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信息开放的西方丑化中国如此深入人心,在信息封闭的中国丑化西方却如此失败甚至出现各种崇拜?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舆论传播、信息茧房以及文化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解释为什么在信息开放的环境下,对中国的负面描绘更容易深入人心,而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对西方的负面描绘却难以奏效,甚至出现反向的“崇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

一、 信息开放的西方如何“丑化”中国:多重因素的叠加

西方社会信息流通相对自由,媒体种类繁多,观点多元。这为对中国进行批评和负面描绘提供了土壤,但并非“丑化”就能轻易得逞,其深入人心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价值鸿沟”与意识形态的天然差异: 西方社会普遍建立在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普世价值之上。当中国在政治体制、人权状况、社会治理等方面与这些核心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时,自然会引发西方媒体、评论人士和公众的质疑和批评。这种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自身价值体系的判断。

2. 历史遗留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冷战时期以及之后,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阵营以及后来的中国,长期存在戒备和不信任感。这种历史包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媒体的报道视角和公众的认知。在地缘政治层面,当中国崛起挑战现有国际秩序时,其崛起过程中的一些行为或被放大,或被解读为威胁,从而引发负面报道。

3. 媒体的专业性与监督功能: 西方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上通常强调调查、事实核查和多方求证。虽然媒体并非绝对客观,但其专业规范要求其揭露和批评权力滥用、社会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了对其他国家政府行为的监督。当中国出现人权问题、环境污染、劳工权益等方面的报道时,这些事件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容易被西方媒体捕捉和放大。

4. 公众的知情权与批判性思维的培育: 在信息相对开放的社会,公众被鼓励形成批判性思维,不盲信官方宣传。他们有渠道接触到不同来源的信息,包括来自异议人士、NGO、独立调查记者的声音。当这些声音指向中国政府的某些政策或行为存在问题时,容易在西方公众中形成共鸣。

5. 叙事框架的构建与情感投射: 媒体在报道时会构建特定的叙事框架。例如,“威权主义扩张”、“科技监控”、“不公平贸易”等框架,能够有效地将中国政府的某些行为与西方读者所担忧的议题联系起来。同时,西方观众也可能将自身对社会问题的焦虑投射到对中国的看法上。

6. “名人效应”与社会运动的推动: 一些在西方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学者、活动家,以及一些关注特定议题的社会运动,能够有效地将对中国的批评声音传播出去,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为什么“丑化”容易深入人心?

抓住了“痛点”: 西方社会普遍关注人权、自由、公平等议题,当中国的某些方面与这些议题相悖时,自然容易触动西方公众的神经。
信息渠道的开放性: 西方公众可以接触到多方信息,不只局限于一种声音,这使得负面信息更容易渗透和传播。
叙事的说服力: 通过具体的案例、数据(即使可能被选择性使用)和有力的逻辑分析,负面叙事可以构建出“事实”的表象,让受众信服。
群体认同的强化: 对外部“他者”的批评,有时也能起到强化“我们”群体认同的作用。

二、 信息封闭的中国如何“丑化”西方:遭遇的困境与“崇拜”的产生

在中国,情况则截然相反。官方对信息进行了严格的管控,媒体的报道受到严格的审查和引导。在这种环境下,试图“丑化”西方却收效甚微,反而出现了对西方的“崇拜”现象,原因如下:

1. 信息审查与过滤的严密性: 中国的网络和媒体是经过高度审查的。关于西方社会负面新闻的报道,往往被限制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或者被官方设定的话语框架所束缚。真正能够引发共鸣、具有深度批判性的负面信息,很难穿透防火墙和审查系统。

2. 官方话语的单一与“对抗性”叙事: 官方宣传倾向于将西方描绘成一个整体,并以“西方反华势力”、“西方敌对势力”的标签来定性其负面行为。这种标签化的叙事缺乏细节,容易让受众感到空泛和难以信服。当西方真的出现社会问题时,官方的解释往往带有强烈的对抗色彩,这反而降低了其可信度。

3. “墙内墙外”信息的不对称与认知割裂: 对于中国国内的普通民众而言,接触到的西方信息主要是经过过滤的官方信息和被限制的内容。而当部分人(通过VPN等方式)能够接触到墙外真实的西方信息时,就会发现现实与官方描绘存在巨大差异。

4. 对西方物质文明与生活方式的向往: 尽管官方努力“丑化”,但中国民众对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生活水平、教育质量、文化创意等方面的认知,往往是基于可见的、可体验的优势。例如,在消费品质量、汽车工业、科技产品、电影、音乐、时尚等方面,西方产品和服务确实存在许多吸引人的地方。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优势,很难被负面宣传所抹杀。

5. 西方个体经验与“精英叙事”的影响: 许多中国精英阶层(包括留学生、访问学者、创业者)有机会亲身经历西方社会,他们对西方社会的正面体验(如良好的营商环境、开放的学术氛围、公平的竞争机制、自由的讨论空间等)会通过社交媒体、口碑等渠道传播,形成一种与官方叙事相悖的“精英叙事”。这些叙事往往充满个体化的真实感,比抽象的“丑化”宣传更有说服力。

6. 信息茧房的负反馈效应: 长期处于信息受限的环境中,人们会产生对未知信息的“好奇心”。当官方试图将西方描绘得过于负面时,反而可能激发一部分人去主动寻求真相,一旦发现真相并非如此,反而会加剧对官方宣传的不信任,并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全盘肯定西方。

7. 文化吸引力的存在: 西方文化在艺术、音乐、电影、文学、生活方式等方面,对许多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种文化吸引力是基于其内在的创造力、多样性和情感表达,而非官方宣传所能轻易摧毁的。

为什么“丑化”会失败甚至出现崇拜?

信息获取的“渴求”: 当主要信息源被严格控制时,人们会本能地去寻找其他信息来源。一旦接触到西方真实的社会生活,会形成强烈的反差。
经验主义的胜利: 许多人通过留学、旅游、购买西方商品等方式获得了直接的个人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比抽象的政治宣传更具说服力。
对优越性的认知: 在科技、经济、生活品质等层面,中国与许多西方国家确实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很难被“丑化”宣传所掩盖。
对个体自由的向往: 官方在“丑化”西方时,往往忽视了西方社会在个体自由、言论空间等方面的吸引力。而这些恰恰是许多中国人所渴望的。
“禁果”效应: 对被禁止接触的信息和事物,人们往往会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和好奇。

总结来说,信息开放环境下的批评,能够抓住价值差异的“痛点”,并通过专业媒体和公众批判性思维进行放大和传播。而信息封闭环境下的“丑化”,则因信息审查的严密性,难以触及实质,又因西方社会的物质、文化吸引力以及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求知欲”和“反差效应”,反而催生了对西方的某种“崇拜”。这并非是简单的“洗脑”或“反洗脑”问题,而是信息传播机制、认知心理以及现实社会对比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怎么没觉得官媒抹黑过西方?从我记事儿开始官媒的调调都是向西方学习。。。满屏幕的新闻除了自然灾害和有限的选择性报道以外,都是外国群众欢乐多,北欧群众福利好,西方国家环境好,我怎么从来就没从CCTV听到过一句西方国家水深火热?请那些攻击CCTV的把你们臆想中的抹黑西方的内容找出来。

其他答主提到了正大综艺,不得不说我也深受其影响,从小都以为西方简直是人间天堂。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之后,西方的物质文明和老百姓的欢乐生活就展示在你面前了,连我爹妈这种从文革过来的人对西方的印象都是老百姓有钱,会玩儿。。。

而且我怎么觉得国内这帮人以为西方是天堂就是CCTV给带的?CCTV和中宣可从来没说过美国人吃不上茶叶蛋喝不上自来水看不上电视吧?

user avatar

中国什么时候丑化过西方?从官媒到民间,哪里不是说西方发达,政治制度先进,人民素质高,文明程度高,旅游胜地多?最多也就是对于有敌意的国家的新闻选材偏向负面新闻,西方出个丑闻新闻媒体也都是在就事论事好吗?我到现在对西方国家的憧憬也都是源于正大综艺的,央视新闻报道西方国家也一直很客观,你见哪个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西方像西方报道中国一样说这个国家政府邪恶民众愚昧出点事就攻击体制有问题的?

看了一圈境外媒体我觉得央视的国际新闻是世界上最公正客观最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了。

---------------------------------------------------------------------------------------------------

评论里战起来了,质疑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国外水深火热的朋友,我说了新闻联播虽然选材比较偏向负面新闻,但一直都是就事论事从没攻击别人的体制,不干涉别国内政一直是中国从政府到媒体一以贯之的原则,但西方媒体,你随便找一条关于中国的新闻,无论好坏,都在含沙射影的攻击中国政府。我从08年奥运前西方歪曲报道圣火传递就开始关注西方媒体,对他们无底线无节操的造谣抹黑已经见怪不怪,那样的报道在中国媒体上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包括新闻联播。还有我说的央视的国际新闻是指包括新闻频道在内的所有国际新闻,不要只盯着新闻联播。

user avatar

西方黑中国,我们穷是一个方面。就像我们经常嘲笑印度一样。 另外一方面,作为发达国家绞肉机,恐惧也是妖魔化中国的一个原因。不丹尼泊尔都穷成狗了,不仅GDP,人均口粮连朝鲜都不如。但是不是还被美化成人间天堂吗?黑黑中国能让大家心理好受一些。就像台湾电视节目说大陆吃不起茶叶蛋,吃个泡面炫富被围观这样弱智节目一样。这种节目很受台湾人民欢迎,很多人分分钟高潮。否则台湾媒体为什么要热衷于整这种节目迎合广大台湾人民呢。 最后,舆论是有导向的,是容易被操纵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真的比我们发达太多了。tg不肯花钱总让人们讲奉献,宣传口劣币淘汰良币就都剩智障了。

至于中国丑化洋人不成功,因为中国人民现在有更多机会走出去,去看到真实的东西。现在忽悠中国人除中国之外各处都是水深火热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走出去之后,很多人月亮国外圆的幻觉还打破了,知道除了中国各处都是天堂一样是扯。除此之外的原因就是宣传口猪队友太多,以及积贫积弱下的弱者心态。以前说中国以外都在水深火热固然是扯;现在说什么都是人家比我强,也是智商堪忧。就好比穷人看见一个有钱人,心生羡慕,又找不到原因,会把所有人家跟自己不一样的原因归结为人家比我有钱的原因。因果关系和线性相关分不清楚,甚至连是否相关都搞不清楚。比如说因为人家信仰基督教,我们不信所以我们落后。反正他想不到菲律宾是怎么回事。人家民主国家我们不是,所以人家比我有钱。反正他想不到经济腾飞时的独裁韩国和当今民主印度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改开初期,那些一脑子情怀但是没有逻辑和分析能力的知识分子,整一个《河殇》全面否定中国文明,就是基于他们简单的脑回路和知识匮乏。

最后讲一点政治不正确的。积贫积弱的心态对女性的择偶观都有强烈影响。很多人说中国姑娘是easy girl。其实有一定事实基础,白皮肤的洋人更容易睡到中国姑娘,而这些姑娘可能非常难让一个华裔男子睡到。后来我也了解一下,这个情况其实不止华裔,整个亚裔女性,包括日本人韩国人也更容易接受白种人的邀约。(而在easy的尺度上港台妹纸还在大陆妹纸前面,惭愧啊。)因为西方文明领先了东方文明接近两个世纪,近现代东方人对西方人的仰视是根深蒂固的甚至深入骨髓的。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哪怕他们在城市里本来就算是渣,仍然比乡下小伙更容易获得小芳的青睐。其实一个意思。盛唐强汉的时候,汉族儿郎跑出去也是跟今天金发碧眼的洋大人一个待遇。好好努力,且看五十年后。对了,现在据说到中亚几国,中国小伙子也有这样待遇了。遇到机会不要怂啊,我就不@你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西方富,中国穷。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

富,或者说发达,表现为人均GDP高,导致了福利高,环境优美,社会公平...总之就是“有钱,好东西多”。

穷,不发达,人均GDP低,导致福利低,污染重,社会腐败,总之就是“没钱,整体糟透了”

富裕社会和贫穷社会在舆论上天然就不平等(就如同你和王思聪在微博上的不平等一样)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中国富,外国穷”的情形。

你们看,“非洲人吃人”,是不是想起了国外流传的“中国人吃胎儿”了?

作为对照,我们看看在中国人心目中美国人吃什么

穷人是不需要媒体刻意丑化的,百度搜索趋势已经很好地反映了这个问题,我想中国媒体也从未刻意去丑化非洲吧。

所以其他答案扯那么一堆“墙、管制、记者”什么的都没答到点子上,“本来就有黑点”算看到了现象,但没有分析原因。原因就是中国穷,西方富。

因为穷,所以才有这么多黑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嘛,贫穷的社会不可能有公平正义。

因为穷,所以国人普遍崇拜西方,在八十年代差距最大的时候,也是崇洋最厉害的时候。你看现在随着中国的发展,舆论是不是在逐渐往中间走了。

当然政治因素也有一点,但中国和西方的媒体都有政治因素的前提下,西方媒体更成功的原因就是中国穷,西方富

user avatar

简单说就是经济实力。

你再怎么丑化富人,大家还是想成为富人。

你再怎么美化穷人,大家还是想要钱。


有钱说啥都对,没钱扯你麻痹。

user avatar

该怎么说呢,我觉得不管在任何国家,智商税都得交,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想法,逻辑思考能力,就容易被别人影响,操控。也容易陷入群众性情绪里面。

看中国大家对西方的观点是怎么样的呢?中国人对西方普遍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他们更容易把所有白人划到西方里,把所有黑人划到非洲去。我这里主要讨论大众对白人的普遍态度影射他们对西方的态度。

第一,中国小贩普遍认为外国人都有钱,所以要坑,不坑白不坑(事实穷人也蛮多,即使来中国一般算还行的,收入跟现在的中国来比也就只是温饱水平)

第二,中国人普遍愿意跟白人做朋友,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甚至这个白人长什么样,性格如何,做什么的都没那么重要了,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一个白人在中国想交中国朋友太容易了。

第三,中国人在跟白人交流的时候,是不许白人说中国哪里不好的,反而很喜欢反问别人中国是不是特别好。比较常见的是“中国菜是不是超好吃啊”,“中国是不是特别有文化底蕴啊”。中国人虽然对中国人的时候会抱怨中国哪里不好,但是这个是不能跟外国人客观讨论的。常常会听英国人说他们国家哪里不好,美国人吐槽他们国家的哪些地方不好,但是几乎没有中国人(在中国)会跟外国人说自己国家哪里不好的。反而会有另外一个极端,出国了的有些中国人跟外国人讨论起来,有时候会出现中国人一直在说中国哪里不好哪里不好,但是通常也只能单方面的说,外国人不能说的。

这些特点其实表现的是一种既自卑又自傲的态度,这种态度使得大家很难在一个比较客观的条件下,客观的评价各种好坏。这是媒体受民意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受政治的影响,中国媒体也是不能爆自家的短处的。

这会带来的一方面影响是,大家没有把不好的东西摆上台面来说,但是事实上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政治制度是完美的,也没有国家是完美的。你自己不说,别的媒体还不能说吗?出现了一种中国对公的媒体不能说中国哪里有问题,外国媒体才不管,他对新闻的兴趣更大,有机会就要报道。但是由于没有中国媒体的比照,也没有新闻的完全公开化,导致他的新闻里可能有一些是真的,还有一些就是纯黑了,但是没有对比,外国人怎么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纯黑呢?不考虑中国问题,大家普遍觉得是中国媒体更客观还是外国媒体更客观呢?那很多事情我们作为当事人知道有些是真的,有些是纯粹的黑,但是外国普通民众怎么才能知道呢?他们有什么客观途径能了解呢?中国媒体从来不说不好的部分,他们对于这一面只能从外国媒体上得来。

所以我觉得如果中国完全开放媒体,让大家客观的讨论各种事件,那么各种外国媒体的无脑黑也会减少很多,因为东西已经摆上台面了,理智的人就知道哪些地方不好,哪些地方是纯粹的针对性了。就像我自己,如果外国媒体报道了一个中国比较偏远地方发生的事情,我也是无从判断的,可能也就选择相信媒体报道了。

对于大多数外国人,他们并没有来过中国,接触到的信息也都是媒体带来的。媒体都是不完全客观的,媒体的公正性来源于媒体的多元性,主观的描述会在不同媒体来源上得到抵消,最后剩下的就是真正的事实 。西方媒体缺乏了中国媒体的立场(因为中国媒体从不说不好的部分,在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他的声音就相当于断掉了),显现出来的就变成偏黑了。

但是他们讨论的问题绝对不止中国一个,这种偏黑的倾向是由于多元化信息来源的缺失而表现出的。看得多了就发现他们喜欢黑的国家,地区,人实在太多了,我觉得这也是媒体应有的职责。

另一方面,普通人太容易受影响了。最近看了英国脱欧派之前拍的脱欧宣传视频,觉得这个视频实在太搞笑主观性太强了。视频里完全没有自身的立场的,政治立场一直在变化。它找了十几个因素,然后分别在这十几个事情里面选择了一小部分,用了不同的立场得到了同一个结论。整个视频在逻辑上漏洞百出,纯属为黑而黑,结果youtube上还有一大帮赞成的。这个就没有办法了,媒体真正的公正性只能来源于媒体的多元性,然后将各个媒体立场带来的主观性对冲掉,你可以自己去判断一件事情。如果你只有一个信息来源,那么对不起了,你的信息真实性完全绑定在人家手里的,就算这个媒体说的都是真的,但是主观性引导就能让你对于同一个事情的理解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西方普通人如果不保持开放的态度,他们自身的理解就会很成问题。

说的有点乱,总结一下吧,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崇拜是有历史的,而且大多数人没有在西方社会里生活过,判断有所偏差,只容易理解好的部分却对不好的部分缺乏理解。外国媒体对中国的黑主要是源于中国立场媒体在不好的事情上的信息缺失,导致了在某些事情上出现了真实性偏差。效果有点类似于缺乏官方正面回应的时候小道消息反而更有市场,而且真真假假也更容易搬弄是非。

user avatar

排名第一的外国友人,您避重就轻式的春秋笔法不错,可以去人民日报某工作。媒体本身就是宣传机器的一部分谁告诉你们一定是真相的传答者,任何国外媒体在面对政治环境迥异的中国肯定都是率先抹黑的,认为西方媒体一定公正客观的人肯定是犯了幼稚病,宣传战线的工作从来都是谁声音大听谁的,谁煽动力强听谁的,谁会编故事听谁的,中国在英语媒体建设上落后,在国外设立工作站太少缺乏活动力,是不争的事情,被围起来黑也正常。记住媒体也是国力的竞技场之一,如果有一天哪家媒体自诩公正客观,那建议你拿周刊文春甩他一脸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