万二千六十石二斗有奇。草四百六十七万四千五百五十五束中茶八万二千五百八十五篦。行盐四百四十六万四百五十六引。徵课银二百三十九万五千九百七十五两二钱有奇。”——实录数字

“今国家所最急者,财也。岁入千八百一十四万有奇(到户部者),岁出二千二百六十一万有奇。出浮於入者四百四十七万。”——工科给事中王命岳

顺治十七年 “徵银二千五百六十六万四千二百二十三两有奇(含存留,解送部寺)。米、麦、豆、六百一万七千六百七十九石五斗有奇。草二百二十六万六千六百五十五束。中茶八万七千五百一十五篦。行盐四百一十万五千八百九十七引。徵课银二百七十一万六千八百一十六两。”——实录数字

支出 “各省驻防及绿营二千二百五十九万两 留滇八旗官兵四百零二万两 京城八旗四百万两 平西王所属官兵(平西王藩兵及云南绿营)五百万两 达素、明安达礼及驻浙八旗估算二百万两。”(个人总结,非原文)——户部尚书车克

顺治十八年 “奉御前发下红本,该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等官公同会议得,本年不敷五百七十万有奇银两,今各省兵丁仍给赏操银两,应将明季所增练饷,照旧例暂增,于顺治十八年为始起征,俟钱粮充足之日,该部题请停止等因”——户部尚书车克

孙可望趁李定国意外死亡之机,掌握广西方面西营出身的安西藩明军应该问题不大,而洪承畴等也基本上不会借机发动进攻。湖南方向,历史上1656年在孙李已经决裂的情况下,阿尔津攻占辰州企图久驻,孙可望调动兵力准备反击,洪承畴认为孙李还未开战,形势尚未真正好转,害怕在非有利情况下引发主力会战,坚决制止阿尔津,官司一直打到福临那里,最后以福临支持洪承畴默认孙可望复夺辰州,阿尔津班师回京收场。广东方面,历史上尚可喜、耿精忠、线国安等在1655年冬确认李定国已入云南之前不敢进攻,甚至因兵力需集结广州防备李定国再次东下而不敢派主力救援潮州。

对交战情况的简单推测,得到广西的孙国主兵力会进一步增加(按历史同期孙可望治下的耕地与兵力估计,孙凭借广西大约七、八万顷左右的耕地,大概还能再组建十万人左右的军队),之后大概会继续对峙,直到满清忍耐不住,出动八旗主力来攻。

清军一旦出动湖广、四川、江南清军和北京八旗主力,郑成功和夔东十三家都会应机而动,在漳州、海澄、闽安接连受挫的郑成功多半儿会像历史上那样图谋南京,夔东十三家也很可能会乘虚进攻湖广或四川。满清大军在分路进攻时面对兵力相当甚至占优(个人估计兵力对比是大致满清湖广、四川、广西三路十几到二十万人对秦藩明军至少二十几到三十万人)内部大体团结的秦藩明军,很难像历史上那样快速推进,一旦在黔东、湘西南陷入僵持,粮运不继,财政吃紧拖欠饷银(历史上清军从攻入贵州开始,即遇到“米谷甚难”,粮草“千万艰难”的情况),很容易吃败仗。

这里就双方战斗力对比说几句,1653年宝庆周家铺之战时,屯齐的兵力可能略少于孙可望,屯齐奏报孙可望合兵十万,宝庆方志谓屯齐统兵十余万(应有夸张,不过从尼堪留在湘潭养马的八旗兵都有每牛录四名之多来看,尼堪/屯齐所部的八旗兵当有数万,外藩蒙古兵、绿营兵也不会少),交战时冯双礼、白文选各部奉命不动,下山的孙可望直属驾前军受挫,各部退走,被清军缴获马七百,象二只,清军亦伤亡颇重,正黄旗蒙古梅勒章京韦征、武京等将校阵亡,之后屯齐占领宝庆、武冈即收兵不敢向沅州、靖州追击,甚至数月后孙可望复夺武冈时,尚在在长沙的屯齐(屯齐大军直到1654年四月左右洪承畴到达湖南才班师回京)也坐视不理,可见双方的对峙是武力相当的无奈之举。

一旦满清主力因粮饷不而战败,秦藩明军定然会大举反击席卷湖广,四方反清人士会起兵响应(历史上他们连吴三桂这种货色都不挑食)。

郑成功只要没有因遭遇台风这种小概率事件而耽搁时间,必然能在南京方向牵制大量清军,一旦得不到有力支援的湖广清军被秦藩明军扫清,那么即使郑军仍然因轻敌在南京战败,清军也难当顺流而下的秦藩明军,南方基本就不复为满清所有了,只要新兴汉人势力在江南站住脚,收入大减的满清就难以长期维持原来规模的绿营兵,以孙国主的治理能力,双方的兵力对比很快就会逆转,这种情况下后面的战局不待龟卜。

这里面唯一一个关键不确定因素是孙可望能不能忍到大举反攻之后再逼永历让位,如能则前途光明,如不能则会内外树敌会甚多,战争进程会大大延缓,甚至归于失败,毕竟兵凶战危,没人能打包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一个能让历史的车轮发生巨大偏移的假设。李定国,这位被誉为“大明最后的名将”,他在南明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举足轻重。如果他在1655年被刺杀,那么,南明的命运,以及“国主”能否成就大业,其可能性和路径,都会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 回答
    关于李定国“没几个人知道”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在我看来,李定国在特定圈层里,尤其是在对明末清初历史感兴趣的人群中,是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和知名度的。他的名字,对于研究那段历史的学者来说,几乎是绕不开的。然而,为什么他没有像某些历史人物那样,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英雄”,甚至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显得不那.............
  • 回答
    李定国:明末最后一抹忠魂,南明最后的希望李定国,作为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将领,同时也是南明政权的擎天之柱,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李定国,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抱负、个人品德以及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都值得深入探讨。一、 军事才能:乱世中的常胜将军,以少胜多的.............
  • 回答
    南明王朝在风雨飘摇中挣扎求存,而在这之中,两位曾经肩并肩作战的将领——李定国和孙可望,却未能携手并肩,反而因矛盾而渐行渐远,最终成为了南明覆灭的隐患之一。他们的恩怨纠葛,如同那个时代其他许多悲剧一样,充满了个人野心、战略分歧和复杂的人性。要理解李定国和孙可望的矛盾,咱们得先理一理他们各自的出身和崛起.............
  • 回答
    “b小将”这个称呼,在我看来,多半是指那些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某种刻板印象,或者容易被某种流行叙事所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发表简单化、标签化评论的年轻人。他们常常活跃在网络空间,喜欢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和简化逻辑来表达观点。现在,我们来聊聊把李定国这样一位农民出身的起义军领袖称为“明政府既得利益者”这件事。.............
  • 回答
    《龙珠传奇》中南明永历帝手下大将李定国与清朝太监的孪生兄弟设定,无疑是该剧最“飞跃”也最引人争议的一点。从历史真实性上来说,这纯属虚构,但从电视剧创作的戏剧性角度来看,却能玩出不少花样,也透露出编剧在构建故事时的一些考量和意图。咱们先不谈历史,单就这个设定本身来分析分析,看看它能给剧情带来什么,以及.............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脑洞,也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李世民附身于刘禅,蜀汉政权的确有可能迎来一次戏剧性的翻盘,但这个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世民的优势与能力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李世民的卓越才能,这是他能够.............
  • 回答
    如果李云龙成为五代火影,那木叶村的画风绝对会变得非常“硬核”和“接地气”。这绝不是一个循规蹈矩、谨言慎行的火影,而是一个会把战场上的冲劲和逻辑直接带进政治舞台的狠角色。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畅想一下:1. 政治风格与决策: “他娘的”决策风格: 李云龙的决策不会是那种深思熟虑、权衡利弊的“忍者式”.............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兴奋的问题!如果李云龙、丁伟、孔捷和楚云飞这四位老爷子成了我的研究生导师,我这研究生生涯绝对是要上天还是入地,全看我自己的造化了。具体跟谁,我得好好斟酌一番,毕竟这关系到我未来的学术之路,乃至整个人生观的塑造。首先排除的是孔捷。 别误会,不是说孔捷不行。恰恰相反,孔捷是一位非常稳.............
  • 回答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隋末群雄谁最有机会统一全国?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让我们深入思考历史的偶然性、必然性,以及关键人物在其中的作用。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如果李世民才能一般,李渊还能统一全国,建立唐朝吗?结论: 李渊统一全国并建立唐朝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儿子,而是李渊手下的杰出将领,那么他的历史地位和结局会与现实情况大相径庭。要回答他是否会超越韩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李世民的才能与贡献(脱离皇子身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即使没有皇子身份,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依然是顶尖的。.............
  • 回答
    如果李云龙生在三国时期,他最适合生在 曹魏。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为什么曹魏是李云龙最适合的土壤:一、 李云龙的核心特质与曹魏的时代背景契合: 草根出身,敢于挑战权威: 李云龙是一个典型的草根英雄,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靠着自己的胆识、智慧和一身蛮力打拼。曹魏的建立者曹操,本身也是从乱世中崛起,虽然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将李云龙及其独立团置于后三国时期,替代姜维的角色,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挑战性的设想。要判断蜀汉能否因此而不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李云龙及其独立团的优势与劣势:优势: 战斗意识和战术风格: 李云龙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不按常理出牌”的战术风格和极强的战斗意志。他擅长.............
  • 回答
    行,这事儿咱得掰扯掰扯。李云龙那脾气,谁不知道?真要是他死活不肯把骑兵装备给旅长,那动静可就大了去了。别说挨处分,这要是传出去,在部队里那可就成了天大的笑话,甚至是政治事件了。咱先说说,在部队里,命令是啥?命令就是天。尤其是上级交给的任务,那是要不打折扣地执行的。你李云龙能打仗,能冲锋陷阵,这没错,.............
  • 回答
    老李头要是搁这七国纷争的冰冷世界里,那可真是要闹翻天了。想想看,一个在晋西北说一不二的独立团团长,手下没几条枪,就敢跟鬼子叫板,还时不时捅出个“亮剑”的壮举。这要是让他到了临冬城,看着那些穿着厚重盔甲,规规矩矩操练的北境士兵,再看看那些所谓的“贵族老爷”,老李头怕是得先笑出声来。首先,他会是怎么个“.............
  • 回答
    李云龙接替碇源堂成为NERV司令这事儿,一开始想想就觉得够呛。这俩人,一个糙汉子,一个阴阳怪气,性格差了十万八千里。但要是真把李云龙扔进NERV这摊子里,那画面,啧啧,绝对是别有一番风味。首先,咱们得说说这李云龙的“风格”。你指望他穿上那身肃穆的白色制服,对着那些面无表情的科学家们一本正经地发布命令.............
  • 回答
    2022年,一个叫李嘉诚的年轻人,从农村考上了大学,学的是生化环材——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有点“冷门”又“艰苦”的组合。家境普通,户口还在农村,毕业时手里攥着的,大概是一纸文凭,还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以及一丝丝不确定的惶恐。放在2022年,一个刚毕业的农村生化环材大学生,除非是那种顶尖的科研院校出身,.............
  • 回答
    好家伙,这问题问得够刁钻!要是李云龙真玩起《王者荣耀》来,我敢打包票,那绝对是个比战场还精彩的场面,而且绝不是那种让你舒舒服服躺赢的精彩,而是充满了……怎么说呢?充满了“李云龙式”的张力和混乱!咱们先说说这装备。李云龙这人,脑瓜子转得快,但你让他对着手机屏幕研究那些花里胡哨的装备属性?他那暴脾气得先.............
  • 回答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奉旨西天取经,一路跋山涉水,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这日,行至一处,但见群山连绵,云雾缭绕,山势陡峭,隐隐透着一股煞气。孙悟空在前,火眼金睛早已察觉不妥,对唐僧说道:“师父,此地妖气甚重,恐怕有妖王在此作祟,我等且小心些。”唐僧闻言,心中亦是一凛,但碍于前行,只得安慰道:“悟空.............
  • 回答
    李云龙,那个 swore like a sailor and fought like a demon character,如果碰上了那支臭名昭著的“骷髅师”,那可真是一场硬仗,估计得比他面对日寇时更加凶险几分。先得说说这“骷髅师”,名头就不一般。那可不是普通德军,是纳粹德国精锐中的精锐, Waff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