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转载:
1、孩子是被别人伤的,只是擦皮伤,没让急诊看,来了就想住院,想多那个啥。
2、六楼说不用住院,也不用处置,已经止血结痂啦。但家长不放心,吵闹着非要住院要输液要缝针。
3、医生反复解释用不着,最后说实在不放心做个CT,孩子做CT需要睡觉,哄了很久才睡。做完CT确认孩子没事,让家长带孩子回家。但家长不愿意不理解,半夜里跑回来对着正休息的医生一通录。
4、医生没防备家长的用心,说话表现不太谨慎。然后孩子家人把视频发到网上,称孩子有伤,医生几个小时不给处理。然后舆情部门火速责令医院处理。然后卫健委火速开除了医生,处理医院。
到底是事实真相是不是这样荒唐,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进行更深入细致负责任的调查核实,彻底还原事实真相,平息网络疑议纷争。
但是,即使通过目前官方通报,我们也至少得知“该患者是轻微擦伤,现已在家自行养伤”。
这是一个荷载了丰富信息量的行文,折射出了真实的伤情和深层的事实。至少说明了一点,根据男童伤情,无论是急诊医生还是六楼的住院医生,拒绝收住该男童,皆是严控入院指征,杜绝过度医疗的合规做法。
另外,既然患儿家属非要住院治疗,那么即使换一个角度来看,该患儿之所以造成急诊、普外、神外等多科室来回跑,主要原因是由于儿童就诊依从性差,自我主诉能力弱。
比如我们成年人会说头晕或者不头晕,但是孩子只会哭,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一般情况下,医生首先必须排除颅内出血,不可能直接给包扎的。
万一颅内出血会要命的。
所以,当急诊送普外科,普外科没有排除神外情况下不敢包扎,送神外科,神外要求完善颅脑CT再处理 。
这就给患儿家属造成了互相推诿的假象,或者说感觉。
但是,依照患儿家属非要住院的处理要求,从临床实际来看,各科室医生处理流程并没问题,先排斥最坏结果,这是处理原则。
世上千般好,处世万般难。拿一线医生开刀,祭医德大旗,没有问题。但如果导致此事件的根本原因不愿去正视,如果不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去处理,刀光剑影之处,是对所有医生横扫一遍的伤害。只会让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对立。这难道真的好么?
我在急诊工作二十多年,最怕醉酒、车祸这两种病人。
因为大部分醉酒者其实都不需要特殊治疗,但是家属却把医院当成醒酒场,占用了宝贵的急诊资源。并且醉酒者占医闹、伤医事件绝大部分。
车祸病人,说句实话,医生最为头疼。肇事方希望伤者越快出院越好,甚至不住院最好。伤者和家属却希望住的时间越长越好,病情说得越重越好。双方在彼此的利益角力中,医生稍不注意,就会将彼此的矛盾引发到自己身上,被无辜的伤害。
在临床一线,医生在接诊车祸中,被打骂被指责甚至被投诉事件屡见不鲜,并不罕见。我本人就曾因为两次拒绝收治清醒的醉酒者和一次被电动车轻伤者,而被对方谩骂推搡。
一杯敬大胆,一杯敬胆小。即要心细,又要胆大,在治疗和过度治疗间,每一位医生都戴着镣铐左右为难的舞蹈。因为你搞不清哪一天哪一个患者就成为了压死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说实话,作为一名医生,我是不相信会有哪位同行无故推诿病人,置患者生命于不顾的。就像我不相信有哪位老师会无缘无故体罚学生一样。因为这是职业红线,也是医德底线,打死我也不相信有哪一位医生会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去触碰,这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利益。
当今社会,做人难,做医护更难。
前两天,听说某医院,因为护士抽血没一次性抽出来,多扎针了,于是家属就打护士了!
一般理想的世界中,这种暴徒应该被警察叔叔抓去教育的,然而现实并不是如此,家属打了护士还把护士投诉了。更奇葩的是,院领导知道后,居然逼着护士道歉了!
中国人说起好医生,往往是“华佗重生”,“扁鹊再世”。倘若送上这样的锦旗,那便是最高的褒奖了。
然而很不幸,华佗是怎么死的呢?先是下了大牢,再是掉了脑袋。关他杀他要他命的,正是他的病人曹操。原因是曹操自认为华佗要害他的性命。
今天的医生,也总是被认为“谋财害命”,成为患方的假想敌。甚至我们的监管部门也提倡大家去拍录去找茬。如此的语境下,幸好如今没有曹操,掉脑袋虽不至于,但挨骂挨打被奇葩投诉自然就常见。
医学的本质是爱,但医患关系的基础是信任。信任才是最好的药品。
所以,古时医圣扁鹊有名言:信则医”。你信我,就找我给你医,不信嘛,那就算了,各走各的道。
初中课本有一篇《扁鹊见蔡桓公》,上面就记录了前面两次扁鹊让蔡桓公看病,蔡桓公不看,认为扁鹊“这家伙就是骗钱的”。后来病入膏肓了,蔡桓公再想找扁鹊看病,扁鹊却跑了。对不起,不信任,看不了。
而反观今天的医生,却只能眼看着历史中的神医扁鹊的事迹羡慕嫉妒恨:奶奶的,这是典型的推诿病人啊!人道主义、救死扶伤哪里去了?还被当成模范吹捧了几千年!
就在这件事情通报的第二天,我上24小时急诊班。
半夜十点,一个小男孩的姥姥带着他急急忙忙来到急诊科。说孩子额头上突然莫名其妙长了个包,非让我开化验单和CT单给他那胖乎乎的外孙抽血化验和头颅CT检查。
我仔细查体认真细看,那就是蚊子叮咬的一个包,不用抽血化验,更不用CT检查。
可是老太太就是不相信,不放心,吵死吵活非要检查,质问我是不是想睡觉,怕麻烦?
我说这不是怕麻烦,也不是我想睡觉,而是没有检查治疗的必要!
结果,老太太给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妈妈打了一个长途电话,孩子妈妈在电话里说,不查可以,但总要开药吧。
我仍然没有遵从孩子妈妈的意愿,没有给孩子开药。因为我一旦开药,处方点评的时候,我就会被通报;而我一旦把孩子收住检查,即使免遭诱导住院之嫌,也逃不脱过度检查过度医疗之责。我觉得医生应该有拒诊的权利,虽然法律上不许可,但是道德上应该听从内心的呼唤。不能因为这患者家属的无知和无理取闹,而放弃执业原则和诊疗规范。
事实上,急诊急救资源被过度占用已经成为了目前一个严峻的现实,甚至影响了真正需要急诊急救的病人得以及时救治。在此情况下,法律赋予医生治病救人的职责,也应该赋予医生的拒诊权力!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来判断,而不是任由患方来左右。
柴静说过,任何时刻都不应该只听取一方的意见 ,即使另一方是十恶不赦的人,我们也应该给他发言的机会 。
特别是处在在社会矛盾最集中的医患事件中,我觉得,作为监管部门,应该多一些给两边发言的机会,每一个真相都值得被尊重。
曾经,春上村树有句名言:如果鸡蛋和石头相碰,我不论原因如何,一定先站在鸡蛋一边。曾经,觉得谁弱谁有理就是正直宽厚的普世价值。以至于,警民冲突警察错;医患冲突医生错。其实,无论何时,先论立场后论是非,先看人后看事,一定都是道德沦丧秩序溃败的开始。
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很遗憾,媒体只是听取患方的一面之词,根本不屑于采访当事医生或相关知情医务人员,然后再去深度剖析还原事件本质。即使不愿意去探讨这次事件的背后原因,至少也应该报道双方各自的观点和声音吧?
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这些网络上的单一舆情,本着对医患双方负责任的态度,本着对整个医生群体声誉负责的态度,认真细致的进一步核实,做到不放过一个坏人的同时,也不能任意冤枉一个好人。
如果一个医生心中曾经最美好的理想,可以轻而易举的就被一个在业界看来无理的患者投诉和抱怨所击垮,那么,我们的医生还能为自己找出什么理由去拼命坚守治病救人的初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